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滨,覃 霞,陈晓亚,吴 嬿,秦 元,汪 伍,毕 霞
(1.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上海 201318;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3.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上海 200441)
易筋经是我国传统功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我国传统医学领域中极具民族特色的保健、医疗和康复手段之一。然而,相对于太极拳而言,易筋经的知晓度和普及度有限,特别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高,使得这一民族瑰宝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运用。因此,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易筋经功法对人体生理机能和心理功能的影响,提供更多的循证依据,对于深度挖掘这一传统功法在预防保健及疾病康复方面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借助于Pro-kin平衡测试系统,观察易筋经功法对大学生平衡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丰富易筋经的科学内涵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2019年3-6月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大学二年级学生56人,身体健康,无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慢性疾病史,纳入研究前的半年内未曾进行规律运动锻炼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上述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配至功法组和对照组,每组28人。
1.2 干预方法 功法组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易筋经功法练习,1次/d,约40 min/次,每周5 d,连续8周。对照组进行慢跑锻炼,1次/d,30~40 min/次,每周5 d,连续8周。
1.3 评估方法 采用意大利Tecnobody公司生产的Pro-kin平衡训练与测试系统(型号为PK-245),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8周后对受试者进行姿势稳定性测试。选择Pro-kin平衡仪的静态模式,即将系统自带的4个锁块置于平衡板下方并固定,采用系统自带的静止稳定性评估模块进行静态平衡功能测试。平衡仪测试过程如下:(1)向受试者说明具体测试过程及要求。(2)受试者脱鞋后采用统一的姿势站立在测试台相应位置,两眼平视前方,双上肢自然垂于身体两侧。(3)测试在安静、明亮的环境中进行,测试过程中避免与受试者交谈,以免对测试结果造成干扰。(4)每次测试分别在睁眼及闭眼状态下各重复测试2次,取其均数进行分析。以上所有测试由同一名熟练的操作人员完成。
1.4 测试指标 主要记录前后方向重心位移平均速度、左右方向重心位移平均速度、运动长度和摆动面积。前两项指标反映身体重心在前后或左右方向发生摆动的平均速度,后两项指标分别代表身体重心动摇轨迹的长度和所包络的面积,反映身体重心摆动的幅度。以上指标数值越小,说明身体平衡控制能力越好,反之则说明身体平衡控制能力越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如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基线资料比较 功法组男8人、女20人,年龄(19.60±0.70)岁,体质量指数(20.40±2.12)kg/m2;对照组男10人、女18人,年龄(19.60±0.60)岁,体质量指数(20.89±3.01)kg/m2。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睁眼状态下两组受试者训练前后静态平衡功能比较 试验前两组受试者在睁眼状态下前后方向重心位移平均速度、左右方向重心位移平均速度、运动长度和摆动面积等平衡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功法组学生在进行易筋经功法练习8周后,前后方向重心位移平均速度、左右方向重心位移平均速度、运动长度均较训练前下降(P<0.05或P<0.01),摆动面积在训练前后无差异;而对照组训练8周后各项测试结果与训练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受试者训练前后静态平衡功能比较(睁眼状态)
2.3 闭眼状态下两组受试者训练前后静态平衡功能比较 功法组在进行易筋经功法练习8周后,前后方向重心位移平均速度、左右方向重心位移平均速度、运动长度、摆动面积等平衡指标均较训练前下降(P<0.01),提示锻炼后闭眼状态下静态平衡能力提高,而对照组训练8周后各项测试结果与训练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受试者训练前后静态平衡功能比较(闭眼状态)
中国传统功法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有氧运动[1],在不断地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等为代表的功法运动形式。现代科学研究[2-4]表明,传统功法除了能够发挥强身健体的作用外,在多种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治疗方面亦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中国传统功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深入挖掘、加强研究,使之发扬光大。
易筋经源自我国古代导引术[5],是一种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健身功法,同时也是我国传统医学长期实践的产物,千百年来为广大群众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易筋经之“易”取义于《易经》之“易”,有“变易”“变化”“变换”之义;“筋”泛指人身的经络、筋经等系统;“经”则指方法[6]。作为中国传统养生功法之一,易筋经以强筋健骨为名,主要运动特点是变易筋骨、伸筋拔骨,即通过充分地屈伸、收展、扭转身体等运动起到强健筋骨的作用。该功法共有十二式[7],包括韦驮献杵、摘星换斗、倒拽九牛尾、出爪亮翅、九鬼拔马刀、三盘落地、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势、掉尾势。易筋经根植于中医学,具有丰富的中医理论内涵。通过正确习练,能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使挛缩的筋肉逐渐舒展,使局部气血运行通畅。如摘星换斗势、九鬼拔马刀势、青龙探爪势,通过身体的扭转、伸展等运动,增强上肢及颈肩部肌肉力量;三盘落地势通过下肢的屈伸活动,增强腰腹及下肢力量,起到壮丹田之气、强腰固肾的作用;卧虎扑食势通过身体的后仰、胸腹的伸展,使任脉得以调养;打躬势及掉尾势通过脊柱的逐节牵引屈伸,使背部督脉得到充分锻炼,阳气充足而腰腿强健[8]。
易筋经具有刚柔并济、心神合一、动静相间的特征。根据肌肉收缩的性质,习练过程既有以静力性肌肉收缩为主的韦驮献杵、摘星换斗等姿势维持动作,也有以动力性肌肉收缩为主的三盘落地、卧虎扑食等大幅度动作。如是,训练过程中肌肉在收缩与舒张交替的状态下进行动力性训练及静力收缩训练,不仅能提高慢肌纤维的做功能力,还能提高快肌纤维的收缩性能,是一种有效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方法[9]。刘晓丹等[10]研究显示,通过为期6个月的健身气功易筋经规范化练习,受试者的背肌力、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腿站立等指标均显著高于练功前,且反应时长则明显低于练功前,说明易筋经锻炼有助于提高受试者的力量、柔韧性、平衡能力和灵敏度等身体素质。龚利等[11]在观察易筋经对老年肌少症患者膝关节屈伸肌肌力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坚持8周易筋经锻炼后,受试者在不同角速度的等速肌力测试中膝关节屈伸肌群的峰力矩(PT)、总功(TW)、平均功率(AP)和屈肌与伸肌比值(H/Q)均较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王宾等[12]研究表明易筋经锻炼能够显著增强老年人的骨骼肌功能,进而达到减缓和治疗肌少症的作用。而且,与一般的有氧运动相比,易筋经在改善肌耐力和关节活动范围方面更具优势[13]。易筋经的锻炼形式以身体较大范围内得以牵拉和舒展为基础,着眼于多维度、多方位的屈曲、伸展和旋转动作[14]。有研究[15]发现,坚持易筋经练习可提高老年人下肢肌肉力量及各关节周围肌肉间的协调性,可显著提升髋、膝和踝关节的稳定性。易筋经的招式中融合了多肢体、多关节的协调配合运动,如“倒拽九牛尾”这一式需要下肢、躯干及上肢多个关节的协同配合,因而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
易筋经锻炼不仅能通过重心转移有效增强下肢的肌肉力量,而且对核心肌群能够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易筋经锻炼时,锻炼者的体位进行着不断地缓慢变化,由起势时的站姿向锻炼过程中的下蹲、马步过渡,期间有腰部的屈伸、旋转和侧弯动作,还要求锻炼者注意提肛、收小腹,这些动作对腰部核心肌群中的腹横肌、多裂肌等有良好的训练作用[16]。而且,以腰椎为轴的脊柱屈伸、旋转运动贯穿于易筋经功法练习的始终,如“九鬼拔马刀势”中的脊柱左右旋转屈伸动作,“打躬势”中椎骨节节拔伸前屈、卷曲如勾和脊柱节节放松伸直动作,“掉尾势”中在身体前屈、塌腰、挺胸基础上脊柱的旋转侧屈动作。易筋经与当下运动康复中备受关注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在锻炼方式及作用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17],两种训练方式都采用了稳定与不稳定状态的结合,这是提高核心肌群的力量、增强核心稳定性的关键。核心稳定性对维持平衡功能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证实[18-19]。核心稳定性的训练可以提高人体在非稳定状态下的控制能力[20],更好地锻炼身体深层的小肌肉群,协调大小肌群的力量输出,增强运动机能。易筋经通过特定的锻炼方式,可能对核心稳定性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
易筋经与现代康复中的运动疗法既有某些相似的作用,又有其独特性。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易筋经不仅仅是形体的运动,而且强调在习练过程中要做到“调身、调息、调心”[21],以达到“形、神、气”的和谐统一。《易筋经》指出:“将欲行持,先须闭目冥心,握固思神,摒去纷扰,澄心调息,至神气凝定,然后依次如式行之,必以神贯意注,毋得徒具其形。”因此,易筋经功法练习时需要配合呼吸,要求形体放松、呼吸自然、均匀流畅、不喘不滞,并且从始至终均要做到精神内守,也就是要注重“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的意识控制,强调“以意领气”的调心过程。易筋经通过外在的肌肉训练配合呼吸的调整、意念的集中达到静心安神、身心并练、内外兼修的效果。这样有利于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强化本体感觉,增强对机体运动的控制能力[17,22]。基于易筋经对呼吸运动调节的特点,国内有学者将其运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训练。研究[23]表明通过易筋经功法锻炼,患者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患者在体力活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L)等方面也均产生了积极变化。
易筋经功法的动作轻柔缓慢,过渡自然流畅,肢体左右相应、前后相依、上下相接,一招一式徐疾有度、刚柔相济。运动速度和力量的把控及呼吸和意念的调节有助于提高身体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姿势的维持和转换更是给本体感觉提供了充分的锻炼机会。相对于太极拳,国外学者对易筋经了解较少,相关研究有限。易筋经与太极拳都是中国传统功法中的瑰宝,两者在核心原理、功法特点和习练效果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太极拳的相关研究,特别是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探讨易筋经的生理作用和锻炼机制。WAYNE P M等[24]通过对文献的批判性回顾,基于对24项太极拳研究的分析,认为太极拳可能对平衡和姿势障碍有益处,而且是安全的。太极拳练习的一些特点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姿势控制和平衡疗法。这些特征主要包括:连续、缓慢且均匀的节奏,有助于机体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和对自身运动速度、力量、轨迹和动作完成情况的感知;不断地将重心从一条腿转移到另一条腿有利于改善动态站立平衡和下肢力量;对称和对角线的手臂动作,促进了步行中手臂的摆动,增加了躯干围绕腰部的旋转。MCGIBBON C A等[25]比较了太极拳与前庭康复训练在恢复由周围前庭系统损伤引起的平衡障碍方面的疗效差异,两组锻炼10周后,在步态时空参数(步速、步长、站姿持续时间和步宽)测量上均有改善,然而两者的实现机制不同:前庭康复训练通过更好地控制上半身运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平衡的丧失,而太极拳的改善与下肢神经肌肉模式重组有关,具体表现为踝关节在下肢矢状面机械能消耗(MEE)中的贡献显著增加,髋关节MEE的贡献显著降低,由此促进了更快的步态,并减少了髋关节过度代偿。ZHOU M等[26]应用联合脑-肌肉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技术对老年人练习太极拳后大脑代谢产物和肌肉能量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6名健康的老年人参加了为期12周的太极拳锻炼。研究人员在训练前后分别对其进行大脑氢-磁共振波谱(1H-MRS)扫描和肌肉磷-磁共振波谱(31P-MRS)扫描,通过后处理测量了N-乙酰天冬氨酸与肌酸(NAA/Cr)比值和磷酸肌酸(PCr)恢复时间。结果表明锻炼后受试者大脑扣带回后端NAA/Cr比值较锻炼前显著增加,腿部肌肉的PCr恢复时间显著延长。该研究为揭示太极拳等传统功法影响人体身心功能的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提示传统功法锻炼可能通过神经调控对运动系统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易筋经的动作特点决定了该锻炼方式有利于增强下肢肌力、提高身体整体的协调性。朱高峰等[27]采用功能性步态评价量表(FGA)评价易筋经对老年骨骼肌减少症平衡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锻炼12周后FGA评分显著提高,表明中医导引功法易筋经锻炼可以提高老年骨骼肌减少症患者的平衡能力,增加步行稳定性。然而,等级量表属于半定量评价方法且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客观性和精确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研究借助Pro-kin平衡测试仪作为观测手段,以期更客观、准确地评价易筋经功法锻炼对人体平衡功能的影响。Pro-Kin下肢本体感觉评估与训练系统可在静动态条件下,定量、客观地评定人体维持平衡的能力,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灵敏度[28-29]。本研究通过对训练前后测试数据的对比分析观察到,易筋经锻炼能够改善大学生平衡功能测试时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重心位移平均速度、运动长度、摆动面积等指标,尤其是提高闭眼状态下平衡能力的作用更为显著。平衡能力是指中枢神经系统调控神经肌肉反应参与肌肉活动和维持身体运动的能力,下肢肌肉力量、关节本体感觉、视觉和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等多种因素参与平衡稳定的维持[30]。易筋经锻炼可能通过对上述多个维度的刺激和强化起到增强人体平衡能力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提示,在习练易筋经功法8周后,锻炼者的平衡控制能力显著提高。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下肢力量与核心力量、强化本体感觉,以及提高神经肌肉控制能力来实现的。后续研究可以结合等速肌力测试、表面肌电测试、功能性磁共振等研究手段,进一步明确易筋经功法的功能改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