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微
(1.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上海 200062 2.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广西 桂林 541001)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的五大理念之一。2015 年10 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强调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步入深水区,唯有坚持创新才能打赢这场攻坚战;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只有高度重视创新,才有望实现真正的动力变革。
所谓创新,就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如果说,发明是无中生有、从无到有,那么,发现就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更多。人类社会进入复杂巨变的时代,创新不能再一劳永逸,而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可持续地发展。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亦是如此。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到教学模式、育人模式创新,从课程理念创新、校本课程开发创新到后来的课程体系及评价体系的创新,从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一校多校、一校多区到后来的区域性教育均衡、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机制创新,我国基础教育正一步一步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以及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的高位均衡。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宏伟愿景之下,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承载着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任务,若要高质量完成这些任务,达成中国特色国际一流水平基础教育的目标,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创新。
基础教育作为一个在当下备受关注的实践领域,正在走向实践变革与理论创新交叠、本土化与全球化融通的新时代,要达成宏伟的现代化目标,需要持续地创新和不断地突破。然而,创新并非易事,除了需要有效的方法,还需讲究把控方法的原理以及推动创新的机制;创新者不仅需要创新的智慧,还需要想象、直觉和灵感以及创新的人格。
就其创新的原理而言,有文献将其归纳为“综合创新”(又称聚合创新)、“分离创新”(又称分割创新)、还原创新、移植创新和逆向/逆反创新。“聚合创新”是通过组合、综合和融合三种方法,创造出完全不同于原有事物的全新事物。“分离创新”是把作为一个整体的已知事物,分离出相互独立的几个部分,使其发挥出新的功能或效用,如垃圾分类处理。“还原创新”是回到对象的起点,抓住问题的原点。以洗衣机的发明为例,从已有的创新起点(揉搓、刷擦、捶打等传统方法)出发,返回到创新的原点(分离衣物中的污渍),从而构思出新的起点(用波轮或滚筒来实现“漂洗”)。把一个研究对象的概念、原理、方法、功能或结构运用于另一个研究对象,这是“移植创新”。打破常规思维或思维定式,从反面或对立面重新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是为“逆向/逆反创新”。纵观基础教育领域,整体改革实验,是聚合创新;集团化办学中创立的课程研发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管理与评价中心等,对原有管理体制来说是分离创新;思维导图的运用,相对于“口述思维过程”来说,是试图解开思维暗箱的还原创新;全息原理指导下的单元教学,是移植创新;评价先行的逆向教学设计,则是逆向创新。
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要保证创新的可持续性,需要探寻使创新行为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依据创新过程的重要节点,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值得进一步探寻的三方面创新机制。
一是创新动力的激发—维持机制。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但创新自身也需要动力来激活和推进。创新的动机(或激励力量)来自何处?根据弗洛姆期望理论给出的公式M=V×E,创新激励力量(M)等于创新目标中所包含的价值(即目标效价V)与达成目标可能性的期待(即期望值E)之间的乘积。首先,创新目标应包含值得组织和个体去努力追求的价值(即目标效价),当学校组织提出的创新目标与教师个体的创新意愿越是一致,目标效价就越高。其次,要为组织和个体树立实现目标的自信心,创新目标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又要适度,具有达成的可能性。最后,要考虑目标的可变性与生成性,适时调整目标内涵和具体要求,在复杂多变的时代尤应如此。以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创新激励为例,其机制要考虑成果内涵与教师日常课程实施、课堂变革和专业发展相贴近,动员专家及同行资源指导成果提炼,以增大获奖概率、增强自信心;相关激励政策要能保障成果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各得其所。
二是创新过程的协同—对话机制。时至今日,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深化越来越有赖于部门、组织、团队和个人等多主体的参与,改革的有序推进并卓有成效也越来越有赖于默契的配合与协作,越来越需要通过对话与协商来达成共识和一致行动。笔者所在团队与重庆荣昌区协作推进学区化办学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立了以学区乡镇中心校为聚焦点的荣昌城区校、重庆名校、华东师大团队以及国内项目学校联盟所形成的多圈层协同—对话机制;在与杭州江干区共建凯旋教育集团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学生联招、教师联聘、资源联享、活动联合、特色联建、中小学联动、专家联席、平台联通”的“八联”协同—对话机制,不断地创出校本新课程、课改新课堂和研修新模式。
三是创新成果的凝练—转化机制。中小学教学教研成果需要从日常实践中“拎”出经验,从经验中“拎”出道理或体悟,进而理顺体系框架、程序步骤和操作要领,是一个“归纳式”凝练成型的过程,是一个从“做实践”到“说实践”再到“写成果”的过程。当年顾泠沅先生的团队提炼“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法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科教研的“青浦范式”成型的过程,其凝练和转化方式是从县域内广泛搜集和筛选经验,经过实验加以提炼,进而辐射和推广,最终实现了大面积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经验筛选和实验提炼,是这一机制的关键环节,于当下仍然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改革任重道远,创新正未有穷期,基础教育领域的创新将成为一个常态化的过程,有了上述机制的维系与保障,这一过程也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