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香玲,颜英,吴毅
(广州市荔湾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广东 广州 510375)
研究表明,分娩疼痛不仅会导致产妇出现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还易造成胎盘血流量减少、血管收缩、子宫收缩乏力等不良反应,影响产程和分娩结局[1]。近年来,随着分娩镇痛技术的逐渐成熟,有效减轻产妇的分娩疼痛,改善了产妇分娩时的情绪状态,越来越多的产妇开始选择分娩镇痛[2]。研究报道也对物理镇痛或药物镇痛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表明不同分娩镇痛方式效果存在一定差异[3-4]。选择哪一种镇痛效果对母婴影响小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妇产科接受分娩镇痛的202名产妇临床资料,旨在探讨不同分娩镇痛方式对产程及母婴结局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妇产科接受分娩镇痛的202名产妇临床资料,按分娩镇痛方式不同分为硬膜外麻醉镇痛组和无创镇痛组,每组101名。硬膜外麻醉镇痛组年龄21~37岁,平均(29.42±4.33)岁;孕龄37~42周,平均(39.44±1.57)周。无创镇痛组年龄22~38岁,平均(30.05±4.41)岁;孕龄37~42周,平均(39.37±1.46)周。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初产妇,单胎妊娠;孕龄≥37周;有明确的自然分娩意愿;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Ⅱ级标准[4];1个月内无镇静或催眠药物用药史;产前检查母婴状况均正常;产妇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妊娠期并发症者;胎儿宫内异常者;对本研究所用麻醉药物过敏者;有遗传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有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硬膜外麻醉镇痛组采用硬膜外麻醉镇痛,待宫口开至2~3 cm时经L2~3或L3~4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回抽无血液则妥善固定导管,经导管缓慢注入1%利多卡因(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071,规格:20 ml∶0.4 g)5 ml。观察5 min产妇有无全脊麻木征象,若无全脊麻木征象,5 min后注入0.1%罗哌卡因[广东华润顺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325,规格:75 mg(以C17H26N20·HCl计)]含1 mg/L芬太尼[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314,规格:1 mg(以瑞芬太尼计)]8~10 ml。连接脉冲电子镇痛泵,设定持续硬膜外输注每小时4~6 ml,自控镇痛量设定为每次6 ml,锁定时间15 min,待分娩后停止。
无创镇痛组采用无创镇痛,待宫口开至2~3 cm时使用凡乐生无创分娩镇痛仪(型号:P0-9632,广州市凡科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进行无创镇痛,常规使用75%酒精对背部T10~L1、S1~4脊柱两侧进行消毒,将无创分娩镇痛仪电极片贴于上述位置,根据产妇疼痛情况调整频率和参数,待分娩结束后停止。两组镇痛期间均需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和胎儿情况,出现异常情况及时中转剖宫产。
1.4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产妇产程、镇痛效果、母婴结局及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①镇痛效果评估: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评估,根据疼痛感觉打分,0分表示无痛;<3分表示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轻度疼痛);4~6分表示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中度疼痛);7~10分表示有较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影响睡眠(重度疼痛)。②母婴结局:包括分娩方式(阴道助产、自然分娩、中转剖宫产)、产后并发症(产后出血、尿潴留)、新生儿不良情况(胎儿宫内窘迫、胎儿窒息)。③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心动过缓、低血压、恶心呕吐、瘙痒。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产程比较两组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硬膜外麻醉镇痛组第一产程及总产程均短于无创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程比较(±s,min)Table 1 Comparison of labor du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in)
表1 两组产程比较(±s,min)Table 1 Comparison of labor du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in)
组别硬膜外麻醉镇痛组无创镇痛组t值P值例数101 101第一产程529.1±246.9 634.8±234.0 9.110 0.003第二产程71.5±114.1 53.2±29.0 2.125 0.147第三产程6.6±5.3 6.3±3.6 0.161 0.689总产程607.1±294.3 710.6±239.6 6.988 0.009
2.2 两组VAS评分比较第一、二、三产程,硬膜外麻醉镇痛组VAS评分均低于无创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2 两组VAS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组别硬膜外麻醉镇痛组无创镇痛组t值P值例数101 101镇痛前10.01±1.01 9.81±18 0.890 0.741第一产程2.61±0.41 4.51±0.55 46.573<0.001第二产程2.01±0.55 3.91±0.53 34.718<0.001第三产程2.01±0.13 3.71±0.13 5.093<0.001
2.3 两组母婴结局比较两组中转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及产后出血、尿储留、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硬膜外麻醉镇痛组自然分娩率高于无创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母婴结局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maternal and infant outcom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4 两组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硬膜外麻醉镇痛组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无创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related to analgesia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分娩是女性妊娠必经的生理过程,自然分娩是分娩的最佳方式,但会给产妇带来较大的痛苦。近年来,镇痛分娩逐渐获得产妇和临床医师的青睐,在减轻分娩疼痛、保障分娩顺利、改善产妇不良情绪和母婴结局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优势[6]。硬膜外麻醉镇痛和无创镇痛是临床常用的两种镇痛方式,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二者对产程、母婴结局等的影响尚无统一定论[7]。
硬膜外麻醉镇痛主要通过硬膜外穿刺后注入局麻药物阻断伤害性刺激向中枢传导而产生镇痛作用,能满足较长时间的镇痛需求,镇痛程度也可控,可阻断“高通气-低通气”循环[8-9]。临床研究也表明,硬膜外麻醉镇痛用药后起效迅速,有完全镇痛的效果,停药后产妇的腹肌和盆底肌功能能自行恢复,对母婴影响较小[10-11]。而无创镇痛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生物电流刺激电极片下脊柱两侧神经,阻断疼痛刺激传导至大脑,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电刺激还能促使产妇体内产生内源性镇痛物质,提高疼痛阈值;电刺激还可增强子宫、腹肌、肛提肌的收缩力,利于提升产力,促进顺利分娩[12]。但临床研究表明,无创镇痛仍有一定不足,部分产妇镇痛效果仍难以达到预期[13]。
本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二、三产程,硬膜外麻醉镇痛组VAS评分均低于无创镇痛组(P<0.05),提示硬膜外麻醉镇痛效果优于无创镇痛,与产妇有情绪波动等因素有关[14]。本研究结果显示,硬膜外麻醉镇痛组自然分娩率高于无创镇痛组(P<0.05),提示硬膜外麻醉镇痛的镇痛效果更佳、产程时间更短,因而产妇情绪状态更稳定、产程中体力更好,在宫口全开时有足够的体力完成分娩,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对改善分娩结局、保护母婴安全具有积极意义[15]。
综上所述,硬膜外麻醉镇痛总产程更短、镇痛效果好、自然分娩率高,但会引起不良反应,临床使用需严格把控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