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骥
李君磐,名士莹,号南沙,常熟人。李生于清末,卒于20 世纪50 年代初,是民国早期苏州地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亦是中国话剧职业演剧运动的创始人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今天知之者鲜矣。
李君磐早先就读于江阴的南菁高等学校和南京的格致书院。1903 年,李君磐自南京格致书院毕业后返苏,受聘为当时苏州府学算学和英文的教习。除了教书之外,李君磐十分热心于当地的教育改革。1904 年苏州展开了私塾改良运动,各私塾的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加私塾改良社在元(玄)庙观举行的会考,李君磐出任苏州私塾改良社的教习,并在“苏城私塾改良社”第二次会议上发表演讲,倡导新兴学科,勉励学生。除此之外,李君磐还参加了“苏州讲报社”第二社的宣讲工作,定期在西小桥吴公祠内开讲。1905 年反美华工禁约运动在国内上海、汉口、天津等各大租界城市开展,这一运动涉及到苏州后,李君磐积极参与到这项运动之中,于1905 年10 月3 日在上海的《新闻报》上公开发表署名文章《苏州争约处致各处函》,呼吁全国各大城市联名致电驻美国公使,反对清政府续签《华工禁约》,要求将“美议院所议新章,必先布告中国,使国民全体公认,方可签字”。为了反对《华工禁约》,李君磐当选为苏州抑制华工禁约会议代表,并出任“苏省争约事务总长”一职,还在苏州发起了苏省抵制美货的运动。
在苏州执教之际,李君磐大力倡导体育活动,在苏州当地开办了首届体育观摩会,颇受时誉。清朝末年,体育运动尚未在中国萌芽,李君磐便大力提倡之,殊属不易。
1906 年2 月,李君磐辞去了“苏州府学堂英文正教习”之职,第二年赴京出任江苏旅京公学监督,并当选为“畿辅学堂教育会”副会长。旅京期间,他与中国早期话剧运动的重要人物王钟声(王熙普)相识。据史料记载,李君磐“和钟声早夕聚首,便成了莫逆之交,后来因为遭了满清政府的嫉忌,诬为假借演剧为名,煽惑民众,发生大狱”,李君磐侥幸得脱。旅京期间,李君磐组织了北京公学的学生,在北京乐园举行音乐舞蹈义演,为实践女子学堂和翔千学堂筹募办学经费。因参与学生演剧和反清排满活动,李君磐遂遭当局革职,江苏旅京的全体学生于1908 年12 月11 日公开登报声明并致电江苏教育总会,要求当局收回成命,挽留李君磐,未果。
离京返沪后的李君磐,开始涉足早期话剧的职业化演剧运动。
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李君磐自张家口返沪后,便专注于新剧运动,组织了开明新剧社,与任天知领导的进化团展开了最初的职业演剧之争。
上海是中国话剧的发祥地。晚清民初,上海的新式学堂盛行学生演剧,上海学生组织的新剧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据朱双云《新剧史》记载:壬子年(1912)五月,李君磐与朱旭东合组开明社,在上海的大舞台演出。笔者查阅了1912 年5 月18日的《申报》,找到了当年开明社在大舞台首演的广告,李君磐首演的剧目是“警世西装新剧”《青年镜》,他在剧中出演要角,同为苏州人的新剧旦角、南社社员陆子美,亦同台演出。李君磐的舞台表演“颇具真实工夫,体格声浪,都很适度”。这一天恰好是农历的壬子四月初二,与朱双云书中的记录,正好相差了一个月。
1910 年前后,上海的演剧舞台,几乎是传统戏曲的一统天下,李君磐的开明新剧社为了与进化团争夺演剧市场,一直在寻求适宜的演剧场所。大舞台试演之后,李君磐相中了谋得利小剧场。谋得利与兰心剧场都是上海话剧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场所,谋得利因地处外滩,而当年上海的外滩,十分荒凉偏僻,完全不似今日之繁华。李君磐的开明社在此演出,“卖座廖廖(寥寥),不旬日而闭幕矣”。谋得利演出失利之后,李君磐又选中了新近竣工的中华大戏院。
上海振声有限公司将之前新桂茶园扩建为中华大戏院,于1912 年10 月1 日正式开幕。为了与同时期落成的新新舞台相抗衡,中华大戏院除了重金聘请“京津山陕超等著名艺员”外,还邀请“新剧家排演时事新剧,纯用西式化装”,李君磐的开明社受邀进入中华大戏院,与当时著名的戏曲艺员小王桂官、小王桂花同台竞艺。与之同时,任天知领导的进化团恰由外埠返沪,受邀进入了新近开张的新新舞台。于是,上海滩两大新建的戏曲舞台,都邀请了新兴的话剧加盟,开启了话剧职业演剧之先河。中华大戏院建成之后,孙中山先生曾在此作演讲,后改组为亦舞台;而与之对垒的新新舞台则改组为天蟾舞台。
李君磐的开明剧社在中华大戏院不敌传统的戏曲,1912 年10 月1 日开演后仅五日便辍演,演出的剧目为《情痴》《好事多磨》《多情英雄》等剧。尽管如此,李君磐的开明社却是名人会聚的渊薮,参加演出的除朱旭东、史海啸之外,还有陆子美、苏寄生、朱剑寒和刘半农等人。朱剑寒原籍南京,但一直生活在苏州,与李君磐有同乡之谊,他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新剧旦角。为纪念亡友,朱剑寒改名为朱孤雁。其女朱秋痕,原名朱超南,30 年代进入明星电影公司,一度成为上海滩颇有名气的女演员;刘半农即为日后著名的文学、语言学大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苏寄生即为日后上海滩有名的戏曲评论家、知名票友苏少卿。除此之外,中国早期话剧运动的重要人物徐半梅亦参加了天明社的演剧活动,专司演员的化装。徐半梅也是苏州人,原名徐卓呆,因“梅”的异体字为“槑”,故又名半梅。
中华大戏院演剧失利之后,李君磐遂开启了旅行演剧的模式,他率领开明剧社的成员远赴重庆、成都、宜昌、沙市等地巡回演出,还出国赴日本、南洋等地演出。李君磐率团赴日期间,恰逢日本著名女演员松井须磨子演出《复活》,开明社因之亦在日本上演《复活》。
英文教师出身的李君磐,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领导的开明新剧社遂与同时期其他的新剧团体有着显著的差异。1914 年2月底,在经历了长达两年多的旅行演出生涯之后,李君磐率剧社重返上海,剧团名称亦改为“开明社改良新剧团”。在其开演的预告中,李君磐指出了开明社的三大特点:第一是音乐,他说“音乐一事,感人最深而于戏剧关系尤为紧要”;第二是跳舞,“跳舞一道……本社研求有素,所演跳舞各戏,久为中外人士所欢迎”;第三是西剧,李君磐认为演剧仅“拘于本国历史及时事”则收效无多,开明社不惜多金购置各种服装道具,使得“五洲风景,万国衣冠”得以充分地展现,使观众有“亲历其境之感”。故而开明社的演剧,在当时被称之为“歌派剧”,李君磐因之成为中国现代歌剧的开拓者之一。
甲寅新剧运动之后,李君磐一度短暂地加入了民鸣新剧社。1917 年1 月,李君磐接替汪仲贤出任笑舞台的剧务主任。仅仅两个月之后,笑舞台的管理机构发生调整,郑正秋为笑舞台的剧社总裁,王幻身为笑舞台的演艺主任,李君磐继续担任剧务主任,其在笑舞台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削弱。1917 年4月1 日,位于苏州阊门外的苏州民社开幕,李君磐、徐半梅、史海啸等参加演出,这位早年苏州府学的正教习,此番竟在家乡父老面前粉墨登场。随同李君磐一同来苏州民兴社演剧的,还有两位青年学生,一位是张恨水,一位是黄秋士。
1929 年4 月,上海特别市教育局举行了首次“民众艺术教育研究委员会”会议,李君磐出席并担任话剧组的研究委员。同年10月,中国电影戏剧学院创设,为筹备国产有声电影的拍摄工作,学院下设的学员养成所对外招生,李君磐受聘为学院教授,承担国文、英文和算学三科之主讲教师。11 月,商务印书馆嗜剧同人组织南光剧社成立,聘请李君磐担任导演。1930年7 月,上海南京路同乐游艺场的国风社白话新剧团成立,李君磐在该社演出话剧;1932 年6 月,李君磐出任《电影日报》的编辑;1933年李君磐在上海中西电台开播节目,专门预告上海各大电影公司新片上映的情况,颇受市民欢迎;1935 年7 月23 日,上海市话剧研究会成立,李君磐出席成立大会,并当选为监事。
30 年代,李君磐还有一段“触电”的经历,他与苏州同乡吴永刚合作,在电影《城市之夜》《母性之光》《神女》和《小天使》中出演角色。教师出身的李君磐十分擅长本色表演,早年间他在湖南演剧时,便在剧社门前的牌子上大书“社会教育家”。“触电”之后,他在影片中饰演校长的角色多达九次,被观众戏称为电影界的“标准校长”。
1937 年底,在上海四马路跑马厅路口大中华饭店内的上海话剧社开幕,李君磐出任该社的编剧和导演。不久之后,上海话剧社经改头换面,以“绿宝剧场”的名义出现在南京路新新公司的四楼,成为上海孤岛和沦陷时期上海职业话剧演出的重镇,李君磐是绿宝剧场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经历了多年职业化演剧的历练之后,李君磐认为此前的“爱美剧运”等同于京剧界的票友,他把爱美剧团视为京剧的票房,而爱美剧人投身于职业化演剧,则被他视作票友下海。在李君磐看来,职业化的道路是话剧运动的“光明之路”,而要步入这条“光明之路”的关键便是将之前的幕表制改为剧本制。正是得益于李君磐的职业演剧思想,绿宝剧场自1938 年开演以来一直持续到1944 年底结束。1946 年,李君磐进入文浜剧团,与赵燕士合作从事“标准沪剧”的编剧工作,将现代话剧的编导机制引入沪剧。
在长期的职业演剧生涯中,李君磐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剧本,只因身处动荡年代,大多已散失殆尽,仅留下《共同奋斗》《人格问题》《野花闲草》三部剧作。在担任《电影日报》编辑时,他写下了讨论电影理论的连载长文《影艺谈荟》。
李君磐育有两女,长女和华,次女新华。晚年的李君磐,生活偃蹇,幸其老友张冶儿之介绍,在上海西康路的一家残疾院当秘书,聊以度日。
徐半梅是李君磐的生前好友,两人不仅是苏州同乡,而且在早年的新剧舞台上亦有相当的交集。1957年徐半梅出版的《话剧创始期回忆录》书中写道,李君磐“已于一九五五暮春时节去世了”。或许是受此书之影响,2019 年苏州大学出版的《苏州通志》中,有关李君磐词条中卒年的记录亦为1955 年。然而,徐半梅在正式出版《话剧创始期回忆录》之前,曾以“羊老伶工”的笔名于1951 年2 月至5 月间,在上海《新民报》晚刊上连续发表了长文《话剧四十年回忆录》,文中记述李君磐的卒年时间是“已于去年暮春时节去世了”。徐氏两述,前后矛盾。笔者在1950 年4 月14 日的《亦报》上,查到一篇《悼李君磐》的小文章,文中不仅提及了李君磐早年与刘半农、张恨水、苏少卿等人之间的师生情谊,并且在文末写到,李君磐晚年“没没无闻,撒手人间。恨水在京闻之,追念师门,能毋腹痛”。这篇文章署名“行云”,由文中记述可知,作者不仅与李君磐相识,而且也与张恨水有交,否则不会揣测出张恨水追念师门之腹痛。据此推之,李君磐的去世当在1950 年的暮春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