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萧条、复兴中的英国艺术歌曲

2022-11-07 01:30孙跃豪
歌唱艺术 2022年7期
关键词:艺术歌曲作曲家声乐

孙跃豪

一、英国艺术歌曲起源与早期发展

英国最早的歌曲作品可以追溯到13世纪①。16世纪中期,鲁特琴传入英国,受早期牧歌影响②,以鲁特琴伴奏人声加入低音古提琴,或由鲁特琴手自弹自唱的鲁特琴歌曲开始在英国出现。16世纪末17世纪初,这种形式在亨利八世及热爱音乐的伊丽莎白一世的鼓励下萌芽,占据音乐创作的重要地位。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英国文艺复兴被推向高潮,文学、艺术等领域达到巅峰,这也为鲁特琴歌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社会环境,迎来英国艺术歌曲的第一个“黄金时期”。1597年,英国鲁特琴大师、有着“第一位英国伟大的歌曲作曲家”③之称的约翰·道兰(John Dowland,1562—1626)创作了《第一歌曲集》(First Booke of Songs or Ares),标志着第一部鲁特琴歌曲集的诞生。但在此之前,这一体裁已有了一定的发展。道兰作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鲁特琴歌作曲家,一生创作了87首鲁特琴歌曲,其中部分作品传唱至今。同时期的主要作曲家还有兼具诗人身份的托马斯·坎皮恩(Thomas Campion,1567—1620)、约翰·丹尼尔(John Daniel,约1565—1626)。

17世纪后期,英国歌曲的创作重心由鲁特琴歌转向民歌或戏剧声乐作品。作曲家、假声男高音亨利·普塞尔(Henry Purcell,1659—1695)创作的艺术歌曲被认为是英国艺术歌曲的基石,影响了众多后辈英国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艺术歌曲与戏剧配乐,其第一部歌曲集《大不列颠的俄尔普斯》(Orpheus Britannicus)最为人熟知,拥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普塞尔的艺术歌曲准确地表达了文本内容,细致地描绘了人物情感,倡导自然、本能的声音,使其成为在当时无与伦比,此后也少有人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伟大作曲家。

二、英国艺术歌曲的发展瓶颈与复兴趋势

18—19世纪,欧洲其他国家的音乐作品占据英国舞台,英国音乐的发展举步维艰。此时,虽然也有一定数量的英国艺术歌曲出现,但作品质量难以与同时期的德法艺术歌曲相媲美。这一时期的英国艺术歌曲以正式、精致为特点,托马斯·阿恩(Thomas Augustin Arne,1710—1778)是该时期的重要作曲家。他主要采用莎士比亚、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及自己的诗歌进行谱曲,其中《风度翩翩的姑娘》(The Lass With the Delicate Air)曾被许多女高音歌唱家青睐。海顿(1732—1809)也在英国留下了15首英语艺术歌曲,他打破了英国作曲家创作歌曲时只写数字低音的创作形式,对于英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④

在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一种迎合英国中产阶级品位,面向业余音乐爱好者,在家庭环境下演绎的沙龙民谣(Drawing-Room Ballad),占据了歌曲形式的主要地位。这种形式的音乐主要目的不在于欣赏,而在于资本、社会地位的炫耀⑤,具有一定的通俗性和商业性。歌曲的文本多采用丁尼生、金斯利的诗歌,风格多愁善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这种音乐形式一直流行。20世纪初,被称作“法兰克福五人团”⑥的作曲家团体是维多利亚时代沙龙民谣的继承者,他们的作品注重艺术性,曲调优美,充满感情。沙龙民谣的发展对于英国艺术歌曲在20世纪的蓬勃复兴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同样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作曲家休伯特·帕里(Hubert Parry,1848—1918)受舒曼与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影响,参考德奥艺术歌曲的创作,致力于将英文诗词再度带入艺术歌曲的殿堂,创作了170余首作品,被誉为“让英国艺术歌曲起死回生的功臣”⑦。查尔斯·斯坦福(Charles Villiers Stanford,1852—1924)的作品同样受到德奥音乐的影响,他创作了超过200首艺术歌曲。二者引领了为英国早期诗人创作艺术歌曲的风潮。作为作曲家的他们,推动了英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作为教师的他们,培养了众多英国20世纪的优秀作曲家,如约翰·爱尔兰(John Ireland,1879—1962)、霍尔斯特(Gustav Holst,1874—1934)和沃恩·威廉姆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1872—1958)、弗兰克·布里奇(Frank Bridge,1889—1941)、萨默维尔(Arthur Smoervell,1863—1937),这些新一代作曲家们的艺术歌曲构成了20世纪英国艺术歌曲的主要力量,影响了他们同时代的其他作曲家。

三、20世纪早期:英国艺术歌曲的蓬勃发展

20世纪早期,英国艺术歌曲呈现出复兴的态势,迎来第二个“黄金时期”。20世纪上半叶,优秀的新一代作曲家们开始重视英国传统民歌,将民族元素融入艺术歌曲的创作之中。沃恩·威廉姆斯的作品受到英国民间音乐较大影响,被称作“最具英国特色的作曲家”⑧。他不仅师从前文所提到的帕里和斯坦福,还曾在巴黎师从拉威尔(1875—1937),其早期作品的风格深受德国音乐流派的影响,在深入研究英国传统民歌后,作品风格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在于对濒临失传的英国民间歌曲进行了收集与整理,总数超过了800首,被公认为“最伟大的民歌收藏家”。威廉姆斯的声乐套曲《生命之屋》(The House of Life)、《旅人之歌》(Songs of Travel)、《在温拉克的山脊上》(On Wenlock Edge)是其重要代表作,至今还时常被演绎。

霍尔斯特作为威廉姆斯的同窗好友,对英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二者在创作中大胆探索英国民族音乐独特的旋律风格与丰富的表现力,将传统民歌与巴赫、亨德尔、德彪西、拉威尔的创作传统相融合,开启了英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一场“民歌热”,并确立了英国艺术歌曲的独特风格,影响了一代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的艺术歌曲作品并不多,代表作有《九首赞美诗》(Nine Hymns from the Rig Veda,Op.24)、《四首为人声与小提琴创作的歌曲》(Four Songs for voice and violin,Op.35)。

“法兰克福五人团”中的罗杰·奎尔特(Roger Quilter,1877—1953)同样也是20世纪早期英国艺术歌曲作曲家的中流砥柱。他的作品曲调优美浪漫,在文本的选择与歌曲的创作上品位优雅,创作了112首艺术歌曲。奎尔特热爱英语诗歌,以莎士比亚、赫利克、布莱克、雪莱、丁尼生及一些不出名的小诗人的诗歌作为创作的文本,在早期也用自己的诗歌进行艺术歌曲创作。他尤其爱为莎士比亚的诗歌谱曲,共创作了17部作品,其中最具知名度的是1905年创作的《三首莎士比亚歌曲》(Three Shakespeare Songs,Op.6)。他的优秀作品大多是在“一战”前创作,晚年饱受精神疾病困扰的他,艺术歌曲作品的质量未能达到早期创作水平。代表作品除《三首莎士比亚歌曲》外,还有声乐套曲《致茱莉亚》(To Julia)、《阿诺德古歌曲集》(The Arnold Book of Old Songs)。

20世纪英国艺术歌曲的作品也受德国浪漫主义、法国印象主义、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影响。在追求个性的20世纪,英国艺术歌曲在不同作曲家笔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

约翰·爱尔兰作为查尔斯·斯坦福的学生,早年的作品受到德国音乐的影响,在接触到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拉威尔和斯特拉文斯基早期的作品后,逐渐发展出具有英国特色的印象派个性风格。爱尔兰的歌曲以优美、富有创造力的旋律为特点,作品的和声赋予了诗歌清晰的意象,与诗歌内容紧紧相扣,这与他作为诗人所具有的较高文学修养密不可分。其代表作有声乐套曲《失落之地》(The Land of Lost Content)和《旅者之歌》(Song of a Wayfarer)。

弗雷德里克·戴留斯(Frederick Delius,1862—1934)出生在英国,父母都是德国人,后又进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所以他的艺术歌曲承袭了明显的德奥风格,与威廉姆斯、奎尔特的作品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由于他与妻子会说包括英、德、法、斯堪的纳维亚语在内的多种语言,因此他的作品文本语言多种多样,包括德语、法语、荷兰语、挪威语、丹麦语等。戴留斯创作的艺术歌曲旋律优雅、和声丰富,钢琴部分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彼得·沃洛克(Peter Warlock,1894—1930)的艺术歌曲深受好友戴留斯的影响,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德奥风格。由于长期整理伊丽莎白时代的歌曲,他的作品中还体现了鲁特琴歌曲的一些特点。威廉姆斯收集民歌时的好友乔治·巴特沃斯(George Butterworth,1885—1916),作品与威廉姆斯的创作相似,大多以年轻人参加“一战”为主题,而他本人也不幸在战争中丧生。除此之外,他还收集了近300首英国民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英国艺术歌曲民族化的发展。这一时期以艺术歌曲为主要创作内容的英国作曲家还有布里顿的老师弗兰克·布里奇、斯坦福与威廉姆斯的学生艾弗·葛尼(Ivor Gurney,1890—1937)、帕里与斯坦福的学生萨默维尔、女作曲家瑞贝卡·克拉克(Rebecca Clarke,1886—1979)等,每位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各有特点。

四、20世纪中后期:布里顿引领复兴高潮

20世纪中叶,以布里顿为首的一批英国作曲家将英国艺术歌曲带入了新纪元。布里顿是20世纪最多产、最著名的英国作曲家之一,也是继普塞尔之后再次重振英国音乐并影响世界的作曲家,造就了英国艺术歌曲在20世纪复苏的高潮。布里顿在其长达5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作品,体裁广泛,涉及交响乐、歌剧、教堂音乐⑨、世俗合唱、室内乐、钢琴作品、艺术歌曲、电影音乐等。在此之中,艺术歌曲是布里顿最主要且最具成就的创作领域之一。他对于诗歌内容中的音乐性有着敏锐而深刻的理解,使其艺术歌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至今仍在频繁上演。虽然布里顿早在14岁时在布里奇的教导下完成了“有着拉威尔和德彪西的特点,潜伏着瓦格纳暗流”的《四首法语尚松》(Quatre Chansons Francaises),但其真正开始深入探讨诗乐关系始于1935年,源自好友奥登。

1935年,布里顿进入英国邮政局(GPO)电影制片厂工作,开始写作电影音乐。制片厂的工作让布里顿结识了一批艺术家朋友,诗人奥登便是其中之一。二人虽然气质、性格截然不同,合作时间也较短,但奥登对于布里顿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奥登的影响下,布里顿深深地被英文诗歌所吸引,开始研究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此后二人合作的多部作品⑩也可见布里顿对于艺术歌曲创作的理解日臻完善。

对布里顿声乐作品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他的伙伴彼得·皮尔斯,曾有人说:“如果没有皮尔斯,布里顿的音乐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布里顿,皮尔斯的声音会如何发展?”⑪二人自1937年相识至布里顿逝世的40多年里,长期生活在一起,这使得布里顿在创作中能够更好地与歌唱家进行交流。从歌剧到艺术歌曲,这位优秀的男高音参与了布里顿大部分作品的创作过程,从歌曲文本的选择到作品所呈现出的效果几乎都是二人经过深思熟虑、讨论后的产物。而布里顿为皮尔斯创作的作品,几乎就是根据皮尔斯的声音特点与演唱技术量身定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尔斯的演唱技术也逐渐炉火纯青,二人相互影响、相互成就。除了皮尔斯之外,布里顿的声乐创作也受到了那个时代其他优秀歌唱家的影响,如艺术歌曲大师男中音菲舍尔-迪斯考(Dietrich Fisher-Dieskau)等。

布里顿创作的艺术歌曲形式较丰富,除钢琴伴奏外,还会引入其他伴奏乐器⑫;语种选择广泛,除英语外,还有使用意大利语、德语、法语、俄语诗歌写作的歌曲作品⑬。他的艺术歌曲的创作并不以文本为导向,而是有意识地试图在音乐中捕捉诗人在诗歌中留下的韵律,这种创作手法与普塞尔相似。布里顿曾说:“我主要的目标聚焦于尝试复兴自普塞尔逝世后罕见的英语语言的辉煌、自由与活力。好的宣叙调应该像普塞尔的创作那样,把自然的发声与语言节奏转换成令人难忘的乐句。”⑭由此可见,布里顿对于普塞尔音乐风格的忠实与传承。

布里顿钟爱写作声乐套曲,这些作品从文本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将一位诗人的不同诗歌组合到一起,突出某一主题,如《在这座岛上》(On This Island,Op.11)、《约翰·邓恩的十四行诗》(The Holy Sonnets of John Donne)、《冬日的话》(Winter Words,Op.52);另一种是通过不同诗人的诗歌组合突出同一主题,如《摇篮曲的魅力》(A Charm of Lullabies,Op.41)。

布里顿大多数声乐套曲都是为特定歌唱家所写的,如为皮尔斯创作的《七首米开朗基罗十四行诗》(Seven Sonnets of Michelangelo,Op.22)、《冬日的话》等,为菲舍尔–迪斯考创作的《布莱克歌曲与格言》,为加利纳·维什内夫斯卡亚(Galina Vishnevskaya)创作的《诗人的回声》(The Poet's Echo,Op.76),为苏菲·怀斯(Sophie Wyss)创作的《灵光集》(Les Illuminations,Op.18),为南希·埃文斯(Nancy Evans)创作的《摇篮曲的魅力》。布里顿主要声乐套曲作品见下表1:

表1 布里顿主要声乐套曲

续表

活跃在这一时期的作曲家还有威廉姆斯、迈克尔·黑德(Michael Head,1900—1976)、杰拉尔德·芬济(Gerald Finzi,1901—1956)等。

威廉姆斯在20世纪早期就已有许多优秀作品问世,“二战”后依旧坚持创作。他在1935年后投身于交响乐的创作,直到1954年才重新回到艺术歌曲创作领域,先后创作了《最后四首歌》(Four Last Songs)和《十首布莱克诗歌》(Ten Blake Songs)。

芬济100多部作品中约有三分之二是艺术歌曲,他的作曲风格较为传统,旋律抒情自然,不矫揉造作。由于在成长过程中三位兄长接连逝世,“一战”中恩师又命丧战场,受到一系列沉重打击的他看待事物较为悲观,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多是多愁善感的。芬济酷爱诗歌,阅读并积累了大量的作品,这也使得其艺术歌曲使用的均为高质量文本。芬济尤其欣赏哈代的诗作,他的50多首歌曲都是根据哈代的诗歌而创作的,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1928—1932年花了四年时间创作的声乐套曲《大地、空气和雨水》(Earth and Air and Rain)。除此之外,根据莎士比亚诗歌创作的《让我们献上花环》(Let Us Garland Bring)也是其重要代表作。

黑德不仅是一位作曲家,还是钢琴家、歌唱家。早年学习的是机械工程专业,后进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担任钢琴教授。他主要以声乐作品创作而闻名,风格相对保守,浪漫派的风格较为突出,个人风格较为模糊。作品的和声写作受到戴留斯的影响,在20世纪的艺术歌曲中相对简洁。在58年的创作生涯中,黑德创作了122首艺术歌曲,代表作品有声乐套曲《乡村之歌》(Songs of the Countryside)、《在月亮的边缘》(Over the Rim of the Moon)。

20世纪后期至今英国作曲家继续沿袭英国艺术歌曲的写作传统,在巨匠布里顿的影响下了创作了大量艺术歌曲作品;但终究没有一位能够收获如布里顿一般的辉煌,这使得英国艺术歌曲成为“等待再次复苏的沉睡巨人”⑮。

小 结

英国艺术歌曲承袭早期牧歌,以鲁特琴歌曲的形态诞生于16世纪末。几个世纪以来,英国艺术歌曲呈现出由盛转衰再复兴的发展态势,这与英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密不可分。从本文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英国艺术歌曲在每个发展阶段都具有一定的传承与革新,无论是早期诗歌、歌曲,还是民间音乐传统、作曲技法的发展、作曲家的创作理念,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英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在布里顿所带来的瞩目逐渐褪去后,期待英国艺术歌曲在未来以崭新的姿态迎来下一个“黄金时期”。

注 释

①最早的英国歌曲《夏天来了》(Summer is Icumen In),手稿存于大英博物馆。

②Kimball Carol,Song : A Guide to Art Song Style and LiteratureC .(Milwaukee, Wisconsin: Hal Leonard Corp, 2005).

③同注②。

④详见康美凤《英美艺术歌曲经典曲目与音韵》,全音乐谱出版社2011年版。

⑤维多利亚时代的中产阶级会根据主妇们的空闲时间、家庭中的仆人数量等方式来衡量其社会地位,空闲时间从事艺术活动会被人认为具有较高的修养。参见:Totten Nancy,The English Victorian Drawing-Room Ballad :A Product of Time(Indiana University Ph.D.Thesis,1997)。

⑥19世纪90年代后,在法兰克福音乐学院师从伊万·克诺尔(Iwan Knorr)学习作曲而得名,成员还包括Balfour Gardiner、Norman O’neill、Cyril Scott和Roger Quilter。

⑦[美]迈克尔·奥利弗著,刁康宇译《本杰明·布里顿》,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年版。

⑧同注②。

⑨如康塔塔、弥撒、安魂曲、宗教寓言剧。

⑩包括《我们的狩猎父老们》、《在这座岛上》、《四首卡巴莱歌曲》和《静湖垂钓》。其中,《静湖垂钓》被认为是《在这座岛上》的第二部。参见:http://www.brittensong.org。

⑪Wilcox Michael,Benjamin Britten' s Operas(England:Absolute Press, 1997), p. 9.

⑫《中国歌曲集》采用了吉他伴奏,《生日贺礼》采用了竖琴伴奏。

⑬意大利语作品《七首米开朗基罗十四行诗》,法语作品《灵光集》,德语作品《六首荷尔德林片段》,俄语作品《诗人的回声》。

⑭ 布里顿在自己的歌剧《彼得·格莱姆斯》的“序言”中写下了这句话。

⑮同注④。

猜你喜欢
艺术歌曲作曲家声乐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浅析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音乐特征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长大可当作曲家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