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操 上海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古风音乐作为一种互联网时代新兴的音乐艺术形式,正在逐步进入中国广大青少年受众的视野。尽管目前的网络古风音乐还很不成熟,甚至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它仍然以自己独特的的方式发展了起来。在我国广大城镇广场、歌舞厅、影视剧院、酒吧、咖啡厅、理发店等公共场所,古风音乐被广泛的播放和传唱,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影响。
从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种新兴的文化艺术现象的产生和发展都会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但只要它的受众群体能够快速扩大,使得越来越多的受众了解、认知、甚至接受它,就说明它有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理由与生命力。我们对待它的态度不应该是否定,而是要考虑如何去引导、扶持它的发展,使它能够更好、更健康有序地发展。显然,古风音乐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艺术现象,我们在探讨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时,必须厘清并明确其艺术功能定位问题,但当前的古风音乐在这方面尚未得到圈内的重视。本文拟按照音乐艺术的功能定位逻辑,给出本文对古风音乐概念的基本界定,分析当前古风音乐的审美意象和艺术功能特点,研究并提出古风音乐的艺术功能定位。
定位是一个多义词,本文所谈论的功能定位是指为了有利于事物的进一步发展而确定其基本功能。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本文只讨论音乐的艺术功能定位。
其一,音乐艺术的基本功能是审美功能,但在表达不同具体内容时可以延伸出若干实用功能。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就“形而上”范畴而论,其精神层面的基本功能是审美功能。但从“形而下”范畴来看,音乐又可以延伸出若干实用功能。因此,非标题纯音乐的基本功能只能是相对抽象的审美功能,而标题音乐或与唱词匹配的歌谱,则会与相应的标题或歌词内容相协调,发挥相应的实用功能。显然,审美是音乐的本质属性,而其他实用功能则是音乐的审美功能在各类具体内容表达场景的延伸和具体化。为了叙述方便,在下文中,笔者把音乐艺术的基本功能称为“基本审美功能”,把音乐艺术的实用功能称为“实用审美功能”。音乐艺术的实用审美功能对基本审美功能存在依附关系,基本审美价值高的音乐才能更好地表现具体内容,产生更好的实用审美效果。
其二,音乐审美的深层次价值追求是意象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艺术与科学的概念并无明确区分,二者概念的区分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得以实现的。大体上,艺术是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来反映现实的社会意识形态,属于形象类社会意识形态,它与用抽象思维的方式来反映现实的抽象类社会意识形态——“科学”相区别。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门类也是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来反映现实,但毕竟音乐只能用来“听”,而不能用来“看”,于是为了淡化音乐形象的“视觉”印象,人们常把音乐形象称为音乐意象,它是人脑中想象出来的“形象”。因此,意象美应该是音乐审美的深层次价值追求。
目前,对于古风音乐的定义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也未形成公认一致的概念,本文拟采用主要特征归纳的形式对当代古风音乐的概念加以说明。百度百科把当代古风音乐的主要特征归纳为:古风音乐是21世纪新出现并在互联网上传播所形成的一种音乐风格,古风歌曲的特点是歌词古典雅致、措辞整齐,宛如诗词歌赋,曲调唯美,注重旋律,多用民族乐器,不同于摇滚音乐的金属感和古典音乐的厚重感,古风音乐自有其独特的中国式美感。
古风音乐起源的准确时间也因为其定义尚未达成共识而无从可考。按照上述特征归纳,凡是以中国古代历史事迹为背景的武侠仙侠类游戏的背景音乐都属于古风音乐,但武侠仙侠类游戏兴起的准确时间也是无法考证的。考虑到古风音乐起源于古代背景的游戏、动漫和影视剧的配乐这一事实,本文把武侠类游戏音乐填词翻唱活动的最初发起,作为古风音乐的诞生标志。古代背景的武侠和仙侠类游戏音乐的填词翻唱活动的最早发起时间是2005 年,因此,从2005 年到现在,古风音乐已经走过了17 年的发展历程。
观察当前古风音乐的艺术功能特征可知,当代中国的古风音乐实质上是一种新兴的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为基础的现代流行音乐,其基本审美功能的本质特征是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为基础的时尚意象美。而其所谓的“古风”意象,本质上是由歌词中的“古风”意象构建的,因为歌词内容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内容、故事或重大历史事件,而歌词的创作形式也模仿了中国古代诗、词、歌、赋、骈文、散文等文学的创作形式。
从音乐艺术的基本功能角度来看,中国当代古风音乐的基本审美功能主要由中国传统音乐基本元素与欧美现代流行音乐风格共同构建,是一种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为基础的时尚意象美。首先,当代古风音乐的创作主要建立在中国传统民族五声调式基础上,并以欧美现代流行音乐曲风为主,部分作品采用了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六声甚至七声音阶。在由宫、商、角、徵、羽五个基础稳定音构成的民族五声调式和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六声或七声调式音阶中,由于少用、慎用甚至不用不稳定的半音结构,且只有五个稳定音可以担任乐曲的主音,所以当代古风音乐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朴素、简明、和谐的特点。当代古风音乐中融入欧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使得当代古风音乐显得通俗、节奏感强,有利于广大非音乐专业青少年受众甚至非音乐爱好者的广泛参与。但是,高强度的节奏往往会营造出高燃劲歌的氛围,这种劲歌热舞的音乐风格虽然比较受现代青少年的欢迎,但在很多情况下与中国“古风”的虚拟“场景”是不相容的,尤其不适合表现古代爱情和思念方面的题材,因为委婉、内敛、含蓄、隐忍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审美特征。其次,当代古风音乐多采用民族乐器演奏或伴奏,且部分作品借用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的民谣和说唱表现方式,甚至模仿了中国戏曲的表现方式,例如:《戏语花》《典狱司》《牵丝戏》等作品中就采用了一些堪称华丽的“戏腔”,这些作品对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表现方式的采用也增强了作品的中国传统风味。另外,非常值得称道的是,少数作品中还创作了一些唯美的一字多音旋律线条,继承了中国民族音乐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和旋律表现的传统,增强了作品的中国式旋律美感,如《听香》《卷珠帘》《意难平》《万疆》等作品中的旋律美感在当代古风音乐中比较具有代表性。但遗憾的是,当前的古风音乐对中国式旋律美感的重视程度还很低,这类作品也很少,这大大降低了当代古风音乐的中国式美感。由上可知,因通俗而流行,因强节奏而“高燃”,再因流行和“高燃”而时尚,是当代中国古风音乐发展的基本逻辑之一。因此,当代中国网络古风音乐艺术的基本审美功能,是由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欧美现代流行音乐风格共同构建的,表现为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为基础的时尚意象美。
从音乐艺术的延伸功能角度来看,中国当代网络古风音乐的实用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唯美爱情、厚重文化、侠肝义胆、重情重义、感恩图报等传统审美价值的表达上,而悲情美和悲壮美是中国式意象美最能打动人心的两大重要特征。当古风音乐用于表现具体的“古风”内容时,其时尚意象美这一基本审美功能便延伸出了相应的具体实用审美功能。从内容方面来看,当前的古风音乐涉及的类型已非常广泛。其中,表现爱情的最多,表现传统文化的占其次,其它还有表现仙侠、友情、信念、情怀以及咏人、咏物的作品等,于是就有了用音乐来表现千古爱情佳话、厚重历史文化、侠肝义胆、重情重义、感恩图报等内容的具体实用性审美功能。例如,表现爱情类主题的作品可细分为相思类(如 《浮生辞》《未见青山老》《白石溪》等)、悲伤追忆类(如《生死梦连枝冢》《伶仃谣》《典狱司》等)、刻骨铭心类(如《忆红莲》《上邪》《不老梦》等)、跨种族恋情类(如《山有木兮》《锦鲤抄》《牵丝戏》等)、小清新类(如《梅坞寻茶》《风萤月》《春笺》等);表现传统文化类的作品可细分为文化器物相关类(如《松烟入墨》和《十二风华鉴》)、中华礼仪相关类(如《礼仪之邦》《汉服青史》《衣冠上国》等)、文化思想相关类(如《诸子百家》)、汉语成语相关类(如《相思成语》)、才子佳人相关类(如《仙才叹》)等。但是,因为时尚意象美这一基本审美功能并不符合虚拟“古风”场景中大多数情况的意境,所以,在表现具体的“古风”内容时,当代古风音乐的实用审美效果也大打折扣。另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习惯和当代“古风”歌词内容表现的实际需求来看,有两大经典的中国式艺术审美模式值得重点关注,它们具有深度打动人心的超强功能:其一是悲情美,即用悲伤、深情的音乐表现对恋人、亲人、友人的思念、追忆的情感美;其二是悲壮美,即用悲痛、豪壮的音乐表现对国家、民族、大是大非的忠诚捍卫的情怀美。由上可知,中国当代网络古风音乐的实用审美功能主要表现为唯美爱情、厚重文化、侠肝义胆、重情重义、感恩图报等审美功能,而悲情美和悲壮美是中国传统音乐实用审美功能的两大重要特征。
根据音乐的基本审美功能与实用审美功能之间的关系来看,实用审美功能对基本审美功能存在依附性,是基本审美功能的延伸和具体化。因此,在探讨古风音乐进一步发展的功能定位问题时,关键是要解决其基本审美功能的定位问题。
首先,未来古风音乐的基本审美功能应该确定为构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础的中国“古风”意象美。当代中国的古风音乐主要由中国传统音乐基本元素与欧美现代流行音乐风格两个方面构成,前者是构建“古风”意象的根本要素,而后者只是为了方便让非音乐专业青少年受众甚至非音乐爱好者的广泛参与。因此,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才是古风音乐的内核,欧美现代流行音乐风格只是古风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事实上,古风音乐的表现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但也应该以中国民族音乐自己的表现形式为主,因为中国民族音乐自己的表现形式更符合中国受众的审美习惯。进一步看,分析当代古风音乐的文化传承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当代古风音乐之所以能够兴起并迅猛发展,是因为其背后深藏着一个根本驱动因素,这就是广大华夏炎黄子孙对本民族传统音乐艺术的深度认同意识,这种认同意识是来自骨子里的文化遗传。故此,为了有利于当代中国古风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古风音乐的基本审美功能定位不应该限定为构建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为基础的时尚意象美,而应该与“古风”歌词所构建的“古风”意象同步,确定为构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础的中国“古风”意象美。
“古风”意象美主要由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和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共同构建。在当代中国的古风音乐中,“古风” 是对当代古风音乐风格的概称,其“古风”意象实际上是由“古风”歌词作品营造的,因为“古风”词作的仿古风格营造了“古风”意象美,而“古风”曲谱只是采用了五声调式和部分中国民间音乐的表现方式,并未能对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本质特征给予应有的重视。本质上,“古风”意象美主要由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和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共同构建。因此,古风音乐进一步发展的艺术功能定位问题,实质上是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和艺术体系价值的问题。
在中国传统音乐特征方面,重点应该传承和发展民族五声调式和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六声或七声调式音阶,并将中心放在追求旋律和节奏的变化以及塑造旋律线条的美感和韵味上。这是因为,旋律线条的唯美特征是中国传统音乐基本审美功能的灵魂,民族五声调式的简明、朴素、和谐特性一定程度上也是为旋律线条的唯美特征服务的。首先,中国人从很早就已经掌握了七声音阶,但一直偏好比较和谐的五声音阶,重点在五声中发展音乐,因为只有和谐的乐音才能作为构造优美、细腻的旋律线条并形成唯美韵味的基础材料。其次,音乐作品的呈现涉及“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时间”维度的旋律和节奏变化形成横向的旋律线条,“空间” 维度的不同乐音同时呈现形成和声效果,在这两个方面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传统音乐存在重大区别。西方传统音乐重视和声效果,在西方传统音乐的观念中,只要音乐中有良好的和声效果,可以没有旋律的起伏和美感,如亨德尔的某些作品。但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习惯与之大相径庭,中国传统音乐重视旋律线条美感和韵味,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观念中,音乐中必须有旋律线条的起伏和律动感,优美的音乐中必须有优美的旋律,而和声是可有可无的。本质上讲,偏好五声调式和追求旋律美感是中国传统音乐世代传承所形成的审美习惯。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可以说,近代以来直至当下的著名作曲家都是中国式唯美旋律的创作大师,广泛传唱并经久流传的中国音乐作品都是中国式旋律美感传承和发展的经典,中国大众音乐的演进历程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式唯美旋律的追求历程。举例来讲,建国前有《送别》(李叔同曲)、《天涯歌女》(贺绿汀曲)、《教我如何不想她》(赵元任曲)、《良宵》(刘天华曲)、《思乡曲》(马思聪曲)等,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有《梁祝》(何占豪、陈钢曲)、《我的祖国》(刘炽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吕远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吕其明曲)、《红旗颂》(吕其明曲)、歌剧《白毛女》音乐(鲁艺集体创作)、歌剧《洪湖赤卫队》音乐(张敬安、欧阳谦叔曲)、歌剧《江姐》音乐(羊鸣、姜春阳、金砂曲)等,改革开放早期有 《绒花》(王酩曲)、《难忘今宵》(王酩曲)、《兰花花叙事曲》(关铭曲)、《那就是我》(谷建芬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施光南曲)、《希望的田野上》(施光南曲)、《大海啊故乡》(王立平曲)、87 版电视剧《红楼梦》插曲系列(王立平曲)等,当代有《长城长》(孟庆云曲)、《春天的故事》(王佑贵)、《黄河渔娘》(徐沛东曲)、《天路》(印青曲)、《高天上流云》(刘青曲)、《儿行千里》(戚建波曲)、《青藏高原》(张千一曲)等。这些音乐堪称中国传统音乐优美旋律挖掘与发展的典范。
在中国传统音乐体系方面,重点应该传承和发展中国民间音乐,尤其是各民族和各戏曲品种中独具特色的曲调,因为这种特色曲调是世代传承留下的旋律精华,可以产生独具特色的唯美效果。通常,中国传统音乐被划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四大类。其中,民间音乐经过世代传承和发展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仍然符合现代人们生活中的审美需求,在现代音乐作品中得到大量传承和发展。文人音乐和宫廷音乐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已经没有实际应用的场景,只能在古装影视剧作品中偶尔出现。宗教音乐只在宗教寺庙场所应用。民间音乐包括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这些都可以作为古风音乐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原材料,尤其是其中的各种特色曲调,它们是中国传统音乐世代传承和发展所留下的旋律精华。
当代中国的古风音乐是一种新兴的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为基础的现代流行音乐,其基本审美功能的本质特征是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为基础的时尚意象美。而古风音乐中所谓的“古风”意象,本质上是由歌词中的“古风”意象构建的。
为了有利于当代中国古风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古风音乐的发展应该回归并坚守“古风”这一本质特征,这一特征可以由基本审美功能和实用审美功能共同体现,但以基本审美功能为主。未来古风音乐的基本审美功能定位,应该确定为构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础的中国“古风”意象美,而实用审美功能可以根据音乐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确定,音乐风格也可以多样化,中国古风音乐应该以中国民族音乐自己的表现风格为主。在古风音乐的实用审美功能中,悲情美和悲壮美是中国传统音乐最能打动人心的两大重要审美特征。
中国“古风”意象美主要由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和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共同构建的。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主要由民族五声调式和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六声或七声调式音阶构建,其中心是追求旋律和节奏的变化以及塑造旋律线条的美感和韵味,未来的古风音乐应该坚守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包括中国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四大类,其中,中国民间音乐是未来古风音乐应该传承和发展的主体,各民族不同民间音乐中的特色曲调是创作中国式优美旋律的重要原材料,是中国传统音乐世代传承所留下的旋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