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华诞。百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建立起新中国,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离不开一代代杰出人才的不懈努力和辛苦付出,而这一代代的杰出人才正是在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召唤和指引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战线、行业、领域建功立业。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经过百年的淬炼和积淀,不断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人才主体、标准及定义、选拔使用、培养发展、激励约束、人才价值等人才问题提供了源源不断、科学精准的理论源泉和实践指引。当今中国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各种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向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奋力前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当前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更应该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不断发展创新人才思想,梳理党的人才思想的发展脉络及理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坚实的人才保障。因此,研究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通过梳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的发展脉络,总结其发展历程中的理论进路和实践向度,立足新时代,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理论借鉴和具有实践价值的学术指引。
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演进发展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历史发展,也体现了中国特色人才思想的理论进路。既保持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又坚持理论的创新发展和不断深化。在中国共产党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人才思想。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发展的理论进路主要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四个历史分期。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者之一,其人才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演进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首先,在人才主体方面,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整顿党的作风》等重要论著中提出知识分子应与工农群众相结合,认为“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然而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真正的革命者必定是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的”。其中,193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更是向全党同志明确提出,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要求各地区和军队都要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参加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又进一步强调工农联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基础,“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中国的民主主义者如不依靠三亿六千万农民群众的援助,他们就将一事无成。”其次,在人才选任方面,毛泽东提出“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认为用人应“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最后,在人才发展方面,毛泽东主张“少而精”,倡导自学,同时注重实践,抗战时期提出“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以教授战争所必须之课程及发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原则”。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明确了任人唯贤、人尽其才的人才选用观念,注重在实际作战中锻炼人才,同时创造一个赏罚分明的人才发展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应对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人才思想进行了积极创新与发展。
首先,在人才标准方面,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又红又专”的人才标准,认为“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政治是主要的……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但是,专搞政治,不懂技术,不懂业务也不行……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单有红还不行,还要懂得业务,懂得技术”。其次,在人才选任方面,毛泽东还十分重视人才的道德修养,认为“德”是选用人才的首要标准,人才应当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政治素养,“德”与“才”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应该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二者的关系。再次,在人才发展方面,毛泽东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念,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强调有书本知识的人必须向实践学习。最后,在人才价值方面,毛泽东十分重视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1956年1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发表讲话,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一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党的八大宣布“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又红又专”的人才标准,明确德才兼备、立党为公的人才选任观念,强调在生产建设的实践和社会锻炼中培养人才,同时强调技术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这一历史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对党的人才思想进一步创新发展。
邓小平总结了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才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指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第一,在人才主体方面,1977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1978年春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委抓紧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迅速恢复被撤的科研机构,恢复科研人员技术职称等。邓小平针对知识分子被排除在劳动人民和工人阶级之外的问题,提出“他们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是我们党的一支依靠力量。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第二,在人才标准方面,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同时干部要坚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邓小平认为“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是红”,因此,要坚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四化”辩证统一,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第三,在人才选任方面,邓小平主张应破除论资排辈、任人唯亲、求全责备、狭隘身份观念、人才年龄限制等落后思想,而应选贤任能,广开进贤之路。“一要选马克思主义者;二要选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富有开拓精神,并政绩突出的人;三要不要求全责备;四要注意社会公论;五要走群众路线,选拔真正的人才干部”。第四,在人才发展方面,邓小平依据“知识—干部(人才)—科学—现代化”的逻辑关系提出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来培养人才,党的十三大提出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明确“管少、管好、管活”和分级分类管理原则,下放干部管理权限,改变条块分工不合理现象,试点推进干部选任、交流、考核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等专项改革,提高干部管理效率。第五,在人才价值方面,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1991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时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江泽民在邓小平的人才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并于2001年8月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认为“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第一,在人才主体方面,江泽民十分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选用以及人才环境的建设。在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后,根据中国人才发展实际情况,提出“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在不断向前发展,继续促进干部队伍和各种专业人才队伍的年轻化十分重要”。第二,在人才标准方面,江泽民继承了邓小平的“四有”人才要求,希望广大青年树立远大志向,重视品德修养,努力学习,锐意进取,同时还特别强调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三,在人才选任方面,江泽民坚持“四有”人才的方针以及德才兼备的原则,强调有重点、分层次的选用青年人才,提出打破人才壁垒,鼓励人才合理流动,为人才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第四,在人才培养方面,江泽民强调“努力创造青年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委派他们在关键岗位承担重任,使他们在实践中健康成长”,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第五,在人才发展方面,江泽民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三个层次,三者是同一过程中互为条件的不同方面。
科学人才观集中体现了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继承发展。2003年底,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第一次正式提出“党管人才”原则,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是对科学人才观的具体体现,其核心理念就是科学人才观。第一,在人才主体方面,胡锦涛提出的科学人才观认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第二,在人才标准方面,科学人才观将能力和业绩作为评判人才的主要标尺,认为“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第三,在人才选任方面,科学人才观继承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的用人思想,强调“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第四,在人才发展方面,科学人才观秉持“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尊重人才、理解人才、解放人才和发展人才,从人才自身的特点、成长规律和实际需要出发开展人才工作,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努力实现人才配置市场化、人才开发多元化、人才评价科学化。第五,在人才价值方面,胡锦涛认为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政权巩固、事业兴旺的关键问题,提出“到2020年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第六,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领导班子建设方面,中共中央陆续颁布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2004-2008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2004年4月集中出台了《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等“5+1”法规文件。这些文件初步构成了较为完备的干部人事工作法规体系,为党的人才思想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历史时期,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说明:“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邓小平首先为知识分子正名,明确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明确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及“四有”“四化”的人才标准。在此基础上,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分别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重要国家战略,特别强调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以人为本,注重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继承与发展以往党的人才思想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出了包括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在内的大人才观,认为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第一,在人才选拔任用方面,习近平认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同时,要特别关注有前途的青年人才,“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第二,在人才培养发展方面,习近平认为“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只要充分了解和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就一定能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局面。同时,习近平继续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发展全面教育、终身教育,提出首先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人,其次是实践出真知,再次是传帮带。第三,在人才价值方面,习近平指出:“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广纳人才,开发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第四,在人才环境方面,习近平强调要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容许失误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另外,习近平还特别强调要提高党管人才的水平,“要坚持和完善党管人才原则,切实改进党管人才方法,真正做到解放人才、发展人才、用好用活人才”,党管人才的主要内容是管规划、管改革、管统筹,密切党与人才的联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了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人才的发展以及建设人才资源强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人才为本的大人才观,要求广开进贤之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终身教育,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打造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从而达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目的,进而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党的百年人才思想既是严谨完备的理论体系,也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既保持人才工作实践的延续,又有新的实践创新。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才思想理论进行了广泛的实践运用。归纳起来,党的人才思想具有以下六个特点鲜明的实践向度。
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从本质上来看,人才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具有明确的政治性,而政治性就是党性。因此要维护党对人才的绝对领导,坚定人才发展的政治道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有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实践中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要建立起中国共产党自己的军事干部和军队,通过三湾改编,将支部建在连上,加强党对军队人才的领导。同时,毛泽东也强调“党的组织要向全国发展,要自觉地造就成万数的干部,要有几百个最好的群众领袖……依靠这些人联系党员和群众,依靠着这些人对于群众的坚强领导而达到打到敌人之目的”。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又红又专”的人才标准,“红”就是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专”就是学习和掌握现代化建设的专业知识,成为本职工作的内行和能手。专不等于红,但红必须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胡锦涛提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更好地统筹人才工作,更好地组织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实践中把做人与做官统一起来,把学习与改造统一起来,把‘立言’与‘立行’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同时,人才也是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应把人才置于战略位置加以管控。基于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江泽民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为本。胡锦涛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着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认为“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将科技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才问题事关全局,要坚持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再到人才治理的发展路径,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将人才治理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和人才保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农村的重要性,根据中国国情,建立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尽快恢复发展生产力,巩固新生政权,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关于农业问题》等论著,提出要建立起庞大的无产阶级人才队伍。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强调,知识分子的面貌经过我们的改造已经抛弃了旧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必须充分地信任他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首先为知识分子正名,将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大业的主体人才看待,使知识分子在改革开放中成为重要的人才资源。江泽民出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及长远建设的考虑,提倡干部年轻化,大量提拔青年人才担任领导职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根据国内外形势,习近平将创新人才摆在核心位置,强调要汇聚创新人才,凝聚创新力量,聚集起一支强大的创新人才大军。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只有以德帅才,德才兼备,才能充分施展才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提出“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反对任人唯亲,指示秘书但凡亲友来访,一律坚持“四不”原则,“凡是要求给安排工作的,一律谢绝……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在《论人民民主专政》《把军队变为工作队》等论著中明确了新形势下全党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两个务必”的作风要求,坚持不唯学历、唯才是举。提拔任用自学成才的萧楚女和田家英。坚持既往不咎、唯才是用,对于曾经犯过错误,但只要不是原则性错误的人才也宽容以待。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坚持不拘一格、知人善用,他深知刘伯承的军事教育之才,同意刘伯承改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进而培养了一大批新型的军事干部,推动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对于起义、投诚过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国民党党政要员,毛泽东也大都作了妥善的安排,有的还身居要职,比如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程潜、张治中;先后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龙云、卫立煌、蔡廷锴;担任水利部部长的傅作义;1955年和解放军高级将领一道被授予上将军衔的陈明仁。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强调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德”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全面准确地对干部队伍“四化”进行了完整的阐述,也标志着“四化”方针的形成。在“四化”的基础上,江泽民希望青年能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2010年,胡锦涛在全国第二次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拘一格、广纳群贤,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廉洁自律,并提出了“为官”四要,建立“广开进贤之路”的人才选拔机制,并指出“用才之基在储才,储才之要在育才”,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天道酬勤、人尽其能,营造良好的用人氛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为促进人才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出知识人才到实际斗争中去,建立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的制度。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央首先将210万野战军全部转为工作队,并开设各种干部学校对新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进行培养教育。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进一步完善了干部培训制度、干部考核制度、干部监督制度、干部使用交流制度等,同时废除领导终身制,使干部队伍人才辈出,稳步发展。江泽民教导青年“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要坚持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结合。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对领导人才提出应重视理论学习和实践深度有机结合,要求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进行传帮带,引导人才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提高工作水平,同时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带头培养干部。重视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养知耻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列宁很早便提出了“人才决定一切”的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朱德始终把人才视为革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朱德以二十九军用大刀奋勇杀敌取得喜峰口战役胜利的真实案例说明了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也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百废待兴,人才极度缺乏,周恩来始终认为“我国要建设,干部、人才就成为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其他条件都具备,缺乏干部、人才也是不行的”,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等海外优秀人才,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物质生活待遇,相继回国效力,这些优秀人才在各行各业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聪明才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乏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的人才、方针的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所以,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急需培养、选拔一大批合格人才”。江泽民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指出“当前的国际竞争,尽管形式多样,矛盾错综复杂,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人才的竞争,是领导者的能力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强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不断取得成功,关键在人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人才的知识和能力作为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认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指出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
党一贯重视人才成长发展的环境,用才之基在于储才,要想实现储才聚才,就需要营造爱才的环境、容才的“肚量”,这样才能营造出信任、包容的用人氛围。邓小平指出落实“两个尊重”,“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习近平强调“领导很重要的责任,就是为人才的成长创造环境、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够施展才干、实现价值”,梁家河7年、福建17年、浙江5年,习近平的每一段历程都记录了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正因如此,习近平深知人才环境对于人才发展成长的重要作用。他在主持河北正定县委工作期间,提出“人才九条”,求贤若渴,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工作、制度环境,强调“念好人才经”,亲自拟写“招贤榜”,通过“外请”“下挖”“内用”建立起正定历史上第一本“人才帐”;在浙江主持工作时,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不断提高爱才、识才、用才、聚才的水平”,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营造尊重特点、鼓励创新、信任理解、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浙江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天堂和乐园。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更加积极主动引进国外人才”,要求“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当前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多变,全球范围内人才战争愈演愈烈,除了丰厚的薪资,对于人才还应该从感情、从事业、从平台等方面加以吸引,不错失怠慢人才,对人才给予足够的关心爱护,积极营造关心人才、爱护人才的环境。
总体上,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人才思想的发展演进经历了四大历史时期,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党的人才思想逐渐积淀,并在实践中得以不断继承发展和创新超越。
党的百年人才思想逐渐丰富形成了人才主体、人才选任、人才发展、人才价值、人才环境五大主题内容。第一,在人才主体的确定方面,包括人才标准的划定、人才主体的定义及分类。人才主体具有阶级性,人才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才来源于人民群众,应以人民为中心,同时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德才兼备。第二,在人才的选用方面,包括识别人才、选用人才等。面对不同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需要不同的人才解决问题,党需要有识别人才的能力,并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加以合理配置和使用,使得“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促使人才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奉献力量。第三,在人才的培养发展方面,党不仅要重视人才培养,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容许人才在一定程度内犯错,更应该注重促使人才自主学习、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在爱才、容才的同时,达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最终目标。第四,在人才的价值方面,人才决定一切,人才问题是上层建筑,应把人才置于战略高度加以考量,从而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保障和支撑。第五,在人才发展成长的环境方面,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最终要落实到为人才的发展和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因此我们应破除束缚人才发展和成长的各种阻碍,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人才选任、人才发展、人才吸引、人才流动、人才激励机制。
党的百年人才思想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次大的理论飞跃。第一次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新中国,找到并走上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实现了“站起来”的飞跃。毛泽东人才思想摒弃了教条主义和拿来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场景中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进行中国化并实践应用,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演进中第一次大的理论飞跃。第二次是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改革开放按下启动键和前进键,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富起来”的飞跃。邓小平的人才思想以实事求是为理论品格,审时度势地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造性提出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断,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观;江泽民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观,胡锦涛提出科学人才观,并将人才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分别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并以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加以固化,这些创新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人才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演进中第二次大的理论飞跃。第三次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经验,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历史性的变革:由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由强调发展到统筹发展与安全,由重点突破非均衡发展到全面协调发展,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由国家主导体制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由回应外交挑战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这些历史性变革,为中国改革开放按下快进键,使中国跨步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了“强起来”这一伟大历史性飞跃。习近平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包含“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在内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大人才观,将人才工作纳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范畴,运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人才思想进行提纲挈领的创新和指引。形成了体系完善、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人才思想理论和实践体系。这些创新的理论和实践,为党的百年人才思想注入了新的内容、拓展了新的内涵、增添了新的动力,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演进中第三次大的理论飞跃。习近平人才思想是对党的人才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超越,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指导全党全国人才工作提供了方向盘和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