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资源视角下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路径分析

2022-11-10 08:04张琳娜
山西农经 2022年11期
关键词:农民资源培训

□张琳娜

(1.夏津县第四中学,山东 德州 253200;2.东北林业大学农业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人才振兴的基础是教育培训。2019 年8 月,《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全面落实,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参与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支懂技术、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农民教育培训作为一项服务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的准公共产品服务,以农民为中心,加强农民教育培训重视程度,坚持办中国特色农民教育培训。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指出,要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大涉农高校、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建设力度,支持县城职业中学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建立试点社区学院,扩大农业职业教育招收农民学员规模,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开设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培养一批农村高层次人才。提升农村整体教育质量,促进农业发展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由之路。

1 乡村资源与农村教育关系分析

所谓乡村资源,是能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物质。一般划分为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现实资源和潜在资源、土地资源、资本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参照标准不同,划分类型大相径庭,但从学术层面看,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统一的乡村资源划分依据。为满足分析与研究需求,将乡村资源划分了3 个层面,分别为文化资源、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资源。

1.1 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包括乡土资源、乡村生活、民俗文化等,是一种历经多年,经过长期文化选择和认同的特定文化。农村教育开展的主要场所是乡村某一特定生活场所,要想发挥教学成效,提升农民及农村学子教育积极性,应从乡村文化资源入手,基于教育内容、目标,深入挖掘优质文化资源,进一步优化和改进农村教育内容,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教育培训。

同时,教育的目的是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农村生活会产生新的文化。在创建文明型现代化农村的背景下,教育者应扎根农村文化资源和乡土文化氛围,注重继承与发扬优质文化,促进城乡文化统筹融合与良性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富有现代文化活力的新型农村文化资源,并在教育中灌输这种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农村居民文化认同感,形成一种文化自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增加农村教育乡村特色,还能增加农民学习自主性,使其将乡土知识应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展兼具传统特色和现代气息的乡村文明。

1.2 人力资源

农村教育中人力资源以乡村教师为主,其拥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知识、经验和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素养,在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一方面,乡村教师长期生活在农村,对乡村各方面均有了解,全面掌握乡村特点。在教育开展过程中,能激发和挖掘农村学子潜能,培养其学习动态动机。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在农村中扮演知识精英的角色,部分乡村教师生长于农村,学习和成长于城市,不仅了解农村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还具备各种信息化技能和知识,了解当下社会的快速变迁。在农村教育实践中,乡村教师不仅承担知识、技能、文化等方面教育工作,还能解决农民电子设备、信息技术等应用问题,积极引进各种新型观念和技术,增加农村居民与现代化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其认识到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激发农民学习新技术和新技能的内生动力。

1.3 信息技术资源

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教育资源日益丰富,教育手段多样化,推动了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方式的变革,也为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具体来看,农村教育可以利用物联网打破时空限制,由相关部门建立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定期发布农情农事信息、农技培训活动等,及时解答农民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指导农业生产,建立长期指导关系,持续提升农民农技水平。利用网络资源或者平台,通过大学教师、创业创新导师等直播、网络或面对面授课形式,为学员答疑解惑,确保农民能享受到低成本、高效率的优质教育培训。

2 农村教育质量提升思路

2.1 以满足农民实际教育需求为主导

农村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本组成。在开展农民教育时,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服务于农民全面发展,符合农民学习与生产生活规律,帮助农民坚定理想信念,拓宽知识视野,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其生产经营和综合能力,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农村教育的本质是管用、好用、实用,与传统职业教育或普通高校教育不同,农村教育更契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满足农民实际教育需求为主。通过培训教育教授农民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经验等,解决农民当前面临的农业实用技术问题,为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信息支持,避免因不了解市场导致的经济损失。

2.2 满足农业、农村、农民实际发展

农村教育与义务教育不同,教育主体是农民,具有社会性和主体性特征,价值诉求十分明确。农村教育应更具实用性、直观性,能有效发现和解决农民在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在开展农民教育时,为保障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率,必须坚持开放办学,将教学范围向外拓展,摆脱围墙教育束缚性,坚持办学方式的多样性、多元化和灵活性。带领学员在田间地头、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开展教育活动。尽可能脱离课本,贴近农业、农村和农民,让农民在学中干、干中学,真正实现产业育人、实践育人的教育目标。

2.3 兼顾教育效率与公平

我国幅员辽阔,农民数量庞大,农村教育要具备全面性、形式和类型多样等基本特征,才能满足农村教育个性化和差异化教育培训需求。在实践层面,农村教育中,农民培训与人才培训不能齐头并进,只能在产业发展需求、人才队伍结构和乡村资源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优化配置乡村资源,提升农村整体教育质量。在开展农村教育时,要大力发展普适性农民培训内容,如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核心价值观、健康生活等,塑造浓厚农村文化氛围,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水平,为农村文明建设夯实基础。同时,针对重点工程和项目实施情况,统筹集中配置优质乡村教育资源,优先培养出满足农村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发展的优秀人才。

3 乡村资源视角下农村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合理配置资源是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在乡村资源视角下,应探寻农村教育质量提升路径,进一步完善与优化农村教育体系,持续性丰富农村教育相关研究与理论,以及跨越式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然而,分析乡村资源在农村教育培训实践层面的应用发现,存在过度依赖外部资源、内部资源挖掘和利用不足等问题,导致农村教育发展动力不足,进而阻碍乡村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乡村资源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农村教育质量提升的动力所在,需要探究不同层面乡村资源与农村教育之间的关系,厘清农村教育质量,提升思路能提升教育质量,搭建现代化、一体化、信息化教育平台。具体提升路径如下。

3.1 挖掘乡土文化,吸引农民参与

在现代化发展趋势下,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明显,青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导致农村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农村教育也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农村特色教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缺失,没有编制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

同时,农村学校文化服务属性也没有得到体现,仅仅作为农民教育开展重要场所,主要开展农技培训、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等教育活动,缺少农事宣传、法律普及、文体活动等,没有发挥农村农民教育场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阵地作用。为有效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应抓住农村学校这一载体,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吸引农民参与。

首先,优化创新课程设置,从乡情、村情实际出发,围绕地方特色文化、民族习俗及发展现状,结合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和教育优势,开发具有乡土民俗特色的培训内容和活动;确定教育目标和方法,增设关于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

其次,农村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文化传播功能,发挥其教育服务作用,立足学校这一特殊场所,逐渐向外辐射,传播各种文化活动和内容;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精神文化水平,改变部分农村居民游手好闲、打牌赌博等不良风气,营造浓厚乡村文化氛围。

再次,帮助农民更新农技、机械设备或其他谋生技能,增强其乡土生存能力和文化自信,推动农民由传统走向现代。

最后,通过农村教育,培养农村居民文化自信,促使其正确认识农村发展现状,领悟乡土文化魅力,激发农村文化认同和自豪感,从而树立服务家乡、建设家乡、振兴家乡的坚定理想信念,为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

3.2 培养优秀人才,提升办学层次

优秀人才是乡村发展重要资源,也是提升农村教育质量重要因素。优秀教师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要想快速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应从多方因素着手,构建雄厚农村教育人力资源。

一方面,乡村教师长期生活在农村,生活便利程度、活动空间、薪酬福利等与城市生活存在较大差异,长期下来,难免产生消极心态和职业倦怠。对此,乡村教师要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实现知识传授—指导学法、维持现状—创新探索、再现传统—研究未来、单一学科教育—全能发展的4 项转变,逐渐由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现代科研型教师。同时,积极了解党和国家最新政策和区域农业产业特色,优化教育内容和教学过程,及时向农民传达国家和区域最新农业政策。针对农民发展不同阶段,开展知识普及、技术技能、经营管理、发展模式等教育培训和跟踪指导,确保教育贯穿农民产业发展全过程。另一方面,乡村教师资源的挖掘与开发,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加强与农广校之间的联系,建立教育培训合作机制,定期邀请农广校人员与乡村教师,共同开展农村居民教育培训需求调研。两者相辅相成,不仅能增加农广校对农村的了解,还能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因地、因事、因时做好实用技能培训,解决农村居民实际共性问题,提高农民收益。积极发挥政府责任,定期选派优秀人才在农村开展教育工作,承担当地乡村教师培训任务。完善农村教师信息技术专业培训制度,不断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增加乡村教师薪酬福利待遇、增加生活补助、完善绩效考核和晋升制度等措施,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助力农村教育质量跨越式增长。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送教下乡、开设产业小班、进村办班等形式,邀请行业专家、大学教授、技术人才下乡教学,将培训班搬到村里,确保参训农民在学习期间不耽误家事、农事,切实达成农民愿意来、愿意学、方便学的目标。

3.3 注重信息化建设,促进提质发展

自《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信息技术对教育资源传递与共享、分析与应用方面的助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然而,截至目前,在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民培训方面,信息化建设陷入迟滞状态,信息技术手段较为落后,必须结合乡村资源和新农村建设目标,统筹规划和科学部署,并且基于具体农业项目进行融合教育,切实提升农村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强化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好布局。

首先,做好前期准备和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农村地区农民的文化水平、年龄阶段、学习能力及发展需求,具体对接的产业振兴、精准扶贫、乡村治理等项目,建立农村居民档案信息资源库,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筛选关键信息和主要特征,将项目与农村居民一一匹配,选出最适宜项目发展的人才。

其次,建立在线交流学习平台,利用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定期开展网络教育,创建微信群、QQ 群等,满足参训学员讨论交流、信息流通、资源共享等需求。然后,根据农村新产业(农村电商、森林康养、农产品展会等)、新业态(“互联网+”“旅游+”“物联网+”)发展特点和趋势,不断更新培训清单,补齐农民教育培训短板,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走出去。

再次,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各种农村教育、农民教育培训平台,改革教育培训方式和组织形式,如云上智农APP、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等,开展线上教育培训。同时,注重线下田间教学、观摩考察等培训,确保参训农民了解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包括种植养殖基地、电商销售平台、加工包装车间等。还要积极创建教育培训资源库,共享培训成果,为后续培训工作开展提供参考经验和成果。

3.4 联系多方主体,形成强大合力

在乡村资源视角下,农村教育质量提升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作,不仅需要农村自身努力,还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和智慧,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首先,加强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强化政府主体责任。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教育成为各级政府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工作重点,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为切实发挥政府保障作用,还应从顶层设计入手,将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和乡村人才振兴纳入政府发展年度计划,提升农村质量,将农民教育培训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从制度、资金、资源、制度等方面给予充足保障。

其次,注重社会力量参与。现如今,传统围墙式、知识型、专业型农民教育培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村教育质量提升需求。应积极引进社会力量,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培训组织,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优势,为农村教育搭建好平台。例如,加强农村教育体系与上级行政部门、下级农村农民以及各个涉农机构之间的联系,构建多层次教育协作体系,丰富农村教育资源和渠道。加强与农业科研推广机构、涉农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的联系,发挥专家和企业优势,形成发展合力。

再次,推进学校教育改革。2019 年6 月,我国启动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务农农民也能接受全日制高职教育。为打开农民职业教育通道,从机制、政策等层面入手,调整好办学机制、学制与教学内容,使其满足当下农民学习需求,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体制,并实现培训教育与高职教育、本科、研究生之间的顺畅连接。

最后,强化农村学员学习动态动机。建立农民导师制,鼓励高素质农民发挥自身带头和榜样作用,将各种先进理念、技术和方法等传播给其他农民。积极吸纳各种“土专家”“田秀才”等优秀实用型人才,充实师资力量,借助现场诊断、经验传授、跟踪服务等手段,促进农民成长,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4 结束语

在乡村资源视角下,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要准确切入国家基本战略工程,基于地方产业特色、布局和新农村建设要求,设立严格多层次培训目标和标准,选好培训教师和教材,形成科学教育体系。从文化资源、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等方面探究乡村资源与农村教育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通过挖掘乡土文化,特色教育吸引农民参与;吸纳优秀人才,提升农村教育办学层次;注重信息建设,促进农村教育提质发展;加快区域融合,更好地助力农村教育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农民资源培训
教师培训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我给资源分分类
会议·培训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