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浩
(如皋市实验小学,江苏 如皋 226599)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实施以来,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热点的话题。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底”,教育人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的必要性。“双减”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以来,随着课后自主支配时间的增加,学生“隐性”的文化需求被不断加强。以“文化学习与参与”为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向心力,正在成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识。
儿童的本性需要教师善于做一名倾听者,而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就要先成为一个好的观察者。在进行统编班六年级下册《藏戏》的教学时,笔者拓展了京剧、昆剧、越剧、黄梅戏等中国传统剧种,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京剧。他们回眸整个小学阶段:《梅兰芳蓄须》介绍了京剧名家梅兰芳先生,《京剧趣谈》提到了两种京剧的特色,人美版六年级下册第9 课展示了京剧脸谱的谱式,音乐课上学唱过《京调》《梨园英秀》等京剧作品。
课间,同学们拿起画本开始了涂鸦,我不由得好奇起来,走近了看,才发现所有人都在绘制脸谱,有绘制藏戏中人物脸谱的,也有画京剧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的。脸谱这种运用夸张和象征手法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学科的交叉点渗透进儿童的内心,并以绘画这种形式无意识地外显出来。
仅仅绘制脸谱,那是对儿童觉醒文化意识的一种漠视。“互联网+”背景下,儿童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所理解问题的视角往往也会出乎成年人的意料。想要进一步开发京剧文化,我们不妨对儿童的思考加以分析。
“你们对京剧有多少了解?”通过一番交流,我们发现,学生对京剧的认知出人意料: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年年有戏》的节目,20 多位主持人组团去学戏,小撒、小尼也去学京剧呢。”
“老师,说相声的郭德纲最近也开始唱京剧了,他扮演过很多京剧角色,我爷爷既喜欢看他的相声,又喜欢听他唱戏。”
“我最喜欢的演员易烊千玺,也曾经扮演过京剧角色,我妈妈喜欢的尹正和我爸爸喜欢的张国荣都曾经扮演过京剧的角色。”
“今年的冬奥会宣传片上,京剧裘派嫡系第四代传承人裘继戎在天坛前的圆形冰面上从容地打过太极拳。”
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他们天生就具有逻辑推理、建构独立想法的能力。在传承京剧文化的道路上,电视台的主持人、演员、歌手已经和儿童一起,自觉地担任起文化的“传递员”。
受到学生的感召,经过商讨,班级共同确定了两项实践任务:
① 在空白脸谱上涂鸦,绘制你最喜爱的京剧人物脸谱。
② 解读脸谱色彩与人物性格的关系,附上一段角色简介。
收齐学生作品,梳理一下不难发现,六年级小学生已经有了“英雄情结”。69 份作品中绝大多数为“正面”角色,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人物是关羽和夏侯惇;最受女孩子喜爱的是穆桂英等4 名女性角色;学生最喜欢的故事是《三国演义》,该书中的人物形象出现了26 次。当然,选择哪个人物作为自己的实践作业的对象,除了英雄情结的影响,也有学生是基于对脸谱色彩审美取向的“爱屋及乌”。
继续统计学生解读脸谱时搭配的京剧段子,得到20 多段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的题目。这些京剧段子,向学生传递了精忠报国、赤胆忠心、多谋善断、寸草春晖、知恩图报、刚正无私的价值取向,是教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资源宝库。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滋养,而作为老师,我们如果在倾听过程中没有积极、认真、细心地接受并进行加工分析,就无法发现,甚至错过这样一个教育学生的良好契机。因此,笔者以“京剧脸谱文化”为研究主题,大体构思出班本微课程的开发思路。
杜威说,学校的最大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叶澜先生说,经验加反思等于成长。班本微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要时常停下脚步分享探究中的发现,开阔彼此的视野的同时给予不同实践者以启发:
“我发现面具中关羽和专诸的色调非常相似,但是线条有区别,关羽的面部线条比较柔和,而专诸的面部线条则比较生硬。”
“包拯脸谱漆黑如墨,额前勾画有白色月牙,表示包公日断阳夜断阴,为阴阳两界主持公道。包拯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正义凛然,是所有执法人员的典范。”
“七品芝麻官虽然是丑角,是芝麻小官,却举起了为百姓伸张正义的大旗,敢于与恶势力叫板。”
“关羽,红色代表忠诚、英勇。在小说里是卧蚕眉丹凤眼,面如重枣,在戏曲舞台上也是这种高红脸。”
“我制作这张脸谱用了三个小时,制作完成后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对比网上的图片后发现,原来是少了头上的装饰品,我用彩泥捏出了鬓簪、鬓蝠、泡条来装饰它。”
儿童在对色彩的研究中发现,脸谱中有中国人积淀已久的文化底蕴,以及中国人看待世界、追求愉悦的方式,脸谱文化背后的中国传统颜色,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境脉学习”是一种基于主题探究、综合运用知识,涵育元认知素养的学习行为,主要以浸润式生成主导学习方式。学生已有在情境中主动参与京剧脸谱文化互动的基础,下一步应当选配不同的学习角度、学习策略与方法,形成班级的研究脉络,提升自我效能。一番思考后,教师继续与学生商讨:
“可以把脸谱装饰得更好看一些,送给老家的戏迷爷爷,他肯定喜欢。”
“之前写的那段脸谱介绍太短了,我想把人物的完整的故事附在脸谱后面,这样别人更容易读懂脸谱为什么要用这些色彩。”
“我最喜欢《穆桂英挂帅》中那句‘有生之日责当尽,寸土怎能属他人!’我想到了李纲的那句‘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我想摘录一些喜欢的京剧唱段,和大家分享。”
“我们可以把大家画的脸谱展示在黑板上,在班级内搞一次脸谱人物竞猜比赛。”
“我和妈妈都很喜欢《女驸马》,可以学唱一段自己喜欢的京剧,在班级展示。”
整理完学生们的发言,笔者提炼出五个研究方向,旨在搭建支架,深化导向引领,延伸拓展,深化活动成果。
1. 脸谱色彩讲解员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成为中国京剧文化的传播者。不妨把你的脸谱绘画作品送给街坊、邻居、小朋友,和小区的朋友分享:你制作的脸谱人物是谁,它是运用哪些色彩制作而成的?把你制作过程中的趣事或者有关脸谱人物的故事分享给他人。
2. 脸谱人物研究员
研究一张你喜爱的京剧脸谱。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人物,也可以挑选爸爸妈妈喜欢的京剧人物脸谱来开展研究。重点研究脸谱色彩、人物性格、人物故事之间的关联性,形成三段式的研究报告。
3. 脸谱故事讲述员
京剧的名段有很多,比如《贵妃醉酒》《窦娥冤》《借东风》等,选择其中你感兴趣的作品欣赏,尝试转换为角色视角转述故事内容,并与伙伴分享。
4. 脸谱形象竞猜员
认真阅读全班同学绘制的京剧脸谱作品,熟悉脸谱背后的人物形象与故事,作为小组代表参加班级的京剧脸谱竞猜活动。
5. 脸谱名家评鉴员
欣赏一段你喜爱的京剧名家作品,带领全班同学唱其中一两句,能模仿动作、神态者更佳。演唱结束,尝试口头介绍京剧名家及作品。
五个角色作为五种活动类型,至少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活动目标:进一步鼓励学习、欣赏脸谱艺术,培养审美情趣,理解中国色彩的丰富意象内涵,从而提升文化底蕴;了解与京剧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感知人物形象,汲取经典故事中的养分,涵养中华情;锤炼语文素养,传播、传承中国京剧文化,增强文化自觉。
根据不同的参与视角,我们以五人为一组,小组内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发挥彼此的长处完善各自的成果,最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少数孩子的积极性不高,单独交流后发现问题存在共性——家长认为这样的活动是“玩”,不支持孩子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是老师的共识,也应该是家长们的共识。为了打破家长的认知壁垒,我分享了学生前期实践的成果,并在班级群中发了一段话:
一起向未来,把实践活动当成是一个生长的契机。合作学习,各自探究,交流感受,体验快乐。写作不再乏味,作业不再煎熬,灵感重新发芽,思维长成大树。
我清楚地明白,我们是毕业班,如果没有你们的支持,孩子的自觉性会随时间消退,热情也会逐步冷却。
真诚地邀请你,全程参与进来,在孩子懈怠时,加油打气鼓劲;在孩子困惑时,尽力协助支援。
让我们化作星光,照亮孩子梦想。
接着,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一章第三条的内容分享到家长群:“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中华文化的价值体认主体是学生,培根铸魂的路上,老师必须平等、尊重、信任地和家长沟通,两者站在同一条阵线上,紧密结合、协调一致,一同调动儿童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只有这样学科实践的真正价值体认才会发生。
课程实践活动如果是被动的、流于形式的、为创新而创新,是难以唤醒学生文化自觉的。用教育者的童心和慧眼,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持续激发实践的内驱力,才能使之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因此,在本课程的评价阶段,笔者遵从三个“不唯一”原则。
在设置“京剧脸谱文化”微课程的参与方式时,在学生交流、老师建议、家长补充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几种角色的展示形式,搭建了复合型助力平台,确保正确的方向和鲜明的价值定位,提升成果的品质。评价实践作业时,我摒弃传统作业横向比较的评价方式,在过程中对态度、情感、信念予以跟踪评价,在成果评价上树立“没有差异”“没有差作”的观念。实践活动没有终点,只有不断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推动实践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京剧脸谱文化”微课程活动伊始,我们点明以小组作为评价对象,激发合作意识,增强团队荣誉感;活动过程中,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式,既能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才能,又能借助团队不断完善成果;成果展示时,充分运用跨界的思维方式来予以评价。例如:将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网络平台展示学生的音频、视频作品;创新评价方式,采用网络投票以及网络留言的方式评价;承办京剧文化“拉页”展示活动,邀请低中年级学生欣赏,创作者相机采访观众,倾听小观众的评价;向杂志等平台投稿,协助学生组稿发表;邀请美术老师、音乐老师共同备课,把学生成果当成对应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把对成果的评价融入新的活动过程中。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依然可以身体之、心悟之,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京剧文化的体验,由浅入深地丰富京剧艺术中博大精深的文化,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弘扬京剧文化,吸收京剧艺术中的精粹,并由衷地热爱京剧艺术。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传递“京剧脸谱文化”的时空不能局限在学校或者是某个固定时间段。要持久地保持研究热情,可以拓展实践的范围,比如研究“服饰文化”“京剧流派”等,又或以个人为单位走近左邻右舍、以小组为单位走近学校周边的社区进行演出,以期获得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推动实践活动的纵深发展。语文实践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一种课程形态。将其理解为语文学习时的一种策略,或者是学会学习的方法,对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完整育人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语文教师主导的实践活动不必反复强调语文性,因为一切社会活动都离不开语言。“京剧脸谱文化”实践活动,于倾听、交流、评价中强调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与生活的整合,与实践的整合,与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对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有着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