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教员如何精准“接地气”

2022-11-10 07:43王琼
党课参考 2022年12期
关键词:接地气教员党校

〉〉〉〉〉王琼

悬空抽象、脱离实践等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党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党课要“接地气”,教员更需“接地气”,这既是认识问题,也是方法问题。如果仅将“接地气”理解为通俗口语的表达,那只意味着找到了语言的共性,且一旦俗言俚语和故事逸闻过度占据课堂时长,必然会冲淡解疑释惑的浓度;如果仅将“接地气”理解为展示真实场景,停留于个案和特例,缺少观点提炼和素材转化的结论,党课内容必然缺乏说服力;如果仅将“接地气”理解为运用绚丽的视听元素,则会无形中混淆“讲”与“演”的本质区别,打断逻辑推理和经验推演的节奏。语言、形式、技巧等授课元素固然重要,但溯源求本,党校教员要想实现精准“接地气”,就一定要俯身下基层,抬头细悟道。

主动调研 梳理问题

好的问题代入,会在课堂上迅速建立起教员与学员之间的共鸣。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学员自身正在面对的问题,或者需要他们去着力解决的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实践的回响,需要深入基层发现并进行梳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广阔的基层就是思想的田野,是党校教员能够“充电”与“吸氧”的天地。党校教员要用正确的姿态躬身基层、深入实际,以真诚之心和理性眼光去“察、梳、探”。“察”,即是要将道理、实践与民情民意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观察思考,获取第一手信息与数据,在深入调研中查找问题、找准问题。“梳”,即是既要梳理观察到的现象与问题,也要梳理走访中听到的声音与诉求;既要梳理存在的矛盾,也要梳理干部群众的关切,保证课程内容设置的“有的放矢”。“探”,即探寻新老问题的根与源、表与里、枝与干、本与末,揭示“变”与“不变”的规律性特征。课程的问题导向明确了,逻辑主线和层次脉络自然也就清晰了。

融通下情 兼听则明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全面了解信息情况,尽可能多掌握资料,才能更好地通过海量的具体现象得出一般性结论,继而运用相关理论对其进行验证、阐释或评价。在实践中,由于受时间、精力等因素的制约,党校教员开展基层调研的广度和深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线上调研的准确性和直观性在短期内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所以一定程度上会出现把个案现象讲成普遍存在、把典型案例讲成经验规律的情况。党校学员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其中很多拥有比党校教员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对此类“不接地气”的内容自然会提出一些质疑的声音。因此,党校教员要用正确的方法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做到“三个善于”。一是善于做好调研准备工作。即使调研的可选择性和覆盖面受限,功课也一定要做足,为了准确掌握“下情”,必须了解“上情”、把握“外情”。二是善于做好信息研判工作。要判断案例的真实有效性和代表性,避免将一地一隅的经验作为观点论据,更要避免将一些“垒大户”“造盆景”“装门面”的案例搬上讲台,造成干部政绩观的扭曲。三是善于做好基层正确新鲜经验的总结推广。可对调研中发现的那些符合实际、能够实操、富有实效的成功经验予以提炼,推动其在政策层面和制度层面发挥作用。

远近结合 融情入理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提出过这样的观点:“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党校课堂“接地气”的目标就是激发学员共鸣,力求对其思维方式和领导方法产生积极影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讲过,有人通读了《资本论》,却讲不清楚边币与法币的关系。将基本原理讲成生动道理,把基层实践讲出理论自信,使“接地气”与“搭天线”相得益彰,需要着力拉近“三个距离”。一是拉近知识的距离。可以发现,越是理论权威和学界泰斗,在课堂上越少使用生僻的理论和晦涩的语言。这种主动“降维”、放下“知识优越感”的做法,反而能够吸引学员更好地融入课堂。如果理论高高在上、高不可攀,也许大家连深入学习的信心都会失去。二是拉近认知的距离。党校教员要善于将天下事讲成身边事,讲透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对具体工作生活的影响,也要善于将身边事讲成天下事,在“小故事”中见“大道理”。三是拉近情感的距离。党校教员要以真理的味道、逻辑的力量、信仰的温度、人格的魅力、道德的感召、情感的共鸣,讲活讲好理论教育课和党性教育课,不断增强学员的情感认同、推动学员积极作为。

猜你喜欢
接地气教员党校
中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党校:加快发展,努力开创新局面
晚上好, 教员先生
校长问题
党校人的忠诚
晚安,教员先生
坚持“党校姓党”做好新形势下县级党校工作
任职教育教员队伍建设分析
让“党校姓党”的旗帜高高飘扬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