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学院 许凤奇
书写技能是指按照一定的书写动作要领,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书写训练而形成的自动化的书写动作方式。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在正确的坐姿和执笔下,按一定的速度自然地书写出规范、美观的硬笔楷体字,我们就认为他掌握了硬笔楷书的书写技能。《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要注重基本书写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书写水平。”然而,长期以来,受升学教育的影响,中小学普遍忽视学生书写技能的训练,多数学生不能掌握基本的硬笔楷书书写技能,随着年级升高,作业量的增大,书写越来越潦草,导致多数学生书写水平较差,逐年积累了许多不良的书写习惯。
书写习惯是指在多年的书写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一系列自动化(固化)的动作方式,包括坐姿、执笔方式、运笔方式、字形特点、篇章布局等等,一经形成便具有无意识性,也就是说书写时不必考虑坐姿、执笔方式、每一笔画的形态、运笔动作、字的结构等等,就自然地写出来。高校师范生经过多年的书写活动,硬笔书写已形成动力定型。研究发现,大多数高校师范生入学前未受过正规的书写训练,存在许多不良的书写习惯。表现在:书写时坐的姿势不够端正,执笔方法不正确,书写时倒错笔顺,写错别字、不规范简体字,写出的字过大或过小、字形非楷非宋,弄不清笔画之间起码的承启关系,潦潦草草,自创“行草书”,任笔乱写,等等。有研究发现:学生的书写习惯主要是受老师的影响,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教师抓起,特别要从师范专业的学生抓起。高校师范生理应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良的书写习惯及其对现在硬笔楷书学习的影响,并努力在硬笔字学习和训练中改正。
调查发现,我校73.8%的师范生自然书写硬笔字时的坐姿和执笔方法不正确或不标准,这会影响他们将来教学中对学生的书写示范指导,使学生养成不良的书写姿势,甚至导致有的学生驼背、近视等问题发生,也不利于他们现在硬笔字临写时的反馈调节。临帖是书法学习的必经阶段,作为一个动作技能,是开始于眼睛的感知而终止于手(臂)的动作反应的过程。临帖技能不是一次形成的,需要多次的反馈调整。临写时的反馈有两种方式:来自外部的行为结果(教师的告知和自己与范字对比所得的结果)和内部肌肉、手臂运动提供的信息(动觉内导)。学生每临写完成一个字(或一个笔画),都需要认真观察临写出的字与字帖范字的不同,从而进一步调整、改正。同时,多数人也有这样的经验,当临写出的字与范字神似,手的臂腕感觉自然、放松,全身也会感到舒服、愉悦。因为,只有正确的坐姿和执笔,手臂的肌肉运动才有较高的动觉感受性,才能提供正确的动觉反馈信息。
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写好规范字是写字学习最基本的要求。由于许多师范生入学前未经正规的书写训练,他们书写时的运笔习惯不同于标准楷体字的运笔,个别人还有画字现象。他们不了解楷体与宋体字的字形特点,受报刊、书籍等文字多用宋体字印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写出的字形非宋非楷,笔顺也不规范。他们不注意辨别每个字的每种笔画特征,常常写出一些不规范或不正确的字,如把“食”最后一笔“点”写成“捺”,“来”第五笔写成“竖钩”。他们把写楷体字误以为是自己字体的慢写,对字中因受其他因素影响笔画需要变化的情状拿不准,想当然地写,如“林”第四笔“点”写成“捺”等等,这些顽固地影响着他们对规范楷体字的书写。
书写习惯作为一种动作方式属于运动记忆,一经形成便保持长久。许多高校师范生开始练习写字时兴趣很高,希望尽快练出一手漂亮的字,达标合格。但由于书写习惯的顽固作用,新的书写面貌一时难以形成,兴趣逐渐淡薄下来,甚至失去信心。
“学归学,用归用”是练字不长进的一大原因。许多高校师范生在对帖临习或有意练习时能一笔一画地写,可是在做作业、上课等其他情况下,因为受时间的限制仍按旧习惯写。这样把练字与写字,学习与应用分开,便给旧的书写习惯提供了长期存在的条件,影响新的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高校师范生硬笔字学习并不是从零开始,他们不是学习怎样用硬笔写字,而是学习怎样更好地协调手与笔,对照字帖把字写得规范、美观,并有一定的速度。实际上这是改正旧的不良书写习惯,形成新的书写技能的过程。因此,面临着抛弃旧习惯建构新习惯的双重任务,这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复杂过程,为此要做到:
写字是高校师范生最基本的职业技能之一,高校师范生只有自己写好字,将来才能有效地指导中小学生写好字,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因此每一位高校师范生都应端正认识,确立写好规范字的信心。事实上,高校师范生的写字学习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书法家,而是要求能把字写规范、美观,俗话说,“字无百日功”,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训练是不难达标的。
所谓从“零”开始,就是要求师范生练字时要保持原始的心态,按正确的坐姿和执笔方式慢慢地练,临写时要感到对临写的范字一无所知,然后用心仔细观察范字的每一笔画形态、字的结构,揣摩运笔要领后,再动手进行临写。临写时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其中眼到是条件,手到是目的,心到是根本、是关键。只有心到才能最终做到眼到和手到。我曾认真地看过一位师范生的临写,他工工整整地写了一行又一行,很是用功,但一页中十几个“实”字,最后一笔点都写成了“捺”。这是由于不注意反馈,受书写习惯影响所致,说到底就是用心不足,不是从“零”开始,没有认真地看字帖范字,虽然写得很慢,很“用功”,但只是自己字体的慢写,摆脱不了书写习惯的惯性,当然只能写出些不规范、不美观的字,巩固了自己的坏习惯。写字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有意识的练习。许多人都强调写字学习重在训练,但不用“心”的训练是要不得的。须知,功夫是准确地重复,不是时间的积累。
要准确地临写好每一个字,首先要做到“胸有成竹”。就是说在写每一个字的时候,落笔前脑子里要有这个范字的完整表象。为此,要认真读帖。好多学生练字不重视读帖,凭着热情匆忙地拿起笔就写,常常是“用功有余,用心不足”。试想,“胸中无竹”何以画出“竹”来?读帖不是泛泛而看,而是仔细观察每一个字的笔顺、笔画、结构等,把它记在脑子里。真正做好这一点,除了用心观察外,还要掌握有关的知识,认真阅读教材中有关书写动作要领的知识,因为“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如懂得了“字无重捺”的规律,便容易注意到“食”字最后一笔为点。了解了运笔要领的知识,能容易看到笔画的形态特点,体会运笔过程……
高校师范生硬笔字学习中遇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不能把握现代汉语通用字笔画的变化以及楷体字与宋体字的差异,写出的字非宋非楷。大多数学生不重视这方面的知识学习,一旦慢慢地写楷书,有些笔画到底是哪种就拿不准,一不注意就想当然地写出不规范的字,当然也不美观。所以首先要学习好这方面有关的知识,然后在书写时特别注意,每写一遍对照范字看看写对没有。否则,一不小心就又按书写习惯写下去。如有的学生连续写了十个“育”字,前六个都写对了,从第七个开始第五笔竖又按习惯写成了“撇”。可见,及时反馈对临写的重要。改正自然的(无意识)书写习惯,需要一个很不自然的(有意识)的阶段。
由于高校师范生每天都要完成大量的作业,按时完成作业和慢慢地练习写字常常矛盾,因此,企图经过一段时间的写字训练一下子完全克服旧的书写习惯是不现实的。建议走“少而精”的路,即结合“三笔字”课的学习,每天认真练习几个字,养成“提笔就是练字”的习惯,以后无论在写作业或记笔记时,遇到练过的字都认真地按练习时的方式写。这样学用结合,各个击破,积少成多,不久便形成新的书写面貌。当然,新的书写面貌形成以后,旧的习惯并不是消退殆尽,而是隐藏起来,如果停止书写,便很快出来干扰,导致回生。因此,仍需不断地训练(特别是假期不要停止练习),直至在书写实践中形成新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