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文 聂淼 陈思
我国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从福建剪纸工艺振兴现状看,在现代性与城镇化等多重因素的持续冲击下,福建剪纸工艺面临产业化转型、剪纸艺人多元身份建构与角色调适等诸多问题。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发展观,严格行业自律,通过实施独特的剪纸产业化营销策略、加强非遗项目保护及建设“互联网+”新业态等多重举措,以深化当代剪纸工艺振兴实践。为保持和发扬福建剪纸产业的地域特色,一方面,将剪纸工艺融入经济发展和高新科技产业,充分发挥大城市工艺人才集聚效应,使之服务于剪纸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在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应结合打造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精品项目,将剪纸产业发展与当地旅游产品加工深度融合,走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营销之路。
福建;剪纸产业化;柘荣;“互联网+”模式;非遗项目
福建剪纸是东南地区的传统艺术与工艺种类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内涵。长期以来,福建各地民间艺人通过独特的创造而展现出浓厚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使剪纸呈现出持久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地处闽北的南平、浦城等地剪纸以山禽家畜纹饰为主,风格粗壮有力、淳厚朴实。地处闽南的泉州、漳浦等地剪纸多以水产动物纹样入画,风格细腻,造型生动。莆田、仙游等地剪纸则以礼品花为主题,华丽纤巧的艺术情趣尤浓。从总体上看,福建剪纸构图丰满匀称,布局对称平衡、用线细腻连贯,显示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民俗风格。
然而,剪纸工艺的民俗特色并非一成不变。时至今日,我国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由于社会流动性加剧,剪纸艺人素来较为稳定的民俗角色也随之发生新的变化,而传统社会的民俗习尚亦面临着改造与新变。近二十年来,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型使承载着传统民俗习尚的剪纸工艺的发展空间受到极大压缩,加之现代性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等影响,民众的生活需求及审美观念更新也对剪纸的实用和审美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针对福建传统剪纸工艺振兴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和不足,探讨有效解决对策亦逐渐提到了议事日程。
剪纸是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特殊而重要的民俗艺术与工艺门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剪纸与刺绣装饰、宗教祭祀、节庆礼俗等社会活动须臾不离,在传统民俗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从本质上说,剪纸工艺烙有民俗性的鲜明印记,剪纸艺人则在乡村社会中一直扮演着民俗传承、传播的重要角色。正如民俗学者乌丙安所述,在习俗化过程中,许多承载民俗的艺人以各种各样的身份以交流民俗、传习民俗、操作民俗、积累民俗,甚至编制或创造民俗。他们长期践行“作为行为的民俗”传统(Folk lore as Behavior——Michael Owen Jones,美国民俗学会会长迈克尔・欧文・琼斯语)。在各类民俗活动如庙会、婚礼、丧礼、庆典、祭祖等事象活动中,剪纸艺人根据当地民俗制度,以某种特定身份承担着具体职责和任务,成为民俗行为的主体。由于民俗事象及其活动的复杂性,每个剪纸艺人在民俗创造及传播中所担当的角色也呈现出多重性和交融性的特点。
然而,世事沧桑。当今时代,社会现代性发展与后工业化共同冲击着传统剪纸行业。改革开放40多年来,福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据相关资料统计,从2000年起,福建全省城镇化率连续13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长率近3个百分点,时下已逐渐进入城镇体系构建完善阶段。与此相应,福建省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及所占比重亦不断发生变化。近年来,福建以加工制造产业和手工制作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逐渐占据经济主导地位,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其百分比超过50%,远超第三产业比率。显然,剪纸的产业化探索与发展属于第二产业,在当前福建推进产业引导、以城市为载体和“产”(产业)“城”(城市)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乡村社会及其乡民的劳作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受到现代经济与城市文化的多重冲击。地处乡间的民间剪纸艺人首当其冲,正受到来自外部的经济与文化要素的持续性影响,并且这些要素可能成为从相当大程度上改变传统剪纸的重要力量。虽然与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相比,剪纸具有简便易学和不受时空及年龄限制等优势,然而,在以实用高效和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传统剪纸工艺及其承载的民俗记忆已有不断淡化以至销匿之虞。从目前福建传统剪纸发展的形势看,那些展现快节奏生活方式且大量复制的剪纸图样印刷品似乎更切合读图时代的年轻人的口味。它们铺天盖地,徒有镂空的样式、华丽的色彩和单调重复的动植物纹样,却殊少运用排剪、阴阳剪等技巧和多变的主题——而这些工艺技巧恰恰在传统剪纸工艺中不可或缺。
既然如此,随之而来的便是传统民俗文化内涵的缺失。剪纸既然是民俗传承的文化载体,那么其间本就包含古朴浓厚的泥土芬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然而,在城镇化、产业化等现代性的持续冲击和影响下,为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以礼品、礼盒及个性化为特色的剪纸产品大量涌现,这尤其凸显出现代经济社会中人的个性需求和身份价值。与此同时,受上述现代性要素的冲击和影响,传统剪纸的民俗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在以乡村为主体的村落共同体内部,剪纸的民俗特性与角色正悄然变化。毋庸置疑,传统乡村社会中的剪纸艺人具有多元的民俗身份。例如,在农忙时,他们是农田中忙碌的村民;在农村婚丧礼仪,他们是民俗装点的巧手;在节庆典礼上,他们又是传承民风的主持人。然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却使民间剪纸艺人可以发挥作用的场所越来越少,他们在村落共同体中所扮演的民俗角色也越来越单一。究其原因则有:进城务工以增加收入成为越来越多村民的首选,这就大量缩减了剪纸艺人队伍;婚丧嫁娶等事务也由家庭院落转变为酒店大厅,公司一条龙的服务模式代替了包括剪纸艺人在内的民间民俗活动;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使村民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元化,传统剪纸及跑灯、高跷等村落公共娱乐活动日渐式微。当然还包括国家相关婚葬政策的推行和改革等。这些因素都是在当今工业化深入发展和持续影响下所出现的新的变化。
其次,“穷则思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剪纸艺人的身份认同、角色担当和服务范围被迫从村落共同体内部逐渐延伸至其外部,从而在剪纸艺人身上被迫发生着另一种改变,即其角色也逐渐由单一服务于村落内部而走向迎合现代性社会的多元化角色。于是,为建构自己的新身份,适应新角色,剪纸艺人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他们从创作题材、创作风格等方面努力实现作品的雅化;他们积极走出乡村,灵活运用参赛、评奖、参展和义卖等方式实现自身角色转换;他们突破保守封闭的家族式和师徒制传承方式,积极走向学校和社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传承剪纸技艺,力图使之在当代焕发生机。
例如,在经济相对落后而剪纸文化深厚的闽东柘荣县,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不断冲击,长期以来主要用于各类民俗活动的传统民俗性剪纸已逐渐脱离传统民俗生活与日常内容,而呈现出一种纯观赏性的倾向,从迎合现代市场消费特点出发强调个性化和新工艺风格的创造。原有那种兼具中原剪纸之古朴浑厚与南方剪纸之细腻柔美的传统地域特色,正逐渐淡出现代人们的视线。
在当下后工业化社会,传统以民俗为气象的剪纸工艺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现代生活方式及艺术观念等多重冲击和影响。当前,整个社会生产方式、民众生活方式及其审美观念等正发生着重大转变,这对传统剪纸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此情势下,剪纸作为一种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民间基础积累的传统工艺,其民间性和影响力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具有民族个性、稳定心理的剪纸工艺要生存和发展,必定要以某种相应的转化形式方能立足,并应寻求不同以往的创新性发展。
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传统剪纸改革创新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当代剪纸工艺必须为适应当代社会转型而做出全面调整,理清当代市场化发展的新思路。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环境下,各地剪纸艺人逐步认识到,民俗工艺蕴含着重要商机,而剪纸也面临着一种市场化、产业化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面临着一种通过市场经济和商业化发展的路径实现自身创新创意发展的重大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剪纸艺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需求本身即是剪纸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内在原动力。这一动力将在民间艺人振兴剪纸工艺的深入实践中不断发挥有效作用。这对于推动全省剪纸工艺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转型具有决定性意义。
2008年,柘荣剪纸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扩展项目。此后,当地剪纸艺人陆续创办了多家工作室。他们通过股份制和联合体等形式不断扩大剪纸工艺文化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并通过积极的市场化运作从多方面推进剪纸市场销售,谋求剪纸工艺的市场转型和独特发展。同时在价值取向与传播上,柘荣剪纸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祈福消灾、求子求财等内容,而逐渐转向为时事宣传和展览等提供服务,在内容上大量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近年来,郑平芳、游晓卿、孔春霞等一大批柘荣中青年剪纸工艺家在国内外比赛中屡屡获奖,成绩斐然。
与此同时,在闽南,因商业化浪潮的影响,漳浦剪纸也开始从古拙淳朴的民间风格转向现代多元的“生活艺术”。早在1993年12月,漳浦县即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荣誉称号。2008年,漳浦剪纸又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从彰显区域文化特色到形成商业规模以至经济附加值,当地及时迎合市场转型,在商业文化的驱使下,从产业化发展角度促进漳浦剪纸脱出单纯的民俗文化的窠臼,将其纳入当代商业文化的一部分。在不断探索中,漳浦剪纸展现出一种多层次、多元化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
柘荣、漳浦及莆田等地剪纸从传统民俗剪纸的单一作坊式生产走向成规模的产业化化和商品化自有其必然性。在当代社会环境下,伴随着民众对文化产品的巨大需求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文化产业化也就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传承所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剪纸工艺的产业化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运作,通过规模经营和资源整合,在满足剪纸行业自身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实现增产增收,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目标。剪纸艺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需求是剪纸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现代性生活方式和商业化大潮的多重冲击下,当代社会分工与合作模式,剪纸等工艺展览及其竞赛机制、艺术理念及传播、国家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等环境既对福建传统剪纸工艺提出了新的挑战,又为当下福建剪纸工艺的创新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当代福建剪纸工艺振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传统剪纸工艺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当代发达的商业化、产业化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促使传统剪纸逐渐改变其既有形态和民俗基础,以一种现代生活和文化产业资源适应消费时势,通过工艺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断增加文化产品的生产,促进文化产业面向商业市场,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多元化审美需求。这就给剪纸艺人带来了多元身份建构及如何适应角色转变的新问题。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剪纸艺人在村落共同体内部扮演的民俗角色由多元(多种民俗事务的参与者)到单一(当代单一剪纸技能的持有人)的转变的过程。其过程是被动接受的——因为他们不得不接受当代经济社会现实。这使更多的民间剪纸艺人变得不适应。因为在传统村落中,剪纸艺人的多元民俗角色和活动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自身的身份认同,由此反映出他们的主动适应和实践能力。然而,在当下后工业社会,为适应以求生存,剪纸艺人开始被迫从剪纸产品(这是为适应批量化制作所需之产物)的制作、价值实现及传承方式等方面来建构自己新的多元身份和角色。另一方面,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看,传统剪纸要进行活态传承和现实活化,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样要求传统剪纸工艺和艺人必须适应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并转变身份角色。
为此,在传统剪纸工艺基础良好的地区,一方面在培育市场需求的同时加强传统艺术与民俗生活之间的本质联系(这是根本),另一方面则加强培养一定数量的剪纸工艺专门人才。例如,漳浦等地开设工作室,浦城、柘荣等地中小学推广剪纸课程,以带动整个剪纸工艺的地域化传承、产业化发展,促进当代福建剪纸工艺创新。2018年,由吴卫东、杨仁斌等人编写出版的《中小学剪纸教学教材:浦城剪纸》,成为传承剪纸工艺、普及剪纸文化的有益举措。由此培养出的剪纸专门人才已非传统民俗身份的工匠,而是能将传统精华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创新性人才。由于商品化、市场化环境的成熟,剪纸艺人的文化身份与生存形态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主动适应商业化、产业化的过程中,剪纸艺人已由“民间剪纸艺人”逐渐转向“公共(大众)剪纸文化的创造者”。在漳浦,当代政府重视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工作,积极编印剪纸工艺读物,推广优秀剪纸工艺家及其作品,如编辑《漳浦剪纸集》《漳浦剪纸》《福建漳浦剪纸集》等读本。此外还多次举办剪纸培训班和相关展览,邀请剪纸艺人授课,实现剪纸和市场的充分接轨,推进剪纸艺人身份与行为的现实转化,以促进当地剪纸工艺振兴。
另一种身份转型的明显变化就是当代剪纸艺人创作雅化的现象。长期以来,剪纸以质朴粗犷和浓郁乡情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剪纸艺人在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场域越来越少,其原因之一在于剪纸作品的社会评价机制发生变化。换言之,当下剪纸艺人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所谓专家及同行的评价,其作品是否能够获奖,能否入围高层次展览亦成为衡量和评价剪纸艺人自我价值的不二标准。这样,为适应新的评价机制,剪纸艺人逐渐向书画家们靠拢,其工艺风格中的雅化、文人化及现代性的倾向愈加显著。这一点从近年来福建各地的剪纸工艺展览中已可清晰看出。
前文已述,在传统乡村社会中,剪纸艺人主要是在村落共同体的内部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以此昭示自我多元身份和声誉。然而,在城市化和商业化浪潮的推动下,剪纸艺人不得不突破原有村落共同体和乡村社会的阈限,其声誉和用于工艺产品制作的文化资本更多地借助于专家、媒体、政府等要素来营造和建构,以实现自我身份的转化、建构和角色调适。故其价值实现逐渐趋于社会多元化。参加展览、比赛、义卖,以及在媒体上公开发表作品等成为当下剪纸艺人实现自我身份转型和重构的显著现象。
从本质上说,当下福建传统剪纸工艺的发展和创新是顺应时变以推进剪纸工艺复兴(振兴)的根本问题。在上述复兴实践现状分析中,我们看到各地为适应发展和角色转变顺应时变,从继承、开发、生产与销售等方面推进剪纸工艺的商业化、产业化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亦是十分明显的。从总体上看,各地剪纸工艺的传承、转型与创新必须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在保留自身工艺特色、地域特色的“守正”的基础上采取生产性保护和活化的配套举措。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传统优良工艺与思想始终是其内核和根本,历史文脉则是保持和活化剪纸工艺的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为此,在传统剪纸工艺活态传承与创新实践中,我们必须基于历史,全面衡量和充分研究当代剪纸工艺振兴的有益思路,探索当代福建剪纸工艺复兴发展的有效对策。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的共同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实质上包含着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一方面发展要满足当代人类生存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避免因过度发展而危害到人类未来。此即是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赓续发展的基础。
当代,传统产业的创意性开发已成为各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共同基础和有效途径。对于传统工艺而言,要做到创意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将传统工艺成功地转型为当代工艺(文化)产品,以充分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求。这亦是传统剪纸工艺振兴的关键。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相结合以进行创意开发,这对剪纸工艺与其他产业而言都是双赢之举,可提高现代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在部分现代产业如服装产业、包装产业、家具产业及动漫产业中对“创意”的需求多,同时对民间剪纸工艺亦有较多的借鉴。这就为剪纸工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源泉和动力。
从目前情况看,福建剪纸工艺要实现产业化振兴尚面临各种困境,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各地剪纸工艺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以“守正”为本,稳步推进剪纸工艺传承、活化和创新工作。“守正”的基础在于“继承”,即全面保留和传承历史文脉和优良传统,没有这一个根本性工作其他工作便无从谈起。在当代文化产业不断推进和深入发展的新阶段,要实现福建剪纸工艺振兴,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视传统研究和保护,挖掘剪纸的文化价值,发挥地域特色,打造特色品牌,走多领域、多途径和创意产业可持续性开发之路。例如,近年来,柘荣的剪纸产业化发展迅速,涌现出大批剪纸艺术家。它们成立多家剪纸工作室,创办股份制“柘荣剪纸艺术开发公司”“柘荣剪纸产业中心”等经营实体,不断壮大经营联合体的规模,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条剪纸工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方法。
当前剪纸工艺振兴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可持续发展观念必须贯穿于剪纸工艺的各种创造实践之中。那种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剪纸产业不仅会影响到自身产业发展,影响剪纸产业的经济增长,而且更会对构成人类环境和彰显独特地域特色的民俗观念和价值体系产生不良影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营造有益氛围以推动当代剪纸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有利于使渐已丧失现代生存空间的传统剪纸转化并重构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这本身即是实现剪纸工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探索。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若无严格的市场法规则无法确保工艺振兴与创新发展缺乏行业自律精神和规章约束,则剽窃抄袭等行业不良行径难以避免。这对于剪纸工艺的产业化发展的负面影响也是必然的。因此,如何加强剪纸作者(艺人)的版权意识,通过法律手段对剪纸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以促进剪纸创作及其有序市场的良性竞争,也是当下迫切需要严肃面对并认真解决的严峻问题。
目前,在福建从事剪纸产业的企业中,相当部分属于规模中等以下的剪纸小型工作室或股份制联合经营实体(如柘荣、浦城、莆田等地)。这些中小型剪纸在促进各地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繁荣剪纸市场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等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既需要更多的政策扶持与引导,需要热心剪纸工艺的各位社会人士襄助提携,也亟须从法律上规范其行为,并通过加强行业自律,共同推进剪纸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在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更加规范的今天,这一工作变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传统手工艺素以经验为本,剪纸亦是如此。长期以来,通过家族世传或师徒传承,剪纸工艺品在古老的乡村社会中流传,这是一个相对封闭且较为安全的社会空间。然而,随着剪纸艺人民俗角色的嬗变,他们不得不转变原有的传承方式。在城市化和现代性进程持续推进的当下,如果继续采取那种古老封闭的家族传承或师徒传承方式,剪纸技艺就极有可能面临失传的危险。此时更需要针对剪纸艺人加强培训教育,一方面使其树立行业自律意识,另一方面通过立法保护古老的剪纸技艺,向适应当代消费观念转化,逐步推进并规范传承方式。为更好地将剪纸技艺传承下去,要组织剪纸艺人走进学校、社区等活动,使当代剪纸工艺的传承空间和方式逐渐开放。
剪纸体现多彩的民俗风情,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其深厚的群众基础使之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和需求。然而,据笔者了解,目前全省因部分剪纸产品题材单调,表现手法陈旧,影响其市场拓展。各地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在当前情势下,剪纸产品不仅应在创作题材、装帧材料等方面有所创新,而且还应在经销网络及推广传播等方面有所作为。通过制定并实施独特的剪纸产业化营销和传播策略,顺应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以改善剪纸传播及销售方面的不良局面。
政府部门在制定发展剪纸产业化政策方面起引领作用,这与剪纸产业化营销策略的实施是有机统一的。政府要积极建立剪纸工艺产业档案,对剪纸产业发展作出评估。要协助民间工艺组织布置剪纸作品展览,推广传播剪纸工艺传统,同时应与各地中小学相互合作,引导培训剪纸人才,推进当代剪纸工艺教育。上述各项政府行为应与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剪纸产业化政策相结合,相配套,即以多种渠道鼓励相关部门及个人对外传播并推销富有地方特色的剪纸产品。此外,还可通过设立特定办事机构以专门负责对外接受剪纸订单,承接其他与剪纸产业发展相关的广告业务。在实施独特的产业化营销策略方面,柘荣当地的剪纸工艺店实行的营销基本模式是:分析不同市场层次,再细分目标用户,接着适度批量化生产和销售剪纸文化产品,并将实体店与网店经营连为一体。
随着文化产品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经营和竞争手段亦日趋多样。依据消费市场的变化,采取较为准确的营销方法,搭建好产品的销售平台,都是生产和经营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更重视的是非人际传播的作用。毕竟,“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网络和多媒体时代,剪纸产品的营销应得力于多种综合性手段的运用。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广告等各种传媒手段,只有将现代销售与传统销售方式相结合,才能拓宽剪纸品牌传播,开辟剪纸产品的各种销售渠道。要建立布点合理、高效的经销网络,在省内外重点城市和地区分设经销点,在对外文化交流较为频繁的地方及旅游景区设立营销管理机构,并选派那些具有综合性知识素养且了解剪纸工艺的经销人员,使之开展行之有效的促销活动,包括参加工艺品展销会、推荐本地剪纸艺人表演、可应邀出国访问交流等。凡此这种,皆可为福建剪纸工艺文化产品洞开对外传播和广开销售大门。
现实情况是,在不断加快的现代化进程以及社会转型环境下,福建传统剪纸工艺正不可避免地逐渐失去区域原生态的文化品质和生命活力,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视角加强工艺生态的传承、保护和活化正变得日益紧迫和重要。强调“非遗”的动态活化应在剪纸自身生长发展的特定环境中进行。即保留传统剪纸自身工艺技法的“生产性保护”和传承。这是一种在剪纸自身工艺制作过程中保留其技法原汁原味性的保护和活化举措。这种方式与秉持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性和本真特质相吻合。尽管完全保留传统剪纸的观念思想、表现形式、和知识技能均不可能,因为这些方面本身就处于历史发展和不断更迭之中。
剪纸工艺传承与创新归根结底取决于自身的内在动力,其中艺人的要素起到关键作用,在非遗文化活化中具有新的价值和意义。“非遗”保护强调的是以人,即以剪纸艺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工匠精神”),因此必须杜绝那种一味迎合政策导向和唯利是图的功利主义观念。在福建首批入选国家工艺振兴计划(2017)项目中,柘荣、漳浦和浦城的剪纸均名列其中。这充分表明国家对剪纸传统工艺的重视,并将其列入国家工艺振兴的总体目录之中。这为福建地方剪纸工艺的复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无论是非遗保护还是工艺振兴计划,它们都以工艺振兴和创新为中心,同时大力发掘传统优良的“工匠精神”,使之在当代得以赓续延伸。这是实现福建当代剪纸工艺振兴的有利形势。
时下,回归剪纸工艺本体已成社会的共同呼声。毕竟,传统剪纸工艺的活水源头始终在于其历史和民俗文化的广阔空间。从工艺的守正、传承到活化、创新,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结合,因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剪纸产业化发展历程中,各地要积极保护作为非遗项目的地域特色鲜明的剪纸手工艺,结合国家工艺振兴计划举措,大力推进福建剪纸工艺复兴和产业化发展。
当代,科技手段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逐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例如,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更追求多维立体化的视觉和听觉感受,网络及交互式体验技术随之兴起。信息技术革命催生出网络时代,这已成为当代人们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要途径,而网络环境下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亦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影响逐渐波及包括剪纸在内的各类当代手工艺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传播活动之中。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承与传播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为非物质文化的开发保护带来了新的契机。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模式和特色的互联网新形态(新产业形态,即新业态)发展迅速。所谓“互联网+”,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是指在创新2.0(1.0指的是工业时代的创新形态,2.0则指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中的创新形态)的推动下产生的新形态、新业态。这一新形态由互联网发展起来并叠加传统行业,二者间协调发展,实现形态转型。互联网具有自由开放、方便快捷、全球共享且无文化边界等特点,互联网的这一优势可对传统行业进行优化、升级和转型,使传统行业适应当下新发展。随着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互联网络技术的普及,建设一个兼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且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共享平台尤为重要。在此情势下,通过剪纸工艺的创意开发,将剪纸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通过产业升级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形态(新业态)。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敏于科技创新,近二十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当前,应将包括剪纸在内的传统工艺纳入“互联网+”的创新发展模式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水平高、受众范围广、传播手段与内容多样化等长处,并借助开发广告网站、手机APP、数字广播、数字博物馆等新型媒介和平台,广泛开展网上问卷调查和微视频等网络宣传活动。通过剪纸工艺知识普及提高人们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剪纸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扩大福建各地传统剪纸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早在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即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盒数据库,打造“特色文化数据库”,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这为当下剪纸工艺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政策依据,使“互联网+剪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变得更加迫切,也更有可能。众所周知,传统剪纸的纸质媒介不易保存,收集和整理散落各地的剪纸资料已成为打造剪纸工艺特色文化数据库的重要工作。对于第一手纸质的剪纸资料、艺人自传以及各种口传技艺等,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技术,使历史档案资料数字化,使之既具有保存和共享功能,又便于实际传播和利用。譬如,利用数字媒体平台尝试通过增强现实技术(AR)运用于剪纸工艺种类,提取福建各地特色鲜明的剪纸工艺元素,探索数字化展示和推广剪纸的诸种方式,并可与各地丰富多样的旅游生态相结合,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多产业共振。
与上述各项对策相结合,发展以剪纸教育为主题的培训活动在推进剪纸产业化发展和工艺振兴中同样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是推进福建剪纸工艺振兴的必要举措之一。从近年来全省各地剪纸教育实践和经验看,剪纸教育培训不仅具有良好的群众(民间)基础,而且具有良好的市场空间,并可在扩大当代剪纸生产、促进消费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此,各地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力促当地剪纸艺人与各中小学合作,通过举办剪纸培训班、编辑出版中小学剪纸教材、外出交流等形式大力推广当地特色鲜明的剪纸工艺。政府部门负有保护和发展民间剪纸之重任,应处理好产业化与社会化的关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剪纸产业虽然应积极适应商业化的发展,但切不可单纯追逐经济利益,使剪纸纯粹商品化,使其失却赖以生存的民间沃土,失却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要知道这是剪纸工艺发展之本。
最后,应发挥各地不同的区位优势,推进包括剪纸产业在内的各类文化创意产业与城镇化发展间的联动,促进作为第二产业的剪纸工艺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共振发展。为保持和发扬福建剪纸产业的地域特色,一方面,在沿海经济相对较发达的闽南、闽东等地区,将剪纸工艺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和高新科技产业,充分发挥大城市工艺人才集聚效应,并使之服务于剪纸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在地处内陆的闽西等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应结合打造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精品项目,将剪纸产业发展与当地旅游产品加工深度融合,走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营销之路。
2022年3月22日,2020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山东活动周开幕式暨经贸合作洽谈会举行。我校全面承担了此次山东周主题策划、标识设计、空间形象设计、视觉形象设计、宣传纪念品设计、暖场创意影片等工作任务。
2019年1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2020年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山东活动周工作方案的通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作为成员单位全面承担了山东周主题策划、视觉形象设计、空间形象设计等工作任务。为确保展示效果,学校第一时间成立了以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任艺术总监,党委副书记苗登宇任项目总指挥的世博会服务团队。受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的影响,山东活动周最终确定以线上形式举办,学校服务团队紧跟时势变化,发扬艰苦奋战、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紧扣迪拜世博会“沟通思想 创造未来”和中国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和机遇”的主题,历时3年,数易其稿,共完成设计方案10余套,较好地展示了山东丰厚的历史底蕴,传达了山东聚焦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携手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决心。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此次服务2020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山东活动周,是学校继2010年上海世博会山东馆、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馆山东活动周、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主题展项、2017年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馆山东活动周之后在国际设计舞台上的又一次精彩呈现。
近年来,学校始终以“为人民而设计”为己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设计服务国家战略”“设计服务社会”“设计服务民生”,不断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设计和创意手段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注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