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睿伶,吴 虹 (柳州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0)
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属于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产业,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领域的各个场景中,物流业面临着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挑战,因此物流业对物流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对新文科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物流行业、新文科建设、新时代需求等方面存在脱节现象,因此,地方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应把握好物流业发展的新趋势,结合新文科建设,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符合新文科建设需求、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应用型物流人才。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使命在于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培养具备地方区域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新文科建设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新需要、紧跟产业变革新趋势,强化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推动物流管理专业跨学科交叉互渗,培养专业能力精、人文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具备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地方应用型高校应注重对于新文科物流管理人才在价值引领、跨界融合、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中国高等教育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已进入世界高等教育第一方阵。目前,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和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推进文科人才高质量发展需要遵循文科教育的特点,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强化价值引领。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守正”,又要“创新”,“守正”就是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创新”就是推进先进文化的建设,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以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思想,在“守正”与“创新”中立德树人,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使命。
当今世界及中国正处于重大的变化发展时期,新一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演进,社会的发展日益复杂,致使中国的发展面临诸多现实问题。但是,现实问题的复杂性仅靠传统文科专业难以解决,因此需要多学科协同运作。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传统的文科专业,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物流管理与其他文科专业的融合共生,将物流管理专业与理工类学科交叉互渗,实现“跨界共生”。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领域的各个场景,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被信息技术所取代,意味着解决物流现实问题需要跨学科人才,“跨界共生”是物流管理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
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高等教育对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以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支撑中西部经济振兴”,由此可见,教育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文科的学科门类占总学科门类的三分之二,因此新文科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础,同时关乎地方经济的振兴。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使命是结合地方的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具备地方区域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柳州工学院是广西的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结合广西社会发展的需要,聚焦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项目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最优、最适合广西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物流人才。
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敢闯会创”,在产业创新和智慧经济的背景下,物流领域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元素,传统物流企业需要向高科技、智慧化方向转型发展,物流行业的转型发展离不开物流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支持,这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文科教育模式下培养的物流人才创新创业能力较弱,创新创业意识不强,难以满足企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而新文科建设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具有创新创业能力与意识。
20世纪80年代,中国才开始引入“物流”一词,中国物流行业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5G技术的全面商用,给中国物流业带来了很多机遇与挑战,物流行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物流行业的发展对物流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虽然学校紧扣新文科建设的需求以及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积极调整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但部分院校新文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结合新文科建设的需求、物流行业的需求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老旧,在培养物流人才的过程中缺乏企业的参与,学校难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物流行业对于未来人才的需求,导致需求与实际存在不匹配现象。随着物流行业的高速转型升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的快速转型升级使得物流活动所涉及的元素更加多元化,因此要求物流人才所具备的知识更加专业、综合。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元素,同时课程体系也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目前,地方应用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参照传统方式设置为三个模块,分别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行设置,导致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趋于传统,未能体现出应用型本科的特色,课程体系中虽融入了大数据、智慧物流等前沿技术,但是课程的内容只涉及一些理论概念,未能融入物流活动的实际,课程之间存在内容重复冗余的现象,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目前,大部分教师掌握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开展教学活动,采用雨课堂、慕课堂、超星等平台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大部分课程教学还是“以老师为中心”,属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未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在教育部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同时,也促使部分老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线上采取自主学习模式,线下通过翻转课堂、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但是由于地方应用型本科学生存在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自主性学习不强的特点,如果多门课程同时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任务过多,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大部分学生采取为了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学习,未能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
大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历史不长,教师大多数以青年教师为主,例如,我校青年教师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占比一半以上,大部分青年教师是学校到学校的模式,即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历,青年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未能较好地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新文科建设要求跨学科交叉融合,要求教师同时具备跨学科知识与技能。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地方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物流人才不能仅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应该加强学生的跨学科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与传统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技术应用型特征,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高职高专相比,应用型本科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强调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既要懂技术,又要懂管理。通过对用人单位以及近三年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建议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毕业生认为在校学习过程中的实习实践环节不够。尽管物流管理专业根据相关的政策要求,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同时在课程设置上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但是具体落实时缺乏清晰的思路,校企合作流于表象,未能在企业和学校的各自利益中找到平衡点,使学生能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给企业带来效益。
课程考核评价能够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能反映出教师课堂的授课质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此同时课程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革,部分课程采用了“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是“终结性评价”仍然起主导作用,没有摆脱“量化式打分”的评价方式,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物流管理专业大部分专业课程均采用考试的考核方式,一般情况下课程分数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一般占30%~40%,期末成绩一般占60%~70%,虽然平时成绩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包含了学生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小组汇报、作业表现、出勤情况等方面,但占比较少,期末成绩属于终结性评价,期末成绩的占比较大,在课程评价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课程考核评价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新文科建设的任务要求强化价值引领,物流管理专业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推进物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挖掘物流专业中特有的思政元素,建设物流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库,将课程思政元素引进教材、引入课堂,将课程思政融入物流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职业精神、道德修养,培养担当建设物流强国、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新文科物流人才。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为全校通识课程,可调整范围不大。因此主要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两个模块进行调整、整合,一是调整整合学科基础课,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学科基础课能够体现出文科内部的交叉融合以及文科与理工科的交叉融合,既能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的融通能力。二是调整优化专业课,专业课主要包括两个模块,分别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新文科建设要求在文科专业中融入新科技元素,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应融合物流领域前沿知识,例如无接触配送、无人仓、应急物流、智慧供应链等,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和前沿性,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物流行业需求的物流人才。专业方向课应紧扣广西地区经济的发展需求,结合地方政策,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东盟自贸区等,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培养符合国家需要和地方经济产业需求的应用型物流人才。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教学方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新文科建设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因此需重构教学新范式。一是通过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行教学,推进混合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的应用。二是教学过程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并提升其创新能力。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第二课堂,建立师生、生生答疑互动制度,通过线上或线下答疑互动的方式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强化育人新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地方应用型本科以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为主,并且物流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物流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优化实践教学。一是通过与当地物流相关的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物流管理专业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构建与企业实际接轨的实践课程,提高学生解决物流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实践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解决物流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共同培养适应物流行业未来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打破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交叉融合,并融合新技术,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物流管理专业要实现地方应用型物流管理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必须打造一支专业基础扎实、技术能力强、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具体做法为:一是积极落实“引进来”政策,物流管理专业作为文科专业,为打破专业限制,可以将具备文工背景的教师整合到物流师资队伍中;同时引进符合条件并具备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例如:引进新教师时,引进具有企业经验、跨学科背景的教师。二是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通过鼓励自有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进修博士、外出培训等方式,帮助其学习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例如,鼓励教师读博阶段学习工学、经济学等知识,参加其他学科的知识研修班等;同时鼓励在岗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升物流专业技能。
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在此背景下,地方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应紧跟新文科建设的步伐,探索地方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新文科建设人才的培养路径。文章主要根据地方应用型物流管理新文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从价值引领、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地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路径,以期提高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