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狄更斯的编辑思想与出版实践

2022-11-05 20:29吴秀峰丁会欣
出版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狄更斯刊物

吴秀峰 丁会欣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092)(上海体育学院期刊中心,上海,200438)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其文学创作与他的编辑出版经历紧密相连。他在各类报刊上大量发表文学作品的同时,还曾在二十多年间先后主编、创办过《本特利杂录》()、《汉弗莱老爷之钟》()、《每日新闻》(),以及《家常话》()、《一年四季》()等出版物,且他自己也是这些刊物的撰稿人,作者兼编者的双重身份使其将编辑出版与撰稿写作融为一体。但是,相较于对其文学创作的研究,“狄更斯与编辑出版”这一论题尚未得到狄更斯研究者,特别是中国学者的充分重视,相关成果并不丰富。事实上,狄更斯在编辑出版刊物的过程中,有着明确的目标与策略,以强烈的自我意识,融入鲜明的社会理想与文学取向。对狄更斯出版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并对其编辑思想加以梳理,不仅是全面了解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维度,也对当下的编辑出版工作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1 坚持社会批判的编辑方针

社会批判是狄更斯小说创作的特点,也是其编辑出版刊物的基本方针。从1836年主编第一本刊物《本特利杂录》开始,狄更斯便始终强调刊物的现实主义方向,并将此方向贯彻于刊物宗旨的确立、作者的选择、稿件的编选等各个环节。

1.1 注重办刊宗旨的确立

办刊宗旨是刊物创办的主要目的与意图,代表着刊物的办刊方向和刊物所担负的使命,往往能够直接表现其基本社会责任与社会目标。在狄更斯的办刊宗旨中,最能体现其现实性倾向的当属《每日新闻》(又译作《每日晨报》)。该报是与狄更斯合作的出版商布拉德伯里(William Bradbury)与埃文斯(Frederic Evans)在1846年所创办的一份激进自由主义派报纸,追求“自由主义政治理念和完全独立”。在发刊词中,狄更斯宣称:“《每日晨报》遵循的是进步和改进的原则,是教育的原则、是公民自由与宗教自由的原则、是平等立法的原则—报纸的领导者们相信这些原则是时代前进的精神所需要的,是国家当前状况所要求的,是正义、理智、经验所合法批准的。”在另一份刊物《家常话》的《告读者书》中,狄更斯将目标设定为:“‘使杂志成为不分性别、所有各种年龄和各种身分的千千万万人们的朋友和同道’,促进各个不同阶级的互相了解,并引起‘对于人类向前发展’的信念。”而他在向盖斯凯尔夫人(Gaskell)约稿时,再次说明杂志宗旨是“使陷于不幸的人们精神振奋,并争取整个地改善社会生活条件”,充分表现出对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在1839年所提出的“英国状况问题”的热切关注。

1.2 注重作者群的主体构成

对于刊物来说,作者资源的规模、数量与质量直接关乎其地位的权威性,打造和建立一支高水平作者队伍是实现刊物高效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可以说,“在作者、编辑和读者三者组成的关系网络中,作家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一部好作品的质量从根本上取决于作家的创作”。因此,就编辑主体来说,在组稿时选好、选对作者是关键。狄更斯显然深谙此理。一方面,狄更斯本人是他主编的刊物中最重要的作者,在上面发表了《奥利弗·退斯特》()、《老古玩店》()、《巴纳比·拉奇》()、《艰难时世》()、《双城记》()等多部长篇小说以及各类短篇小说与随笔,借此实现自己的社会批判目的。另一方面,正如弗洛拉·利文斯通(Flora V. Livingstone)所说:“作为编辑,狄更斯关注那些能够引起各种阅读者兴趣的作家。”狄更斯积极向同行邀约,对象多为英国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例如,1836年11月,狄更斯在正式接受出版商理查德·本特利(Richard Bentley)的邀请,同意担任《本特利杂录》杂志主编后,立即动笔向包括道格拉斯·杰罗尔德(Douglas Jerrold)在内的一众激进派作家约稿。在此后创办《家常话》与《一年四季》时,狄更斯又邀请了盖斯凯尔夫人、哈丽特·马蒂诺(Harriet Martineau)、伊莉莎·林顿(Eliza Linton)等成名作家助阵,还发掘和培养了乔治·奥古斯塔斯·萨拉(George Augustus Sala)等众多优秀的青年作家。同时,狄更斯对作者创作的现实性要求极高,且严格遵守,对所有来稿的作者一视同仁。例如,他曾指责一位女作家投稿的小说缺乏现实主义。著名自由派批评家、政论家约翰·莫里(John Murray)与威廉姆·亨利·威尔斯(William Henry Wills)这样的长期合作伙伴,也被他指出在描写真实生活方面存在缺憾。由是观之,狄更斯主编的刊物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取向,为19世纪30—60年代的英国社会批判作家提供了重要的发表阵地,无论是对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还是对社会制度的变革,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3 重稿本的选择

在编辑活动中,稿本的传播处置权主要是稿本的选择权。具体而言,“编辑对稿本做出选择与否的决定, 实际上是代表读者、代表社会在处理与作者的关系。稿本是被选用还是被弃用, 有待于编辑从既定的社会文本结构出发, 代表读者对作者的稿本进行价值评估, 然后作出决定”。狄更斯十分注重行使编辑的这一基本权利,对稿本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强调以社会现实问题为刊物核心内容,“倔强地力求达成而且果然达成了他所主办的周刊方针路线上的统一和思想风格的一致”。例如,他在主编《每日新闻》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死刑和贫民儿童免费学校的文章。社论负责人威廉·约翰逊·福克斯(William Johnson Fox)等人,也在上面就废除“谷物法”(Corn Laws)问题发表系列论述。在《家常话》中,以狄更斯为代表的作者群曾亲赴邮局、工厂、市集、学校、赛马大会等地考察,发表大量关于社会现象与政治问题的文章。《一年四季》则承接了《家常话》的现实主义主题。譬如,狄更斯通过《沃平济贫院》()、《蒂特布尔济贫院》()等文章抨击济贫院的残酷无情;在《伟大的“塔斯马尼亚”号货船》()中表达对军人晚年生活的关注等。1842年,美国国务卿丹尼尔·韦伯斯特(Daniel Webster)在波士顿的一次演讲中宣称狄更斯为改善英国穷人生活状况所做的工作,“比英国国会中的所有政治家都要多”,这句话也适用于狄更斯的整个编辑生涯。

2 强调读者本位意识的编辑策略

在编辑活动中,编辑主体往往十分重视读者效应,将读者视为编辑活动的终端。这种读者效应并不等同于5W模式中站在传播者角度,通过定量分析研究受众影响的传播效果,即并不意味着读者是单纯地被动接受,而是会将阅读后的感想及时反馈给编者。那么编辑主体在编辑活动中就需要全面了解社会现状与读者心理,以此制订、调整编辑计划,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

据此而言,狄更斯是一位成功的出版人。他在明确办刊方针的前提下,基于社会现实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刊物面向对象有着清晰定位,满足乃至引领读者需求。他曾多次因为读者的阅读期待而更改发文计划,这样的做法也让杂志获得了固定读者群,即“在郊区比在伦敦西部贵族居住区更加受人欢迎”。

2.1 文学杂志:把握读者审美趣味

狄更斯最先接手主编工作的两本杂志《本特利杂录》与《汉弗莱老爷之钟》都以文学为主要内容。对于这样的刊物来说,读者的审美需求满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无论是作为编辑还是作者,狄更斯都始终热情地将他所有的读者们团结在一起。

《本特利杂录》是一本月刊,刊登的都是一些生动活泼的幽默故事与文章。狄更斯主要在上面连载其长篇小说《奥利弗·退斯特》。作为主编,狄更斯深知《奥利弗·退斯特》的读者会对其描述的“历险故事”类型抱有习惯性的预期:“月刊杂志上的连载小说通常都是奇遇类或疑案类的作品,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悬念和情节设计等形式上的手法来维持这种基调。”因此,尽管《奥利弗·退斯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历险故事”,但是,狄更斯还是使其完全符合上述要求,没有让读者失望。譬如,当奥利弗·退斯特不幸落入贼窝时,读者会为他接下来的命运感到担心。当小奥利弗被迫偷窃时,读者们又会因为心疼被虐待的他,担心其在偷窃时被人发现。这就使得读者的心理始终围绕小奥利弗的“历险”经历变化。再加上这一时期,形式更加轻快、活泼的《匹克威克外传》也在交叉同步连载,一定程度上对读者在阅读《奥利弗·退斯特》时的紧张心理产生缓解作用。对此,连维多利亚女王在阅读完《奥利弗·退斯特》后都告诉朋友们,自己觉得这部小说“非常有趣”。

《汉弗莱老爷之钟》则是以狄更斯的同名中篇小说来命名的。在策划这本周刊时,狄更斯正在全力创作《尼古拉斯·尼克贝》()的最后几章,并且为该书写好了前言。在前言中,狄更斯以温柔可亲的口吻与读者对话,并且希望自己将这份温情带给《汉弗莱老爷之钟》的读者,他的目的是“希望他们能快乐,并能给他们提供一些乐趣”。因此,他以一种炉边谈话的形式,让汉弗莱老爷亲切地向他的读者们讲故事,以此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汉弗莱老爷之钟》第一期就卖出七万多份,让狄更斯备受鼓舞。后来,由于杂志内容是由不同材料汇聚而成的,稍显杂乱,销量在两周以后开始跌落。狄更斯根据周刊的特点及读者的阅读期待适时调整了发稿计划,从第四期开始连载之前已准备好的“短篇儿童故事”,即《老古玩店》。果不其然,这部小说非常受读者喜爱,在《汉弗莱老爷之钟》上结束连载时,销量已达十万册。

2.2 新闻报刊:提升公共影响力

在成为一名专业作家之前,狄更斯曾先后担任《议会镜报》()与《真阳报》()记者,这让他对报纸的社会作用和公共影响力有着深刻理解,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同时,由于在改革等问题上意见不同,狄更斯与《泰晤士报》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这些事情加在一起,促使狄更斯在内心产生创办一份报纸的计划。

此时,狄更斯已经不再满足于自己的作家身份,开始希望在公共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而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激进报纸在经济基础上主要依赖于读者而非广告商,其主要读者群是此时与工业资产阶级尚存在共同利益需求的工人阶级,成为宪章运动领袖菲格斯·奥康瑙尔(Feargus O’Connor)口中的“是将劳动人民联结在一起的纽带”。《每日新闻》的创办,正好为狄更斯提供了一个能够直接干预调节社会问题、参与政治话题的平台,能够让他与读者继续保持亲密关系,并且与民众建立更为广泛的联系。他在给好友福斯特(Forster)的信中这样写道:“我想,在这个时代,比起任何其他时代,我看到了更多激励的力量;更有可能被人承认;更多的坚持它的方式,抑或毫发无伤地退出。尤其是我有时可能会面临身体欠佳或者声望下降的情况,这更加促使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冒险。如果我不能够在人们心中正确地表达自己,我的写作也将毫无意义,那无疑是最糟糕的事情。”因此,在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狄更斯对于担任主编这件事依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积极投身于报纸的筹备与发行工作。

尽管他的主编工作只持续了18天,但是正如福斯特所说,他仍然给予了人们关于《每日新闻》的第一印象:“保持自由,不受个人影响或党派偏见;致力于倡导以一切合理和诚实的手段来纠正错误,维护权利的公正性,提升社会幸福感,以及提高社会福利。”这也是后来《每日新闻》深受资产阶级激进派和工人阶级欢迎,被恩格斯称为“工业资产阶级在伦敦的机关报”的重要原因。

2.3 综合周刊:缓和读者情绪

在维多利亚中期,英国报刊以严肃的新闻业著称,内容主要是“政治争论、严肃的关注和对当时出版问题的分析”。但是,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这种出版风格受到挑战,人们更加强调报刊应当具有轻松、娱乐的功能。与此相对的是,激进报业的读者数量逐渐下滑,这也让一些报刊尝试将政治分析与娱乐和通俗文学相结合。

狄更斯再一次走在时代前沿。自放弃《每日新闻》主编工作后,狄更斯一直设想创办一本周刊。不同于《每日新闻》这样的进步报纸,这本周刊应注重展示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时代精神的反映:“要有评论,有忠告,有漫谈,应该关注‘我们的社会状况的普遍改善’,尤其是应该具有趣味性。”于是,他与布拉德伯里、埃文斯等人再续前缘,联手创办综合周刊《家常话》。

在他看来,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文章的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远比深奥晦涩能打动人心,特别是在描写社会现实问题时更应该如此。他曾这样对威尔斯说道:“我打算严重抗议,对这些绝妙的小故事(不管你们的目的如何)不容加以任何的修改。这些故事是这样温情和合乎人道,目前对我们很有用处,因为这个世界早晚会使人受不了的。”换言之,作者需要以愉快的态度来描写事物—因为“幽默是缓和所描写现象的艺术手段”,并对事物报以同情。这也是为何他每年都会在《家常话》上发表一篇短篇圣诞小说,试图向广大普通读者提供一份引人入胜和消遣的读物,希望他们能够在苦难的现实生活之外获得片刻安宁。后来,尽管狄更斯因与布拉德伯里、埃文斯等人发生矛盾并最终分道扬镳,脱离《家常话》而创办《一年四季》,但是他“爱惜读者”“与读者共情”的态度始终未变。

这种爱惜是基于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对读者的现实关怀。狄更斯并没有将英国中下层阶级的日常生活与思想简单化,相反,他是以知识分子的身份观照时代、观照现实、观照社会,切身参与到工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并且试图从这一进程中发现问题、揭露问题,提醒人们解决问题。在狄更斯的身上,我们看到不仅是一位人道主义作家,还是一位心系读者的编辑家,因为“编辑者必须基于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自由地去审视现实和反思历史”。

3 恪守严选精印的编辑作风

狄更斯为读者负责的原则,不仅体现在他的编辑策略上,还体现在他对于刊物质量的注重上,也即鲁迅所说的“倘严选而精印,于读者当更有益”。正是秉持着这样的作风,狄更斯从编辑的职业道德、审校稿件时的严谨性以及出版物的印刷质量等细节入手,切实把握好刊物的质量关。

3.1 坚守编辑的职业道德底线

从社会责任意识层面来说,编辑在社会文化传播中承担着“把关人”的角色,其劳动成果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操与价值观念,即“编辑个人的立场、观点、价值判断、行为取向,是超越编辑个人身份的, 他是在替社会做出选择”。因此,“编辑需要根据自身个性、品质、经验、学科背景等确定自己的价值观,用价值观作为驱动行动的指导力量和行为规范,用价值观塑造独特的自己”。

“道德观”作为狄更斯批判现实主义的核心内涵,是他区别于其他现实主义作家的重要标志。而与他一贯以道德标准衡量社会现实的创作取向一致,狄更斯认为刊物的批判现实性也应当基于道德伦理底线,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绝不可哗众取宠。譬如,在创办《家常话》时,狄更斯为刊物定下的基本基调是:“社会弊病可以在上面披露,但私人丑闻一律不予刊登。”为此,他曾向一位撰稿人表示:“敬请勿向读者介绍你感到有半点不雅的东西。斯卡特菲奇太太尽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中赤身裸体—我不怀疑她会这样干,但要把此事公诸十九世纪的名媛淑女,我感到十分遗憾。”关于这一点,狄更斯避免的正是19世纪末以来,发表在报刊上的“那些专栏文章对丑恶和堕落行为的描绘与讨论”,强调大众传播对“大众”的积极引导。

3.2 坚持尊重事实的严谨态度

坚持出版物内容的真实性,是编辑的另一基本道德准则。著名编辑学家刘光裕曾这样说道:“出版业中的编辑以制作书籍等精神产品为己任,代表人类良知的诚实是其面向市场以后不可缺少的道德品质。对编辑来说,以对作者和读者的诚实为最重要。”这一点也在狄更斯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一方面,狄更斯十分注重编辑在处理和陈述事实时的准确性,追求编校工作的严谨细致。例如,一位署名多德(Dodd)的作者在《家常话》上发表《金银饮食》()一文,文中表达多有错误之处。于是,狄更斯在给杂志副主编威廉姆·亨利·威尔斯的信中谈到如何处理多德此后的文章:“这件事必须要仔细调查,我希望得到多德先生关于每一项事实的看法。因为如果结果证明—也可能不会—他在《金银饮食》之后又一次犯下错误并且误导我们,很显然是行不通的。对于《家常话》而言,没有什么比粗心大意的伤害更大。”同时,狄更斯也会对编辑部内部人员的文章提出质疑,甚至连威尔斯本人也没有逃脱狄更斯的“法眼”。譬如,当他与狄更斯合作创作《英国遗嘱的末日》()一文时,计算了一次诉讼费用,并将此写入文章,但被狄更斯指出这一数字并不准确。另一方面,狄更斯也极为反对抄袭,认为抄袭“既不利于撰稿人文风的自然发展,也侵犯了作者的合法权益”,因此,他对于文章原创性的要求十分严格。譬如,狄更斯曾要求小说家詹姆斯·汉尼(James Hanny)摆脱对托马斯·卡莱尔的模仿;认为奥利埃(Ollier)诗中的“and yet it is not night”一句与另一篇诗中的“The moon is up”一句相似,进而需要作者进行修改,等等。在这里,我们借用小查尔斯·狄更斯对其父亲的评价是较为恰当的:“对他个人而言,没有什么事情是微不足道的,没有什么细节是琐碎的。”

3.3 注重出版物的印刷质量

1867年9月27日,狄更斯在印刷业校对工协会公开会议上发表演讲,谈到自己在实际经验基础上对出版业校对工作的理解。在他看来,“这些工作不是机器做的,这些工作也不仅仅是常规的操作,它要求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具有大量的自然智慧,无数次额外的培训,广博的各种门类的现有知识,快速的反应能力,非凡的记忆力,以及清楚的理解力”。可见,在狄更斯的心目中,校对是一份意义非凡的工作,这让他对其质量同样充满期待。针对每一位为他指出作品中的小毛病和小疏漏的工作人员,狄更斯都要在书中给予他们肯定,以此“说明跟踪检查我的作品的是一位耐心的、受过专门训练的校对人员,而不只是一名有经验的技工”。而假若印刷出版存在质量问题,追求细节的狄更斯也会对此产生不满。譬如,1847年1月21日,当《每日新闻》历经艰辛终于得以出版后,狄更斯并未感到高兴,因为这份报纸的印刷极差,纸张质量低劣,编排也不佳。狄更斯写道:“我用不着告诉你昨晚我们的印刷厂多么使我们失望。我希望今晚情况会好一点,我决心争取做到这一点。”再比如,当他发现1851年新一期的“圣诞号”出现错误时,立刻给出版商埃文斯写信说明:“我在上帝面前宣布,你们的人足以让我发疯!……我不相信伦敦会有一份没有印章的烂报纸会发生如此明目张胆、不可饶恕的错误。我厌恶极了,绝望地扔下笔,与其继续写作下去,还不如去绘制一幅历史图画”,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4 结束语

从西方现代文学史来看,很少有作家像狄更斯这样如此热衷于大众传播事业,不但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而且还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这既源自他对于大众传播的导向优势的高度敏感,又是他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承担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准则,以及关心爱护读者的重要体现。在当今这个新兴技术不断发展、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狄更斯的这些编辑思想仍具有启示意义。

注 释

[1][13][14][英]彼得·阿克罗伊德著;包雨苗译,覃学岚校译.狄更斯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83,86,112

[2][37][美]埃德加·约翰逊著;林筠因,石幼珊译.狄更斯:他的悲剧与胜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411,410

[3][4][10][23][苏]伊瓦肖娃著;蔡文显等译.狄更斯评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54:398,398,399,404

[5]何军民.高质量图书编辑力的基本特征与提升路径:基于赵家璧编辑生涯的考察[J].出版科学,2021,29(5):23-30

[6]Flora V. Livingtson.[M].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3 : vii

[7]David Paroissien.[M]. London : Palgrave Macmillan,1985: 314-315

[8][32]R. C. Lehmann.[M]. London : Smith Elder, 1912 : 160, 102

[9]段乐川.论编辑权利及其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2): 186-188

[11][17][18]John Forster.[M]. Boston : James R. Osgood & Company,1875 : 308, 216, 217

[12][21][28][29][英]赫·皮尔逊著;谢天振等译.狄更斯传[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218,215,216,217

[15][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14

[16][英]詹姆斯·卡瑞,珍·辛顿著;栾轶玫译.有权无责:英国的报纸、广播、电视与新媒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7

[19][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37

[20][30][英]凯文·威廉姆斯著;刘琛译.一天给我一桩谋杀案:英国大众传播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2,8

[22]Watler Dexter.[M]. London : Nonesuch, 1938 : 15

[24]郭文成,黄丹.论当代编辑人文精神构建的三重向度[J].编辑之友,2011(5):36-37

[25]鲁迅. 鲁迅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03

[26]于媚.社科编辑的价值观对编辑工作的影响[J].出版发行研究,2013(2):34-37

[27]蒋桐,苏晓珍.塑造编辑品牌的三个维度[J].出版科学,2019,27(3):32-34

[31]刘光裕.论编辑职业道德[J].编辑学刊,1997(1):5-12

[33]Gerald Giles Grubb. The Editorial Policies of Charles Dickensr[J]..1943, 58(4): 1110-1124

[34]Charles Dickens. Dickens as an Editor[J].,1889, 42(4): 822-828

[35][36][英]查尔斯·狄更斯著;殷企平等译.狄更斯演讲集[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6:365,365

[38]Jenny Hartley.[M]. Lond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678

猜你喜欢
狄更斯刊物
论狄更斯小说的广告叙事
刊物贺词
系列刊物介绍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我最喜欢的刊物
狄更斯钓鱼
狄更斯、透纳与大海
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分析
行业刊物介绍(十六)
行业刊物介绍(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