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本研究围绕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综合英语》课程改革。基于课程学情分析找到《综合英语》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改革思路和目标,细化课程改革方案,引入课程思政,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程培养外语应用型人才的效力,并指出了《综合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要点。本研究为高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提供了方法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英语;课程思政
作者简介:邹其彦(1982-),女,重庆合川人,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外语外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外语专项项目“重庆自贸区发展视域下‘四通’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1WYZX42)、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融入文化比较与国情意识的《综合英语》课程思政创新实践”(项目编号:JG2020015)的研究成果。
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走“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地方高校利用自身优势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学界认为,“产教融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将学业和产业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产业、行业、企业真正所需的技术,并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产教融合”能高度凝练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意味着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后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加强与地方产业的对接,强化专业的技术性和应用性。在专业内涵建设上,凸显应用型特点;在课程设置上,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对接,让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的期待相一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探讨地方高校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如何对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综合英语》进行改革创新。
一、《综合英语》课程学情分析
《综合英语》作为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授课时间为两学年,周课时为六课时,对英语专业学生全方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綜合英语》属于典型的理论课程,没有明显的专业方向和行业倾向,属于培养语言能力的普适性课程。但在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如何拓展《综合英语》课程应用性的一面,成为该课程改革的特色和创新点。以笔者所在高校的《综合英语》课程为例,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第一,知行分离。《综合英语》作为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强调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淡化对学生素质的关注,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道德素质有待提升,造成能力和素质不匹配,形成知行分离。
第二,学用分离。《综合英语》属于理论性课程体系,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语言能力,关注语音、词法、句法、语篇等语言知识较多,极少开发实践性语言运用活动或项目,造成所学语言知识和实际语言运用割裂开来,学生往往有“学有何用”之感,无法明确对标特定的行业岗位与职业标准,造成教学没有针对性,很难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无法突显职业性教育目标。
第三,评能分离。传统的《综合英语》课程评价主要是对理论性语言知识进行考核,很少与职业能力相结合,造成学生注重知识积累,轻视职业能力培养;评价方式主要是试卷考核,很难与实践项目结合起来进行评价,造成学生不重视实践参与,动手能力较差。
二、《综合英语》课程改革思路与目标
(一)解决《综合英语》课程所存在问题的思路
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强调具有“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性较强”的特点,这就需要加强《综合英语》理论性课程改革,突出理论教学结合应用性特征进行操作,构建目标明确、逻辑性强,结合实践性教学的理论并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针对前文所述该课程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笔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一,针对“知行分离”,重塑目标体系,融入课程思政目标,挖掘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做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双线并行,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对接“厚人文、重诚信、能吃苦”的素质培养目标。
第二,针对“学用分离”,强调实践驱动教学,设置真实项目选题,针对项目任务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学生学习共同体的项目实施进度表和阶段任务,确保课堂中的语言教学活动都与项目成果紧密相连,使学生拥有职业岗位体验感。通过教学内容场景化、教学过程职业化、教学实训结构化,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熟悉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场景,将课程与创新创业相结合,达到“课创贯通”的目标。
第三,针对“评能分离”,尝试师生合作评价,扩充评价主体,提升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参与度;选取典型项目作品,共评共改,使评价成为复习、巩固、内化新知识的关键抓手,提升项目作品质量、创新性和完成度,将真实职业岗位能力融入课程评价体系,增加评价内容,使评价方式多样化。
(二)《综合英语》课程改革总体目标
在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综合英语》课程改革总体目标涉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涵盖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英语语音、听力、语法、阅读、写作和翻译的基本理论知识;英语文学知识,包括主要作家作品及文学赏析的基本理论;跨文化交际知识,包括英语国家的文化概况、中西方文化对比;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现英语专业人文性特色。
能力目标涵盖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能够用英文进行基本的生活和工作交流,具备英文文献阅读能力,会书写英文邮件等常见文案;文学鉴赏和思辨能力,包括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评论文学作品,能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英语演讲与辩论;实践与创新能力,包括能有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翻译、外贸等方面的社会实践,能高效地开展相关的实务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具有较强的现代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够较好地理解、诠释以及评价文化差异,并灵活运用相关策略消除由文化差异引起的交流障碍。
素质目标涵盖人文素养,包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拥有中国情怀又具备国际视野,并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包括具备严谨治学、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品质;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综合英语》课程改革方案
(一)凸显以项目为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
以项目为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涉及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的驱动环节,教师通过组织引领、搭建脚手架、提供工具和方法,引导学生领会项目任务、诊断困难、发现不足,呈现真实交际场景;课中的促成环节,以“学生中心、实践导向、素能协同”为目标,依托教材提供的优质素材,以语言、内容、文本结构为载体,充分利用教学内容、资源载体、教学形式,积极调动语言知识、应用模型、学习策略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思辨能力;课后的评价环节,包括及时、延时多元化评价,选取典型样本,师生合作评价,其目的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反馈,精准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关注学生语言应用实践能力,提出改进措施,推动素能协同育人,并依托校企合作,结合企业行业需求,对接项目成果,组织学生开展行业实践,提升岗位适应能力。
(二)彰显多元化的课程内容
《综合英语》作为英语专业核心课程,贯穿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学分权重大,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思维能力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以往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源于教材,为了确保原汁原味的英语,教材主要收录英语国家的名家作品,学生接触的是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暴露出课程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在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单一化的课程教学内容不符合育人的要求。教师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以语言技能为内核、职业技能为载体、态度情感为外显的三位一体的课程内容。从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到读、写、思、辨、创的教学方法,将课程内容模块化,划分为教材内容模块、对接产业链的内容模块、技能提升模块、实训内容模块和实际应用模块,重组教学素材,开展案例教学实践。不同内容模块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把教材知识逐渐转化为应用知识、职业能力的层层递进关系,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有机统一于课程内容,彰显了课程内容的多元化,以此帮助学生提高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国文化立场,提升学生服务国家建设的责任感。基于课程主体内容融入相关的职业技能、语言技能、态度情感,以育人为本创新教学内容。
(三)建立多元交互式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多元交互式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思政教育融入效果的重要手段。《综合英语》课程从多个维度切入,通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考核模式及成绩结构的多元化,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进行全面评估。多元交互式课程考核评价要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同时也对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这样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且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更好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渗透思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综合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要点
(一)建立多维立体课程思政教育體系
结合课程思政总体目标对《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采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显性+隐性的课程思政模式,建立多维立体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教师应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自觉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未来的开创者。
(二)探索课程思政融入点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综合英语》课程的要求, 本研究总结出以下三个课程思政融入点:第一,依据课文主题,重组教材单元,优化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在教学各个环节,适时适度地从语言层面挖掘思政元素,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第三,结合不同专业方向的特点,适时适度地从语言服务的职业层面挖掘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专业与思政“三结合”的多元混合式教学思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性,强调师生的互动性,融合实践教学、线上教学、小组研讨、案例研讨、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应用基于任务、项目和案例等的研究型教学方法。
五、结语
在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综合英语》课程改革仍处于探索期,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综合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着重做好以下工作:建立思政资源库,除了挖掘现有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外,还需充分利用网络、图书、报刊杂志等积极搜集思政资源,并立足本校办学特色,全方位开发思政资源;整合教学力量,鼓励英语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商讨课程思政内容,整合教学力量和教学资源;加强团队建设,采取专题讲座、团队学习、互动交流等教学形式,进一步开阔教师的跨专业视野;打造第二课堂,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学科竞赛、文化讲座以及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习得、情感培养、价值观塑造等进行评价,不断动态调整,以保证评价成效。
参考文献:
[1]尹国才,苏玉军.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评《创新与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22(3):105.
[2]陈广,于世春.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建构研究[J].高教学刊,2022(7):1-6.
[3]孙健.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的走向[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1(6):27-31,52.
[4]蒲丽灵.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泰语专业境外实习教学探索: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21(10):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