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玥,张 娜,张建芬,周明珠,王 行,芦俊博,马冠生,2
(1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北京 100191;2食品安全毒理学研究与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1)
水是体内器官和组织发挥正常功能的必需元素[1],水的摄入和排出决定机体的水合状态。适宜的水合状态是维持人体心血管、呼吸、消化等系统及脑和外周神经系统正常生理功能的保障[2]。人体总水分随年龄增长而不断降低,成年人的机体总水分占体重的50%~70%[3]。进入老年时期,人体水总量可下降10%~15%[3],水储备的减少是老年人易发生脱水问题的原因之一[4]。体育锻炼过程中,人体通过排汗等方式排出水分,若不及时补水则可能增加脱水的风险,影响运动表现甚至认知能力[5]。因此,有锻炼习惯的老年人群应注意充足饮水,并根据运动量及时补水。目前,我国对于老年人饮水行为的研究开展较少,缺乏对老年人体育锻炼和饮水行为的研究。本研究为了解老年人的饮水行为现状而开展,以期为老年人提出切实可行的饮水建议,为开展饮水健康宣教提供科学依据。
于2019年9—11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中国广州、合肥、济南、南昌、太原5个城市招募符合纳排标准的老年人共551名开展问卷调查。 纳入标准:年龄在60~80岁;生活或工作在中国广州、合肥、济南、南昌、太原等5个城市;精神状况良好、可自主填写调查问卷;体质量指数(BMI)≥24的老年人。排除标准:被诊断患有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等精神障碍;体内装有起搏器或者其他医疗电子装置;有行走障碍的老年人。本调查通过了北京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号:IRB00001052-18039),所有调查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 体格测量 采用统一型号的身高体重计,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测量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身高测量要求调查对象赤足、脱帽、只穿贴身衣裤,呈立正姿势站在底板台上,精确度为0.1 cm;体重测定要求测定晨起空腹体重,并足平静站立于踏板中间,穿贴身薄衣裤,不可接触其他物体。精确度为0.1 kg。以上指标均测量2次,取均值。BMI(kg/m2)=体重(kg)/[身高(m)]2。将调查对象的BMI进行排序并按照四分位间距分组,分组情况为Q1≤24.4kg/m2、Q2为24.5~25.7 kg/m2、Q3为25.8~27.6 kg/m2、Q4≥27.7kg/m2。
1.2.2 饮水量调查 采用经过验证的《7 d 24 h饮水记录表》[6],由老年人自行使用统一订制的带有刻度的水杯完整记录1周自起床后的早餐前、早餐、早餐后、午餐、午餐后、晚餐、晚餐后及夜间各时间段每次饮水/饮料的种类、饮用盛具(如杯、瓶、碗等)和数量、饮用量(mL)及饮用地点,并详细记录饮用水及饮料的商品名称。
1.2.3 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由调查员进行填写说明,老年人自行填写《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问卷》,获得其体育锻炼的类型、每周锻炼次数与每次时长。通过查阅文献,得到不同锻炼类型的代谢当量[7]。根据每周锻炼次数、每次时长与不同锻炼类型的代谢当量,按式(1)计算出老年人的体育锻炼量。
体育锻炼量(MET·min/周)=次数(次/周)×时长(min/次)×代谢当量(MET)
(1)
将参与调查的老年人按照体育锻炼量的三分位间距划分为Q1、Q2、Q3共3组:Q1组为0~500 MET·min/周、Q2组为501~1 260 MET·min/周、Q3组为1 261 ~2 730 MET·min/周。
(1)饮水量为白水及各类饮料的饮用量之和。饮水类型包括:白水(白开水、普通瓶装水、纯净水、矿物质水、矿泉水等)、奶及奶制品(纯牛奶、加工过程中未人工添加糖的乳制品)、茶水(冲泡的绿茶、发酵或非发酵茶等)、含糖饮料(碳酸饮料、蛋白饮料、功能饮料、果汁等添加糖的饮料)、豆浆(原料为豆类,制作过程中无添加糖的饮料)、果蔬汁(蔬菜水果榨取,制作过程中无添加糖的饮料)及其他饮料。(2)体育锻炼是指老年人根据身体需要进行自我选择,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进行的体育活动(不包括家务、出行等其他身体活动项目)。
共发出问卷551份,回收率为100.0%,其中有效问卷524份,有效率为95.1%。对524名参与调查的老年人按照体育锻炼量进行分组,Q1组175人、Q2组175人、Q3组174人。不同体育锻炼量组老年人的性别构成、身高、体重、BMI等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表1)。
表1 不同体育锻炼水平老年人的身高、体重、BMI情况
老年人每日饮水量中位数为1 241 mL,饮水达到膳食指南推荐量的人占比仅为26.5%。Q1组老年人每日饮水量中位数为1 189 mL,饮水达到推荐量的比例为13.2%;Q2组为1 401 mL,饮水达到推荐量的比例为37.7%;Q3组为1 451 mL,饮水达到推荐量的比例为32.5%。Q1、Q2、Q3组的白水饮用量中位数分别为733、935、1 021 mL。不同组间每日饮水量达到推荐量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942,P<0.001)。不同组间老年人每日饮水量、白水饮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48.840,P<0.001;H=41.367,P<0.001),奶制品饮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每日饮水次数中位数为8.1次,Q1组老年人为每日7.6次、Q2组每日8.6次、Q3组每日8.7次,不同组间老年人每日饮水次数存在显著差异(H=23.385,P<0.001)。老年人次均饮水量中位数为184 mL,其中Q1组老年人为每次176 mL、Q2组每次194 mL、Q3组每次190 mL,不同组间老年人的次均饮水量存在显著差异(H=9.485,P=0.009)(表2)。
表2 不同体育锻炼量组老年人饮水行为情况[M(QR)]
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体育锻炼量对每日饮水量、白水饮用量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t=6.288,P<0.001;t=5.884,P<0.001),标准化系数为0.265及0.249,即体育锻炼每增加100 MET·min/周,每日饮水量增加27 mL/d,白水饮用量增加25 mL/d。老年人体育锻炼量与饮水次数存在线性关系(t=3.956,P<0.001),标准化系数为0.017,即体育锻炼每增加100 MET·min/周,饮水次数增加1.7次/d。体育锻炼量与次均饮水量存在线性关系(t=3.715,P<0.001),标准化系数为0.161,体育锻炼每增加100 MET·min/周,次均饮水量增加16 mL/次(表3)。
表3 老年人饮水行为与体育锻炼量的线性回归分析
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关注。随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器官功能衰退,不仅会造成行动和认知能力下降,还可能导致多种慢性疾病。既往研究提示,脱水是老年人出现认知能力降低、超重肥胖等健康问题的危险因素[8-9],饮水与老年健康密切相关。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20%~30%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脱水[10]。老年人脱水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年龄有关的生理变化,包括自主活动能力下降、对缺水的感知力降低以及某些医疗原因如限制饮食治疗等[11-14],都易造成老年人饮水不足,增加脱水风险。开展饮水研究对促进老年人水合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饮水是人体水分最主要的来源。一项匈牙利调查显示,饮水及饮料占老年人总液体摄入的75%[15]。《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年居民每日饮水量为1 500~1 700 mL[16]。本次调查显示,老年人每日饮水量为1 241 mL。对比国外既往研究可发现,此次调查老年人的每日饮水量明显低于英国(1 989 mL)[17]、西班牙(1 769 mL)[18]及意大利老年人的每日饮水量(1 780 mL)[19]。此次调查中,73.5%的老年人不满足膳食指南推荐饮水量,饮水不足的问题较突出,需注意足量饮水。调查发现,老年人体育锻炼量越多,饮水量越多。这一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类似,即运动量的变化可能影响人体水需要量[20]。有锻炼习惯的老年人更应注意及时补水,预防脱水。
在饮品类型的选择上,老年人饮用最多的饮品是白水。调查发现,随着体育锻炼锻炼量的增加,老年人的白水饮用量增加。系统综述显示,运动后大量摄入白水易导致血浆钠浓度和渗透压降低[20],反而不利于维持体液平衡。因此,建议老年人日常饮用白水,在锻炼过程中或锻炼后可适当补充含钠、钾离子的电解质饮料[21]。除白水外,老年人饮用最多的饮品是奶及奶制品。奶制品是蛋白质与钙的良好来源,饮用奶制品和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都是降低老年人肌肉衰减症、骨质疏松的有效途径[22-23],有助于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
本次调查中,随着体育锻炼量的增加,老年人的饮水次数增多,次均饮水量增加。对补水方式的研究显示,快速摄入大量低渗液体可能增加血容量,降低血浆渗透压和抗利尿激素释放[24],导致尿液增加。因此,短时间大量饮水不仅会降低水分补充的效率,还可能对老年人的泌尿系统造成负担,饮水应少量多次。尤其在运动后,短时间内饮水过多可能导致运动相关低钠血症[20]。有锻炼习惯的老年人更应采取少量多次的饮水方式。
本次调查是我国首次针对老年人饮水行为与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体育锻炼较多的老年人每日饮水量和白水饮用量较高,饮水次数和次均饮水量也较高。老年人饮水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仍需养成少量多次的健康饮水习惯。未来应通过开展宣教等方式促进老年人形成充足饮水的健康意识,日常生活中及进行体育锻炼时都注意采取少量多次的饮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