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爽,李 蒙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吉林省于2017 年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标准评估,在推进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省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主要从完善相关教育法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来缩短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这些政策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也有不同的意见,因此,在制定和实施“优质均衡”发展策略时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因素和区域人文特征等多方面因素。
“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对义务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利用新科技新手段实现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是吉林省现阶段面临的新挑战。SWOT 分析法是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通过文献综述法和SWOT 分析法对吉林省“十三五”期间的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及发展机遇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法评估国内外现行发展策略的适用性,从吉林省省情出发,提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策略建议,为实现我省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顺利转轨提供参考意见,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吉林省于2017 年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标准评估,目前,吉林省已经基本完成实现义务教育均衡目标的历史任务,接下来要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资源需求,推进义务教育更普及、更公平、更优质。在接下来的“大考”中,如何巩固成果,提高质量,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交出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是吉林省教育工作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省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主要从完善相关教育法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来缩短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主要策略包括实施义务教育“大学区制”、提高教师待遇、建立教师定期流动制度、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建立贫困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等。这些政策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也有不同的意见,不同地区的学生和家长对各项政策评价不统一。因此,在制定和实施“优质均衡”发展策略时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因素和区域人文特征等多方面因素。
“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对义务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利用新科技新手段实现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是吉林省现阶段面临的新挑战。5G 时代的到来给中国智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运用新科技和传统方式方法共同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1.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吉林省义务教育已经实现基本均衡,义务教育工作质量不断提升,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5G 时代的到来将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也将从公共技术层面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2.政策体系逐渐完善。在坚定不移地执行党中央出台的各项有关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吉林省也根据省内实际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举措,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相继出台针对财政经费分配问题、学校建设标准拟定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农民工子女及随迁入学问题等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和政策,为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3.硬件设施标准化建设有序进行。吉林省加速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进度,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建乡村学校、扩建城镇学校以及校园设施建设等项目,义务教育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深刻认识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的反馈意见,积极改进不足。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体达标但存在梯度差异。从整体上看,吉林全省均在评估标准以上,但是城市中心区等发展水平远比乡镇尤其是偏远乡村要高,自市中心向乡村梯度差异十分明显,多数乡村学校已经取消办学资格,乡村生源基本都到城镇住宿读书。
2.供需失调,优质资源紧缺。首先,部分城市优质学校数量少,且可容纳的学生数少,优质学校可提供的资源和生源之间存在较大的供需矛盾;其次,优秀教师队伍急需壮大,“优秀教师”往往集中在“个别学校”,落后地区缺少优秀教师,其教育发展速度难以得到提升;再者,优质资源紧缺,如省级示范、重点学校等提供的高质量的、可共享的教育教学资源数量严重不足。
3.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不够完善。吉林省义务教育的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吉林市、长春市等经济发达城市,教育资源缺乏合理的配置机制。一方面,农村、山区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校和学生缺乏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指导,亟须完善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教师流动机制;另一方面,落后地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进度过于缓慢,相关设备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同发达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效率和质量。
1.政策导向指明发展方向。“十四五”教育规划指出,以信息化为重点,以提升质量为目标,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全面保障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的建议,为吉林省义务教育从均衡发展进一步迈向优质发展提供了新方向。鲜明的政策导向能够高效地凝聚区内资源共同发力,极大促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2.信息化技术应用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5G 时代的高速低价的互联网服务即将惠及全民,这将有力推进互联网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和改进,从公共技术层面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3.经济动力为优质均衡发展提速。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在经济上发展速度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也逐步提高,日渐雄厚的经济实力能够为今后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1.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教育均衡。虽然近年来吉林省经济发展有了明显的提升,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财政实力的差距是造成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阻碍了区域和城乡之间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进程。
2.城镇化加剧教育资源消耗。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加速推进的同时,城镇人口与日俱增,城镇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增速提高;另一方面,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不断完善,现有的教育资源已经难以满足需求,未来缺口还会进一步扩大,供需失衡的矛盾将越发凸显,如何合理规划义务教育学校的布局和分配教育资源的供给将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面临的难题。
3.人口政策变动的挑战即将到来。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人口出生率变化已经逐步凸现,人口政策的变动固然有其出于长远利益的考量,但针对人口变动对教育事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制定解决方案已经刻不容缓。
1.以优质资源为先导,提升整体高度。加大长春、吉林等教育优势地区基础教育品牌的影响力输出,推动优质公办和民办学校通过建设新校区、委托管理、结对互助等方式与非中心城区开展合作,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火车头”作用,带动区域实现整体质量提升,由点到面,由面连片,逐步扩大辐射范围。在全省推进“共享经济”在教育硬件资源方面的应用,提升全省学校的硬件设施水平。
2.创新办学方式方法,鼓励探索新模式。创新是发展的巨大驱动力,应从办学模式入手进行大胆的改革,在现有的多校合作、区域联合等多种办学模式基础之上积极探索更高效的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同时大力发展学区化和集团化办学,让优质教育资源不仅做加法,更能做乘法。
1.深化改革,“增长提短”。不断加大义务教育改革力度,一方面促使优质资源推陈出新;另一方面,均衡发展不是“取长补短”,而是“增长提短”,注重提高下限,应针对薄弱地区薄弱环节狠下功夫补齐短板,缩小差距。
2.运用信息科技,完善平台建设。探索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推动形成教育系统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溯源图谱,制定教育基础数据标准规范,实现有序共享。依靠“教育云”搞好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便捷共享。推进中国智能教育发展,建立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探索通过校企合作制度,创建义务教育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3.加大投入,建立完善配置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特别是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倾斜力度。一方面要倾向义务教育薄弱地区和学校,另一方面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投入资金建设高标准的示范性义务教育学校,由点及面,带动地区教育资源优化。
1.城乡教育一体发展。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为着重发力点,找准填充义务教育“漏洞”,力争将城乡合为一体,通过开展定向帮扶进行共建,以“城乡一体化”的理念为指导,全力改善办学质量。
2.站在全局角度合理规划教育资源布局。首先,对“全面二孩”等政策对义务教育发展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在学校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做好合理规划和建设;其次,强化政府统筹调控的职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做好规划,根据居住区分布情况及发展趋势配套建设教育设施,优化教育资源分布。
1.增强优质教育资源输出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质量,培养优秀教师,通过督促和鼓励相结合的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知识素养及教学水平。通过扩建改建等方式扩充学校规模,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积,促进城市与乡村教育对接,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力度,提升教育资源输出质量。
2.充分考虑区域特征,“优质”带动“均衡”,力争“优质均衡”发展。建立经常性的、制度化的地区间、学校间以及教师间的交流模式,在不拉低优势学校教学水平的前提下优化教师队伍的配置,加强校际间教师交流研讨,率先缩小校际差距进而缩小区内学校间的差距,最终达到优质均衡的目的。
3.充分考虑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教育内涵。定期开展省内义务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评价工作,研讨社会认可度数据,并根据区域特征有针对性地改进义务教育发展政策。在追求硬件层面的优质均衡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广大受教育者精神层面的提升,教育理念和方法模式要及时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促进教育内涵的不断提升。
吉林省已经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但距离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仍有差距。21 世纪,人民群众对“上好学”有新的、更高的期望,建议在保持优质资源总量的同时扩大优势,加大对教育发展弱势地区和群体的投入,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中的资源不均衡、质量差距大等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向更均衡更优质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