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桂平,刘兆奕,林瑶瑶
原发性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危险因素,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如高血压心脏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1]。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由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左室压力负荷增大,加大了心脏收缩强度,这种代偿性反应最终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其中左室肥厚是原发性高血压主要损害的靶器官之一[2],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3],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猝死等密切相关[4]。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是较多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尤其是心血管疾病。
有研究表明,高血尿酸与我国居民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呈正相关,是左室肥厚的独立影响因素[5]。随着对脂联素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在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中均呈低表达[6]。本研究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肥胖病人血清脂联素、血尿酸水平与左室肥厚之间的关系,探讨血脂联素、血尿酸是否为左室肥厚的危险因素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早期综合评估高血压合并肥胖病人心功能损害及左室肥厚程度和预后提供参考指标。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体检、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200例,非高血压病人180例。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分为高血压肥胖组(108例)和单纯高血压组(92例),将非高血压病人分为单纯肥胖组(84例)和对照组(96例)。纳入标准:①认知功能正常,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符合2018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1]诊断标准,未服用降压药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张压≥90 mmHg,既往已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目前正服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140/90 mmHg,亦可诊断为高血压;③所有非高血压病人符合收缩压90~139 mmHg,舒张压60~89 mmHg。肥胖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用)》的标准,体质指数≥28 kg/m2为肥胖。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甲状腺、肝、肾、脑、消化道疾病及精神疾病、恶性肿瘤;经常规心电图明确诊断心房颤动、严重心律失常等疾病;1周内使用利尿剂等对血尿酸影响较大的药物。
1.2 方法
1.2.1 血压测量 待检查者坐位休息5 min后,采用定期校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右上臂肱动脉血压(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以柯氏第1音和第5音确定收缩压和舒张压。每次间隔1~2 min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若收缩压或舒张压2次读数差值>5 mmHg,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
1.2.2 实验室指标及体质指数 所有病人均禁食水8 h以上,于首日或次日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 000 r/min离心10 min后分离血清,置于-20 ℃冰箱中保存待测。实验室检测: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血清脂联素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脂联素。体质指数=体重(kg)/身高2(m2)。严格按照操作规范用统一的工具进行体重测量,每次测量前均对仪器进行检查。
1.2.3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采用超声室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仪评估。左室心肌质量按照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分别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每个指标均测量3个心动周期后取平均值。左室质量指数(LVMI)计算公式:左室重量(LVM)=0.8×1.04[(IVST+LVPWT+LVEDD)3-LVEDD3]+0.6,体表面积(BSA)=0.006 1×身高(cm)+0.012 8×体重(kg)-0.152 9,LVMI(g/m2)=LVM/BSA。
2.1 4组临床资料比较 4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脂联素、LV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血压肥胖组与对照组、单纯肥胖组、单纯高血压组体质指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脂联素、LV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肥胖组、单纯肥胖组、单纯高血压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高血压组与高血压肥胖组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及单纯肥胖组;对照组、单纯肥胖组、单纯高血压组和高血压肥胖组血尿酸、LVMI逐渐升高,血清脂联素表达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4组临床资料比较
2.2 不同组别血尿酸、脂联素与LVMI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显示:单纯高血压组、单纯肥胖组、高血压肥胖组血尿酸与LVM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93,0.587,0.735,P<0.001);单纯高血压组、单纯肥胖组、高血压肥胖组脂联素与LVMI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57,-0.678,-0.862,P<0.001)。详见表2。
表2 不同组别年龄、体质指数、血压、血脂、血尿酸、脂联素与LVMI的相关性
2.3 LVMI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以LVMI为因变量,以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脂联素为自变量,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左室肥厚的因素。结果显示:体质指数、收缩压、血尿酸、脂联素是左室肥厚的影响因素,从标准化回归系数来看,该模型中血尿酸和脂联素影响较大。详见表3。
表3 LVMI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血尿酸是体内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是一种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弱酸性物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习惯的改变,高血尿酸引起的痛风及肾脏疾病发病率逐渐增加,血尿酸升高带来的不良结果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有研究显示,血尿酸升高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7]。对13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的横断面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清尿酸水平较高,且与血清尿酸水平正常的高血压病人比较,高尿酸血症病人左室肥厚发生率更高[8]。Chernatska等[9]研究显示,随着血尿酸水平升高LVMI增加,证实了血尿酸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有研究表明,血尿酸水平随着肥胖程度加重呈升高趋势[10]。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纯高血压组、单纯肥胖组、高血压肥胖组血尿酸水平较对照组升高,高血压肥胖组血尿酸水平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与LVMI呈正相关,是LVMI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肥胖病人发生左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对LVMI的影响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11-13]:血尿酸可促进脂质过氧化和氧自由基产生,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可介导炎性因子,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从而加速动脉硬化形成,增加心脏负荷,使心肌细胞肥大,最终导致左室肥厚。
脂联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活性多肽或蛋白质。脂联素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保护作用[14]。有研究表明,左室肥厚的肥胖病人脂联素水平低[15]。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16],且脂联素与LVMI呈负相关,低脂联素血症与LVMI增加的患病率相关[17]。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纯高血压组、肥胖组血清脂联素较对照组表达下降,且高血压合并肥胖病人血清脂联素表达最低,LVMI最高,说明高血压合并肥胖病人左室肥厚发生率更高。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肥胖组、高血压组及高血压肥胖组血清脂联素与LVMI呈负相关。脂联素是LVMI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调整性别、年龄及其他影响因素后,脂联素仍是左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生理条件下,脂联素可增加一氧化氮生成,促进血管舒张,间接降低血压,抑制心室肥厚,病理情况下,低脂联素抑制了一氧化氮释放,从而促进了心室重构[18]。
综上所述,高血尿酸、低脂联素与左室肥厚有明确的相关性,原发性高血压与肥胖同时存在,血尿酸增高,脂联素降低,可能促进了左室肥厚的发生发展,而左室肥厚可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因此,应加强对高血压肥胖病人血尿酸、脂联素水平监测,早期制定预防干预措施,减少高嘌呤饮食,运动控制体重,适当使用药物降低血尿酸水平,从而防止左室肥厚,降低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率。血尿酸、脂联素可作为评估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肥胖病人左室肥厚程度及预后的指标,为临床预防和控制高血压、肥胖等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