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O2负载V-W复合双金属催化剂氯苯催化燃烧性能研究

2022-11-07 02:49邢德风王建成潘大海宋学顶
燃料化学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氯苯选择性催化剂

邢德风,王 胜,王建成,潘大海,宋学顶

(1.太原理工大学 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 太原030024;2.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清洁能源国家实验室,辽宁 大连116023;3.太原理工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能源化学与催化技术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030024;4.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200232)

含氯VOCs(CVOCs)毒性强,难降解,易形成多氯副产物(如多氯苯、二噁英等)[1],其排放会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目前,CVOCs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回收技术和销毁技术,其中,销毁技术主要用于处理低浓CVOCs,将其转化为H2O、CO2、HCl及Cl2。催化燃烧作为销毁技术之一,由于其低的起燃温度和二次污染物排放浓度,高的热效率而被广泛应用和研究[2]。

但具有高活性和稳定性CVOCs燃烧催化剂的开发极具挑战。为此,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3-9],但在相关研究中,对于燃烧产物选择性的研究相对较少。事实上,含氯产物(HCl、Cl2、多氯副产物)的选择性也是该催化剂能否工业应用的关键,特别是氯苯(CB)等含苯环类CVOCs,亟需规避燃烧过程中二噁英和多氯联苯的生成。研究表明,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相比,负载贵金属催化剂具有更高的CB催化燃烧活性和CO2选择性。但贵金属催化剂价格高昂,而且易与氯代烃类有机物反应生成金属氯化物或氯氧化物,导致催化剂贵金属流失而失活[3,4]。为此,部分学者认为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是CVOCs催化氧化的首选,其中,V2O5/TiO2[5,6]、V2O5-WO3/TiO2[7]和V2O5-MoO3/TiO2[8]被广泛研究应用于CVOCs的催化氧化。黄海凤等[8]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V-M/TiO2(M= Cu、Cr、Ce、Mn、Mo)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并考察了其催化燃烧CVOCs的性能,发现V-Mo/TiO2催化氧化CB的活性最高,且HCl的选择性较高。可能是因为其表面酸性位点的数量较多,有利于表面解离的氯物种以HCl的形式从催化剂表面移除。也有研究表明,V2O5-WO3/TiO2催化剂上B (Brønsted)酸位的存在显著提高了o-DCB的催化燃烧活性,但也导致氯代部分氧化产物的形成如二氯马来酸酐;相反,L(Lewis)酸能促进中间产物的进一步氧化,有效规避了副产物的形成[9]。此外,表面羟基与Cl物种间的H键作用也是影响含Cl物种燃烧产物(HCl/Cl2)选择性的重要因素[10,11]。有研究者向Pt/HFAU催化氧化氯苯的反应体系中通入H2O,催化剂表面的PtOCl2在H2O的作用下转变为PtO2和HCl,从而抑制了副产物二氯苯的生成[12]。水的加入增加了表面羟基自由基,有助HCl的生成[13],而且能够加速HCl的脱附[12]。

由上可见,催化剂表面酸性及酸量、氧化还原性能都会影响CVOCs催化氧化活性和选择性,但两者间的构效关系还有待进一步阐明。为此,本文系统地研究了xV(10-x) W/TiO2(x= 1、3、5、9和10)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氯苯催化燃烧活性和HCl选择性。探究了W的掺杂对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分散度、氧化还原能力和表面酸性等的调变,构建了催化剂理化性能与CB催化活性和HCl选择性之间的构效关系,揭示了氯苯催化氧化机理。

1 实验部分

1.1 催化剂的制备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x%V(10-x)%W/TiO2(x=1、3、5、9和10)催化剂,其中,锐钛矿型α-TiO2载体通过纳米TiO2粉末500 ℃焙烧2 h,压片、粉碎、成型得到40-60目颗粒,测得α-TiO2饱和吸水率为0.93 g/mL。将一定量偏钒酸铵(NH4VO3)以物质的量比1∶2配比与草酸混合置于烧杯中,加入适量去离子水,使用磁力搅拌器加热搅拌直至三者完全溶解,停止加热继续搅拌30 min,形成透明溶液A。将一定量的偏钨酸铵(H28N6O41W12)溶于去离子水中,得到溶液B。根据各活性组分的负载量,将所需浓度的溶液A和B按照一定比例均匀混合,进行催化剂等体积浸渍,浸渍后静置1 h,在80 ℃下干燥2 h,置于马弗炉于500 ℃焙烧2 h,得到x%V(10-x)%W/TiO2催化剂。催化剂活性组分理论负载量均为10%。催化剂分别记为xV(10-x)W-Ti(x= 1、3、5、9和10)。

1.2 催化剂的表征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测试采用Quantachrome公司的NOVA 2200e型物理吸附仪。测试前,样品在150 ℃的真空条件下预处理4 h,随后在液氮温度下进行N2吸附-脱附实验。比表面积由BET法计算得到,孔结构与孔容数据由BJH计算得到。

X射线衍射(XRD,X-ray diffraction)实验采用荷兰Philips公司生产的X’Pert Pro型X射线衍射仪进行样品物相测定。激发光源为CuKα射线(λ=0.1542 nm),管电压40 kV,管电流40 mA,扫描2θ= 10°-90°。由MDI JADE6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H2-temperature programmed reduction)测试在美国Quantachrome公司的ChemBET Pulsar型化学吸附仪上进行。每次分析取150 mg样品置于U型石英反应管中,首先,将样品在200 ℃下用Ar吹扫1 h,除去样品表面水分和杂质;冷却至室温后,将气路切换为10%的H2/Ar混合气,待基线稳定后,以10 ℃/min升温至700 ℃,检测TCD信号值随温度的变化。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NH3-temperatureprogrammed desorption)在美国Quantachrome公司的ChemBET Pulsar型化学吸附仪上进行试验。首先,称取150 mg样品置于U型石英反应管中,在250 ℃ He气氛下处理1 h,然后降至30 ℃,之后切换成10 % NH3/He混合气,吹扫60 min后,切换回He吹扫60 min,调整TCD基线稳定,以10 ℃/min的升温速率升至800 ℃。

吡啶吸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Py-FTIR)测量在Tensor 27分析仪上进行。样品在10-2Pa的真空条件下,573 K预处理60 min。然后在室温下将吡啶蒸汽通入样品池20 min,使样品吸附吡啶至饱和。接着,将温度升至423 K抽真空60 min。最后降至室温进行酸量测定记录红外光谱,收集的光谱分辨率为4 cm-1,扫描32次。

X射线光电子能谱在美国Thermo Scientific KAlpha 仪器上进行。采用AlKα为激发源,能量为1486.6 eV。仪器基压:2×10-8Pa,工作压强:(0.8-3)×10-6Pa,以表面污染C 1s= 284.8 eV作为内标,校正样品表面的荷电效应。

1.3 催化剂评价

催化剂性能评价在石英管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反应器的尺寸为Ф6×350 mm,催化剂装填量为1 mL,催化剂下方采用石英棉支撑,催化剂床层置于反应器恒温区域。反应管采用管式炉加热,反应温度由热电偶和温度控制仪进行控制。通过质量流量计精确控制N2和O2流量,并向反应体系中通入一定质量浓度的氯苯,氯苯储罐温度设置为30 ℃。其中,氯苯的质量浓度为100 μg/mL,气体体积空速(GHSV,gaseous hourly space velocity)为20000 h-1。之后,通过三通阀将混合气体切换到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反应,反应前后氯苯和氯化氢的质量浓度均采用美国Thermo Scientific公司Nicolet IS2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进行在线检测分析。为了防止氯苯在反应管路中冷凝和吸附,所有管路均使用加热带加热保温,温度设置为80 ℃。

氯苯的转化率计算公式为:

氯化氢的生成率计算公式为:

式中,x为氯苯转化率,Y为氯化氢生成率,Cin和Cout分别为进口反应气和出口反应气中氯苯的质量浓度,Hout为出口反应气中氯化氢的质量浓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催化剂表征分析

对上述催化剂的比表面积进行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α-TiO2载体的比表面积为89.73 m2/g,负载活性组分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均有降低,可能是由于活性组分V在孔道内聚集所致;而W的加入能够提高活性组分在表面的分散度,减弱V对孔道的堵塞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催化剂表面对反应物分子的吸附,有助于氯苯的催化燃烧。

表1 xV(10-x)W-Ti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容Table 1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volume ofxV(10-x)W-Ti catalysts ( x=1, 3, 5, 9 and 10)

由XRD谱图(图1)可以看出,经500 ℃焙烧后,载体仍以锐钛矿型TiO2(α-TiO2)为主(JCPDS PDF#84-1285)[14,15]。对于10V-Ti催化剂,除α-TiO2外,还出现了V2O5的特征衍射峰(JCPDS PDF#86-2248),说明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发生团聚,也正是由于团聚的V2O5颗粒堵塞了催化剂表面孔道,造成10V-Ti比表面积较小,降低了其催化活性。在掺杂了1% W后,1V9W-Ti催化剂上仍有V2O5的特征峰,但峰强度有所减弱。随着W掺杂比例的增加,V2O5的特征峰消失,说明W的掺杂能够提高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的分散度。

在催化剂的H2-TPR谱图(图2)中,催化剂的主要还原峰为V2O5物种[15]。V含量较高的催化剂(10V-Ti和9V1W-Ti)还原峰温度最高,在540 ℃左右;而随着W的掺杂,还原峰温度逐渐向低温方向移动,表明样品的还原能力明显增强。当W掺杂量超过5%后,随着W进一步加入,H2还原峰温度并没有明显的降低,说明适量W的掺杂有助于提高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

在氯苯的催化氧化反应中,催化剂的表面酸性对氯苯的吸脱附和产物选择性具有重要的作用[16-18]。为此,通过NH3-TPD研究了催化剂表面酸性(图3),按照脱附峰的温度将表面酸性位分为弱酸(100-200 ℃)、中强酸(200-350 ℃)、强酸(350-500 ℃)[19]。结果表明,9V1W-Ti催化剂表面酸量较低,可能是由于V在载体表面团聚,而W含量又相对较低;随着W掺杂比例的增高,催化剂表面酸量增加,其中,5V5W-Ti和3V7W-Ti催化剂表面酸量最多。由拟合结果可以看出,强酸量随着金属W的加入先增高后降低,5V5W-Ti催化剂表面强酸位点数量最多。

为了阐明不同V/W比例催化剂催化氧化活性和HCl选择性的差异,结合催化剂评价结果对10V-Ti、5V5W-Ti和1V9W-Ti催化剂进行了吡啶吸附红外研究,结果如图4和表2所示。由图4可以看出,与10V-Ti催化剂相比,金属W的掺杂增加了催化剂表面酸量,该结果与NH3-TPD结果一致;此外,W的掺杂也改变了催化剂表面的B酸和L酸分布。从表2中可以看出,5V5W-Ti催化剂表面总酸量最多,且L酸量最多。1V9W-Ti催化剂的B酸量最多,略高于5V5W-Ti催化剂,但其L酸量较低,仅为28.29 μmol/g。10V-Ti催化表面仅存在14.26 μmol/g B酸量,同时其总酸量也最低。吸附红外的测试结果表明,5% W的加入,同时增加了催化剂表面的L酸和B酸位点,有利于提高催化性能。

表2 10V-Ti、5V5W-Ti和1V9W-Ti催化剂的酸量Table 2 Acid amount of 10V-Ti, 5V5W-Ti and 1V9W-Ti catalysts

在催化氧化反应中,催化剂表面元素价态和氧物种都会影响催化氧化性能,因此,对10V-Ti、5V5W-Ti和1V9W-Ti三个样品进行了XPS表征,结果如图5和表3所示。从图5(a)中可以看出,结合能在464.7 eV(Ti 2p1/2)和458.9 eV(Ti 2p3/2)的峰归属为锐钛矿TiO2的特征峰[20],而且特征峰未发生偏移,说明W的掺杂对于载体TiO2的晶相结构没有产生影响。如图5(b)V 2pXPS 谱图所示,催化剂表面钒物种主要以+5和+4价两种形式存在[21],结合能在517.3和516.3 eV的峰分别对应V2O5的V5+物种和V2O4的V4+物种[22]。对于10V-Ti催化剂,V5+/(V5++V4+)的比值为0.64。掺杂5% W后,该比值增加为0.73,而掺杂9% W后比值降低为0.65。该结果说明适当比例的W掺杂能够提高催化剂表面V5+的含量。图5(c)W 4fXPS谱图中,1V9WTi和5V5W-Ti催化剂的W 4f的结合能没有明显区别,35.7和39.8 eV处的峰均对应于WO3的W6+物种[23-25]。如图5(d)O 1sXPS谱图所示,结合能在530.1 eV的峰归属于晶格氧(Oα)的峰[26],结合能在531.4 eV附近的峰对应于表面吸附氧(Oβ)的特征峰[24],而在532.9 eV左右出现的峰则归属于化学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OH、H2O或碳酸盐物种(Oγ)的峰[27,28]。10V-Ti催化剂Oβ/(Oα+Oβ+Oγ)的比值为0.12,5V5W-Ti催化剂的比值最高(0.16)。

表3 10V-Ti、5V5W-Ti和1V9W-Ti催化剂表面元素价态及不同氧物种含量Table 3 Surface elemental valence states and oxygen species content of 10V-Ti, 5V5W-Ti and 1V9W-Ti catalysts

2.2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催化剂性能评价结果如图6所示,10V-Ti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较差,200 ℃时仅有28%的转化率,氯苯完全转化温度在260 ℃左右。W的掺杂,明显提高了氯苯催化燃烧性能。其中,5V5WTi的催化活性最高,在215 ℃左右实现氯苯完全转化。根据氯苯90%转化率时的反应温度(t90),CB催化氧化的活性顺序为:5V5W-Ti >3V7W-Ti >1V9W-Ti >9V1W-Ti >10V-Ti。金属W的掺杂也会影响HCl的选择性,而且随着掺杂比例的增加,HCl选择性提高,1V9W-Ti催化剂的选择性最高,即使在较高的温度范围内仍保持高的HCl选择性。

为了进一步验证催化剂催化氧化CB的活性和稳定性,选取表面B酸性最弱的10V-Ti催化剂,在高CB质量浓度下考察了其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由于弱的B酸性不利于生成的氯中间物种移除。从图7(a)可以看出,高质量浓度CB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催化反应活性,转化温度向高温方向移动。在300和325 ℃下,由催化剂的稳定性曲线(图7(b))可以看出,10V-Ti亦具有高的稳定性。而当W掺杂后,增加了表面B酸性和氯移除能力,能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29,30]。

2.3 讨 论

W的掺杂能够改善V的聚集,提高催化剂表面钒的分散度,催化剂维持高的比表面积。适量W的掺杂,导致更多的V以V5+形式存在,丰富了表面氧缺陷,提高了催化剂表面吸附氧含量和氧物种迁移能力,从而提高了其氯苯催化氧化活性。因此,5V5W-Ti催化剂表现出高的氯苯催化燃烧活性。此外,催化剂表面酸量和酸性也会影响氯苯催化氧化活性和HCl的选择性。L酸主要作为C-C键断裂的活性位点,其能够促进脱氯中间体的深度氧化[9];而B酸的作用则是提供H质子,使得催化剂表面解离出的Cl物种以HCl的形式脱附,并通过亲核取代反应使氯苯转化为苯酚类物质,促进开环反应的进行[31]。5V5W-Ti总酸量最多,而且L酸量也最多,有利于C-C键的断裂和氯苯的深度氧化[32],具有最高的氯苯催化活性;而高的B酸量,能加速含氯物种以HCl的形式移除,HCl选择性较高。10V-Ti催化剂尽管具有丰富的L酸,强的C-C键活化能力,但其表面氧空位数量较少,催化氧化氯苯的活性差;其表面弱的B酸以及活性组分的团聚抑制了氯物种的移除,所以HCl选择性较低。而1V9W-Ti催化剂表面B酸位点最多,具有强的氯物种移除能力,但C-C键断键能力较弱,催化活性不高。通过对比其氯苯催化氧化活性和HCl的生成率可以看出,在一定的酸量下,B酸对氯苯催化燃烧性能的影响更加显著。

3 结 论

本实验研究了xV(10-x)W-Ti(x= 1、3、5、9和10)催化剂的催化燃烧氯苯性能。结果表明,W的加入,增加了10V-Ti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提高了活性组分V的分散度,提高了氯苯催化燃烧性能和脱氯行为。适量W的掺杂,提高了催化剂表面吸附氧含量,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增强。通过W的掺杂,也能调变催化剂表面酸性和酸量,促进氯苯的解离和表面Cl物种的脱附。5V5W-Ti催化剂具有最高的氯苯催化燃烧活性和HCl选择性。结合表征结果表明,5V5W-Ti其优良的催化性能,源于高的总酸量以及适中的L酸和B酸量。高的总酸量(特别是强酸量)和L酸量,有利于C-C键的断裂和氯苯的深度氧化;高的B酸量,能加速氯物种以HCl形式移除。

猜你喜欢
氯苯选择性催化剂
铈基催化剂在挥发性有机物催化燃烧治理中的研究进展
微管反应器中硝基氯苯的连续合成
基于附加直流的选择性低压漏电保护实现方法
选择性电沉积方法用于回收锂离子电池中的钴和镍
锰矿渣制备多孔整体式催化剂探究
选择性听力
如何在开停产期间保护克劳斯催化剂
如何在开停产期间保护克劳斯催化剂
选择性××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饮用水中11种氯苯类化合物及六氯丁二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