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2022-11-10 00:06张志丹
中关村 2022年8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仁爱孟子

文 张志丹

孟子的思想对儒学的创新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在文学的发展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据核心位置,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不仅仅是治国安邦本身,其仁政思想也包含着对天地万物的伦理关怀,这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的今天来讲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仍然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也丰富了儒家文学的发展,以文学特有的方式表现其在生态领域的审美意识形态,从而引导人们树立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将文学的社会功能在当下的技术时代更好地发挥出来。环境问题从来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我们所强调的“五位一体”,就是把生态问题摆在了重要位置,突出强调了生态环境与政治、消费、资源等各方面之间如何实现良性互动。

一、“仁民而爱物”的生态道德观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把对自然万物的关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仁学”作为重要内容。孟子对孔子的“仁学”不仅从人类心理情感上进行论证,而且进一步推广到自然万物,从道德自我约束的角度出发,把对人的“仁爱”范围扩大到万物,并在自然和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完整的价值关系,成为一种人生规范,即所谓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学术上从“仁民爱物”角度出发研究孟子生态伦理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从“仁民爱物”的角度出发探究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学者任俊华对孟子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了专门探讨,指出孟子的性善论是其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内因。孟子第一个从人性本善角度出发,坚持“性善论”,其把人性比作流水一般,性善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孟子·告子上》记载“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因为人性本善,所以才可能“仁民而爱物”,才可能从爱人推及到爱物,这就是孟子的生态伦理定律。除此之外,学者周国文和杨欣澳也从“仁”的角度出发,探究孟子生态思想内涵,他们指出“性善论”是孟子生态思想的内因,具体从良能良知,平旦之气、夜气,恻隐之心三个方面来论证善端的存在,善端由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向人与物之间的转化,促进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其次,张云飞也从“仁爱”的角度出发,认为“爱物”也就是类似于“生态道德”的观念,但是他还强调不能将爱物和今天的生态道德完全等同,他认为今天的生态道德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反思式的道德自觉或“生于忧患”的道德批判。从这一角度出发,孟子提出了“人禽之辨”和“万物皆备于我”。禽兽作为天地万物之一,也应该被纳入“仁爱”的范围内。在这里孟子所强调的禽兽更偏向于动物,动物虽然没有人的道德意识和思考的能力,但是也是有生命的生物,孟子没有局限于为我们指出人和动物的区别,而是从动物和人的关系出发来研究对于动物我们同样要有仁爱之心。

最后,学者蒲沿洲从“爱物”谈论到“时养”,该学者认为“仁爱”不应该只停留在道德思想层面,更要把“仁爱”应用到实践中。他认为做到爱物最好的实践就是“时养”,而所谓养,即物产养护的意思。孟子曾经列举了一个牛山森林被毁的典型生态事例,曰:“牛山之木长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孽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灌灌也。”这是孟子看到牛山由绿变秃后提出的实践性想法,山川草木之美不是山的本性,而是“失养”的结果,如“得养”则万物生机勃勃,“无物不长”。这在提醒我们要转变人类中心主义立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万物的生态文明理念。

从以上学者关于孟子“仁民爱物”思想的阐述和理解我们可以看出,仁既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意识,需要“出于仁、行于仁、成于仁”,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思想上对万物树立平等、尊重的观念。作为其内在道德意识表现为“为仁由己”,这种仁爱的道德意识不是去要求别人,而是从自己内心出发,产生于个人的道德自觉。另一方面,仁爱也是一种外在的道德规范,这种外在的道德规范就表现为“爱人”“克己复礼”,从意识层面上升到具体实践。

二、“养心寡欲”的生态消费观

孟子曰:“辟草莱,任土地。”强调对自然资源消费的伦理制约,要求人类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所提倡的节制之德,要求我们对自然万物“取之有道,用之有节”,珍惜自然资源。从孟子的生态消费伦理思想中可以看出他认为节约资源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寡欲”,也就是减少对物质的欲望。但是在这里孟子并没有否认对于物质的需要,而是以理性的方式回应在欲望面前发生矛盾时遵循“以义为上”不“失其本心”。这一“寡欲”的消费思想对于学者们研究孟子生态伦理思想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先,学者们从消费角度出发来研究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关于生态消费的界定,邱耕田认为,生态消费是一种绿化的或生态化的消费模式,它是既能够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从古代物质生活条件来看,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对于物质的消费本身是用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基本生活满足后人们开始对于享受资料的追求就造成了资源的破坏,这就需要我们反思通过“节欲”消费,保护自然资源。其次,冯庆旭在《先秦儒家生态消费伦理思想研究:以孔孟荀为中心》中首先从爱物的伦理原则论述了孟子生态消费伦理思想,强调“不违农时”,但是又不局限于五谷生产,渔业与林业以及动物保护同等重要。另一方面,他认为“寡欲”的消费理念就是“养心”,“心”是依赖于人的道德自觉和反思,能够做到使欲从心,以心来控制自己的欲望,从而可以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最后,学者王雪萍从儒家整体角度出发用“崇俭节用”的消费观和“取物以顺时,取物不尽物”的消费方式来探究孟子的生态消费观,关注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消费观念,使消费水平和生产规模相适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之,从学术上可以看出孟子对于自然资源和保护资源方面并没有完整思想,但是其“寡欲”“性善论”“尽心知性”等生态消费的观点都在从侧面强调人类对于资源的消费应该符合“天人合一”之境,这种生态消费的观念实质上也是人类对自我道德的反思。

三、“乐以天下”的生态审美观

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感官表达的方式,了解美学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生态美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古代我们是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想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宰者。随着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剥夺,自然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甚至有一些具有不可调和性,使人类对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性贪欲和现代技术文明进行反思,也对宇宙生命万物产生尊重和敬畏之心,对我们人类生存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有了生命共同体的认识和体会,从而树立起保护大地山川河流,保护自然界中每一个小生灵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家园的理念。这种理念的产生也源自于人类对于生态美的追求。我们要探究生命先天的审美天性与后天审美在生命进化过程的合理性,需要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对美学进行研究。首先,学术上在提出生态美学之前对美的探究就普遍存在,我国第一部比较完备、自成体系的生态美学著作是徐恒醇的《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该书指出建立生态美学的两个理论前提:一是生态世界观;二是中国古代生命意识,认为各种生命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的。除此之外,章海荣在其著作《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中,以崭新的生态观世界观为指导,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涉及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以及人与人与自身等多种审美关系,最后落脚点到改善人类当下的非美的存在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最后,学者宋宁认为“生态”主要包括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自我生态三个层面,而生态审美作为一种审美观念研究,就应该将这三个层面纳入审美的场阈范围内进行审美化观照。也就是说要从整体化的思维角度去审视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审美关系,呈现出人与自然万物的内在生命关联,从而将生态审美的问题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境域之中,进而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性、生态性、人文性的存在关系。

综上所述,虽然孟子所处的时代和我们相隔两千多年,但“在时空转换中所产生的变异,只是现象的不同……生存的原则并没有变;所变的,只是生活的方式”。从孟子的观点可以看出,大自然天地万物与人类社会是一个存在生命联系的整体,无论是人类社会脱离大自然,还是单独存在的大自然都不能发挥其内在价值。孟子生态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人只有“爱物”,只有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才能达到一种和谐圆满的生命状态,实现人类自身更好地发展。学术上对于孟子生态思想的研究更加趋于多元化,先秦时期对于孟子生态思想的研究是以战乱的社会现实为内因,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维护社会和谐发展,但是孟子的生态观中所体现出来的古人生存智慧对于我们现代人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国家提倡“五位一体”,其中把生态环境摆在了突出位置,国家在保护生态环境上所采取的措施从本质上来讲与孟子的思想一脉相承。

总之,无论是从消费,还是审美中的任何一个角度来探究孟子生态伦理思想,目的都是为了让人类反思其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从而应用于实践,实现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要求我们人类把自己当作自然界的一部分,他所强调的“仁民爱物、恒产、养心寡欲”等观点都是在告诫世人要发自内心地善待大自然,呼唤人类自觉肩负维护生态平衡的道德责任。其生态伦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尊重,而且也给当代社会的发展,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发挥孟子的生态思想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仁爱孟子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磨刀不误砍柴工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
智勇仁爱无所私的梁将韦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