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文杰,陆岷峰
(1.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2.南京工业大学 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0)
小微企业个体的规模和体量虽然较小,但在经济社会活动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小微企业数量在我国企业总数中占比超过90%,吸纳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贡献度超过70%,创造了60%以上的GDP,对税收的贡献度达到50%以上[1]。
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反复对各地区的生产生活带来持续性影响,各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可能会临时出现停工停产[2]。小微企业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又与终端市场的消费活动联系较为紧密,可能较易遭受疫情冲击,且其面对冲击时极具脆弱性。此时,小微企业可能会选择降低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员工数量等措施,收入的减少可能将进一步带来消费的“萎缩”,从而造成经济增长关键动能的减弱。
此外,小微企业的困境也会对供应链和产业链造成冲击,影响市场循环。在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政策要求下,助力小微企业持续经营,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关键措施之一就是要创新小微金融服务模式。
小微企业面临一定的融资约束,而小微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必要的金融支持,在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反复的情况下,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转向线上和数字化,其数字化改造的紧迫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这些新形势和新要求的出现,意味着小微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还需进一步深化。
关于小微金融的含义,相关研究的分析前提在于先明确小微金融的服务对象——小微企业,一般从资产总额、营收规模、员工人数等指标来进行划分,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在这些指标上的排序一般处于末端。在明确小微金融的服务对象的基础上,一些学者从金融需求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认为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资金实力有限和市场话语权较弱,在原材料采购、设备更新、预付货款、产品赊销等环节可能会面临资金压力,需要外部的金融支持帮助其完成资金周转,由此催生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为满足该类企业的金融需求而开展的金融活动就是小微金融[1]。也有学者从金融供给的视角对小微金融形态进行解读,认为在金融供给生态中,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大部分金融供给主体,其金融活动主要服务于大中型企业,而随着政策引导,相关金融机构在部门设置、业务安排、产品开发上,相继开展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业务模块,形成小微金融的业务形态[3]。一些学者主要强调了融资租赁等金融供给主体在传统金融格局中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以及互联网金融等新模式在小微金融领域的创新实践[4]。
关于小微金融服务模式,一些学者将其解读为一种金融运行方式,即围绕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这一目标,根据资金供需双方和外部环境的特点,制定相关政策和执行标准,设计资金运动的方式,在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识别、资金发放、资金定价、收益补偿、风险管理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安排,包括制度、技术、人员等安排[5]。小微企业主体数量多、涉及行业面广、经营方式灵活,其资金需求具有借贷期限短、单笔规模小、借还频次高、时效要求快等共性特点,与对大型企业进行客户导向的精细服务不同,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要进行批量管理,以满足金融机构平衡成本和收益的需要,因此设计和选择合适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具有必要性[6]。一些学者认为小微金融服务模式的不同会影响小微金融的运行结果,小微金融服务模式的优劣也反映了金融机构的市场能力[7]。
关于小微金融服务模式的选择原则,既要提高小微企业的融资获得率、降低其融资成本,又要保证金融机构的正当合理利益。一些学者认为小微金融服务模式的选择既要坚持市场化原则,又要考虑服务成本和风险管理,促进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良性互动是模式设计的路径目标[8]。部分学者认为可将批量化、自动化、可复制视为小微金融服务模式遵循的原则,结合小微企业的特点,采取一对一的精细服务模式成本较高,采取批量化管理方式应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利用金融科技集成系统的支持,进行可复制的自动化识别分类和审批管理,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激发其服务小微企业的动力[9]。一些学者认为风险可控也是小微金融服务模式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则,既要有利于识别和控制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也要防范模式运行对金融机构乃至整个金融系统带来的风险[10]。
现有研究对小微金融和小微金融服务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在理论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小微金融存在供需两个方面的主体力量和运行机制,意味着对小微金融的服务模式进行设计,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需要将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纳入综合平衡体系,既要考虑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融资需求状况,也要平衡金融机构的利益诉求和市场机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当前实际对小微金融做进一步研究。
当前商业银行已在小微金融服务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实践,结合当前小微企业进行业态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求,商业银行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以便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
对以商业银行为供给主体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进行创新,需要对小微企业的主体特征和小微金融现状进行分析,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路,明确小微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传统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分析主要上市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的实践情况,为新形势下构建小微金融服务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1.小微企业的盈利水平和资金实力较弱,获得融资存在一定的制约
从小微企业的划分标准来看(见表1),与其所属行业的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的营业收入和雇员人数均处于较低水平,虽然不同行业的小微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总体上各类小微企业的营业收入和雇员人数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小微企业具有经营灵活性和市场进入门槛较低等特点,小微企业能吸纳广大普通劳动者从业,从而形成了小微企业主体数量众多、从业人员涉及社会面广等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各类小微企业存在经营规模较小、企业资源较少、资金实力较弱等短板,面对风险冲击时具有较大脆弱性,会面临现金流枯竭和经营中断的风险。从这个层面来看,小微企业更需要金融资源的扶持。但是,正因为小微企业经营状况短板的存在,经济理性导向下的金融机构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可能对小微企业投入资金支持存在诸多顾虑,小微企业的资金状况面临内外两方面的压力。
表1 小型微型企业的划分标准①本文所论及的“小微企业”是指按工信部发布的标准口径划分的小微企业(见表1)。文中所涉及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发放的,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单户授信总额在1000万元(含)以下的贷款,其贷款对象也是符合以上标准口径的小微企业。后文表格中收录的部分商业银行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中的做法,对创新小微金融服务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在内部资金实力上,小微企业的盈利水平较低,自筹资金的能力有限,其现金流维持时间较短且不稳定。在疫情的影响下,小微企业的内部资金状况进一步恶化。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经济服务部的调查数据显示,小微企业的净利润率处于个位数的较低水平,并且从2021 年二季度到2022 年二季度,小微企业的净利润率从3.2%下滑至1.1%,勉强维持微弱的盈利水平,依靠自身积累资金的难度增大,小微企业现金流的维持时长平均在2 个月到3 个月左右(见图1)。小微企业内部自有资金的来源有限并且可持续性较弱,面对风险冲击时极易遭受资金链断裂的困境,从而导致生产经营滞缓甚至破产。维持小微企业的持续健康经营,尤其是在系统性风险的冲击下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资金困境,需要外部金融资源的支持。
图1 小微企业净利润率和现金流维持时长
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所具有的特点,导致其在获取融资时存在条件短板,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提高小微企业获得资金的条件,资金供需双方的风险和利益平衡点难以达成。调查情况表明,小微企业融资存在几个主要难点。一是经营规模小缺少适配的金融服务,占比24%,这主要反映了金融供给主体在小微金融服务方面的产品供给和服务开发不足,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够丰富。二是抵押担保不足,占比20%,这既说明小微企业的资产实力短板制约其信用增信能力,也反映了金融机构相对过度依赖抵押担保,在信用识别和风险控制方面还需创新技术手段,以更好地适应小微企业特点。三是申请手续相对复杂,占比13%,这主要说明的是金融供给方的信贷管理流程相对烦琐,在申请流程和资料填报等环节未能做到充分简化,不完全适合小微企业客户群体的特点,变相提高了小微企业申请贷款的门槛。四是贷款利率过高,占比14%,既反映了小微企业的盈利水平较低,资金成本承受能力较弱,也说明了金融机构的小微金融利率较高,不够普惠。这也可能是由于金融机构获得的小微企业信息不充分以及小微企业的违约概率较大所导致的高风险溢价所形成的(见图2)。
图2 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难点
2.各类商业银行加强小微金融服务,小微企业金融状况相对改善
小微企业获得信贷融资存在一些难点,既有小微企业自身条件局限性的制约,也有金融供给主体金融服务创新力度不够的原因。鉴于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结合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改善小微企业的金融状况十分必要。对于小微企业的融资约束,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改变,可以从金融供给端入手来改善小微企业的金融状况。
对于商业银行在小微金融领域的业务,金融监管部门提出“两增两控”目标要求,各类商业银行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从图3 的数据来看,2021 年各类主要上市商业银行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均实现两位数的同比增长率,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同比增速在30%以上。“工、农、中、建、邮”五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均超过8000 亿元。无论是贷款余额还是贷款客户数(见图4),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金融需求方面都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然后贡献较大的是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主要聚焦于服务区域经济中的小微企业,在相关指标上的表现相对靠后。但是各类商业银行已在小微金融服务方面形成梯度力量配置,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小微企业的差异化金融需求。
图3 2021年各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及同比增速
图4 2021年各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客户数及同比增速
在普惠性方面,2021 年各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平均贷款利率也存在分化(见图5),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利率较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利率相对较高。小微企业的融资方式已经大规模转向线上,其融资方式的线上渠道占比达到80%以上(见图6),其金融状况在总体上得到相对改善,但在不同结构层次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商业银行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还须深度创新。
图5 2021年各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
图6 小微企业获得贷款主要通过线上渠道
通过对传统的经典小微金融服务模式对比分析,为改进商业银行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提供路径参照和思路借鉴。
在表2 中,列举了四个主要的经典小微信贷模式[11],包括淡马锡“信贷工厂”模式、德国IPC 模式、富国银行模式、渣打银行模式。这四大模式都是在传统的商业银行运行框架下进行的模式创新,其主要贡献在于将小微企业从商业银行的企业客户群中剥离出来,针对小微企业客户的生产经营特点和金融风险要素,设计专门的金融服务模式为其提供金融支持,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微企业的融资可获得性,促进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又拓展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点,并较好地控制了信贷风险,为商业银行在拓展小微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实现利益诉求与风险平衡创造了条件。
表2 经典小微金融服务模式的比较
这四大传统小微金融模式的核心思路和措施分为几个要点。一是通过训练专职人员和运用调查统计方法,尽可能充分地掌握小微企业的财务信息和信用信息,并利用评分卡等手段对信息进行可视化和量化处理,为授信决策提供支持。二是为小微企业设计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信贷产品,包括贷款额度、期限、利率、抵质押要求等要素,充分考虑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资金运用能力,同时兼顾银行的盈利和风险平衡状况。三是打造高效的运行模式,将合适的金融产品送到合格的有需求的小微企业手中,运行模式具有简约性、批量化、流程化等特点,以适应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特征,提高银行服务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四是将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贯穿小微金融服务的全过程,在贷前调查、贷后监督、风险分散、不良贷款化解等方面做出安排。这些传统小微金融模式的运行思路与主要措施为小微金融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对当前商业银行的小微金融实践情况进行分析,本文选取了14 家上市商业银行作为分析样本,包括6 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4 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 家城商行和2 家农商行。由表3 可知,各商业银行在小微金融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实践,在小微金融业务拓展、服务水平提升、管理模式变革、资金投放力度、风险管理方式等方面均做出了适应性调整,基本反映了当前商业银行在小微金融方面的实践概况与趋势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表3 各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实践情况梳理
续表
第一,各商业银行均加大了对小微金融业务的重视程度,在战略布局中将小微金融作为重要的独立业务板块,并将其视为业务结构优化和市场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从资金、技术、人力投入、资源整合、组织调整、关系拓展、模式变革等方面,加强对小微金融业务的支持。不仅在信贷资金投放规模、增量增速和资金定价等方面向小微企业倾斜,还积极调动商业银行在资金管理、数字化建设以及商业关系网搭建等方面的能力,多方面为小微企业赋能,帮助小微企业优化生产经营环境。
第二,各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与市场优势不同,各类商业银行在小微金融领域的业务进展和服务表现存在层次差异。总体来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小微金融业务方面的布局和投入比较全面,所覆盖的小微企业客户群体面较广,并且借助网点布局优势有进一步将业务下沉的趋势,在涉农、乡村振兴、个体工商户等小微细分领域的渗透程度不断深化,在金融科技、运营模式、专业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力度逐步增加。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小微金融业务进展也相对较快,其中个别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小微金融服务水平较高,甚至在小微金融领域推出多项创新性举措和模式,成为业内样板,但是总体上其服务小微企业的水平还是弱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本应在小微金融业务上具有业务特长和市场优势,但可能囿于自身实力的差距,在小微金融业务方面的资金和科技投入相对不足,其小微金融业务规模较小。
第三,数字化成为各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变革的主要方向和发力点。针对小微企业客户数量多、分布广、实力弱的市场主体特点,商业银行需要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和营销方式来捕捉和对接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随着小微金融服务主体的线上化转型,以数字化方式对小微金融业务进行全流程管理成为趋势。
第四,虽然商业银行的小微金融业务在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变革,但并没有完全放弃使用物理网点。小微金融在数字化、线上化、智能化的运行模式中,可能仍然需要线下网点的支持,但物理网点的运营思路和作用模式需要转型。
第五,商业银行在拓展小微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加大了与政府、园区、非银金融机构等的合作,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增强小微金融生态圈建设的支撑点和循环动力,并在产业链和供应链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以上举措在区域性业务和部分行业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服务的不均衡性比较普遍,一方面受制于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的数字化转型进程较慢,另一方面在于多层次的小微金融服务生态尚未成熟,整合小微金融资源进行服务模式的创新十分必要。
通过对小微金融的发展状况和现存模式进行分析,明晰了开展小微金融服务的基础条件和现存做法,当前商业银行在小微金融服务领域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部分银行在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建设上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从信贷技术和信贷资源的角度来看,当前商业银行的小微金融服务已经具备较好的运行基础,但是要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并通过金融赋能促进小微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还须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资源整合,对商业银行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进行优化设计,以更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服务小微企业,促进小微企业发展。
结合当前形势和在现有基础上对小微金融服务模式进行创新,首先要重新梳理小微企业与商业银行的关系,其次要优化小微金融从供给到需求之间的连接路径和互动形态,再次要提升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数字化共建、共享、共赢能力。
1.重新认识小微金融与小微企业的关系
在传统的小微金融模式下,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可抵押的资产,在没有担保等增信措施的支持下,商业银行可能出于对风险的考虑会缩小小微信贷规模。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化转型的小微企业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小微企业的“轻资产”属性,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反复可能对各地区的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带来持续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其在传统的信贷市场上更难获得资金。
然而,小微企业是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布局中的重要主体,在实体经济中吸纳了大量就业,贡献了较大规模的产值[12]。因此,需要打造便捷高效、运行良好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以帮助小微企业度过经营危机和获得持续发展动力,这将对小微企业自身发展、社会安定有序、经济平稳运行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内外环境在变化,小微客户在变化,市场竞争格局与未来发展趋势也在变化。面对新形势,商业银行需要改变对小微企业的认识,转变开展小微金融服务的思路。
第一,要认识到小微企业的重要性以及为小微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必要性。小微企业客户群体庞大,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能够获得更多的小微企业客户并形成良好的资金循环生态,是商业银行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夺取和巩固业务优势的重要“底盘”,尤其在数字经济和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的数据合作具有广阔的空间。
第二,在服务意识上,要由传统的“板凳金融”,转向主动对接小微企业的既有资金需求和潜在资金需求,主动关注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将金融服务融入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场景中。
第三,在小微金融服务模式的运行上,要以小微企业为中心来开展金融服务,围绕小微企业的发展来进行产品设计、流程优化和风险管理,从需求端到供给端打造多层次的小微金融服务生态体系[13]。
2.建立新的小微金融评价指标体系
传统的小微企业金融评价指标更多地关注于偿贷能力和偿贷意愿,包括对企业经营状况、现金流、财务信息等硬信息的考察,也包括对企业、企业法人和经营管理者的信用、声誉、价值观等软信息的考察。这些方面的评价指标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缓解了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应建立新的指标体系,在吸收优化传统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从以下两个方面补充新的评价指标。
一是加强对小微企业经营生态的考察。包括评估其在产业链、供应链、行业生态中的作用,以及其与生态圈中其他主体之间的经济互动关系。这一方面能够更深入地把握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经营能力,在进行金融服务的同时还能为其提供企业发展方面的咨询;另一方面,能够更全面地对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进行识别和评估,打造更具综合形态的资金服务体系,为小微企业所处的生态进行金融赋能。小微企业群体之间、上下游企业之间是一个息息相关的体系,局部的点状金融支持可能难以真正改善小微企业的经营难题,在面临系统性危机时作用有限[14]。
二是加强对小微企业数据创造能力和数据资产价值的考察。在数字经济和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数据要素的价值愈加凸显。小微企业的经济活动较为活跃,与社会生活和居民活动联系紧密,是遍布经济社会面最广的数据连接触角,在繁荣数据要素市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需要与小微企业进行数据合作。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加强对其数据创造能力和数据资产价值的考察,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小微企业加强数字化能力建设,提高数据资产管理水平,积极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化,为小微企业在数据资产领域获得新的收入来源创造条件[15];另一方面,通过对小微企业数据资产和经营数据的分析,增进对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的了解,以数据资产抵押为小微企业融资增信。此外,商业银行为了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化,在进行数据资产要素化生产的过程中,需要与小微企业进行数据合作,在开展“数据银行”等新金融业态时,也需要小微企业的数据参与作为生态循环动力[16]。
1.从经济关系网入手,以金融服务巩固和拓展小微企业的经营生态
以供应链和产业链为依托,厘清并强化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关系网络,在为链上的核心企业和关键主体提供金融服务时,将链上的小微企业纳入统筹考虑,以链式关系来评判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状况的同时,通过提供及时合理的金融服务,助力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链上各个节点的资金循环畅通。在为供应链和产业链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巩固和优化小微企业的经营生态[17]。以行业协会、公共平台为着力点,以银行网点为辐射中心,助力打造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区域小微企业生态圈,通过金融服务的关系将区域小微企业联系起来,促成更多的商业合作[18]。
2.从金融市场联动入手,以优势互补加强和优化小微金融的供给生态
以稳定经济发展为导向,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体,加强商业银行与第三方的合作与优势互补,形成小微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供给生态。通过加强商业银行与政府、保险、证券、信托、期货等合作,利用增信担保、风险分散、资产证券化、风险对冲等功能,提高小微金融的辐射范围和风险管理水平[19]。
应以数字技术作为小微金融服务模式的驱动支撑,以数据要素作为小微金融与小微企业关系连接与交流互动的信息载体[20]。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及其金融需求的“短、频、急、小”的特点,使得批量化、自动化、智能化成为小微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的客观要求,这需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支持。对小微企业的信息搜集和综合评估,以及金融服务中的产品设计、运营管理、风险管控等,都需要深化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应用。
商业银行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应用方面已经相对成熟,为了保障小微金融生态模式的数字化运转,需要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与运用能力的建设,而这又需要商业银行的融资支持与数字化赋能。一方面为小微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利用商业银行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方面的技术实力与市场经验,为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的指导。在对小微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基础上,通过对接商业银行的数据资产生态,将小微企业引入数据资产市场,形成数据资产价值创造与共享的整体,实现小微金融供给与数据资产市场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