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李鼎锋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乡村振兴战略是多层次、多主体、全方位协同发展,农村内外部资源双向整合的过程。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5 个关键支撑点。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从产业、区域、城乡、制度安排、政策制定、社会建设等方面开展协作、优势互补。高职院校作为社会公益主体,服务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多予”或“少取”的问题,而是融入乡村振兴谋发展的问题,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实现社会多元主体相互合作协同。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如何深化校地合作、创新合作机制、实现多方共赢是高校与地方共同关注的焦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可视为由多元主体构成的整体系统,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农村集体企业、农村合作社、农户通过合作协同产生有序参量,可以达成1+1>2 的协同效应。
依照系统论竞争协同原理,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开放性的有机体,系统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通过竞争和协同推动系统的演化发展,在要素性质和功能上不是简单地叠加,而是各个子系统通过协同作用,使系统整体结果大于各要素自身独立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乡村振兴是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活动,各个主体通过自身内部的人、财、物要素和外部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要素相互作用、利益交融、协同创新形成了开放的社会系统,高职院校是这一系统中的服务者之一,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既是服务的提供者,也是利益者,其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效取决于社会多元主体同频共振。
高职院校行为本质属性为公益性,其服务乡村振兴的公益性与服务盈利性产生了矛盾,角色定位不准确,是其在服务行为上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乡村振兴战略是当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方向,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充当“服务”的角色。这一服务角色属性容易被人们认为其行为结果的无偿性,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如果一味追求其公益性,加之经费有限无法“自动造血”,会导致服务行为不具有长效性。
高职院校服务角色属性具有基于其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派生特质,其服务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来自于其为社会提供服务和履行职责的内在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的服务属性体现了政府主导下的职业能力供给性行为,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以技术与资本为互动对象的市场性行为,更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公益性行为,而在实践过程中,多种行为属性处于相互交融的状态。
《乡村振兴促进法》核心要义体现了农民主体地位,事关乡村每一个农户及其家庭,而在多元主体参与协同振兴的场景中,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法律层面的主体特指合法主体权益能够对乡村振兴发挥辅助作用的主体,只要在其服务活动中不构成损害合法主体权益的行为,就应该大胆作为。高职院校承担履行自身的社会职责,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灵活组织其专业、信息、人才等要素,将乡村振兴融入院校教、科、研各个环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合理、合法。
乡村振兴的本质是实现乡村地域系统经济、环境、文化、管理、生活等多目标协同的可持续发展。充分挖掘乡村价值既离不开政府、企业、高校、农户等不同主体的共同参与,又需要科学的认识由多目标协同而生成的细分领域,高职院校根据细分领域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才更高效。
由于受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分化鲜明,呈现出各具特色的乡村地域功能性,不同地域存在不同的发展定位。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多元主体不能各自为战,应该根据不同细分领域进行差异化服务。针对边远地区乡村空心化、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生活条件差的情况提供补贴性服务,针对县域边缘乡村城乡融合相对紧密,吸引城市需求助力乡村旅游、乡村康养、乡村小镇产业业态。
我国农业学者在研究乡村振兴分层分类实施的课题时,分析了我国湖北省乡村振兴提出的3 种模式多目标系统协同的典型案例。该课题聚焦湖北省山区、城郊、平原农村的差异,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3 个方面综合量化评价。
一是对“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了采用校地联动的机制;二是服务平原地区主产粮区,对“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提出采用校县合作机制;三是服务城市郊区都市农业,对“综合发展田园综合体”模式提出采用政校合作、地企互动、市场导向、农民为主体、市民共同参与的城乡融合机制,形成了生态农耕体验、创意农业、乡村休闲、现代农业设施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创新发展模式。
经研究,农村实用人才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尤其是在农业服务推广、带动土地有序流传、改变农村生产方式等方面极度缺乏农村治理人才。据统计,农村实用人才存在流失、分散、低端同质化严重、人才供需结构失衡等问题。
虽然《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第七条明确指出“支持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校地合作、育训结合,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鼓励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但是作为职业能力供给的主体,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围绕乡村产业链和岗位链进行专业调整,高职院校76%的生源来自农村,但真正能扎根本土、利用所学技能带动一方水土的人才寥寥无几。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功能,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是其重要职责。但从实际情况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仅限于专业的培训项目,高校图书馆、高校实训基地等功能性设施的服务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完全可以整合不同专业的技术要素,进行跨专业之间的交叉合作,以服务乡村振兴。例如,电商专业与现代物流专业交叉,以创新创业项目对接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满足农产品上行的市场需要。
高职院校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模式与乡村振兴相耦合,不断拓展育人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地合作项目,对当地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在培训效果调查中,有60%的学员认为对其帮助很大,40%的学员认为有点帮助,认为培训项目没有帮助的学员数为0。对希望高职院校提供哪些服务的调查中,认为利用电商销售农产品服务占比90%,提供学历提升服务占比80%,返乡人员创新创业服务占比60%,乡村文化服务占比60%,可见,将高职业院校办学功能与乡村振兴联系在一起开展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潜能,社会亦对高职院校存在一定的期望。
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行业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是其不可懈怠的职责。其服务乡村振兴是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的行为,其服务行为既要得到社会的公允,也要合法合规,不可任意发挥。虽然《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第六条明确指出“鼓励职业院校开展补贴性培训和市场化社会培训”,但同时也必须严格遵守我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各项规定,维护农民主体地位和农民根本利益。在为乡村提供服务时,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能动性,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需要以保护农户的合法权益为出发点,从办学战略高度建立学校、政府、企业、农户、其他社会组织协同机制,全面服务乡村振兴。一是围绕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利用政府校地合作规划,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按照资格、资源等准入条件通过招投标方式,接受乡村振兴服务项目,根据项目需要与社会组织联合完成项目的落地实施。二是与当地农业广播学校合作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合理利用各项培训经费,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业务。三是融合乡村资源禀赋,通过构建院校与农企、农户等合作关系,优化实践教学,实现要素的跨界流动与互补。
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情况下,需要综合分析乡村生产、生态、生活、文化要素目标可达成的综合效益,以多元主体多目标协同选择服务项目、评价服务效果,因地制宜,服务乡村振兴。
我国学者根据主导功能及组合的不同,将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分为专业模式、融合模式和多元化模式。其中专业模式是以生产功能为主导形成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和高效农业示范园。融合模式是多功能组合协同发展,包含了生产、生态、生活、文化不同功能要素,出现了生产-生活功能发展型的城郊农业示范区及宜居社区、生活-文化功能型的搬迁新型社区、生态-生产-生活功能综合发展社区农场、生态-生产-文化功能综合发展的立体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区、生产-生活-文化功能驱动发展的当地化龙头企业。多元模式基于农业农村要素交叉配置、产业有机融合,发展各类新产业、新业态,从而催生出设施农业、景观农业、都市农业。
高职院校可以借鉴我国学者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确定不同主体服务乡村振兴的共同目标,分类分层实施。在农业生产科技、人文要素、高附加值农产品、农业绿色发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多维度确立服务目标,综合评价服务项目。与此同时,了解地方产业政策、农业科技水平、地方资源和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经营情况,建立校地双创基地,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就业创业,培训乡贤、返乡农民、职业农民创业。
高职院校的功能集中体现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和社会服务两个方面。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当地农村,对农村拥有更多的感性认知,扩招的学生本身是当地的建设者,更加关注本地的乡村建设。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新发展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利用教学软硬件设施设备资源,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提供有力保障。
利用专业服务地方和教学灵活安排的优势,以当地的农业经济作为基础,增设现代农业专业,与其他非农专业构建专业群。增设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和新型农业经营性主体教育等内容,利用第二课堂向学生传授农业种植、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开设涉农劳动教育课程,学习现代智能化、数字农业。利用地区农业监测系统大数据,学习防治作物病虫害、土壤保护、农作物生长、循环农业等现代农业知识,提高学生对农业的认识,培养热爱故土的乡情和农耕文化的坚实信念,提高对新农人的自豪感。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行政单位、龙头企业等多方面的配合,以实现教学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依托乡村农业园、生态园、产业园、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选择乡村振兴大学生创业项目,推动新技术与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融合发展,服务更多的农民群众。
建立内部的工作机制是其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要赋予管理人员一定的管理权限,在学院党委领导下,设立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加强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机构、地方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建立乡村的联动机制,深入乡村了解乡村发展现状、根据乡村需求把握时机,提高服务的精准度。
同时,将服务乡村振兴项目化,从专人对接、经费保障、互动交流、服务跟踪及服务绩效评价等维度出发,构建乡村振兴内部闭环服务工作机制,保障服务工作有效开展。专人对接方面,由专人负责,优化对接时间和活动,确定服务方式和内容,结合常态化和动态性,及时满足乡村需求。经费保障方面,在年度经费预算中列入此项经费,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动员成功校友给予捐助。
乡村振兴是实施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需要结合地方“三农”痛点与短板,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科学规划,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教育优势。协助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立乡村振兴共同体,形成良好动态的协同工作机制,有效衔接高职院校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设施与乡村协同发展。对高职院校而言,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必然性与可行性并存,高职院校应借助服务乡村振兴的机遇,融入乡村振兴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