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一些演唱提示与指导(四)

2022-11-07 01:30刘子彧
歌唱艺术 2022年7期
关键词:小字舒曼谱例

刘子彧

舒曼 (1810 —1856)

希望前几篇对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中唱段的分析能给大家带来实质性的指导。接下来,继续第三首、第四首的分析。

第三首《我不明白,也不相信》

这首《我不明白,也不相信》容易让人产生两点疑问:一是什么事不明白?二是为什么不相信?原来是因为女主人公的一个梦。她的美好愿望(与心中的白马王子相恋)在梦中实现,幸福来得过于突然,所以才会不明白、不相信。现实与幻想的冲突、梦中美好与回到现实后失落的心情对比,这种情况与舒曼常常分不清现实与梦境的状况高度吻合。

(一)乐句的划分

《我不明白,也不相信》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为“A—B—A—Coda”。

乐段A由两个乐句组成。第1—8小节为乐句1,第9—15小节为乐句2。

乐段B由四个乐句组成。第16—24小节为乐句3,第25—35小节为乐句4,第36—44小节为乐句5,第45—51小节为乐句6。

乐段A第二次出现仍由两个乐句组成。第52—61小节为乐句7,第62—67小节为乐句8。

Coda(尾声)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第68—76小节的钢琴声部乐句,第二部分为第77—84小节的演唱声部乐句,第三部分为第85—86小节的钢琴声部补充尾奏。

(二)值得关注的小心机

1. 乐段A的重复

歌曲第三部分是乐段A的重复,旋律音高和节奏安排上与第一次出现时一致。在习惯了带变化的再现手法后,遇到完全重复似乎有点不敢相信,舒曼这么造作一个人,会轻易放过再现的机会?果然,他绕开音高、节奏,选择用力度变化实现前后对比:乐段A首次出现,力度是强(f),再现时力度是弱(p)。一般情况下,音高、节奏的变化比较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可是为何这里舒曼放弃了这个传统的再现方式呢?我猜测有两点原因:

(1)主要旋律动机在乐段B已经历过精彩的转调和发展,是时候回归到最初的状态,还人以平静。如果说乐段B是热烈的,那么乐段A的再现就是冷静的。

(2)这首歌曲隐含着梦里梦外现实与幻想的对比。现实变化多端,让人无法预料,但梦里的一切都很美好。只是梦会渐渐消失,人终究会醒来,回到现实,梦境只能虚无地存在于记忆中。舒曼用音乐诠释了这个道理。

2. 对比的存在

翻阅许多关于这首歌曲的分析文章,全都提到梦境与现实的对比,理由是源于歌词。但大多数文章就此止步,不再去谈如何从音乐里找梦境与现实。这里尝试用音乐本体分析这些实际存在的对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梦想一般是美好的,让人向往、让人开心沉醉,而现实往往都比较残酷、残忍,让人难以接受、让人悲伤”,遵循这样的常规思路,如果把这个特点投射到音乐元素上,会得到什么呢(详见表1)?

表1 歌曲内容与音乐元素

下面结合谱例,感受这些实际存在的对比。谱例1中的音乐表现的是热烈、激动的,谱例2中的音乐表现的是情绪低落、停滞,偶有起伏。请大家仔细观察、感受谱例中的红色标记。

谱例1

谱例2

通过对整首作品乐谱的细节比对,细心者会发现我们其实无法清晰界定哪一段是描写梦境,哪一段在诉说现实,整首作品笼罩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下。这种模糊不清、混混沌沌的状态,与歌词所描述的内容高度吻合。Coda中8小节的纯钢琴演奏中存在大量的延长音,仿佛暗示着对美好梦境的留恋与不舍,紧接着人声轻柔地接入,充满女性的柔美和对爱情的渴望。最终,梦醒了,有点失望,有点难过,所以人声落在c小调主音上,小调的抑郁对展现这种失落心境来说再好不过了。但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并没有停止,不得不佩服舒曼,在最后两小节简单的钢琴部分,把终止结束在同主音大调(C大调)的主音上,轻松地将原本落入小调的淡淡忧伤自然过渡到女主人公所向往的美好未来,用大调惯有的收束感给人以温暖、肯定和信心。

(三)关于演唱的一些提示

1. 避免一成不变的音色

倘若费尽心思的分析只为写一些似懂非懂的文字,显然对演唱的指导意义不大。就这首歌曲而言,梦境与现实的对比,需要体现在演唱的音色上,若从头到尾用单一不变的音色演唱,即使文本分析再精彩,也无法用声音表达出来让听者感受到。这会导致我们常遇到的情况:明明对一首歌曲的介绍是这样,但听完演唱后的感受与文本内容大相径庭,或者完全感受不到文本所描述的音乐情感和风格。至于用什么样的演唱技术去实现不同音色,抱歉,不是我的研究范围,我只能在这里呼吁演唱者,应该具有变化音色的意识和能力。

2. 避免机械的同音反复

演唱同音反复的部分若处理不细致,会非常机械、死板,会被误解为“念经”。这里的“机械”可以理解为在音高无变化的情况下,力度处理相同,音符时值大致相同,情绪相同。同音反复呈现的音高停滞对人听觉的刺激较弱,需要在其他方面下功夫才能“抓住”听众的耳朵。比如,可以考虑强弱对比、重音位置、演唱语气等。

第四首《我手上的婚戒》

在经历了女主人公邂逅白马王子、强烈单相思、连做梦都想着要与白马王子相恋的几个阶段后,沙米索带着舒曼按下快进键,省略了女主人公和她的白马王子是如何“对上眼”且甜蜜相恋的部分,直接进入谈婚论嫁、修成正果阶段。看歌曲名也能大致猜到这首歌必定幸福感“爆棚”。

(一)乐句的划分

这首《我手上的婚戒》是回旋曲式,结构为“A—B—A1—C—A2—尾奏”。

乐段A由两个乐句组成。第1—4小节为乐句1,第5—8小节为乐句2。

乐段B由两个乐句组成。第9—12小节为乐句3,第13—16小节为乐句4。

乐段A1是乐段A的第一次变化出现,由两个乐句组成。第17—20小节为乐句5,第21—24小节为乐句6。

乐段C由两个乐句组成。第25—28小节为乐句7,第29—32小节为乐句8。

乐段A2是乐段A的第二次变化出现,由两个乐句组成。第33—36小节为乐句9,第37—40小节为乐句10。

第41—44小节为纯钢琴声部的尾奏。

(二)乐段A的变化重复

回旋曲式的特点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重复某个乐段。在这首歌曲中,乐段A的两次重复都有变化,不同于第三首的乐段原样重复,带有细微变化的重复是容易被演唱者忽略的部分。

乐段A和乐段A1的细微不同之处。

第一处不同:乐段A第一个音(四分音符,音高为小字一组的g)在乐段A1变成了两个音(两个八分音符,音高为小字一组的f和f),把单音小字一组的g替换成小字一组的f—f经过式均分音组,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使得乐段A熟悉的旋律再一次出现时更加自然(见谱例3、谱例4)。

谱例3 乐段A

谱例4 乐段A1

第二处不同:乐段A中均分节奏(见谱例5)在乐段A1中变成了附点节奏(见谱例6),增加了音乐的动力性和起伏感,推动了情绪。大三度的音程关系在附点节奏的推动下坚定有力,仿佛象征着戴上戒指坚守爱情的坚定决心。

谱例5 均分节奏

谱例6 附点节奏

乐段A和乐段A2的不同之处。

第一处不同:乐段A(见谱例3)第一个音(四分音符,音高为小字一组的g)在乐段A2(见谱例7)变成了两个音(两个八分音符,音高为小字一组的e和f),乐段A的单音小字一组的g从乐段A1的小字一组的f—f到乐段A2的小字一组的e—f。小字一组的f—f和e—f都是上行,连接到下一小节小字一组的g。在E大调中,e为主音,f为Ⅱ级音,e—f—g的音阶进行原型,听感上有种顺其自然的状态,更加稳定,f—f—g的进行因小二度的存在而显得柔和。

第二处不同:乐段A的终止为开放性终止,结束在新调B大调上,而乐段A2为收拢性终止,结束在E大调上。

谱例7 乐段A2

(三)不能忽视的弱起

全曲几乎每一个乐句都从弱起小节开始,这个特点容易造成重音安置的困扰。很多演唱者习惯强化每一个乐句的句头,但这样却违背了弱起小节的强弱处理要求。

比如,谱例3中,很多演唱者会将歌唱重音放在歌词“Du”对应的全曲的第一个音上,而实际上真正的旋律重音应该落在下一小节歌词“Ring”所对应的音符上。同理,第2小节“mein”对应的音、第4小节“ich”对应的音、第6小节“dich”对应的音、第8小节“Ich”对应的音、第10小节“der”对应的音、第12小节“ich”对应的音、第16小节“du”对应的音、第20小节“hast”对应的音、第24小节“Ich”对应的音、第32小节“Du”对应的音、第36小节“ich”对应的音,这些弱拍或弱位上的音不能因为是乐句的句首而加重,真正需要突出的是下一小节开头的旋律重音。同时需要注意,弱起的音与下一小节开头的音一定要保持连贯,才符合音乐创作的逻辑。因此,不到万不得已(再不呼吸就要憋死了),尽量不要把气口安排在这里。

(四)关于钢琴声部的那点事儿

这首作品的钢琴声部对钢琴伴奏者的演奏技术有较高的要求。整个钢琴部分层次分明,声部繁杂,对手指力度的控制能力和指尖触键灵敏度都是一种考验。

第1—24小节、第33—44小节的钢琴部分可以分成三层:上方主旋律层、中间伴奏层和下方低音和声层。

主旋律层与人声声部音高相同(见谱例3的标注),音高重叠对歌曲旋律起到加强作用。这样的安排,演奏起来简单,配合却不易。因为旋律音完全一样,只要和人声配合出现一丁点儿偏差,都会引起演唱者的极度不适;所以,对演唱者的演唱习惯、艺术处理方式必须牢记于心。

中间伴奏层的节奏以均分为主(见谱例3的标注),变化音较多,衬着上方主旋律平稳进行,充满动力。这个中间层是最难演奏的部分。右手五根手指分成两组,一组负责上方主旋律层,力度较强,一组负责中间伴奏层,力度控制在主旋律层以下,这样才能既具有流动感却又不“抢戏”。

下方低音和声层主要靠左手饱满的音色(见谱例3的标注),包裹着上方的两层,时而左手还需要分配一两个手指头来帮助右手完成中间伴奏层的部分音符演奏工作。因此,左手的五根手指也必须具备能做出不同力度的能力。

尽管舒曼的《妇女的爱情与生活》问世以来不断受到女权主义者的批评和攻击,认为在他的作品中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且处境可悲;但通过对这首作品的钢琴声部的分析、演奏和感受,我产生了一些奇妙有趣的想法。主旋律层是整个歌曲的灵魂,音高集中在中高音区,很像新娘,有一定的主导地位。中间伴奏层对上下两层的伴奏都有辅助作用,甚至单独演奏也具有一定的可听性,旋律感较强,仿佛新郎、新娘的亲朋好友,在他们的生活中给予不同程度的关心和帮助,同时也可以独立生活、互不打扰。低音和声层集中在中低音区,音高设计上虽不能独立成歌,但稳重沉着,很好地将上方的伴奏融合起来。缺少了它,就会造成声部缺失,就如同新郎是爱情故事里不可或缺的根基。

而第25—32小节的钢琴部分采用的是柱式和弦形式(见谱例8)。这种织体能够使得情绪推动力增加,音响效果更加饱满、坚定有力,但弊端是容易机械化,有着像机枪一样破坏演唱者歌唱意境的潜在风险。演奏时,要考虑连贯性和力度的控制,同时要关注其中变化音的走向:e—f—f—g、b—a—a—b、c—d—d—c。

谱例8

好了,妇女的爱情生活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时间,至于婚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如何用音乐来诠释,我们下一篇继续吧。(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小字舒曼谱例
音乐与爱情——舒曼与克拉拉的爱情马拉松
无题
姚锦新与《花鼓及其他中国歌曲》
拯救交响危机的音乐创作
——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舒曼奢华系列AL1新品推介
天公猪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
天公猪
音乐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