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欢 史 蕾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教育的核心应聚焦在培养人的素质上,高等院校的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价值遵循。现代书院制是在借鉴西方高校住宿学院制的基础之上,吸收我国古代传统书院精神建立起来的一种创新型教育管理制度。其基本方式是打破现有以院系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实行以住宿区域为单位、跨专业学院的住宿书院管理模式。它以“全人”为育人理念,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拓展第二课堂,加强非形式教育,重视学生的人格与品德养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书院制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一种积极探索和有效尝试,是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例,围绕立德树人背景下书院制的建设提出一些思考和实践路径。
自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社会发展需求、人才质量标准的变化倒逼着高等教育改变“实用主义”“专业主义”的现状,寻求一种新的制度建设和组织模式。现代书院制作为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有着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优势。
书院制改革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有益探索,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符合国家立德树人、建设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总体要求。2014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要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可见,如今对于人才的培养既强调道德品质,也要求综合能力。书院制正是针对现阶段本科人才培养“专业教育至上”、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缺失等弊端,通过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将个性化培养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更好地落实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帮助学生“成人”“成才”。
书院制改革对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快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精准供给能力,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着重大意义,是打通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路径。书院制模式下,学院侧重于构建学生专业知识体系,负责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以及科研成果的产出等相关学术事务;书院侧重于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负责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和实践锻炼等相关教育任务,学院和书院协同合作,共同完成育人的任务。这样一来,学校能够将优质的育人力量和资源下沉到学生社区,使学生宿舍由单一的生活功能发展为集学习、活动、社交、生活于一体的学生社区,教育资源和教育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它从机制上改变了专业教育模式下把科学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放在重要位置,而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次要位置的局面,有效地解决了当前高校教学空间与生活空间分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缺位、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缺乏等问题,对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有重要作用。
书院制改革有利于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是新时期加强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也是加快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经之路。书院制改革充分发挥了第二课堂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构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
书院制在我国起步较晚,20 世纪中期,香港中文大学基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继承中国传统书院精神、借鉴西方住宿学院制的基础上,成立第一所书院——新亚书院。1999 年国家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出“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互相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贯彻这一决定,2005 年,复旦大学开始尝试将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的学生组织起来,以五位老校长的名字命名五个书院。同年,西安交通大学也开始实行学生住宿社区化管理,此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开始了书院制的探索,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书院制。2014年,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七所高校在北京成立“亚太高校书院联盟”,围绕书院制的顶层设计、通识教育、学业导师等问题进行交流学习,进一步推动了书院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此后,南京审计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院校开始探索书院制。2019 年10 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其中提出“积极推动高校建立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至此,无论是老牌公办院校,还是地方本科民办院校,都纷纷启动书院制改革。
随着书院数量的不断增多,各高校都在结合自身的特色探索校本化的书院模式,书院发展逐步呈现差异化、多元化。当前比较普遍的书院模式有三种,分别为精英教育模式、通识教育模式和生活教育模式。所谓精英教育模式,是通过选拔的方式让一部分优秀的学生进驻书院,并对其进行专门的精英化教育,一般规模较小。例如,清华大学的新雅书院、湖南大学的岳麓书院等。通识教育模式则是面向所有学生,书院可根据自身的特色承担部分的通识课程或者开展各具特色活动,书院的通识课程与整个学校的通识课程呈现相辅相成、同频共振的局面。例如复旦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采用的就是通识教育模式。生活教育模式较为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例如南京审计大学和肇庆学院等。这三种书院模式各有所长,都是各个学校基于自身的校情对书院制加以改良的有益探索。
书院制作为一种育人新模式,它打破了大学原有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使分工更加合理,同时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新机遇、新气象,但不容否认的是同样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在实际的推进中仍存在种种问题。
在书院制推行的过程中,书院和学院成为两个平行独立的机构,二者如果对于改革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就会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矛盾分歧。当前很多院校都存在着学院不认可书院的现象。理念上的不认同必定会带来行动上的抵触,因此,一些学校的管理者仍缺乏建设书院、通识教育、导师制的自觉行动。同时,学院与书院还存在分工不清、定位不明的问题,究其原因,我国的书院制是移植了西方大学发展相对成熟的住宿学院制,其组织功能和运行机制都大为不同。西方大学的住宿学院属于“内生型”,其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包括独立的招生权和财务权,组织方式是自下而上的;而我国的书院制属于后天发展,绝大部分学校都采取“嵌入式”的推进策略,在学校既有的物理空间、组织结构、通识课程等方面嵌入书院制度,其组织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加之探索的时间较短,对现代书院的一些特征和运行规律还都处于探索阶段,导致书院与学院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书院的文化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着重大意义。当前各高校的书院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功能区,也具有各具特色的书院名称、院徽和院训等,但很多学生都反映,他们感受到的是趋同的生活功能和活动功能。现代书院制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探索,不能让学生只见到大学书院的“壳”,而不见大学书院文化内涵的“核”。可见,书院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核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导师制作为书院制的灵魂,在书院育人功能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当前,导师制的推进效果并不太理想,首先,书院的导师数量不足。在师资短缺的背景下,教师的科研、教学任务重,指导的学生又太多,很难产生实质性的效果,所以导师制往往流于形式。其次,导师选拔机制不完善,师生沟通不顺畅。我国很多高校采取导师分配制,学生与导师互不了解或觉得个性不符,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导师职责不清晰,激励机制不健全。本科生导师往往与辅导员、班主任并存,三者的职责有交叉,导致职责不清、定位不明;同时,大学对于教师的考核主要以科研和教学为主,而在学生指导上的投入是琐碎、细微、难以量化、短期难见成效的。因此,在现有科研至上的大学评价导向下,教师很难产生足够的动力,心甘情愿地走进书院,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身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立德树人的提出为现代书院制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书院制改革的首要任务、主要目标、内在要求和基本依据。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2014 年7 月,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中心,实施“学院+书院”双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先后成立了仁智、羲和、精诚、崇德、德馨、智行六所书院,推行学工体系大部制改革、构建“五育并举”的通识教育体系、优化学业导师配置和运行等一系列改革,全面构建书院师生思想、学习、生活和成长共同体。
书院制改革是对新时期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积极回应,它摆脱了以往的高等教育体系,打破了学术教研与学生生活工作混为一体管理的混乱局面,让学院从繁杂的学生工作中解脱出来,专注于学术研究,而书院则可以充分利用业余生活时间,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以精神文化、组织文化、环境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使高校工作更加细化、更具针对性。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双院协同育人。一方面,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牵头挂帅的书院制改革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书院制改革职能部门联席会,做好改革任务分解,统筹协调推进改革实施。另一方面,学校对学工体系进行了大部制改革。整合优化学务部、团委、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能,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以及辅导员队伍建设等工作的协调力度,建立以教育、管理、服务三大职能为框架的学生工作体系,转变管理职能,服务人才培养,提升管理效能,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打造“小机关、多中心”的扁平化学生事务服务管理模式,全面推进学生工作科学发展,提升主动服务意识和服务品质,实现从“多头管理”到“集中指导”,从“政出多门”到“统一决策”,从“管理为主”到“服务为主”的转变,呈现“横向大部制、纵向扁平化”的新格局。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认为,文化生活决定大学的风格,影响学生的气质与品行。加强书院文化建设,促进书院内涵式发展是书院制的重点工作。学校应该立足中国特色,扎根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机结合,以书院为载体,建立一个学校与学生同呼吸、共成长的文化平台。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以通识教育为抓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书院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营造了浓厚的书院文化氛围。其中,仁智书院以“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通识教育模块为基础,坚持以美育人,结合医学审美和教育审美两个方向,开展“花开五月”艺术体验月等特色实践课程;精诚书院以“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通识教育模块为基础,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为重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馨书院以生命教育深度融入思政育人,打造了现代化、多层次、复合功能的特色功能区域,并形成了“医德文化节”“陋室文化节”等特色活动;崇德书院以“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通识教育模块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打造了“爱我中华”和“我们的节日”两大品牌实践课程,提升文化育人效果。经过实践,学生将书院的文化精神内化,成为其整体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导师制是完善学生学业培养的一种机制,目的在于给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的关系,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强、有激情的导师队伍对于推进书院制尤为重要。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自2017 年推行学业导师制,经过五年时间,逐步形成了以常任导师(辅导员)、学业导师、发展导师、心理导师、生活导师、朋辈导师为一体的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一是在学业导师配备过程中,建立以“导师—学生”的“双向选择”为导向的导师配备机制。在为不同专业学生配备学业导师时充分考虑专业匹配度,优先选择专业所属院系教师作为其学业导师,真正发挥出学业导师的优势,避免出现专业知识不对称、学生对老师不熟悉等情况。二是建立学业导师工作激励机制,提高学业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对辅导学生人数多、工作积极性高、工作完成效果好的导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不断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加大社会服务在教师考核中的比重,提高学业导师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三是鼓励各书院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及学业导师工作职责制定学业导师内部管理办法;建立学业导师竞聘淘汰机制,提高学业导师初入门槛,将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工作不重视、工作落实不到位、学生评价不高的教师淘汰出学业导师队伍;同时加强导师的业务培训,提升学业导师的业务水平。
书院制改革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的书院制改革为例,尝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文化育人体系创新以及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等一系列举措,让学生在书院更好地进行体验式、探索式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丰富学习体验。但无论是书院制建设路径的探析还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都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本文能为更多的地方本科院校探索育人路径提供借鉴意义和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