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梅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针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尤其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建设。而学生的核心素养则体现在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中。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期间,就需要教师始终将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放在关键位置。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内容,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学生历史知识体系、夯实学生历史学习基础、传递学生正确学习方法、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包括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客观上促进了高中历史的教学改革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后续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针对高中教育工作的展开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其中,历史作为高中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通过对历史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积累经验,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同时,高中历史学科中也同时包括了中国的历史和国外的历史,这也能够让学生看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发展进程,从而感受文化的差异,理性地看待世界,帮助学生建立起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能够正确提炼出历史学科中的各个要素,能够把握历史学科中的关键信息,并以此来形成对自身成长的重要启发,不断了解社会,认识生活。因此,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做好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优势
在高中歷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从实际情况来看,在高中历史学科中往往包含着大量重要的时间线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同时,这些内容也十分复杂,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感到困惑,不能够厘清其顺序和规律。因此,如果教师仍是采用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结合教材按部就班地讲解,则难以构建起学生的历史知识框架,并同样也会打击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首先,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在面对重大历史事件时,可以辩证地看待,客观分析和理性思考,形成基本的认知方法。而这样一种认知同样是学生在今后生活和发展中所需的重要能力与基本素养。
其次,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包含着大量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涉及中外的历史内容。因此,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能够帮助学生看到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璀璨,也能看到中华民族在面对一次又一次重大事件时的团结和勇气,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多样的,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其他国家人民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那么在面对差异的文化和习俗时,避免盲目排外,学会去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正确的文化与习俗,打造出学生包容性的品格。
最后,通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发展历史思维。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各个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让学生形成对应的思维,从而提高了学生在面对历史事件时的认知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历史规律的总结、概括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系统性,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包含的内容
(一)史料中实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是要加强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通过史料概念的建立,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为扎实的历史理解,以及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序进行历史事件的推理和研究。那么在这样一种方法应用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做好其中历史事件规律的总结,并概括好其中具体的历史学习技巧。此外,在学生史料概念建设的过程中,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多元化的视角,更为有效地了解知识,收集信息。同时,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学习和研究,也能够更好地对历史进行总结与汇总,更好地还原历史的样貌,并能够在学习中重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形成更为扎实的历史知识记忆。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通过翻看书籍、浏览网络等方式自行收集趣味性的历史故事,并在课堂上分享这些历史故事。但是,在学生收集和整理时,必须要保证这些历史故事的真实性,不能够是杜撰的。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对课堂上的历史学习进行补充。另一方面,也能够在学生自行收集整理以及与他人进行分享的过程中,感受到历史的趣味性,形成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学生自行收集与整理,也是其总结历史学习方法,验证历史学习方法的重要措施,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自身的历史知识框架,也同样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历史学习。
(二)时空观念
对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仅是包括了历史方面的知识,也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难以形成清晰的思维,往往会被这些复杂的内容所干扰。基于此,教师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时空概念。一方面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反映了历史实践的研究方向,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针对其中的重要时间因素进行联系,便能够帮助学生在更大的程度上去把握真实历史的发展情况。基于此,这就需要教师切实做好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实践结合,并同时针对历史教材中所呈现的不同历史时期来强化学生面对其时的敏感程度,并同样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形成学生面对历史性知识的实践。另一方面,在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也会涉及历史中的思维时空转换问题。因此,教师同样需要对学生的这一能力进行培养,不仅仅是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也能够帮助学生后续的学习[1]。例如,在学习历史不同阶段的知识时,需要学生对“唐、宋、元、明、清”形成敏感的概念,又或者是正确区分和使用“公元前”“公元后”的概念。而在空间知识方面,我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地理空间同样有所不同,需要学生对不同时期的地理版图形成敏感的态度。
(三)唯物史观
在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学生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马克思理论哲学的重要表现,能够科学地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利用好唯物主义历史观,切实帮助学生在面对历史知识时形成辩证的思考,并在向学生补充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过程中,也让学生更加理性、客观地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融入生活元素,将历史问题同学生的生活问题进行结合,帮助学生使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这些问题,思考这些问题,如此一来便能够让唯物主义历史观成为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方法论。例如:在讲解“春秋战国”的历史知识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待问题,并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对春秋战国的历史知识进行重新构建,有效联系起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结构与分封制和井田制之间的关系,从而思考经济因素对生产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通过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形成全新的认识。
(四)家国情怀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是为了培养具有丰富历史知识的人才,而且要切实体现出历史的学科教育价值,要认识到历史在一个人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要通过历史来健全一个人的人格,并在不断的历史学习中,产生对国家、对社会更深层次的认知。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切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并在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形成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打造学生的优秀品质。例如:在讲解近代史的内容时,包括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教师都可以渗透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鼓励学生进行思考,表达学生自身对问题的看法和认知。中国近代史也是百年战争史,中国民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屈辱。但是在面对外敌入侵的过程中,也激发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怀,无数先烈奋勇反抗。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代表着中华儿女的思想启蒙,在此基础上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最终建立了新中国,有了人民稳定、幸福的生活。通过这些历史真实事件的解读,更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样有利于促进高中历史的教学改革。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要求高中历史能够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局限,切实做好创新工作。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仍面临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要求,学校方面也在关注自身的升学率问题,这就导致了教学的方法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还需要改变这一教学理念,切实做好核心素养的教学工作,充分整合历史资源,深化历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全面的历史认知,以此来促进高中历史的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一般认为,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的最终目标便在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需要打破过往单一的分数成绩考核模式,应当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情况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建立起多元化的考核指标。同时,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做好学生的兴趣爱好启发,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和思考历史知识,深化历史理解[2]。
四、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養措施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一般认为,兴趣是人参与一件事情最单纯的动力,也是最为关键的动力之一。当学生面对历史学习时有着充足的兴趣,则能够更好地投入自身的精力和时间,并自发地掌握和验证学习的方法,总结学习的经验,帮助学生在兴趣启发的基础上来构建核心素养。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更为灵活的方式讲解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导入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载体来播放有关历史事件的影视剧,借助其直观的视觉、听觉体验和趣味性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也可以开展课堂辩论活动,在面对历史事件所呈现出的不同观念时,将持有相同观点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看到不同观点的论证,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也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完成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在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完成对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那么从过往的教学观察来看,不同的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时,由于受到了自身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必然会导致学习成绩的差异性。因此,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当前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从而自行设置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也要做好分层。例如:教师可以对课后作业进行优化。一般认为,课后作业是完整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一方面是能够深化学生的重视记忆,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学生在进行课后作业学习时,同样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基于此,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情况,教师便可以设置阶梯式作业,针对作业的内容按照基础性部分、进阶性部分和挑战性部分来进行划分。之后,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来选择完成对应的内容,以此来提高作业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过程中,教师也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总结出学生的共性问题,向学生传递学习的方法,例如思维导图方法、读图能力等,让学生在这些能力提升的基础上,提高核心素养。
(三)建立历史知识体系,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知识的体系,让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过往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学中的难点主要是学生不能够针对历史的脉络性知识形成清晰的认知,难以总结和把握历史的规律和本质。同时,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同样难以有效整合教材里重点信息的分布和联系,这就导致了学生历史学习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历史知识来建立起历史的时间线,并针对时间线上所反映的历史背景、重大历史事件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此来帮助学生构架起完善的历史知识框架,形成历史的学习脉络。
(四)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
在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保证学生扎实的历史知识,方可实现后续的深层次学习,切不可好高骛远,急于求成。那么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其中的基础性部分,另一方面也要在新知识教学中做好旧知识的迁移,潜移默化中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当前高中历史的考核来看,往往更多体现为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核。那么在面对不同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时,其所反映的思维方式其实是大同小异的。因此,教师同样需要将其当作教学的基础,不要局限于某一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关注历史事件背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历史事件当作学生思考的条件[3]。
(五)传递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学习方式。但是从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来看,教师往往会忽视学习方式的传递,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历史的理论知识上,强调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如此一来便难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在面对大量历史知识时,学生的记忆效果也不够理想,常常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即便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仍收效甚微,打击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从理论知识的传递上转移到学习方法的传递。其中,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总结历史的规律,整理历史的知识框架,把握历史的本质,在长期积累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4]。
(六)有效创设教学的问题情境
为全面落实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发展目标,教师应当创建有效的问题情境。一般认为,在高中阶段,学生并非第一次接触历史学科,在经过了此前的学习后,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并掌握了一套属于自身的学习方法。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要更多给予学生能够进行充分思考和充分实践的时间与空间,要避免传统的固化思维对学生的束缚。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便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建问题情境,通过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中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启发学生进行问题思考,并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的知识时,教师便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这一历史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一时期的历史气息。同时,视频和图片也能够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对应历史的情境中。之后,教师结合情境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重新观察视频和图片。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是什么?《南京条约》的内容又在中国造成了怎样的社会影响?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全面的历史理解。同时,结合其中林则徐虎门销烟等英雄事迹来建立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要始终铭记历史的耻辱,不断发愤图强。
(七)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在高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一般认为,高中历史的核心素养关键是要体现出历史学科的人文功能,并同时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来帮助学生建立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也构建起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有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历史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教学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在情感层面上与历史知识的共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在学习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向学生讲解这些历史事件背后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脉络,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更加客观地了解历史,形成历史思维,发现历史规律。
例如:在教学《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发展情况,并同时结合这些工具的发展来一并分析其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影响。其间,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立体地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导入一些历史资料,对历史进行还原,更加真实地把握工具的发展过程。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帮助学生厘清这些工具的发展时间线索,以清晰的脉络为导向,形成对工具演变的完整认知,以及不同工具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能够有效分析历史的内容,收获历史经验,开阔自身的视野,并构建自身的价值观。其间,教师尤其是要做好学生发散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学生的核心素养建设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江平生.教师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育[J].天津教育,2022(23):162-164.
[2]严彬彬.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开放教学探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6):19-20.
[3]蔡美娜.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阜阳:阜阳师范大学,2022.
[4]李咪咪.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作业有效性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大学,2022.
[5]刘红.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价值与培养路径[J].中学课程辅导,2022(15):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