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与产业链重构冲击下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对策分析

2022-11-05 09:09高运胜刘慧慧王云飞
国际贸易 2022年9期
关键词:出口贸易新冠

高运胜 刘慧慧 王云飞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缓解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国务院2019-2021年相继印发《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等文件,2021年11月商务部正式推出《“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重点任务为进一步优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结构、加快发展贸易新业态、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构建绿色贸易体系以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对于优化双边区域合作和积极参与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制定、全面提升全球治理能力、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与常态化发展造成了灾难性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确诊人数高达5.44亿人,累计死亡人数超过633万例①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数据。。我国香港、深圳、天津、长春与上海等城市也相继发生奥密克戎病毒快速传播,导致城市被封控,其中香港与上海感染人数分别超过120万与60万人。同时,疫情常态化使全球价值链依旧面临着巨大的断链风险,多国疫情反复进一步拖慢了经济复苏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全球疫情困境下的对外贸易高质量创新发展,需要深入剖析新冠疫情与产业链重构冲击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的影响和机遇,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

一、新冠疫情对中国进出口贸易总体影响情况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导致外需严重不足,物流与人员移动受阻,但2020—2021年中国对外贸易总体逆势增长,进出口规模与国际市场份额均创新高,贸易结构得以优化,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强势增长,持续推进外贸高质量发展步伐。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②国际收支统计进出口货物贸易包括一般贸易、进料加工,所有权未发生转移的来料加工或出料加工则计入服务贸易。其中,海关进口货值采用CIF贸易术语计价,而国际收支统计按FOB记录,故从海关进口货值中调出的国际运保费支出则纳入服务贸易统计。,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额达24972.5亿美元,同比增长5%,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分别为33635.0亿美元与26867.9亿美元,同比增长29.9%与30.1%,表明虽然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经济,但中国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并举,有效填补了全球供需缺口,同时商品种类齐全和产业链韧性使进出口贸易仍然保持增长态势。

(一)疫情冲击全球贸易

新冠疫情的暴发对国际贸易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空前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在 2022 年 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指出,2022年和2023年的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将从2021年的6.1%下降至3.6%。疫情常态化为全球经济的持续复苏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也从供需两端冲击国际贸易发展。《2022年可持续发展融资报告:弥合融资鸿沟》表明,2021年的新冠疫情冲击使7700多万人陷入极端贫困,疫情的肆意蔓延加剧冲突并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中供应链中断和市场需求降低是主要因素。此外,疫情常态化还带来全球物流停滞问题:装卸工不足导致港口船舶拥堵,检疫强化促使通关效率降低。2021年年底全球主要集装箱船航线运费指数约为2020年1月的6倍,物流成本的上升成为制约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出口市场多元化分散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

在我国主要的外贸合作伙伴中,美国、日本、欧盟、东盟等经济体均属于疫情严重暴发地区,各国疫情的相继暴发引发的停工停产、贸易限制及航运禁运等措施进一步对我国外贸造成二次冲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口与出口总值分别是14.2万亿元、17.9万亿元,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作为中国主要的外贸伙伴,进出口同比增长分别为6.7%、4.9%、8.3%、0.8%和0.3%。2020年中国对外贸易国别结构表明,整体上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贸发展,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成功签署不仅促使我国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总值突破10万亿元,而且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东盟经贸领域的深度合作,有力维护了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东盟取代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如图1所示,2021年我国出口美国、欧盟、东盟与日本金额分别高达5761.1亿美元、5182.5亿美元、4836.9亿美元和1658.5亿美元,增幅分别为27.5%、32.6%、26.1%和16.3%,同比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此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也增长33%,多元化市场开拓效果显著,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出口的竞争优势与产业链韧性。

图1 2019-2021年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额的变化情况

(三)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劳动密集产品出口恢复增长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我国货物贸易再创纪录,货物贸易结构得到一定程度优化。出口中初级产品占比不断降低,工业制成品出口份额进一步扩大至95.5%。国内产业链条长、增值部分高的一般贸易占比从2015年的52.4%升至2020年的接近60%,同期加工贸易占比则从34.8%降至23.8%。私营企业贸易占比从2015年的35.0%增至2020年的45.1%O我国贸易结构、贸易方式与贸易主体不断得到优化,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2021年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阶段,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迈出更为坚实的一步。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产品出口约占三成,达9796亿美元,同比增长26.2%,机电产品出口接近六成,达19857亿美元,同比增长28.9%。无论是计算机、手机等传统产品还是电动汽车、锂电池及光伏等新能源产品出口均保持快速增长,充分说明我国产业门类齐全,具有较强的产业链韧性和稳定性。图2显示了 2021年我国部分商品种类进、出口规模及其相对于2020年和2019年的增长率。

如图2和表1所示,2021年我国机电与高科技产品出口增幅达28.5%,同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增长19.5%,表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2021年进口商品量价齐升,铁矿砂及原油价格上涨使这两类商品进口金额分别同比增长49.3%与44.2%,机电产品进口增长20.1%,其中由于全球芯片短缺及价格上涨,集成电路进、出口分别同比增长23.6%与32.0%,贸易平衡得以改善。

图2 2021年我国部分商品种类进、出口规模及增长情况

表1 2021年我国机电与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额、增幅与占比情况

我国是劳动丰裕型国家,服装鞋靴等劳动密集型传统产品较其他产品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如表2所示,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增加了外贸经济下行的压力,服装、箱包、鞋靴三大行业整体出口规模大幅度收缩,出口额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6.4%、24.2%与21.2%,分别降至1373.8亿美元、206.4亿美元与354.4亿美元①2020年出口 口罩等防疫物资急剧增加导致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大幅增长,随着全球疫情的逐步平稳,2021年出口同比增长率出现小幅下滑。。2021年随着全球疫情缓解,箱包、服装、鞋靴及帽类等重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出现大幅增长。

表2 2020年和2021年我国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及同比增长情况

(四)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收窄,信息服务与知识产权服务逆势增长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受疫情影响,2020年服务贸易总额为6157亿美元,同比下降18.6%,其中旅行收支下降50.2%,运输及其他商业服务与2019年持平。疫情冲击使得线下消费受到限制,为线上贸易带来了机遇,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及知识产权使用费的进出口总额逆势增长15.6%与13.4%。新兴生产性服务业贸易的快速增长成为稳外贸的重要引擎。

随着疫情步入常态化阶段,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实现由降转增,2021年服务贸易总额为7768亿美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26.2%。其中,出口额为3384亿美元,增长47.9%,创造历史新高。受我国率先复工复产、出口动力增强与国际运费猛增等影响,运输服务出口增长124.5%,电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出口增长30.1%,其他商业服务出口增长24.4%0进口额为4384亿美元,增长14.9%,其中,运输服务及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口呈现56.2%与23.7%的同比增长。此外,服务贸易逆差由2020年的1525亿美元减少为2021年的999亿美元,同比降低34.5%,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收窄,为外贸高质量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 2004-2021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进口额与差额情况

图4 2019—2021年我国不同种类服务贸易进口与出口增速

二、新冠疫情常态化催生全球产业与贸易转移

贸易摩擦及疫情全球蔓延滋生了部分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全球物流环节受阻严重,出口部分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断链风险,倒逼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加速全球价值链重新布局的步伐。

(一)疫情蔓延与贸易摩擦叠加导致全球供需失衡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使得经济全球化面临重大挑战。美国单方面推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仅于2017年1月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并且在2020年1月份签署了《美墨加协定》(USMCA),折射出美国意欲重构国际贸易规则的战略意图,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遭遇欧盟议会冻结,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全球化逆流的风险。美国利用经济实力和科技地位联合盟友打压中国,不仅实行经济封锁,还采取科技垄断措施,体现为美国修订出口管制法规、强化“长臂管辖”行为,很多中国企业与机构被列入“实体清单”,“卡脖子”事件频繁发生,从而陷入全球价值链“高端封锁”的困境。科技遏制与出口封锁会导致半导体、金属材料(合金)、初级石油化工产品、非金属材料及精细化工产品、通用或专用设备、航空航天或机动车及运输设备、医用器械、药品及生物材料、检测用品科研用品等领域核心中间品进口的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断链”风险。同时,制造集成电路芯片的光刻机受到进口限制,全球70%的功率半导体器件由美欧日发达国家提供,而中国需求占据全球的43%,其中超过80%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等高端芯片需要依赖进口,加之疫情造成复工率低、工作时间与效率不足、原材料供应滞后、物流不畅等因素扩大了全球供需失衡状况。

(二)疫情常态化导致全球物流环节受阻

新冠疫情对我国国际物流造成了集疏运不畅、供应链断裂、服务掉档、信息不畅、物流综合成本上升、海运量港口吞吐量下滑等问题,暴露出经济全球化下产业链、供应链过长过细导致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等直接影响,也造成了产业链转移、经济结构调整、全球格局变化等间接影响。受境外疫情冲击,我国国际货运出现了部分重要生产物资、医疗物资、国际邮件积压(延误、丢失或损毁等一系列问题)及消费品等国际运输困难的问题。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会降低物流效率,增加物流企业的经营成本,且会放大劳动力结构性缺口,并进一步增加物流与需求的不确定性。例如,距离2022年3月21日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港口— 深圳解封不到一周,全球最大集装箱港口、第二大杂货港一上海因疫情暴发基本按下暂停键,作为长三角地区备选出口港的宁波港也陆续暴发疫情,让长三角地区这个全球最重要的制造工厂和物流枢纽物流环节严重受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3月制造业与非制造业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分别回落至L 7%与4.6%,全国货运流量指数也出现25%幅度的下滑,均创造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的新低,2022年4月整车货运物流指数为83.43,相对于3月的109.72又出现23.9%的下滑。新一轮疫情导致上海实行集装箱运输闭环管理,防疫消毒站点的设立、人员流动与复工复产的限制均造成需求不确定性与物流成本的上升(见图5)。

图5 疫情常态化以来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变化趋势

(三)新冠疫情催生产业链全球重新布局

疫情影响会促使全球产业链向区域化、扁平化和本土化方向发展,产业链供应链部分断裂,全球价值链面临趋势性重组。跨国公司会加快产业链布局的周边化与多元化,并适当缩短供应链条长度,从注重供应链的灵活效率到注重安全韧性。全球产业链的区域化、周边化和多元化是国际秩序、市场规模、安全与效率等多方面权衡的结果,但如德国总理朔尔茨所言,“价格低廉的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①见2022年4月朔尔茨在议会辩论时针对俄乌战争对欧洲能源价格影响的讲话。,随着2022年国内疫情的反复,国内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通,以及生产、销售、物流等环节受阻严重。上海作为中国高端制造最重要的枢纽,全球汽车零部件前10家企业中,其中9家的中国总部都在上海。上海汽车仅零部件产值就有8000亿元,导致依靠上海供应链的很多企业被迫停产。同样,上海的工业机器人、汽车产量都占国内的10%左右。同时上海芯片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4,集聚了超过700家行业重点企业,分布在设计、制造、封测、装备和材料等价值链各个环节,均因疫情防控遭遇延迟。

贸易摩擦与新冠疫情叠加持续影响会增加部分企业外迁东南亚与墨西哥等地的可能性。由于日本海外企业有48%集中在中国,共计33800多家,其中投资上海的1.1万家就超过在东盟十国的企业总数。其中,三菱电机拟将输往美国的金属加工机器生产的工厂迁回日本,东芝也将在上海的生产据点迁往日本与东南亚。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和Counterpoint Research等媒体公开数据,2022年3月美国苹果公司准备将7%~ 10%的iPhonel2产能转移到印度,印度在苹果全球产量份额从2020年的1.3%增长到2021年的3.1%。另外,全球汽车芯片头部企业安森美在2022年4月18日暂时关闭位于上海的全球分拨中心,为减少影响则将配送转移至新加坡和菲律宾马尼拉等其他分区的配送中心。虽然安森美中国在2022年4月逐步复工复产,但疫情引发外商投资和产能转移将成为影响供应链安全的新挑战。

(四)新冠疫情造成一定规模的出口转移

疫情带来的供应链冲击使出口订单因无法按时完成交货而被动取消,带来了一定幅度的出口转移。跨国公司将调整供应链多元化布局,将生产转移到距离本国更近或者附近的地区生产或者采购。2021年美国从墨西哥工厂采购的化学品、生产与建筑材料比2020年增加6倍,从亚太地区则降低26%,年收入超过30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对中国供应商订单数量降低9%。 2022年第一季度越南出口 891亿美元,增加13%,其中3月出口 340亿美元,增加46%,已经超过深圳的240亿美元,其中256亿美元出口到美国,也会造成中国订单的大量流失。虽然中国与东南亚人力资本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出口商品重合度比较高,可能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见表3)。

表3 中国与东盟国家存在较强竞争性的同类出口产品

《2021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报告》也表明,受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2020年有15%的在华美企表示会缩减在华资源投入,但2021年经济恢复后,这一比例大幅下降至6%,故全面提升国内疫情防控水平和加快产业链修复节奏将是减少出口转向东南亚及回流至美国的决定因素。

三、新冠疫情与产业链重构冲击下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创新发展存在的机遇

新冠疫情与产业链重构的双重压力使我国贸易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但民营企业的贸易韧性、区域贸易协定签署和数字贸易等新业态为外贸高质量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一)民营企业外贸发展的内生动力被不断激发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逐渐增多,但民营企业则充分发挥市场反应与结构调整迅速的优势,成为稳外贸的重要因素。2020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为2.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5.1%,其中出口额为1.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2.8%。2021年,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民营企业的进出口总额增长为2.9万亿美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36.2%,其中出口额占比65.8%。如图6所示,民营企业在2020年和2021年间,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方面都是唯一保持正速增长的企业类型,缓解了疫情常态化阶段对经济冲击的不确定性。此外,民营企业海外市场开拓力度不断增强,2020年,民营企业对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传统市场出口分别增长14.9%、23.4%、12.9%和18.6%,同时对东盟出口增长15.1%,带动我国贸易伙伴结构进一步多元化。

图6 2020-2021年我国不同类型企业进口与出口增长情况

(二)签署的高标准区域贸易投资协定数量不断增多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我国面临新冠肺炎疫情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双重困境。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对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以及逆全球化的有力回击。2020年H月15日,RCEP的签署进一步加快了贸易多元化的进程。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出口 RCEP成员国5.6万亿元,增长16.8%;从口。£「成员国进口6.4万亿元,增长19.2%。RCEP的顺利签署有助于构建区域内高水平的经贸规则,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其他成员国紧密的经贸关系,加快商品种类及贸易布局多元化进程,从而有效缓解疫情和贸易摩擦带来的负面冲击。

2020年12月30日,《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围绕市场准入承诺、公平竞争规则、可持续发展议题与争端解决机制四个方面议题的谈判成功达成。虽然《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受中欧关系发展变化的影响目前没有得到欧洲议会审核通过,但是其签署也表明了中欧在加强双边开放、深化经贸和投资等领域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决心,为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做好先行铺垫与压力测试,也为我国外贸高质量创新发展奠定制度型开放的良好基础。

(三)数字贸易等新业态为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

疫情常态化进一步加快了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增长,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如图7所示,2020年与2021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分别为12.5万亿元与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9.1%与13.6%。同时,据中国海关统计,2020年与2021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分别为1.7万亿元和2.0万亿元,其中,跨境出口为1.1万亿元与1.4万亿元,分别增长40.1%与24.5%。在国内疫情与海外疫情交替影响下,跨境电商持续保持强劲增长,得益于跨境电商依托第三方平台逐步开发出众多营销渠道,以数字经济为媒介实现贸易型企业与生产型企业深度融合发展,以海外仓为主要支撑点来提升物流配送效率并降低综合运营成本。

图7 2010-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额与增长率变化情况

四、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创新发展的举措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我国外贸的高质量创新发展,需要以我国目前所处的现状及冲击机遇为出发点,抓住疫情下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战略契机,探索我国贸易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尽快构建国内与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基于此,特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优化区域贸易安排,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新冠疫情蔓延、俄乌冲突持续和贸易摩擦叠加对全球多边贸易体制造成巨大冲击,我国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同时,更要针对性开展区域贸易安排。在美国单方面脱钩断供和肆意挑起贸易摩擦的背景下,2021年中美双边贸易额逆势增长,表明经济“脱钩”不仅损害了双方的经济利益,而且背离了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近期力主大力削减对华301关税也间接反映了中美产业结构之间的高度互补性,这一举措将有效缓解中美贸易摩擦与降低美国40年以来的通货膨胀水平。世界贸易组织第十二届部长级会议(MC12)中,在中国等国家的积极努力下,美国也回到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组前,与会各方一致强调了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性。会议顺利通过疫情应对的部长宣言、渔业补贴协定、粮食安全的部长宣言、《电子商务工作计划》的部长决定以及卫生与植物卫生部长宣言等一系列议题,为应对全球挑战和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增长注入强劲暖流。同时,需要积极参加区域贸易协定谈判,通过贸易与投资双向互动来有机融入全球价值链,立足于强化与周边国家、“一带一路”国家以及RCEP成员国等在价值链中的合作,增强应对风险能力,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

(二)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参与制定全球数字贸易规则

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使以数字贸易为主的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数字贸易发展有助于重构产业链及企业价值链,提高贸易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推动传统外贸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的签订则促进了数字贸易国际规则的多元化发展,也为后疫情时代强化多边合作、加快经济复苏带来契机。中国申请加入DEPA,能够吸收海外先进的数字经济治理规则和丰富经验,提升我国数字贸易治理水平和技术领域突破,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制定全球数字贸易规则方面的话语权。

(三)深化服务贸易改革,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

我国已经进入了新阶段,贸易的高质量创新发展离不开服务贸易的支撑,近年来服务贸易逆差不断缩小,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我国实现外贸突破发展的新引擎。疫情不仅促进了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等“宅经济”数字产业的广泛应用,激发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经济活力,而且催生了贸易“新业态”,带动新兴生产性服务业逆势增长。同时,全球各地抗击疫情也增加了对知识密集型服务的需求,特别是以数字经济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数字化产品进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加快了服务贸易结构优化的进程。“十四五”时期,要深化服务贸易改革,打造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制度开放型新高地,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

(四)加强企业创新能力,优化商品结构

在对外贸易通过高水平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始终在激发市场活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民营企业在新发展阶段要通过创新驱动与产业布局有机融合,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和业态创新,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经济与贸易有机融合,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一方面,民营企业需从自身出发,加强自身创新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充分认识到创新对于自身当前出口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通过生产技术创新升级,不断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要实现贸易高质量创新发展,需通过不断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外贸主要商品结构以摆脱产业链低端锁定,并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猜你喜欢
出口贸易新冠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贸易生命力
新冠病毒的自白
中日韩贸易数据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给情绪找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