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教研促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2022-11-05 04:22李刚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100035
中国学校体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例研修课题

李刚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100035)

目前,北京市西城区中学体育教师约500余名,如此多的教师同时参加培训,学习动机各不相同,但一定与其教学需求、业务提升、兴趣爱好、专项提高等方面有较大联系。教研活动又是目前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以课题为载体,进行有主题的教研活动,以满足教师的教育教学需求。教研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到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影响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因素有很多,体育教研员要跟紧时代热点,通过调研进行了解,深入理解、落实《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依托教材,并结合教师教学需求设计研修课程,这样才能吸引教师参与其中。影响教研效果的因素也有很多,从内容和形式上看,除了要确定好主题和培训内容外,教研的组织形式也很重要。如,以教师为中心,了解教学需求,设计活动方案;创设真实情境,通过模拟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问卷调研,依据兴趣分组,确保人人有分工,从而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在整个过程中要关注教师学习体验和收获,通过即时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及终结评价进行反思,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为教师搭建学习平台,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

一、聚焦问题,课题引导

教师参加教研活动不仅是提升教师能力的路径,也是很好的载体,借助课题,更有利于教师能力的提升。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教学形式发生改变,被迫由线下教学改为线上教学,对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来说,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下,体育教师要完成指导学生居家锻炼的任务,就要录制线上居家体育锻炼课程或进行线上直播课程,导致部分教师不太适应。笔者开始思考,如何引导教师主动进行线上教学,并且掌握线上教学各项技术。恰巧笔者学习过视频的剪辑制作技术,就以足球微课为主题申报了研修课程,带领教师通过教研活动学习微课的制作编辑。研修开展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教师们受学软件、找素材、查教材、做示范和录视频等任务的驱使,提高了对教材教法的深入理解,提升了信息技术能力,做出了一些实用且精美的微课。

与此同时,也给笔者带来了一些思考,即如何厘清微课和教学之间的关系。恰巧赶上“关于申报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课题的通知”下发,基于以下4个方面的思考,笔者申报了题目为“基于微课教学提升中学体育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课例研究”的课题:一是可以落实中央有关教育文件的精神;二是能够以教学需求为突破口转变教研形式;三是便于思考如何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教育教学;四是可以立足课题研究,创新教研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笔者以课例为切入点,以微课为载体,以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为调查对象,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通过小组的研讨和实践检验,拓展教师的反思视角和深度,不断反思教学、提炼教学策略、行动跟进,使教师的课堂诊断能力、教学设计改进能力、合作能力、科研能力得到快速提升,进而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通过课题研究,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笔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将制作好的微课用于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提高是一种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的教学手段,可以解决学生在学练过程中的问题,也有利于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技术动作、提高专项体能的提升。

二、聚焦课堂,提质增效

根据课程目标制订教研计划,实际上就是设计任务群,通过每次教研完成一个任务,当完成所有任务时,教师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那么,设计任务依据的是什么?如何设计任务?通过反复思考,笔者认为应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或者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入手,即聚焦课堂教学,准确寻找教学疑惑,深入研究教材教法,通过实践检验、解决课堂教学的问题。

在设计任务时,笔者针对课堂教学的“教”与“学”深入思考,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不同校情、学情,准确找出问题所在,分析讨论得出策略,创设情境模拟教学,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以“制作普通高中《篮球——持球交叉步突破》微课”为例,将整个微课教研分为6个步骤。步骤1:通过查阅教材教学重点是“蹬胯、转体探肩技术”,教学难点是“蹬胯、转体探肩及放球加速的节奏把握”。步骤2:通过教师集体讨论分析后发现,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教学重难点外,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练习时还会出现走步犯规的现象,通过教师研讨,发现是因为学生不知道如何确定中枢脚而造成的走步犯规,那么学生为什么会不知道如何确定中枢脚?通过再研讨,教师们认为在做持球突破前会有2种情况干扰所致,一种是跳步接球,另一种是跨步接球,跳步接球比较容易确定中枢脚,但是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跨步接球。找出问题后,进入步骤3的教研,即本节微课的主题聚焦在解决“持球交叉步突破时,如何确定中枢脚”上,围绕这一点进行微课脚本设计,同时结合微课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研讨结束后,教师们进入步骤4的教研,即组长根据任务进行人员分工,任务包括确定主要负责检验的教师、教学文件撰写、撰写微课脚本、动作示范教师、录制微课素材、后期编辑微课、后期撰写简报等任务。分工结束后,大家分头准备,有的内容可1名教师单独完成,有的内容需要多名教师配合完成,完成文本类的撰写后,负责检验任务的教师进行说课检验,其他教师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说课结束后,进行模拟上课,负责检验任务的教师进行授课,部分教师充当“学生”,部分教师进行课堂观察,授课结束后,教师、“学生”、观察者从“教”与“学”的角度分别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完成微课的制作和教学文件的修改后,进入步骤5的教研,即课例检验,教师、“学生”和观察者从“教”与“学”的角度对微课、教学文件、实践课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完成修改后,进入步骤6的教研,即教师再次进行常态课课例检验。通过以上6个步骤的检验制作微课后,不仅质量高,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且受到学生的欢迎,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能够给教师更多教学方法的选择。重要的是,通过微课预习,教学中能够减少教师示范、讲解的次数,减少学生等待、排队的时间;增加了教师巡回指导和纠错的次数,增加了学生练习的时间和次数,真正做到提质增效。这种将课题内嵌于教研,立足于课题研究,创新教研的方式,促进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三、聚焦发展,共同成长

虽然高规格的课题立项难度较大,大多数体育教师难以有精力和条件申报高一级的课题,但他们知道只要在教研员带领下进行课题研究就一定有收获。在笔者申报的青年专项课题中,规定课题核心组成员年龄不得超过40岁,虽然有些优秀教师无法填报信息,但这些教师并不在乎课题成果,而是希望通过课题教研的形式提升能力。这就说明了他们仍然有在专业上寻求发展的意愿和信心。

西城区从2017年开始将初高中体育教师合并教研,如今已有5年的时间,从刚接触到慢慢熟悉,经过这些年思考与实践,笔者始终认为,教研应从教师发展的视角进行思考和设计,教研活动的开展也应以项目式学习为主,教师的参与度高,可以打通学段的壁垒,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起到优化课堂教学、做好上下衔接、保障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师间的流动,便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随着近年来的思考与实践,对研修课程也不断整合优化。如,2018年开设的课程,即“初中足球专项教师研修的课例研究”“高中体育教师研修的足球模块课例研究”是专项分学段课程,2019年整合为专项贯通学段课程“中学体育教师篮球课例研究”“中学体育教师研修的足球课例研究”,通过整合优化,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提高了,初高中教师进行探讨不仅有高度、有广度,还有深度;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分组教研的形式更有利于教研效果的提高,笔者组织教研的精力减少了,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开设更多的专项课程上。2019年开设的武术项目的课程,即“初中体育教师研修的武术微课研究”“高中体育教师研修的武术微课研究”,通过整合后变为“体育教师研修的武术微课研究”。

四、聚焦改革,改进优化

2021学年第2学期,笔者将几个项目进行了整合,并根据《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增加了体能项目,即“指向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的微课研究——基于足球、篮球、武术、体能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优化方案,总结经验。

1.密切关注热点、焦点话题

笔者将能与教学紧密联系的内容通过教研活动进行呈现,吸引教师主动参与。如,当下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考试内容的变化,由2年半的过程性考试+现场8项选3项考试变成了小学2次、初中1次体质健康考试+体育健康知识考试+现场22项选4项的考试,各校负责初一教学的体育教师较为关注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场地要求、评价标准等。除了体质健康测试沿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2014年修订)》外,当时仅仅知道考试内容和大致时间,但是场地器材要求和考试标准并没有正式发布,健康知识也未明确考试范围。但面对改革,笔者带领体育教师们提前准备,并在当年年初申报了“初一年级体育考试水平策略研究”的课程,以为体育教师们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平台,能将一些与考试有关的信息及时传达,同时进行各个项目的研究,制订教学计划,通过实践检验,优化教学计划,为考试评价标准的出台作好准备。令笔者感到欣慰的是,当课程在平台发布后,共有50多名体育教师报名。如此看来,将焦点、热点话题设置成课程,对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有较大的影响。

2.教研活动从教师发展需求思考设计活动方案

笔者在下校听课的过程中,不仅要观察教师的“教”,还要观察学生的“学”,因为只有将二者对照,才能准确发现问题所在。如,教师在执教脚内侧踢球技术时说道:“同学们,请大家看老师的示范,下面同学们该你们做一下……”。单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按照教学步骤执教的做法并没有问题,但通过观察学生,以学生的“学”为突破口,会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根本不在教师的示范和讲解中,完全没有学会。假如换一种方式,如果执教教师这样设问:“同学们,在比赛中踢球的方式有哪些?最常用的是什么方式?谁能给老师演示一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将学生作为主体,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练积极性,而且符合《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念。通过问题导向、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将学生的学练积极性调动起来。

3.满足不同教龄教师的角色需要

参加教研的教师年龄各不相同,有刚工作不久的新手教师,也有工作10年左右的熟手教师,还有工作20年以上的专家型教师,虽然参加同一个项目的学习,但因年龄、性别、教龄不同,在教研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不一。如,以武术项目为主题的教研,如果需要选一个组长,则要选择专家型教师承担;如果需要做示范,则要选择新手教师;如果要完成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则要选择熟手教师;如果进行主题研讨活动,并要所有教师参与其中,则需要每一位教师站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讨论的结果才具客观性、普适性。所以教研活动的设计一定要能满足各种角色的需要。

4.转变教研形式,将线下培训变为线上培训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相对线上教研,线下教研更加真实、有效,但相对线下教研,线上教研不受空间、时间、人员数量的限制,随时可以呈现电子文稿及视频,便于资料收集等。那么,应该如何发挥线上教研的优势,保障教研的质量?笔者认为,首先是控制好教研时间,时间不宜太长,如果长时间进行线上教研会影响教研效果;其次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发言提纲、共享屏幕操作、调试声音、视频等文件的播放,时间紧凑,避免浪费时间;最后要不断吸引大家的注意力,通过适时开启视频,设计互动交流环节,避免出现一人讲解、其他人听讲的情况。

5.明确“教学即研究”的思路

将课题内嵌于教研活动中,提高教师课堂研究能力,从而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模拟授课进行课例检验,观察课堂诊断教学,观察要有维度、有数据,能用实证分析、说明问题。在教研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不同的主题,各组长进行任务指派,将撰写角本、拍摄素材、教师示范、编辑微课、撰写课例、说课检验、模拟实践、点评课例、修改课例等任务分配给组内每位教师,不仅参与度高,而且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也增强了教师间的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的意识。还应做好规范的课例检验,让每一个课题小组的研究过程留痕。每次检验结束后,通过撰写课题简报将研究过程和反思记录下来,并能将工作逻辑转换成教研逻辑,以此提高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的能力。课题研究过程中,只有在专项教师的引领下,才能够挖掘研究深度,促使非专项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而非专项教师在研究的广度上、普适性上也能够提出很多建议。

通过集体教研,教师基本能做到从“看中学”到“评中学”再到“思中学”的教研意识,从学习前的单一照搬,到小组学习的讨论分析,再到结合自身教学的深入思考,在整个研修过程中,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课例研究是教师探究教育规律的重要路径,能有效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也是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重要形式,真正集成了“培训学习—小组研讨—教学实践”的教研过程,不仅提高了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也努力为45分钟的课堂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课例研修课题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课例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校本研修应避免“四重”“四轻”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