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艺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物理治疗科 山东 济南 250014)
临床相关研究数据显示,30%的人都存在一定的睡眠障碍,其中多数患者认为睡眠障碍不是疾病,不用就医,导致睡眠质量越来越低下,最终诱发其他并发症[1]。失眠本质上是一种主观感受,是指病人对睡眠时间、品质不满意并严重负面影响其日间社交功能,表现为>30min才能入睡、夜间睡眠整个过程中清醒>2次、每天总睡眠时间<6h、日间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2]。失眠不仅会增加患者出现慢性疾病的风险,而且容易形成精神类疾患。目前医学上治疗慢性失眠的方法较多,主要有药物、针灸等,但是由于目前临床中还未对失眠形成的病因统一意见,导致治疗方案多种多样,大多数临床医生都是凭自身的经验治疗,导致总体疗效并不理想。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针对慢性失眠患者广泛使用的一种治疗方式,虽然一小部分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临床实践证实,长时间服用药物,患者不仅会出现严重的抗药性,还易诱发不良反应[3]。rTMS是一个局部针对性干预疗法,和常规的物理疗法比较,更易于将刺激作用传递至脑部深处。rTMS是通过磁场作用使大脑皮质部位生成感应电流,对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合理改变,使脑内代谢速度提高,改善神经电活动,从而提高睡眠质量[4]。本研究重点分析rTMS不同部位治疗慢性失眠的效果差异,为治疗方案优化提供参考,阐述如下。
从2019年1月-2019年6月于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的慢性失眠患者中随机抽取116例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机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n=29)接受假刺激治疗,观察组根据治疗部位不同分入观察1/2/3三组,各29例。对照组(29例),男/女为13/16,年龄18-59岁,均值(45.86±3.52)岁,体重48-85kg、均值(70.26±7.58)kg,病程7-16月、均值(6.38±2.54)周;观察组(87例),男/女为41/46,年龄19-60岁、均值(46.26±3.58)岁,体重49-86kg、均值(70.89±7.64)kg,病程8-18周、均值(6.89±2.58)周。各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
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未接受过系统治疗;(3)病程时间不低于3个月;(4)身体健康度良好且意识清醒,能够配合完成调查和研究;(5)入组前2周未规律服用镇静助眠或是抗精神病症类药物;(6)知情同意且签署书面文件。
排除标准:(1)器质性失眠者;(2)精神类疾病导致的失眠;(3)体内置入心脏起搏器等;(4)严重感染者;(5)无法耐受治疗患者。
治疗仪器为rTMS治疗仪(厂家:武汉依瑞德;型号:CCY-IA)。治疗时根据情况选择半卧位或座位,要求患者保持安静。观察1/2/3组各组均根据要求合理选择刺激线圈及治疗位置进行治疗,线圈要求平行于头皮。具体参数:刺激强度(80-120%MT),频率(1Hz),脉冲(1800)。每日治疗1次(30min),5次/周。治疗2周后,需要测定MT并对治疗强度进行调整,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治疗位置和观察2组一致,治疗参数和观察组一致,但是刺激线圈和头皮保持垂直,无治疗效应产生。
各项指标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分别进行评价和比较:
1.3.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睡眠质量,分值越高,提示睡眠质量越差。
1.3.2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认知程度,最高30分,低于26分提示存有认知障碍,评分越低提示认知障碍越严重。
1.3.3 以治愈(睡眠时间和质量恢复正常)、显效(睡眠时间基本正常,睡眠质量良好改善)、有效(睡觉时间延长且睡眠质量一定程度改善)、无效(未达到有效及以上标准)评价临床疗效。
各组治疗前两项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两项评分均无明显改善(P>0.05)。观察三个组睡眠质量评分显著降低且认知评分明显提升,和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优势。和观察1组相比,观察2组和3组睡眠质量评分更低且认知能力评分更高(P<0.05),观察2组和3组,在两项评分上差异不大(P>0.05),见表1:
表1 睡眠质量和认知能力评分组间比较分)
观察三组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2组和3组有效率高于观察1组(P<0.05),观察2组和3组有效率对比无显著差异,见表2:
表2 治疗有效率组间比较(n,%)
很多人们都存在失眠症状,不管是生理、心理还是环境等因素都会导致失眠,致病机制具有较高的复杂性。机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丘脑等皮层下中枢处于异常兴奋状态,导致大脑经元异常兴奋,最终导致失眠[5-7]。有研究资料证实,因为长期睡眠障碍、睡眠时间不足等因素使失眠病人的生理、心理等多方面发生负面的复杂性变化,脑内葡萄糖代谢速度大幅度增加,同时机体分泌数量众多的肾上腺皮质激素[8]。
1985年Barker首次提出治疗多种神经或精神疾病具有无痛、安全、有效等优点的经颅磁刺激(TMS)治疗方法,是rTMS治疗理论的基础[9]。rTMS对局部大脑区域持续在固定频率和磁场强度状态下发挥作用,细胞处于异常兴奋传播状态,对大脑局部皮层产生有效的刺激,从而对皮层之间中断联系(兴奋与抑制),不仅能调节神经递质水平还能调节大脑组织血液循环,促使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突触素等)表达,调节机体合成、分泌褪黑素的数量,从而提高患者的睡眠品质[10]。临床中使用范围较为的是超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将磁场频率控制在〈0.2 Hz的超低频,生成感应电流,这些感应电流的频率和神经递质(GABA等)的慢突触电位具有相同的频率,对这些神经递质慢突触后电位的作用进行模拟,从而有效地调节神经细胞自身的动作电位[11]。
本次研究中,患者接受假刺激以及不同部位rTMS治疗,结果证实,治疗后观察组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间比较,观察2、3两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观察1组,认知功能评分高于观察1组,差异显著,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观察三组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2组和3组有效率高于观察1组(P<0.05),观察2组和3组有效率对比无显著差异。证明rTMS治疗慢性失眠的良好效果。在治疗部位选择上,选择右侧/左侧DLPFC可获得最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其原因为,人体前额叶背外侧为丰富的情感调节和加工区域,具备认知及情绪控制能力,对其进行持续刺激,能够缓解人体负性情绪,并改善睡眠质量。且左侧DLPFC刺激可强化短期记忆,右侧DLPFC刺激可强化情景极易有意识摄取能力,调节情绪和生理机能[12]。利用局部感应电流,对脑组织发挥作用,确保紊乱神经元活动功能逐步恢复,改善DLPFC情绪调整能力,进而促进睡眠状况改善。
综上所述,慢性失眠选择rTMS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品质,提高其认知能力,强化疾病治疗总体效果,且在治疗部位选择上,首选右侧/左侧DLPFC,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