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伟
二百多年前的乾隆年间,京城的酒肆饭馆多,小吃排挡也多。那时的底层老百姓吃不起肉食,只能拿没人要的下水开荤解馋,饭馆嫌上不得台面不屑一顾,自然有游贩走商来补位。经过数代人悉心琢磨,精心烹制,用下水做的小吃慢慢做出了名气,诸如熏猪头肉、白水羊头、炒肝、卤煮、杂碎汤,都是老北京的心头好。
在京城,最具霸气的下水并非热腾中见柔婉的卤煮,而是“爆”字响彻云霄的爆肚。爆肚的“肚”是牛羊胃,“爆”的技法起源于鲁菜,入锅断生迅疾捞起,保持了牛羊胃特有的脆劲,便是京城小吃第一霸的风采与气势。爆肚在蘸料里打个滚塞进嘴里,顿时舌尖上每个味蕾都在起舞,那种满足感无法形容。
其实,最早的爆肚只是将牛羊胃洗净切成丝,一股脑儿在锅里炖烂,是典型的“穷人乐”。可是,老北京干啥都要图个讲究,吃东西更是嘴刁,有人喜欢老一点,有人喜欢嫩一点,一锅毫无层次感的乱炖怎么能糊弄较真的吃客?
于是乎,摊主们发扬解剖麻雀精神,将“肚”细分到13档之后爆制成不同菜品,爆牛肚有肚仁、厚头(葫芦头)、百叶、百叶尖4种;爆羊肚有食信、肚板、肚领、肚仁、肚板芯、葫芦、散丹、蘑菇、蘑菇头9种,这便是北京人耳熟能详的“牛四羊九”,也就是“京城爆肚十三吃”的由来。
牛羊是反刍动物,都有四个胃,牛肚、羊肚虽然都是“肚”,但是差异还是挺大的:牛肚相对要老一些、硬一些,只有一部分可以烹制爆肚;而羊肚爽嫩多了,绝大部分都可以做成爆肚。从第一个胃瘤胃开始,连接在瘤胃上的食管被称为“食信”,这是第一个能够用来做爆肚的部位。而瘤胃的胃壁,就是第二个部位,被称为“肚板”。瘤胃是由两大片胃壁组合在一起的,在连接处会形成一条形似山脉的凸起带,便是第三个部位—“肚领”。要是撕掉肚领外皮,留下中间的嫩芯的话,就成了第四个部位,也是最嫩的“肚仁”。而“肚板”的内侧,也可以单独取出作为另一个部位,叫“肚板芯”。之后就进入网胃,整个网胃被算作第六个部位,叫做“葫芦”。而第三个胃是瓣胃,也就是第七个部位,羊的叫“散丹”,牛的叫“百叶”。除了肚仁,当属散丹口感最佳。最后是第四个胃—皱胃,被称为“蘑菇”,算是第八个部位。最后一个部位是皱胃和小肠连接的地方,称作“蘑菇头”。
想要做出上好的爆肚,食材必须新鲜,得用头天夜里宰杀的牛肚或羊肚,羊肚要选挺实、大个的,整个肚板都要鼓起来才好,而牛肚则要选厚实的,百叶上的小疙瘩要颗颗直立,这样爆出来口感十分爽脆。“肚”是消化器官,味道很冲,需要在清冽的冷水里反复漂洗,撕去筋膜才行,讲究点的还会用粗盐搓洗,完事后在冰水里浸泡二三个小时。然后才能拆分改刀,或切条,或切块。无良商家嫌这样做费时费力,便用火碱漂洗,洗得又快又干净,色泽也漂亮,且不说有害健康,吃到嘴里完全不是那个味道。
北京人做爆肚,求的是“旺火速熟,颠勺就走”,具体分为水爆、油爆、芫爆(盐爆)。相对而言,水爆成本较低,简便易学,也是最常见的烹制方式。做爆肚的时候,锅里的水投进葱段、姜块和花椒,别无他物,水不能完全煮沸,否则很容易烫老。一般都是等水烧到八九十度,开始冒鱼眼泡的时候,就用笊篱装着“肚”下锅,每次不能装太多,以免生熟不均。由于不同部位的脆嫩程度不一样,“肚”在水中汆烫的时间也不一样,这是最难拿捏的分寸,非经多年历练者,难胜其任。最细嫩的肚仁也就4到5秒,肚板只要7秒钟,蘑菇用时8秒钟,而蘑菇头则要12秒左右,最老的厚头也不能超过13秒,时间短了不熟,时间长了就嚼不烂了。而芫爆与油爆工序大同小异,先水汆再油汆,迅疾抄起调味,芫爆只是比油爆多了撒入芫荽(香菜)油汆而已。
牛羊胃不易入味,刚出锅的爆肚又脆又鲜,不油不腻,属于荤中素品,有赖于蘸料提味。而蘸料讲究以清爽鲜香为佳,用芝麻酱打底,拌入酱油、醋、麻油、腐乳、卤虾油、蒜汁、芫荽末等调料,倘若淋上一份现炸的辣椒油,那就香爆了。各家的爆肚蘸料各领风骚,也是招徕客人的独门秘方,客人的喜好也是千差万别,相传马连良吃爆肚只用醋和芝麻酱蘸味。
吃爆肚也大有门道,“肚”的不同部位口感迥异。比如肚板、食信有韧劲,吃起来像嚼胶皮,只能囫囵吞下;蘑菇比较弹牙,嚼起来“嘎吱”作响;而散丹、肚仁就嫩多了,两三下就能嚼烂。会吃的人绝不会像愣头青一样喊上一句“老板,来盘爆肚!”而是从最费牙口的肚板、食信点起,再上老嫩适中的蘑菇、肚领,末了再吃最嫩的散丹、肚仁。先老后嫩,从粗到精,最后进入“雨过天青”的佳境。只选散丹、肚仁之类细货,那是外行吃法,反而会被人看笑话。
爆肚一定要趁热吃,放凉了会变得又老又硬,膻腥味重难以下咽。如果你点了几盘爆肚,老板不会同时爆好端上来,而是吃一份爆一份,每份在二两左右,随吃随爆,始终让客人吃到口感最好的爆肚。
到了后来,精益求精的爆肚不再是穷人的美味,社会名流同样喜爱有加,李德伦、刘白羽、梅兰芳、于是之、程砚秋、齐如山等人都好这口。老北京爆肚开始分成东安市场和南城天桥两派,逛东安的有钱人多,爱吃清淡口味的,因此爆肚蘸料里没有腐乳、韭菜花和卤虾油等味重的调料;而逛天桥的普通老百姓多,口味偏重,蘸料里就要加上这些来调剂口味。当年梁实秋留学回国,一下火车先寄存行李,家也不回就直奔煤市街致美斋,一口气叫上三份爆肚,水爆、油爆、芫爆各来一份,吃得牙根清酸大呼过瘾。言慧珠的胃不太好,每天都到“爆肚张”的摊位上吃一份蘑菇养胃,喝一碗原汤,几个月后胃病竟痊愈了。
这些年,随着健康饮食理念深入人心,高脂肪、高热量的动物内脏不再风光,但北京习俗有吃啥补啥的说法,每到立秋节气“吃秋”的时候,吃上几口爆肚依旧是保留节目,要是来上二两二锅头和刚出炉的芝麻烧饼,就着两盘爆肚和一碗羊杂碎汤,甭说有多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