施 蓓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镇江 212028
随着全民健康生活需求的发展,大健康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大健康倡导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不单单是“治已病”,更是“治未病”,从预防的角度消除亚健康,做好健康管理、健康维护。同时,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健康的主要内容不只是医疗,还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乐观积极的行为,它不仅包含病理学、生理学,也包含心理学、社会环境,和道德健康等其他方面。新时代的人民渴望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追求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这些都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题中之义。“心理健康”版块在整个“大健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像重视身体健康一样关注心理问题,改善认知功能,建设阳光心态,才能实现身心都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不同学者对心理健康有不同的表述,但大致一致。心理健康的实质是适应,个体需适应良好或正常,达到自我适应、社会适应。心理健康往往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系统。虽然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都处于心理健康和不健康这两个端点之间,很少人能够达到完全的健康,但不健康的状态也可以通过学习去主动调适,从而获得转变。因此,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个体后天习得的结果。
大学是个体自我发展的黄金阶段,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内在的潜力。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学习困难、人际关系障碍、自我意识模糊、认知行为障碍等等,学校教育环境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理应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心理育人体系中的重要载体,需以心理育人作为课程的根本目标,结合大健康课程体系“治未病”的思想,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强化大学生积极表达、沟通、分享和合作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自助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预防心身疾病,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因此,做好大健康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是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融合心理学、运动医学等相关学科的自然优势,为学生获取全方位生命周期的健康状况服务,这从某种角度上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有着重合的地方。保护身体健康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基石,反过来心理健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可以适当地加入健康教育内容,将知识点串联起来传授。此外,生命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专题,是加强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促进实现自我潜能的主要渠道,应当是保卫身体健康的主要课程之一。生命教育很好地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初心和归宿,让学生充分关爱、珍惜、保护自己的生命,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大学生接受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命理念,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是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目标。
大学生阶段从生命的整个历程上来看处于个体发展的成年早期,刚刚从懵懂的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心理发展上往往会历经急剧的变化。人际交往的社会性需求不断地增长,情绪情感反应激烈,需要向外表达的需求强烈。大学生会根据现实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但同时受到世俗的束缚,受社会期望的角色身份的约束,导致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机会充分地表达和释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要提供一个让学生敞开心扉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各种授课形式体验不同的角色,尽情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倾诉、宣泄不良的情绪,增强正向的情绪,这对情绪情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行为是情绪释放的结果,宣泄完情绪还要关注对学生的行为训练,针对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调适技能的应用培训,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预防心身疾病。行为训练不只是局限于大学生在大学时期解决阶段性的困难,更是注重学习方法、技能的迁移和延伸,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问题解决策略,受益终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和助人能力,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影响,在学校里教师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持久的。但普通高职院校里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人数有限,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尚处于以兼职教师为主,师资队伍中不乏辅导员和部分行政工作人员,他们往往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参与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可以从学校层面整合资源,动员学院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和学工处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联合专职心理教师组建学科教研团队,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素质。另一方面,鼓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相关的培训,抓住外出进修的学习机会,也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来本校做有针对性的教学示范,在区域层面构建合作共赢的专业支持系统,通过团队互助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学习专业知识,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的实际需求开设精品课程。
以往心理教育课程的地点局限于室内,这样封闭的环境不利于学生释放情绪,迸发活力,心理育人的场所不应只局限于教学课堂、心理咨询室及学生寝室,还可以尝试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例如在操场等室外环境中进行。研究表明,在阳光下进行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减少生理疾病的发生,对改善心理问题也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室用于理论上的讲解和传授,操场用于实践活动,心理课融入需要消耗更多体力的团体辅导游戏,学生们自行沟通组队,这有利于情绪情感的宣泄,也能达到一部分的心灵疗愈效果。早有研究发现,和朋友组队一起运动比一个人单独做运动更容易感受到轻松和愉悦,而且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人更易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促进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在体育运动中倡导“友谊第一”的原则,也使得大学生在团队中与队友和竞争对手维持一种持续的互动关系,在比赛中感受来自队友的社会支持,努力赢得对手的尊重,这些是人类的基本社交需要,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适应都有着显著的效果。
团体辅导游戏是体验式教学的途径之一。杜威认为,体验式教学要“从做中学”,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教育过程须跟生活中的活动密切联系起来,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内化到学生的行为动作中,寓教于乐且效果持久。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伴随者,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学生互动为主体的教学情境,还可以采用情景剧、角色扮演、心理游戏等等活动方式,营造人人参与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学习不止停留在浅层的认知层面,而是升华到情绪情感体验和行为实践上,充分调动起学生发自内心的主观能动性。例如,角色扮演是一种常见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教师负责搜集一些典型的心理健康的案例,选定合适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通过扮演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思考的益处,在角色中体验情绪情感和行为,还有利于发挥思维潜能,培养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在教学成果上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丰富学生课程学习的履历,课程学习履历就是学生的成长履历,学习履历越丰富,学生的成长之路越通达。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有的学习手册,手册是课程教学中教与学的内容载体和过程记录,是学生理解课程的学习指导手册,包括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要求、过程记录、学习心得体会等。通过问卷法、访谈法等调研方法在课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扰,归纳、总结、整理形成教学专题,以专题的方式遴选相关知识内容和阅读章节,推荐线上和线下一系列的学习资源,制定学习手册,并在课程教学前通过“学习通”软件推送给学生。课堂上学生通过学习手册记录课程学习的过程,课后总结形成个人的知识体系和行动策略,这是课程学习的经历和结果,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提供一个反思和借鉴的重要基石。
学习手册为学生的心路成长历程提供了一块园地,将学习的内容、困惑、心得、反思集于一体,完整地呈现了这一主题学习的整个过程,全程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个体的心理成长档案。学生不仅收获了学习的结果,更会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成长的方法和动力,留下自己的足迹,在变化中感受自身的成长,课程学习的获得感会更加明显,这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自信心。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课程,所以对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应当能体现学生在态度上、行为上的变化,或者至少要求学生去做出改变的尝试。以往的考核多采用期末试卷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考试卷的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且较简单,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和作业,这种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只能检查学生对书本上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不能体现出所学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迁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加强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任务完成情况,例如在课前通过线上课程的累积播放时间考核,课中可让学生自行组成学习小组,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主题,分工搜集资料并制作教学展示,后续各小组推举一名成员在课堂上面对全体同学进行分享,每组抽取一名组员组成评委会,进行打分作为平时成绩。还可以将心理量表测验分的改变、心理体验分享的积极性与课后团体运动的参与度等评价要素融为一体,促进在教学中组员间的互动,使学生从彼此间的交互影响获得更健康的情感体验,并且通过体验提升自我觉知能力。
期末考核不一定要采用考试或课程论文的方式,也可以写一份学习手册,通过这些记录下来的成长印记,学生可以自省曾经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表现,从而总结经验,提高今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组团队拍摄校园采访或拍摄心理剧,通过集体化的项目,学生各尽其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学会了与人交际,团结合作,取得共赢。通过调查发现,相比于枯燥的考试和论文撰写,学生更喜欢这些具有新意的考核方式,寓教于乐,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体魄、积极心理,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形式多样化的体验式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度的运动项目,都是心理育人的重要途径。教师需加强自身的专业理论修养,创新教学设计,提升课堂质量,同时引导学生们将课堂所得记录在自己的学习履历,及时自省获得更多心得体会,提高自我觉察能力,拥有清晰健全的自我意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在不断推进、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希望能够关注到大学生的生命成长全过程,孕育积极的人生信条,真真正正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起到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