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爱荣
《革命画报》是黄埔军校早期为开展政治教育而发行的唯一一种以漫画为主要宣传形式的革命刊物,由画家梁鼎铭、梁又铭兄弟二人先后担任主编。1926年5月初创刊的《革命画报》,通过漫画艺术手法,以图像化视角形态,从不同角度积极宣传国民革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革命性,是黄埔军校宣传国民革命的重要阵地,对引导民众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起到了积极作用,在革命报刊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1927年国民党广东当局在广州发动“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革命画报》也随即丧失了革命性,沦为国民党右派的宣传工具。
《革命画报》是研究黄埔军校的重要资料,但在早期黄埔军校出版物中,对《革命画报》却少有提及。由于缺少史料记录,学界对《革命画报》的研究一直是空白,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少量几期《革命画报》刊物在社会上出现,才有学者对其进行初步研究,但鲜有进展。近期,《革命画报》主编梁又铭之子梁政均先生将其父精心珍藏的《革命画报》第1期至第60期捐赠给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为进一步研究《革命画报》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目前发现的60期《革命画报》,早期研究囿于资料,有些观点还值得商榷,有些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试通过对第1期至第60期《革命画报》进行梳理和初步探讨,尽可能厘清《革命画报》的真实情况,为研究国民革命及黄埔军校提供参考。
《革命画报》创刊于1926年5月初,由黄埔军校政治部宣传科负责编辑出版。创办《革命画报》,一方面是黄埔军校开展政治教育的需要,同时也与担任画报主编的梁鼎铭个人有直接关系。
1926年3月,黄埔军校为集中统一培育军事政治人才,改名为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政治教育内容,军校政治部制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育大纲》,规定政治教育课程,“对于学生除授以下级干部必需的军事学识之外,复授以政治教育,使明了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及主义、党纲、政策等。即不仅知道枪是怎么放法,而且知道枪要向什么人放。”同时,为扩大政治宣传,军校政治部还大量出版报刊、杂志等,面向校内外发行。这一时期,因受“五卅”反帝怒潮的影响,许多美术界人士开始投身到革命行列。在上海美术界已崭露头角的画家梁鼎铭毅然辞去赖以维持生计的英美烟草公司待遇优厚的工作,于1926年1月从上海来到当时国民革命的中心广州。不久,通过时任黃埔军校少校副官陈希曾引见,认识了当时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梁鼎铭即向蒋表示:“我以八年余之苦学得历史画之专长,今愿以所长报效革命,先为宣传工作,它日期望展我历史画之能。”蒋介石对梁鼎铭的才学和志向极为欣赏,遂邀其到黄埔军校政治部工作,委任为政治教官。梁鼎铭从此投身革命,在政治部从事宣传工作,期望通过自己的美术专长报效革命,遂为军校创办《革命画报》,并担任主编。
《革命画报》是一种报纸型的单张画报,四开大小,单面石印。每周出版一期,每期一张四版,每版一图或多图,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除第38期“二七特刊”为彩色印刷外,其他各期均为深浅不一的红、蓝、绿、褐等单色印刷。第1期至第48期,刊头位于第一版上方,刊头漫画和文字横排。从第49期开始,刊头改到第一版的右侧,刊头画面和文字也改为竖排。《革命画报》还有一种类似杂志型的合订本,16开大小。学界有观点认为,《革命画报》是“每期16开横排四版”,应该就是受这种合订本的影响。
《革命画报》除特刊外,第1期至第49期逢星期五出版,从第50期开始,改为星期六出版。因第1期上的出版时间为“中华民国十五年五月”,没有写具体日期或星期几,故具体创刊日期不详。目前有学者认为,《革命画报》创刊于5月5日,但因文章没有注明资料来源,故不知此日期从何而来。第2期是“五九特刊”,是在事件纪念日当日即5月9日出版,由此推断,《革命画报》的创刊日期是在5月1日至8日之间。如果按照后面逢星期五出版的周期推算,创刊日期应该是5月7日。目前所见到的最晚一期是第60期,出版时间是1927年7月16日。第60期以后是否还有出版?出版了多少期?目前因史料不足,尚无法得知。第60期出版时,正是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第二天,该期画报仍然刊登有征稿启事和收稿地址,并没有说明要停刊。这至少表明,在第60期出版时,政治部宣传科还没有停刊计划。第60期出版后,主编梁又铭仍在政治部宣传科工作了一段时间,但他也只保存了60期。或许因某种原因,《革命画报》在第60期出版后突然停刊,最终答案还有待学界进一步探讨。
《革命画报》作为黄埔军校的政治宣传刊物,肩负着对黄埔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的重任和使命。《革命画报》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抨击时弊,倡导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为宗旨,积极为国民革命进行宣传和动员工作。它将文化艺术和时政形势结合起来,将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漫画艺术在宣传工作中的优势,通过比喻、夸张、象征、变形等手法,从不同角度宣传国民革命,引导舆论导向,直接为政治教育和政治宣传服务。第1期创刊号,刊头漫画生动地描绘了几位或端枪或策马的革命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前进的战斗场景,画面开宗明义,主题鲜明,革命色彩极为浓烈。该期的《工农商学兵大联合》《资本家吸饮工人血汗之伎俩》《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等几幅漫画,也充满了时代特征,反映了《革命画报》的革命精神。《革命画报》的这种时代特征和革命性一直持续到第48期。从第49期开始,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革命画报》的宣传内容和导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丧失了革命色彩。
《革命画报》每逢重要历史事件或重大政治事件纪念日等都出版一期特刊,这是它的一大特色。从第1期到第60期,先后出版了“五九特刊”“五卅特刊”“十月革命九周年纪念特刊”和“反日出兵华北特刊”等19期特刊。这些特刊所选取的重大事件,都与宣传国民革命有关。由于重大历史事件和政治事件本身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革命画报》在事件纪念日当天以特刊的形式进行报道和宣传,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可极大地提升宣传效果,达到更好地宣传国民革命的目的。
《革命画报》面向校内外发行,但因缺乏史料记录,具体发行详情未知。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出版的《黄埔军校史料》(1924-1927)一书中,曾讲到1926年军校改组后,“大量出版日报、期刊、专刊……画报等刊物,向校内外发行,不断扩大政治影响”。该书收录的黄埔军校政治部发布的《政治部〈1927年〉四月二十日至五月三十一日政治工作报告》中,对这一时期政治部发行出版物的情况作了统计,其中《黄埔日刊》和《革命画报》的发行量分别为“每日发行日刊四万”“每周发行画报四万”。《黄埔日刊》是黄埔军校的机关报,也是该校发行量最大的刊物,它的日发行量是四万份。同一时期,在上海出版的通俗画报《良友》,是“民国时期号称发行量最多、发行地区最广”的杂志,它在鼎盛时期的销售量最高也不过是4万多份,说明“四万份”在当时已是一个比较大的发行量。《革命画报》能达到每周四万份的发行佳绩,足以证明其影响力,也反映了在当时中国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下,《革命画报》这一漫画形式的刊物所具有的独特宣传优势。
《革命画报》创刊时,主编为梁鼎铭。梁鼎铭(1898-1959),原名协荣,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顺德。家中有兄弟姐妹6人,梁鼎铭排行第四,下面还有双胞胎弟弟梁又铭和梁中铭。梁鼎铭自幼喜爱绘画,早年学习西画,后改学中国画,擅长历史画。1915年进入南洋测绘学校,1917年为生计进入上海英美烟草公司广告部担任美术宣传设计,从事月份牌年画创作。1925年3月上海天化艺术会成立,梁鼎铭被选为会务总主任。1926年1月,受“五卅”反帝斗争影响,从上海来到广州开个人画展。后经陈希曾引见,进入黄埔军校工作,3月19日担任政治部上尉宣传科员,别名“乙乙”。5月初,在军校创办《革命画报》,开展宣传工作,6月2日升任《革命画报》少校主编。同年秋,梁鼎铭又在广州近郊大石头黄氏宗祠设立画室,费时半年创作油画《沙基血迹》图。1927年4月,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中校艺术股长,投身北伐,由弟弟梁又铭接任《革命画报》主编。
梁又铭(1906-1984),又写作“佑铭”,原名协文,毕业于上海华童公学。自幼受梁鼎铭影响,也喜欢绘画,并跟随梁鼎铭学习绘画。他擅长人物画和漫画,尤以钢笔漫画见长,曾供职于上海艺海美术公司和天化艺术会。1926年应梁鼎铭之召,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蒋介石深知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也了解梁氏兄弟擅长绘画,认为以其绘画专长进行宣传工作,比拿枪杆子更能发挥作用,遂于1926年7月委任梁又铭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中尉绘画员。梁又铭从此以画笔作武器,投身革命,在政治部从事《革命画报》的编辑和宣传工作,9月又担任政治部宣传科编纂股中尉绘画员,1927年接替梁鼎铭主编《革命画报》,10月升职为政治部宣传科编纂股上尉绘画员。
梁氏兄弟将自己的革命抱负付诸于《革命画报》的出版,以敏锐的政治触角引领《革命画报》的宣传导向。他们以画笔作武器,把自己对时政和社会问题的解读浓缩于一幅幅漫画中,对《革命画报》的出版以及宣传国民革命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既是主编,也是主要撰稿人。《革命画报》的每幅作品旁边都署有撰稿人的名字,据笔者统计,作品最多的是梁鼎铭,60期画报中,绝大多数期中都有他的作品,而且经常是一期画报中有多幅作品。他经常用“鼎”“名”“铭”“鼎铭”“乙乙”等名字署名,其中使用“乙乙”署名的次数最多。其次是梁又铭,他常用“又铭”署名,也有少数几期用笔名“光郎”署名。从第10期开始,梁又铭的作品基本上也是期期可见。梁氏兄弟的作品主题鲜明,通俗易懂,且视觉冲击力极强,如描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形象时常用夸张、变形等手法,人物面目狰狞恐怖,或者直接用凶猛的动物代替。读者通过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可以从中受到启迪,引起共鸣和思考。这对宣传国民革命、唤起民众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作用。由于梁又铭曾师承梁鼎铭,也使得《革命画报》能够保持前后基本一致的绘画风格。
除梁氏兄弟外,“西玲”和“工人”两个署名也出现的比较多。西玲,原名陈西玲,时年22岁,籍贯广东,毕业于岭南大学,职别为黄埔军校第五期政治部绘画员。西玲也是画报编辑人员,和梁又铭是同事。在黄埔军校早期出版物中,“西玲”的名字也经常出现在美术编辑人员名单中。“工人”的署名应为化名,无从考证,因其署名形式和梁氏兄弟相似,笔者推测,“工人”也应该是宣传科画报编辑人员。
此外,《革命画报》撰稿人中还有20多人是校内外的投稿人。他们主要以黄埔军校教职员、学生为主,有少数是校外人员。他们投稿的数量不等,署名情况也不一样,如“张炎撰意”“李邺来稿”“陈家炳(第37团第三连连长)”“入伍生一团一营一连学生尹沛霖来稿”“圣一三离校学生撰意 ”等。这些投稿人的名字,有些在《黄埔军校同学录》中有记载,有些则无从考证。
《革命画报》创刊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动荡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利用政治、经济等手段,支持和操控着中国的大小军阀为各自的利益互相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在北洋军阀统治的中国北方,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使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在南方,自1924年实现国共合作后,广州已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国共两党合作开展的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主要目标的国民革命运动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中。为配合和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革命画报》创刊后,即不遗余力地为国民革命进行宣传和动员工作,积极为国民革命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纵观60期《革命画报》,其对国民革命的宣传及舆论导向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1)深刻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的罪行和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为引导民众认识开展国民革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革命画报》通过大量的篇幅,从不同角度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罪行一一揭示出来,教育民众认识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向民众宣传国民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都打倒不可,呼吁民众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一方面,《革命画报》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猛烈抨击以英、日为首的帝国主义列强推行“炮舰”政策,以武力为后盾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侵略的罪行以及勾结封建军阀、残害中国人民暴行。如系列漫画《不平等条约中之辛丑条约》,通过描绘自《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等每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民遭受残害的程度,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一步步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突出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再也无抵抗帝国主义的能力,呼吁民众为取消不平等条约而斗争。另一方面,《革命画报》还通过大量血淋淋的事实,深刻揭露封建军阀的残暴统治以及勾结帝国主义列强,镇压革命、奴役广大人民的罪行。如系列漫画《一年来国内军阀的状况》,通过12幅漫画抨击一年来军阀的暴行,如“三月段贼祺瑞大杀学生”“五月叶开鑫出兵蹂躏人民”等。《革命画报》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揭露和抨击,大大激发了民众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起到了宣传和动员作用。
(2)积极宣传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思想,呼吁民众为实现三民主义而斗争。1924年,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总结以往革命教训,对三民主义重新进行解释,从而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同时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对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革命画报》将新三民主义作为国民革命的最终目标和国家建设的方向,通过宣传新三民主义吸纳更多的人民群众参加国民革命。《革命画报》第15期至17期连续三期刊登介绍三民主义的漫画,宣传实行三民主义的原因和目的等。“总理实行民权主义,就是使人民实行管理人民的事。”“人民的生活被资本家所操纵,以致农民无田可耕,工人无工可做,所以总理要实行民生主义。”号召民众用三民主义扫除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同时,《革命画报》对违背三民主义的国家主义者进行尖锐批判,认为国家主义者“不主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是狭义的思想者所做”。此外,《革命画报》还把“三大政策”作为实现三民主义的重要途径加以宣传。如在“十月革命九周年纪念特刊”中明确提出:“苏俄不但是打倒自己的帝国主义,并且是扶助被压迫民族,向各帝国主义进攻的先锋,中国是被压迫民族之一,所以应该联合起来奋斗。”《革命画报》呼吁全世界一切革命势力团结起来,同时告诫:“总理的信徒,不应该把总理的主义当作一本教堂里的圣经,应该照总理所指示的道路去实行。”《革命画报》还积极宣传“扶助农工”政策,指出:“总理要实现民生主义,就必要扶助农工阶级……做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工作。”《革命画报》的这些宣传,增强了民众对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理解,对凝聚革命力量,共同开展国民革命起到了保证作用。
(3)大力宣传和报道北伐战争,呼吁和动员民众支援北伐。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开展的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统一中国为目的的革命战争,是国民革命的具体行动和重要组成部分。《革命画报》出版一年多的时间内,正是北伐战争开始和胜利进军之时。为配合和支援北伐战争,《革命画报》积极宣传和报道北伐。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遣队,先行由粤入湘,由此拉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革命画报》立即进行声援,5月30日,呼吁民众“团结起来,协助北伐军,肃清一切军阀,打倒帝国主义”。《革命画报》专门开辟《北伐军》专栏,详细介绍北伐军和北伐的目的,向民众宣传北伐军是正义之师,“是为全中国被压迫民众的解放而奋斗的先锋队”,北伐的目的是“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为人民要求解放”,号召民众支持北伐,完成国民革命。北伐战争开始后,《革命画报》及时报道北伐军进军情况,热情讴歌北伐军将士作战勇敢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如漫画《一个人打一百个人》(第21期)、《北伐军攻武昌城之勇敢》(第22期)等。同时,对社会各界特别省港罢工工人对北伐战争的支援大加赞扬,努力引导民众支援北伐战争。《革命画报》对北伐战争的宣传报道,为北伐战争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对动员和鼓励广大民众支持北伐以及推动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呼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阶级联合起来,相互支援,共同开展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为争取国内外革命力量对国民革命的支持和援助,《革命画报》刊登大量反映各国工人运动相互支援、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漫画,呼吁联合起来打败共同的敌人帝国主义。《革命画报》提出,西方列强用炮舰轰开了闭关自守的封建主义的大门,将世界分为被压迫阶级和压迫阶级两大营垒,西方无产阶级和东方被压迫民族都是被压迫阶级,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反帝斗争。《革命画报》通过大量的事实分析和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相互勾结,镇压各国工人运动、压迫和奴役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阶级的罪行,宣传帝国主义列强是各国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阶级的共同敌人。《革命画报》还称赞十月革命“使西方无产阶级有了大本营,而且做了世界革命的总参谋部”,并“打倒了中国的一个强横的敌人——旧俄帝国主义”,教育引导民众认识中国国民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关系,使民众认识到国民革命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必须联合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阶级,共同反对帝国主义。《革命画报》的这些宣传,对争取国内外革命力量对国民革命的支持起到了动员作用。
《革命画报》从第1期到第60期,出版时间持续有一年零两个多月。期间,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分裂。《革命画报》创刊前,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制造的旨在排挤和打击共产党的“中山舰事件”已经发生。《革命画报》创刊不久,蒋介石又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抛出了所谓“整理党务案”,迫使共产党员退出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政治形势的变化也影响了《革命画报》的宣传导向。即使具有浓厚革命色彩的前48期,其宣传内容也主要集中在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罪行,宣传三民主义及北伐战争等方面,而对中国共产党则只字未提,采取了回避态度。1927年4月15日,国民党广东当局发动了“四一五”反动政变,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逮捕和屠杀,许多革命书刊被查封。第二天,《革命画报》第48期出版,由于来不及改版,该期画报仍然保持着和前面各期一致的宣传导向。4月18日,黄埔军校当局亦进行反共“清党”,军校政治部工作大部分陷于停顿,《革命画报》的出版也因此受到很大影响,画报停刊一周,推迟到4月29日才出版第49期,同时大幅度改版。黄埔军校政治部在后来发布的《政治部〈1927年〉四月二十日至五月三十一日政治工作报告》中,曾提到“编画报六期”,但实际上只有五期。从第49期开始,《革命画报》大肆宣传反共“清党”,丧失了原来的革命立场,从一份宣传革命的刊物沦为国民党右派的反动宣传工具,原有的革命色彩丧失殆尽。
[1]杨其纲:《本校之概况》。《黄埔日刊》1927年3月1日第3版。
[2][18]郑雅文:《梁鼎铭昆仲绘画之研究》。中国台湾佛光人文社会学院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第5-6页。(梁政均先生提供)
[3]袁章授、楼子芳:《新发现的黄埔军校〈革命画报〉》。《杭州大学学院》1990年第3期,第56页。
[4]《革命画报》第50期刊头登载的时间是“民国十六年五月七日”“星期五”,但实际上5月7日是星期六(日历时间),说明刊物上有一个时间是错误的。笔者结合当期画报中有两版内容都是抨击5月7日日本强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的情况判断,“星期五”应该是笔误,正确时间应该是“星期六”。
[5][6][32]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黄埔军校史料(1924-1927)》。广东人民出版社,第6、440页,1985。
[7]李岗:《梁氏三兄弟的黄埔情缘》。《黄埔》2017年第3期,第71页。
[8]《天化艺术会开幕预誌》,《申报》1925年3月14日。关于天化艺术社成立时间,学界分别有1921年、1923年、1924年、1925年等多种观点。笔者依据《申报》报道,采用1925年说。
[9][11]王天从:《战画大师梁鼎铭》。台北《中华日报》1972年2月29日至3月19日。转引自陈佩佩:《梁鼎铭(1898—1959)大陆时期西画创作研究》。中国台湾“中央大学”艺术学研究所2006年硕士论文,第168页。(梁政均先生提供)
[10][19]湖南省档案馆校编:《黄埔军校同学录》。湖南人民出版社,第71、151页,1989。
[12]梁鼎铭:《自传》。1953年3月16日写于台北。转引自陈佩佩《梁鼎铭(1898—1959)大陆时期西画创作研究》,第207页。
[13]关于梁鼎铭接任主编的时间,未见史料记录。目前学界中分别有1926年、1926年9月和1927年之说,但都没有注明资料来源。笔者认为,1927年4月梁鼎铭调任新职后,梁又铭接任画报主编较为合理。从画报上的作品署名看,梁鼎铭的漫画作品出现的最后时间是1927年4月29日,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梁鼎铭主编《革命画报》的最后时间。
[14][15][16][17]《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委任状》(1926年7月、9月、10月),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藏品。
[20]梁又铭:《一年来国内军阀的状况》。《革命画报》第34期,1927年1月1日。
[21]梁鼎铭:《民权主义》。《革命画报》第16期,1926年8月20日。
[22][27]梁鼎铭:《民生主义》。《革命画报》第17期,1926年8月27日。
[23]梁鼎铭:《反国家主义》。《革命画报》第24期,1926年10月15日。
[24]《革命画报》在宣传“三大政策”时,明确提出“联俄”和“扶助农工”并积极宣传,但却没有明确提出“联共”。其有关“联共”的宣传,仅从其宣传“革命力量联合起来”等相关内容中体现。
[25]梁又铭:《本党联俄政策万岁》。《革命画报》第27期,1926年11月7日。
[26]梁鼎铭:《民族民权民生》。《革命画报》第43期,1927年3月12日。
[28]梁鼎铭:《北伐军》。《革命画报》第8期,1926年6月24日。
[29]梁鼎铭:《北伐军》。《革命画报》第11期,1926年7月16日。
[30]梁鼎铭:《两个大营垒》。《革命画报》第27期,1926年11月7日。
[31]梁又铭:《俄国革命,打倒了中国的一个强横的敌人》。《革命画报》第27期,1926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