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物通讯是一种常见的新闻体裁。提高人物报道的采写质量对于引导舆论,发挥新闻报道的社会价值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采用文献调查研究的方法,查阅大量的人物报道,分析其可读性不强的原因,得出如下结论:很多人物报道采访前准备不足,采访不够深入;采访观察不够或者观察结果处理不当;人物外围采访不足,把原本立体的人物写成干瘪的扁形人物;人物背景挖掘不够,没有通过情节和结构进行深挖。以上原因导致报道无法还原人物的个性特征,因而缺乏感染力,难以让读者认可。针对以上问题,文章从采访前的准备、采访观察、报道策划、写作原则、报道组织形式等几个方面对如何做好人物报道的采访和写作进行了分析,提出提升人物报道深度的建议,旨在增加人物报道的可读性。
关键词:采访准备;报道思想策划;采访观察;写作原则;组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8-0152-03
新闻写作的功夫在笔外,这强调了采访在整个新闻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人物报道也不例外,记者在确定新闻采访对象后,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对采访人物的素材掌握程度、采访地点的选择、报道思想的策划等因素直接决定了人物采访的成败。
(一)收集资料
记者对采访对象的了解应该从采访前开始,通过大量的采访素材对人物进行深入了解,对人物背景收集和分析,除了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外还包括对他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工作、生活轶事,甚至其采访前的情绪有所了解。
如果是对知名人士的采访,还要查阅之前有无记者对其进行过报道,如果有,一定要看一看。如果对方有发表过文章,记者在采访前要熟悉这些作品。
人物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采访的充分准备对整个报道的过程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采访前的充分准备能够帮助记者把握采访机会,而且记者采访前收集的被采访者的轶事或者细节在采访中能有效勾起对方的谈话欲望。
第二,帮助记者找到值得深入挖掘的几条线索,整理出采访思路。
第三,帮助记者在正式采访时做到不通过采访就可以掌握一些事实。这会让采访对象认为你对待采访是重视的。相反,如果记者在采访伊始就问一些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事实,可能会让采访陷入尴尬的境地。
例如,一名记者采访一位将军时,开头就问:“您是哪一年被授予将军军衔的?”这位将军当时就很不高兴地说:“你既然连这个都不知道,为什么还要采访我?”采访顿时陷入僵局。
(二)采访地点的选择
新闻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对人物的刻画、对细节的描写、精彩的对话都依赖于采访。记者总是希望与采访对象能够密切合作,希望采访对象毫无保留地讲出我们想要了解的一切。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做出的反应往往是真实的、具体的。相反,如果对方处于某种受到约束、限制,甚至防备的状态下,那么采访对象提供给记者的信息往往是有所保留的,甚至是有所伪装的。所以采访地点应尽量选择对方熟悉的环境。根据你预先设想的主题和角度,尽量选择采访对象熟悉的、感到自由不局促的环境,这能让采访现场本身成为新闻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一名记者采访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交警,交警部门原本将采访地点安排在办公室,但记者临时改为这位老交警平时执勤的地方,当天下着大雪,交警在大雪中执勤并接受记者采访,让受众看到这位即将退休的老交警的敬业精神。这也就是借景做文章,借助对采访环境的描写,更生动地表达报道的主题思想。
(三)报道思想的策划
采访前的策划和准备工作中最核心的任务就是明确报道思想,从而明确采访目的。采访之前要明确采访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达到采访目的。
比如,你去采访老年人,如果你的报道思想是采访他们生活上的困难,那么你的采访目的是围绕他们年轻的时候为社会做出过哪些贡献,对比他们现在面临的困境,在对比中出新闻。如果你的报道思想是采访国家新政策下老年人的生活,那么你的采访目的便是他们生活上的改善。同样是采访老年人,因为你的报道思想不同决定你的采访目的不同。一般来说除非是非常紧急的采访,否则采访之前都要进行报道的总体策划,理清报道思路。
任何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思想都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记者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发散思维,做大胆的预测和报道设计,列出至少两套报道方案,以便到了新闻现场面对可能的突发情况或者发现新的线索及时调整报道方案,对采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拟定对策。
采访要立体化。除了采访报道对象之外,记者还可以采访与他相关的人,从不同侧面了解这个人物。有些典型人物报道写得不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物形象过于扁平化。每个人物都应该是具有多面性的,人物形象过于单一会让人不信服,这就要求采访立体化。每个人都有多种社会角色,通过他身边的人讲述的小故事来以小見大,这是必做的功课。另外,外围采访也有助于记者与报道对象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可使观察更加客观全面[1]。外围采访时要注意,每个人表述的事实都是站在自己的思考角度或者受到某种利益的驱动,他们的观点不一定是对的,因此记者在外围采访时,重要的是获取新闻事实,而不是偏听偏信。另外,从他们嘴里听来的轶事,最好能经相关当事人或其他知情人核实,然后才能在文中引用。
通过采访观察能让记者更好地探究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意识到什么地方应该更深入地挖掘。例如,记者采访季羡林老先生,采访过程中季老的猫跳到他的头上和肩膀上,季羡林非但没有驱赶反而任由这只猫趴在他的肩上,画面很温馨。记者描写这个画面,结合季老的言谈举止,以说明季老是一个内心柔软细腻的人。
(一)有关采访观察的注意事项
1.采访观察最好能找到安静的不被打扰的观察机会
面对面的采访虽然重要,但是一边提问一边采访,这时记者的注意力是分散的,不便于观察。比如你要采访一位警察,最好能陪同他出警,在陪同的过程中留心观察。如果没有这样的观察机会,那么就尽量抓住采访时提问以外的观察机会。比如采访过程中他如何接打电话以及同事对他的态度等。
2.采访提问的同时要注意关注对方表情的变化
比如,记者提出一个问题,采访对象对这个问题的反应是自然而然的还是有所迟疑,如果对方有所迟疑,说明其对记者的提问有犹豫或者回答可能有所隐瞒,那么接下来记者就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追问。
3.现场提问还要观察人物所处的环境
这也是前文提到的,采访地点要尽量选择在采访对象工作、生活或社交场所的原因。采访观察时要留心有代表性的细节,看看是否体现了人物性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记者不能仅从一两个细节就得出结论。比如一个人的办公桌上摆着玩偶,并不一定就说明这个人很有童心。
(二)采访观察的处理
观察的时候记者只记录事实和细节。当你通过对外围的采访以及收集到的资料对采访对象的性格有所了解之后,也就是说在确定采访对象的性格特点之后,再回过头来看采访得来的事实或细节是否能够用来体现文章主题。以上是采访前以及采访中的注意事项。正式采访之后,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采访得到的素材与预想的不一致,或者采访过程中获得了一些新的线索,以至于推翻了之前的报道主题。这个时候就需要记者按照重新确定的报道角度收集相应的文献资料,补充采访中所获得的素材,使报道更加深入。
成功的人物報道在写作上并非毫无章法,相反,它是有迹可循的。下面将从人物报道写作原则、常见的组织形式等几个方面探讨人物报道如何增强可读性。
(一)用人物自身的言行展现人物,而不是说教
比如一篇人物报道这样开头:“他是个克己奉公的人,无论在工作岗位上,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并全心全意地付出。”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读者已经放弃阅读了,因为读者认为记者只是一味地给采访对象唱高调,而且缺乏事实支撑,所以很难让读者信服。要知道读者喜欢阅读文章后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接受记者的说教,所以记者不要在报道中发表主观意见,少用形容词和副词。你所报道的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要通过采访对象的故事与言行展现出来,而不是靠形容词和副词的堆砌。
(二)要重视对人物背景的挖掘
人物背景是海明威所说的水底冰山的九分之一。它能赋予人物深度和广度,有些背景故事在报道中几乎没有被强调,但它对读者如何认识人物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物在社会上不是独立存在的,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了不同的人,不同人物背景的选择可以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笔下的人物。我们在写人物报道的时候,要将报道对象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和他的经历关联起来,让受众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了解报道对象。
(三)用情节和结构表现深度
人物报道不能只是一味地叙述人物经历,流水账式的人物报道给受众的感觉是缺乏思想的,没有深度的,也不能打动读者。这个深度的表达不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是要让主题的深刻蕴含在情节和结构里,而不是蕴含在只言片语上。也就是说,如何让你的报道更具感染力,将人物情感更好地传达给读者,要依靠情节和结构的力量,而不是依靠辞藻修饰。
例如,有一篇报道讲述了法国球迷,报道中把球迷分成了三组。第一组球迷,为了表达他们对球队的支持,其中一个人把结婚的日子定在这个球队决赛的那一天,后来他所支持的球队真的得了冠军,婚礼也变得非常有纪念意义。第二组球迷,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位60多岁的老人坐在湖面上划船,他对记者说道,当那个任意球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的时候,那种美是一种艺术。第三组球迷中有一个90多岁的老人,他看上去有些行动不便,他对记者讲他是一名边锋,在球场上的时候他是如何传球、如何跑动、如何分球的。这三组球迷,虽然他们都很热爱足球,但他们的境界是不一样的。第一组球迷,他对足球的热爱表现为足球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第二组球迷是把足球当成艺术去欣赏。第三组球迷是把足球当成他自己的生命,足球既是他的事业也是他的生命,足球在哪里,他生活的定位就在哪里。这篇报道就是通过逻辑上的递进关系来体现深度的。作者通过这样一种递进关系表达的不仅是法国人热爱足球,而且是法兰西这个民族对艺术、对生命、对生活的一种态度[2]。
(一)从头至尾讲述一个故事
如果你的故事时间顺序很明显,不妨选择以时间为序写作。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层次清晰,更好地保持了新闻事件的完整性。也就是说,着重强调新闻报道先后过程的事件,可以考虑单线条报道,这样写作的优点是避免内容混乱。
(二)现在—过去—现在—未来
这是人物报道常见的一种结构方式。文章先从人物的现在说起,也就是讲人物的现状。然后讲这个人物过去的经历,之所以讲他的过去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他的心路历程,从而对他当前的行为或结果能有更好的理解。接下来再讲他的现在,然后很自然地过渡到他的将来。
例如,澎湃新闻一篇关于扎瓦希里的人物报道就是典型的“现在—过去—现在—未来”结构方式。这篇文章首先立足于当下。当地时间2022年8月1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基地”组织头目艾曼·扎瓦希里在中央情报局对阿富汗的一次无人机袭击中死亡。紧接着记者通过扎瓦希里的回忆录、对扎瓦希里身边的人采访、扎瓦希里如何策划恐怖袭击等内容的讲述,让受众对这个被认为是“基地”组织“大脑”的外科医生有了初步认识。接下来讲扎瓦希里被袭击前的情况。文章最后谈到将来,扎瓦希里虽然死了,但他所设想的激进路线,至今仍然在中东、非洲等冲突地区暗涌[3]。
(三)分类板块结构
运用分类板块结构写好人物报道的关键,是如何根据内容的特点进行板块划分。在一个主标题之下划分几个板块,首先,如果报道的观点有分歧,可以按照观点划分板块。如果故事的时间发展顺序很清晰,也可以按时间顺序划分板块。如果报道的情节很复杂,可以把关键的环节挑出来,按照环节设置板块。
(四)场景1—场景2—场景3/时间点1—时间点2—时间点3
在人物报道中通过时间节点或者场景来划分板块的情况也很常见。例如,《四个片段·勾勒简学良犯罪逻辑》就是运用时间节点转换的结构。文章先是交代了简学良案开庭审理的时间,然后选取简学良实施犯罪之前的四个时间节点。第一个时间节点是1999年9月的一天,杨家夫妇下跪告简学良强奸,几天后简学明被正式批捕。第二个时间节点是简学良出狱。简学良因为服刑期间的良好表现而提前释放,出狱后村民的态度转变让本就内向的简学良更不愿意与人交谈。第三个时间节点是2004年8月,这个时候的他尽管觉得抬不起头,但行动上却变得更加勤快了,想弥补对家庭的亏欠,也想通过勤恳的劳动改变他在村里人心中的印象。第四个时间节点是简学良受到不公正待遇激发他的愤怒,酿成血案。文章通过四个时间节点向读者展示了他的心理纠葛,以及惨剧的背景,
通过这些片段让读者了解他犯罪的心路历程。每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构方式,至于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好,必须要看它是否适合报道的内容。
一篇有深度的人物报道不仅要重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还要完善报道策划,明确报道思想和报道目的,重视采访观察。写作中要注意通过情节和结构的设置来体现深度,在情感上与受众产生共鸣。这样才能使笔下的人物更加真实有内涵,从而塑造饱满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 杨向明.挖掘“非常人物”的寻常情感:浅谈人物报道如何“下凡”[J].新闻前哨,2021(4):79-80.
[2] 徐泓.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00-101.
[3] 喻晓璇.扎瓦希里:本·拉登背后的男人[EB/OL].澎湃新闻,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0056949608107435&wfr=spider&for=pc,2022-08-02.
作者简介 韦东晗,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