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慧丽,张蕙杰,李世娟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
食用豆指除大豆以外,主要以食用籽粒为主的各种豆类作物,在我国划归为小杂粮范畴。我国是食用豆生产大国、消费大国,也是食用豆种类最多的国家。食用豆具有耐寒、耐旱、耐贫瘠,生育期短、适应性强等特点,是我国生态条件较差以及老少边穷等欠发达地区的扶贫特色产业;由于具有较高的固氮养地能力,食用豆也是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中重要的间、套、轮作和养地作物。食用豆这种粮菜饲兼用、药食同源的特性,使其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保障人类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外有关研究曾指出,豆类作物种植比例至少应占到整个粮食作物的25%,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结构比例[1],而我国目前仅为10%左右,种植比例明显不足。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再次强调,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禀赋因地因时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自2008年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以来,食用豆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国外市场的巨大冲击,2013年起我国从食用豆出口大国变为进口大国,我国食用豆大国的传统优势面临严峻挑战[2],食用豆产业面临的内外压力迫使我国食用豆产业必须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科学、合理的区域生产布局有助于充分发挥食用豆生产区域的比较优势,对推动食用豆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各地区在生产条件、市场环境、产业政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日益分化,导致食用豆生产布局也在不断变迁。目前,大多数食用豆产区仍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产业发展链条。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农业生产布局需各地区结合自身条件,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对区域生产布局进行合理优化,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发展[3]。在资源刚性约束日益趋紧、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凸显的背景下,我国的食用豆生产布局如何变迁?应如何优化?各省发展食用豆产业的比较优势有何差异?明确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食用豆产业发展情况,为优化食用豆生产布局、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提供理论参考,而且对于保障我国食用豆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食用豆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有关食用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用豆育种、栽培、加工、机械化收获装备、市场与国际贸易、营养与消费等方面,关于我国食用豆产业布局变迁及区域发展优势的研究较少,多数是针对某地区或者某类品种的食用豆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且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系统量化分析。如田静、程须珍等[4-6]分析了我国不同品种的食用豆的育种和生产情况;谢秋霖、宫慧慧等[7-10]分别研究了山西、山东、黑龙江等省的食用豆发展现状,发现各省食用豆普遍存在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平低、政策和资金保障不足、产业附加值低等问题;夏先飞[11]研究发现,我国食用豆整体机械化水平偏低;张蕙杰、郭永田等[12-14]剖析了食用豆产业的国际贸易、市场和消费情况,发现我国食用豆国际市场竞争力面临严峻挑战,这些成果映射了部分区域的食用豆微观发展布局,虽然为多角度剖析我国食用豆生产布局和区域比较优势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参考,但缺乏对我国食用豆整体生产布局演化及区域比较优势的综合分析。在产业布局研究方法上,较多采用生产集中度指数法、区位熵法、重心转移法等;在比较优势分析方法上,多采用资源禀赋优势指数法、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等方法。如郝晓燕、韩一军、刘天军等[15-18]采用生产集中度指数法、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分别研究了我国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大宗粮食及经济作物的生产布局及区域比较优势;郭延景、陈欢等[19-20]分别采用重心转移法及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玉米、小麦生产布局变迁和影响因素。这些成果为开展食用豆生产布局和比较优势分析提供了方法借鉴。本研究采用生产集中度指数、资源禀赋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2010—2020年我国食用豆生产区域布局的变迁趋势及各省食用豆的比较优势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论将对完善我国食用豆产业政策、优化区域生产布局、推动我国食用豆产业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采用生产集中度指数分析2010—2020年我国各省食用豆生产布局整体变迁,然后利用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指数法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各省食用豆生产的比较优势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视角分别从省域、南北地区和东、中、西部区域维度分析我国食用豆生产布局演化趋势。
1.1.1 食用豆生产布局变迁分析 食用豆生产集中度指数指各省食用豆产量占当期全国食用豆总产量的比重,考察各地区食用豆产量对全国食用豆产量的贡献度,生产集中度指数越高,说明该地区食用豆对全国食用豆的贡献越大。
1.1.2 食用豆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1)资源禀赋优势指数法:分析各产区的资源禀赋优势是优化食用豆产业布局的基础前提。资源禀赋指数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类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分省食用豆资源禀赋指数用当年该省食用豆产量占全国食用豆总量的份额与当期该省农业总产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份额的比值表达。计算公式如式(1):
(1)
式(1)中,EFit代表i地区t年食用豆生产资源禀赋指数,Vit和Vt分别代表i地区和全国在t年食用豆的产量;Yit和Yt分别表示i地区和全国在t年的农业生产总值。EFit>1,则说明该省(区、市)食用豆生产具有一定的资源禀赋优势;EFit数值越高,该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越大;反之,EFit<1,则说明该地区食用豆生产缺乏资源禀赋优势。
(2)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食用豆综合比较优势指数通过对某地区某时期食用豆规模优势指数和效率优势指数计算几何平均值获得,可全面反映该地区食用豆发展的综合比较优势,是较为常用的评价作物区域比较优势分析方法。计算公式如式(2)~(4):
(2)
(3)
(4)
式(2)中,AAIij代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SAIij代表规模比较优势指数,EAIij代表效率比较优势指数。AAIij>1,表示i地区食用豆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AAIij<1表示不具备综合比较优势,AAIij越大,代表综合比较优势越明显。式(3)中,SAIij代表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反映该地区生产规模化程度。用i地区食用豆种植面积占该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份额与当年全国食用豆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面积份额的比值表示。SAIij>1,表示i地区食用豆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比较优势,SAIij<1表示不具备规模比较优势,SAIij越大,代表该地区规模比较优势越高。式(4)中,EAIij代表效率比较优势指数,代表i地区食用豆单产水平与全国农作物单产水平的比例关系,反映各地区生产食用豆的效率差异。EAIij>1,表示i地区食用豆生产具有一定的效率比较优势,EAIij<1表示不具备效率比较优势,EAIij越大,代表该地区效率比较优势越强。
2010—2020年食用豆相关统计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2.1.1 省域生产集中度分析 从省域分布看,按照11年各省生产集中度平均值排序,由高到低分别是云南、四川、重庆、内蒙古、黑龙江、甘肃、江苏、吉林、贵州、山西、湖南、广西、浙江、湖北、河北、新疆、陕西、安徽、江西、河南、青海、广东、福建、山东、辽宁、海南、宁夏、上海、北京、天津。2010年食用豆生产集中度排名前10位的省包括:云南、四川、内蒙古、江苏、重庆、吉林、甘肃、贵州、黑龙江、湖北,食用豆产量占比71.73%;2020年生产集中度排名前10位的省包括:云南、四川、重庆、内蒙古、黑龙江、甘肃、江苏、吉林、贵州、山西,这些省食用豆总产量占比达到76%,可看出,食用豆主要生产区域更加集中。其中云南、四川、内蒙古、黑龙江、贵州、重庆、甘肃、吉林、江苏生产集中度始终在前10名内,属于我国食用豆优势产区。从各省份食用豆生产集中度11年间的变化趋势来看,各省食用豆生产集中度变化趋势各异。云南从2010年的0.132升至2020年的0.237,虽波动较大但始终稳居首位;四川、重庆、福建省食用豆生产集中度指数相对稳定:四川省维持在0.1左右,且自2012年起稳居第二;重庆稳定在0.07左右。江苏、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甘肃、贵州、湖北等省份食用豆生产集中度指数波动较大: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北、湖南、浙江、山东、陕西、青海、贵州、上海生产集中度指数波动中有所下降,吉林由0.06下降到0.03,下降最明显;江苏、内蒙古、河北、甘肃、广西食用豆生产集中度指数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山西、甘肃省呈逐年上升,发展较快。安徽、江西、河南、西藏、辽宁、宁夏、天津、北京呈波动变化趋势(图1)。
图1 2010、2015、2020年各省的生产集中度指数变化情况
2.1.2 区域生产集中度变迁分析 (1)南北方生产布局变迁:从南、北方区域来看,2010—2020年,食用豆生产布局由北方向南方转移趋势。南方地区食用豆生产集中度指数由2010年的0.631升至2020年的0.663,呈先降后升的波动变化趋势;北方地区食用豆生产集中度指数由2010年的0.369降至2020年的0.336,波动中略有下降趋势。南方地区始终是我国食用豆的主要产区,食用豆产量占比始终保持在60%以上,北方地区食用豆总产占比在40%以下,南北方食用豆生产集中度差异有逐步增大的趋势(图2)。(2)东、中、西部地区生产布局变迁:从图3看出,2010—2020年,我国食用豆生产集中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西部、中部、东部。食用豆生产区域布局由东向西集中。其中,西部地区食用豆生产集中度指数最高,均值为0.542 4;中部地区为0.325 6,东部地区为0.132,处于弱势地位。东部地区食用豆生产集中度2010—2017年逐年下降,2018—2020年有所上升,从2010年的0.164下降到了2020年的0.137,降幅16%左右;中部地区以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为代表,食用豆生产集中度整体呈现波动中下降趋势,2010年为0.349,2020年为0.275,下降21%;西部地区以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甘肃等为代表,食用豆生产集中度呈现波动中上升趋势,2010年生产集中度为0.487,2020年升至0.588,上升21%。
图2 2010—2020年南北方地区食用豆生产集中度指数变化
图3 2010—2020年东、中、西部地区食用豆生产集中度指数变化
2.2.1 资源禀赋优势指数分析 利用式(1)计算得到 2010—2020 年我国各省食用豆生产的资源禀赋指数,并计算出年平均值。 (1)各省资源禀赋优势指数分析:从各省资源禀赋指数平均水平来看,云南、西藏、青海、重庆、甘肃、内蒙古、吉林省的资源禀赋指数11年的平均值均大于2,表明这7个省 (自治区)食用豆生产具有较强的资源禀赋优势;山西、四川、贵州、黑龙江、浙江的资源禀赋指数均值在1~2之间,说明这5个省的食用豆生产具有一定的资源禀赋优势;江苏、宁夏、广西、湖南、江西省的食用豆资源禀赋指数平均值在0.5~1之间,表明这5个省的食用豆生产缺乏资源禀赋优势,湖北、陕西、海南、新疆、安徽等14个省的食用豆资源禀赋指数低于0.5,表明这些省市极度缺乏资源禀赋优势。从11年间各省资源禀赋优势的变化趋势来看,仅河北、山西、甘肃资源禀赋指数有不断上升趋势,其他省份呈波动变化或者下降趋势,说明我国大多数食用豆生产区域的资源禀赋优势明显下降。青海、西藏、云南、重庆、甘肃、内蒙古、吉林、四川、贵州、浙江、江苏、山西等省份食用豆虽然整体保持一定的资源禀赋优势,但是云南、贵州、重庆、吉林、黑龙江、湖北等多数省份的食用豆资源禀赋优势整体呈下降趋势(图4)。(2)区域资源禀赋优势指数分析:从区域资源禀赋优势指数来看,西部地区食用豆的资源禀赋优势整体显著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平均资源禀赋指数相对最低。11年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资源禀赋优势波动中呈逐渐下降趋势。南方地区食用豆资源禀赋优势显著高于北方地区,但是11年间,南方食用豆资源禀赋优势均值呈下降趋势,北方地区呈先降后升的波动变化趋势。
2.2.2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1) 各省综合比较优势分析:利用式(2)~(4)计算得到 2010—2020 年我国各省食用豆生产的综合优势指数及年平均值。 从各省食用豆综合比较优势11年的平均水平来看,云南、青海、重庆、浙江、甘肃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高,在1.5~3之间,说明这些省市食用豆生产具有较强的综合比较优势;贵州、四川、海南、山西、内蒙古、广西等省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在1~1.5之间,说明这6个省食用豆生产具有一定的综合比较优势;江苏、福建、陕西、吉林、新疆、湖南、宁夏、湖北、黑龙江、江西、广东、上海、江西、北京、河北等地的综合比较优势在0.5~1之间,说明这15个省市的食用豆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较弱;安徽、辽宁、河南、山东、天津等地的综合比较优势低于0.5,说明这4个省市极度缺乏食用豆综合比较优势。图5反映了2010、2015、2020年各省食用豆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变化情况。从11年间各省食用豆生产综合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来看,年平均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呈现波动中下降趋势,其中,山西、甘肃食用豆综合比较优势不断上升;云南、四川、青海、贵州、浙江、江苏、浙江、福建、广西呈波动中略有上升趋势,内蒙古、黑龙江、湖南、湖北、吉林、陕西、山东、辽宁呈波动中下降趋势。(2)区域综合比较优势分析:从南北地区来看,2010—2020年间,我国南方地区食用豆综合比较优势整体高于北方地区,其中南方地区食用豆综合比较优势在2010—2014年上升,2015—2020年有下降趋势;北方地区食用豆综合比较优势在2010—2014年下降,2015—2020年略有上升。从东中西部地区变化来看,西部地区综合比较优势整体最高,其次是中部、东部地区。其中西部地区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东部、中部地区食用豆综合比较优势呈逐渐下降趋势。
图5 2010、2015、2020年各省食用豆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变化
(1)省域食用豆生产集中度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0年,食用豆优势区域布局食用豆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内蒙古、重庆、黑龙江、甘肃、江苏等省份,其次是山西、贵州、广西、湖南、浙江、河北、吉林。其中,山西、甘肃食用豆近年发展较快;四川、重庆食用豆生产集中度相对稳定,黑龙江、吉林、湖北、湖南、山东、浙江、陕西、青海食用豆生产集中度波动中有所下降,云南、内蒙古、江苏、河北、甘肃、山西、广西呈波动中上升趋势。
(2)从区域食用豆生产布局来看,食用豆主产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中部,并且有继续向西扩大趋势。南方食用豆生产集中度一直明显高于北方,并且有继续南移趋势。
(3)对比省域资源禀赋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均值分析结果发现,2010—2020年间,云南、四川、甘肃、内蒙古、重庆资源禀赋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普遍较高,是我国食用豆生产优势区域,其次是江苏、浙江、广西、山西、贵州、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等其他省市综合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普遍较低。从11年间各省资源禀赋优势及综合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来看,山西、甘肃不断上升;江苏、浙江、内蒙古、广西、四川、青海等地呈波动中上升趋势;黑龙江、吉林、湖北、贵州整体呈下降趋势。云南、重庆的综合比较优势相对稳定,但资源禀赋优势有下降趋势。
(4)从东、中、西区域比较优势分析来看,西部地区食用豆产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及综合比较优势整体显著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平均资源禀赋优势和综合优势相对最低。且三个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普遍呈下降趋势,而西部地区的综合比较优势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从南北区域布局来看,南方地区食用豆资源禀赋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都显著高于北方地区,但是南方地区食用豆资源禀赋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整体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北方部分地区(山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的资源禀赋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有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食用豆生产布局仍以东北、华北、西南、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主且保持上升发展趋势,说明食用豆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并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发现,我国食用豆生产集中度较高、发展较好的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都相对较高,说明目前我国食用豆生产布局大多数符合比较优势原则,如云南作为食用豆第一大省,资源禀赋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都位于前列,在蚕豆、豌豆育种领域发展较快,并已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当地食用豆产业发展。同时仍有部分地区食用豆发展缓慢,未形成完整的产业发展链条,无法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和潜力。近几年发展较快的山西省,虽然具有红芸豆等优势产业,但仍存在品种退化、规模化和机械化水平低、产品深加工不足,国际市场开拓有限等短板。此外,黑龙江作为我国芸豆、绿豆的传统优势产区,资源禀赋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均有所下降,同时作为我国玉米和大豆主产省,食用豆产业发展严重受限;而反观粮食大省江苏,食用豆产业始终保持发展优势。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双重背景下,食用豆产区如何实现主粮作物和食用豆的协调发展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食用豆生产布局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区域自然条件、区位环境、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比较收益及地方政策等。结合固定观察点的调研来看,经济收益是影响农户种植食用豆的重要因素。此外,我国食用豆产业发展明显受粮食安全政策影响。2016年镰刀湾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政策实施以来,我国杂粮杂豆种植面积总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除了江苏、浙江、四川等部分粮食主产省食用豆产业发展较好外,其他粮食大省的食用豆产业仍相对较弱;同时,主粮作物的政策补贴及普及程度较高而食用豆缺乏相应政策扶持,严重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导致我国食用豆难以实现规模化稳定生产。拟在后续研究中加强对食用豆生产布局影响机制的深入分析。
为优化我国食用豆生产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潜力,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各地区食用豆产业的科学布局,推动地区食用豆产业健康发展。各地区应结合自身优势及需求,因地制宜加强食用豆产业发展规划。对于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区域,继续保持和提升食用豆比较优势,进一步健全产业发展链条,逐渐形成完善的食用豆科研、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体系;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对创汇品种的科学布局,提升优势产区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示范效应。对于具备一定比较优势的区域,如山西和甘肃,以政府扶持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打破技术、人才、资源和市场等方面的区域界限,引进先进资源,构建食用豆产业发展共同体,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双赢;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力度;加强适度规模经营,加大优势食用豆产业带建设带动产业升级,为提升地区食用豆优势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对于比较优势较弱的地区,采用完善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机械化生产等关键设施环境建设为适宜品种提供基础发展保障,同时考虑种植替代作物提升经济收益。
(2)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加强食用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充分发挥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资源和平台优势,推动食用豆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一要围绕市场需求,持续加强食用豆种质资源的引进、搜集与良种培育;加强营养保健型、加工专用型、适宜机械化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广泛提高食用豆生产能力和生产品质。二是采取多元化手段加大对地方食用豆产业的科技支撑力度,目前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覆盖全国22个省市,积极助力区域食用豆产业发展。三是加强食用豆机械化生产和加工技术及设备研发,推动食用豆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
(3)积极完善我国食用豆产业发展政策,为推动食用豆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持续、完善的政策体系是生产布局优化的重要保障。结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完善食用豆产业政策体系,从品种补贴、农资补贴、保险税收补贴、出口奖励等方面完善相关政策为食用豆产业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尤其食用豆主产省要优化地方产业政策,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在推动本地食用豆发展的同时带动全国食用豆产业发展;加强金融和资金保障,提高食用豆生产积极性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作用,加强食用豆产品流通技术体系建设;搭建线上线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升行业服务水平,促进产销有效衔接。同时保持政策的持续性、有效性、稳定性,方能有效保障食用豆区域生产布局的动态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