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团队考核模式的高校公共体育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2022-11-07 11:38徐梅煌广东财经大学体育部
灌篮 2022年9期
关键词:考核体育评价

徐梅煌 广东财经大学体育部

一、引言

知识社会中,信息更迭日益加速,高校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稳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是高校安身立命的本体,是体育教师必须坚守的底线。社会、政府、家庭多个层面与主体都在关注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活动升级、教学效果改进等问题,为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建言献策、出谋划策。作为教学工作开展闭环的重要组成,教学评价优化管理是教学工作的最后一环,也是执行工作的惊险一跃。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通常意义上的PDCA管理方法,同样强调检查与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管理学界“没有测量就没有管理”的表述无疑是对这一论断的有效佐证。实际上,无论是国际学术界还是我国实务界,教学评价并非是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如何评价、怎样优化的问题。尤其是,针对当前评价初衷、工作流程、反馈环节的缺失与不足,如何科学设计评价标准、科学运用评价结果、规范设置评价逻辑,是保障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本研究的起点。

二、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考核评价体系的问题

(一)评价主体相对单一

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实践中,学生评价、学校评价是主要评价主体。一方面,尽管学生评课在一定程度上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有利于提升教师对于自身课堂教学的认知。然而,这种相对单一的评价模式,难免存在教师为取得更好评价结果、获得更多工资绩效而在课程设置、内容讲解、课下沟通、作业布置等领域一味地迎合学生偏好,造成课堂上一派欣欣向荣、课后轻松愉悦,课程质量与内容习得大打折扣。同时,学生囿于自身知识结构、学习经验、认知层次、个人偏好等方面的限制,对于课程评价难免无法做到客观公正、理性准确。另一方面,学校评价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存在着互相沟通、相互提携、一团和气等问题,教研室、学校领导为了教师个人利益考量,在评价时会不自觉提升赋分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的公正性。

(二)指标体系尚未健全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着内容不全、权重不够、指标不合理等问题。首先,在指标设计上,往往侧重教师“怎么教”进行评价,对于学生是否真正学懂弄通悟透缺乏量化指标,评价的体系过于简单化,未能涵盖教学全过程、全要素,使得教学质量评价难免缺失真实性和完整性。其次,教学指标内容过于宽泛、不够具体、不够深入、不够科学、不够完善,很多指标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比较难于具体量化,不仅影响了评价进程,也制约了评价效果。最后,评价权重设置上,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应当占据最大的权重,但是在某些评价体系的设置上,存在着唯课题、唯教研、唯论文、唯项目等问题,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结果失真,也极大挫伤了教师的参评积极性。

(三)评价程序略显粗糙

一是启动环节信息不够透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启动环节往往以下发通知的形式确保教师周知,但是在信息公布、环节设置上仍然存在问题。例如,某些听评课安排在学期初就已经公布,教师为某节课进行了多轮次、全天候的准备,无法以点带面的展示全部教学质量,不能真实反映教师的课堂表现。二是评价实践安排不尽合理。对于教学评价的学生参评,往往会设置在学期结束时,这样学生对于某些教师的评价时往往会考虑自身的学科成绩、优秀层次,导致评价结果可能会失真。三是评价环节中对于某些回避设置上存在纰漏,同一个教研室的教师之间由于是同事关系、碍于情面,往往彼此打分感情分较高,失之偏颇。

(四)结果运用不够规范

一方面,反馈不及时。有的学校对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态度上过于简单粗暴,仅将其列入一项常规议程,存在着形式主义的问题,满足于走过场、做样子,没有真正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没有将结果进行有效公示,造成了为了考核而考核、为了评价而评价的现象,导致虽有反馈但是共性偏多、个性不足,不利于具体教师发现问题、修正错误、提升成绩。另一方面,运用不全面。对于教学评价的运用上,部分学校存在着简单化、一刀切的问题,没有将评价结果与教师奖惩直接挂钩,不能激发教学评价整体质量,导致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评价的制度功效没有得到最大程度彰显。

三、高校公共体育团队考核模式理论依据

(一)高校公共体育团队考核教学评价的内涵

高校公共体育团队考核教学评价核心在于多元评价价值观,本质在于是通过对于教学信息反馈的获得,了解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帮助改进和激励教师教学行为,完成教学目标,促进教学效果提升。具体来说,高校公共体育团队考核模式应该包括诸多环节、多个层次。从环节角度来说,涵盖了教学目标的精准化、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师生互动的常态化、作业布置的长效化、目标达成反馈化。从层次角度来说,包括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指标多维度、评价对象多角度、多维利用评价结果等方面。从课堂标准角度来说,体现在教学目标精准度、知识架构的完善度、思考逻辑可行度、生活链接的广泛度等领域。

(二)高校公共体育团队考核教学评价的价值

一方面,高校公共体育团队考核教学评价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品质。该理论提醒我们,学校中没有所谓的“差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有值得赞赏的特长和优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每一名学生都抱有希望和热忱,促进学校教育走向“快乐教育”“成功教育”。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各种特点和存在问题,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象不同、方法不同,领域不同、策略不同。尤其是在教学评价过程中,采取多样、多种、多元方式,选择设计不同的内容与方法,促进教学评价成为推动学生成长的有力工具。另一方面,高校公共体育团队考核教学评价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基于加德纳的理论,各种智力不仅是个人成长必不可少的依托,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所在。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能力,因为它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因此,高校公共体育团队考核教学评价有助于及早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教师提出教学对策,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知识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对于教师而言,也能够跳出既往看待学生的俗套与窠臼,挖掘、增强创造性教学的意识,拓展创新能力培养的领域,成为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工作者。

(三)高校公共体育团队考核模式的效果

通常意义上,高校公共体育团队考核教学评价能够引导教师挖掘学生特殊才能,迁移智力领域,提升意志品质。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拓展教学思维、丰富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能力。尤其是,在疫防常态化背景下,网络授课成为常规教学动作,这也倒逼教师要合理规划、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优化学籍、课程、反馈、评估、成果汇编等环节设置,完善信息化评价手段,强化理论教学过程评价、形成评价、效应评价,探索将“微证书”颁发作为培训效果提升一种有力补充,让多元智能理论沁入心扉,实现教学效果评价线上与线下同频共振。

四、团队考核模式优化迭代的路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教学评价要综合借鉴传统评价的优势,充分利用加权平均法、层次分析法等诸多评价方法,在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环节、指标构建、结果运用等领域开展多维度、多元化开拓。

(一)评价主体团队化

针对评价主体过于单一的问题,探索学生、教师、校内专家、校外专家“四位一体”的评价主体设置,提高评价的精准度和可信度。首先,要保障学生评价的公正性。在评价中,充分征询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参与评价的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确保评价更为科学规范,要求学生打消评价与自身考试成绩挂钩的顾虑,按照无记名评价的方式进行网络评价,实现即时评价,对于学生的评价权重可以设置在百分之十五左右。其次,教师自评要规范有效。引导教师对于自己备课、教学实践、课堂改革进行充分认知,考量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文化水平,提升整体差异性和同一性,确保自评比重的合理占比。最后,在校内专家评比中,要组织各个教研室、各个学科教师进行有效评价,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公开,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有效。在具体的考核中,可以采取无记名投票、混合轮换制等措施,确保同行意见的统一和一致性。

(二)评价指标团队化

针对评价指标设置上存在的缺失和不足,要科学有效的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既要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的多元性、立体化、具体性,也要充分考量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重,学习态度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可量化与有用性的互动。尤其是在团队模式中,既要强调健康体适能的作用,通过一定运动量,促进高校学生肌肉发育,刺激骨骼生长,调动全身器官,加速身体代谢,提升竞技水平,建构适宜的身高、体重、形态。同时,也要注重心理体适能的培养,增强高校学生个体差异与行为差异认知,强化自我能力与自我保护认知,建立自尊心、自信心,建立自我价值观,从追求赢到学会输。此外,还有强化社会体适能的概念,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概念,培养健康意识,学会团队协作,养成运动习惯。

(三)评价对象多角度

针对评价对象存在的过于单一等问题,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教师的基本情况,科学选择并设置评价对象。对于某些公认的好教师,不应当进行反复的评价,应当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教研、传帮带,减少人力和物力、财力的投入比重。同时,对于集中授课之下的任课教师,尤其是那些连续几届的优秀教师,要列入免于评比的对象中去。对于教学管理者在评价制度的设置上,要集中在年轻老师、水平待提升的老师身上,更好地发现问题、寻找对策、提升能力,从而确保查漏补缺,推动教师整体师资水平的提升。对于高校学生的评价,要从速度、力量、协调、柔韧、灵敏等诸多角度开展评价。在速度方面,要聚焦运动感知构建、形状与空间感知、启蒙模仿、适应集体。借助的物体为水平面、矢状面、冠状面。动作涵盖推、撑、提、拉、旋转、翻滚、爬行、弯身、下蹲、摆动。在力量方面,要聚焦运动兴趣培养、环境认知与探究、规则意识。动作涵盖上肢、下肢、脊柱,主要动作为功能性动作集合。在协调性方面,要聚焦培养竞赛意识、符号理解、逻辑思维,开展位移类技能、操控类技能、控制类技能训练。在柔韧性领域,要聚焦团队和竞争力、规范意识、协作意识、探索与解决问题,开展球类、田径、体操等训练。在灵敏度层面,要聚焦兴奋与抑制的快速转变,通过绳梯训练法滑雪步练习,启动变相跑训练,横向侧步移动接球抛球训练,提升一般灵敏素质和专门灵敏素质。

(四)多维利用评价结果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结果运用要在考量已有考试方式时,能够采用更具灵活性评价手段。要明确高校公共体育的专业课程体系,依托构建4大类168种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完整评价。其中,功能性动作(10类44种)、动作技能(8类105种)、运动技能(3类16种)、运动专项技能(3类)。要基于“立德树人”,建立个性化档案,强化体适能训练的互动性、趣味性、沉浸式,进行全息互动的评价。要注重强化建构高校学生体适能发展的模型,拆解专项训练的动作,开展智能视频的专业教学,学生一看就能跟着练,轻松解决专业教师匮乏问题。同时,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打造三维全息互动高校学生体适能训练体系。第一个维度是自动化测评体系,立定跳远、定点莫高、折返跑等多项标准测评。第二个维度是大数据分析体系,课程效果、教练水平、精英数据等多功能数据分析。第三个维度是运动过程分析体系,心率、卡路里等多维度运动数据收集。运动报告、运动记录、数据整理、定制报告运动反馈、体育评估、成长趋势等多方面实时反馈。支持微信H5课堂+小程序直播、录播,支持绑定机构微信。

五、结语

基于“立德树人”理念,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责任更为重要。针对当前教学评价主体单一、工作流程失范、反馈环节缺失、评价标准不足、评价结果设置评价逻辑等问题,要综合借鉴传统评价的优势,充分利用加权平均法、层次分析法等诸多评价方法,在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环节、指标构建、结果运用等领域开展多维度、多元化开拓,实现自评与互评、静态与动态相互结合的评价方法,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规范、准确。

猜你喜欢
考核体育评价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我们的“体育梦”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国务院扶贫办:政府扶贫考核脱贫成效占逾60%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