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留白”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环节中的运用
——以“敬畏生命”为课例

2022-11-05 01:06江苏省南京市扬子第一中学
华夏教师 2022年1期
关键词:敬畏环节生命

江苏省南京市扬子第一中学 刘 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适当的“课堂留白”不是空白,不是简约,而是一种酝酿铺垫,是一种开放境界,更是一种教育智慧。 不是倾盆大雨地灌输,而是润物无声地滋润,课堂的张力在水的哲学里找到了答案。鉴于此,笔者借“敬畏生命”这节公开课例对“课堂留白”在政治课教学环节中的实践运用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情境导入要“留白”,未闻曲调先有情

情境导入是当前很多教师采取的一种导入方式,图文并茂,直入主题,但如果一味展示图文或视频资料,设计一连串问题,致力于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说出教师事先设定好的答案,为了生成而生成,为了导入而导入,反而生硬不自然,会局限学生的思维,禁锢课堂的整体基调。情境导入所谓的留白空间,只需要一个预设、一个基调,如同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道理,主旋律定了调就好。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教材中“敬畏生命”这一课题,“生命”是关键词,“敬畏”才是主旋律,如何开门见山地把握“敬畏”这一主旋律,很多老师自然会想到2020年的抗疫素材,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为何要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只需抛出这一问题,通过展示图文资料带领大家重温那段与病毒抗争的艰难历程,搭配旁白:“我们为逝者点燃烛光,俯身鞠躬,遥寄一份哀悼和思念。在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英雄的逆行者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是一段段有着欢笑泪水的故事,他们的悲痛,他们的哀伤,他们的抗争,他们的不屈,都值得铭记。”这一环节,其实教师无须铺垫太多,更没必要提出一串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敬畏”一词,一张图片,一段旁白,一个设问,主旋律已经凸显,太多的和弦只会淡化主旋律,通过这一简单的情境留白让学生自悟生成。著名心理学家格桑泽仁在《你,正在被催眠》这本书中说,你要催眠别人,首先自己要先催眠自己。这种情景留白如同催眠效果般让学生与教师达成情感共鸣,强化本课的情感基调,此所谓“未闻曲调先有情”。

二、问题思考要“留白”,不为彼岸只为海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思维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育过程应伴随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推进,因此课堂教学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能变成教师一个人的演讲。

迫于课堂时间的压力,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成为很多教师课堂的常态,一味追求教学环节的紧凑,教师满堂授课,学生没有时间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构建知识。小组讨论往往也流于节奏,学生还未来及分工,小组讨论刚刚拉开序幕,这边教师就拍掌示意停下:“时间有限,哪个小组先说?”这样的课堂虽然表面看上去安排紧凑,一环接一环,无可挑剔,但这种不“开”不“放”的教学方式,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和空间,注重结果,反而忽略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没能最终落实。

在“敬畏生命”教学设计中,本人直接抛出“敬畏”一词的含义——人类对某种伟大而神秘的力量所产生的崇敬感和庄严感,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种伟大而神秘的力量还有哪些?”这本是一个很好的知识延伸,人类需要敬畏的对象不仅包括“生命”,还有“自然”“规则”等,备课时有老师质疑,这个环节的涉及似乎与本主题没有直接联系,出于时间考虑,建议删除,但笔者认为设计这一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敬畏”一词的全方位理解,从而对敬畏生命的重要性有更加立体的感悟,所以坚持保留了下来,可遗憾的是真正到了课堂提问环节却只为彼岸忘记海,匆匆忙忙地提问,也许是出于对学生的不信任,害怕学生知识生成过程太长耽误时间,还未等学生思考与呈现,最终仍然演变成教师自问自答,反而违背了设计初衷。这也成了我本节课的遗憾之一。

允许沉默就是一种“时间留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舍得“留白”,该说的少说,不该说的别说,把思考和探究时间多留给学生。往往部分教师的传统观念认为这种留白是浪费课堂时间,这种观念的背后透露了教师对学生学情的不了解和不信任,也是一种教学不自信的表现。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说“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教师是学生独立思考权的维护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当悉心为学生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享受独立思考权,课堂问题的留白设计就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途径之一,教会学生思考比追求知识生成更为重要,此所谓“不为彼岸但为海”。

三、活动设计要“留白”,道是无形胜有形

中国书画有一种艺术讲究叫“疏能跑马、密不透风”,空旷的地方马儿可以驰骋,而密集的地方连风都透不过去,疏密繁简之间渗透了浓浓的中国哲学,虽然这是中国画的章法布局,延伸到教育教学环节亦显教育智慧。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疏密有度,活动设计尤为关键,好的活动设计致力于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活动留白,留给马儿驰骋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活动设计才更加科学有效。

在“敬畏生命”第二环节——休戚与共的教学环节中,我打破之前一问一答的情境模式,大胆创新,突破传统形式,采用“留白”设计,首先播放视频《向“抗疫逆行者们”致敬》,进而设计了一组“请同学们编写文字内容,转发微信朋友圈以此向千千万万逆行者表达崇敬与敬畏”的情境活动。之前在备课时也是忧虑重重:一是怀疑学生课堂展示不积极,生成不够;二是担心课堂超时,现场效果不能驾驭。但让人意外的是,课堂展示过程中,这一环节学生配合度极高,一度讨论热烈,课后教学反馈,这里反而成就了本节课的小高潮,学生活动积极,课堂展示充分有效,同学们发言积极踊跃,甚至还有很多意外生成,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

四、总结升华要“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

每节课都需要总结,既是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也是对情感态度的升华,而这一过程的生成更需要学生们自主参与,总结留白不是简单做减法,更不能程序化,有些老师直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绘知识框架并小组展示,有些老师会简单提问:“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俗话说,教无定法,如何在课堂总结环节进行留白设计也没有特定章法,但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可太长,也不可太虚,纯粹留时间给学生,没有思考和情境导向,这样的留白会让课堂交流显得空洞。

对于特定课程,还有一种课堂留白叫情感升华,利用图文视频等实效素材在情感渲染中给学生更多的情感感悟空间。“敬畏生命”这一课题充满了神圣感,在课题总结环节,我就选择了情感升华的方式,首先预留了3分钟时间,播放微课视频《温顿的列车》,这是一部讲述一位名叫尼古拉斯·温顿的老人在“二战期间”,帮助669个捷克儿童逃出纳粹集中营的故事,在那个战乱的黑暗年代里,温顿以一己之力拯救669个生命,将生命和人性光辉发挥到极致,一曲《当你老了》搭配图片和旁白让故事的讲述真诚而感人。视频结尾有这样一个镜头让人印象深刻,年迈的温顿来到一档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台上讲述那段历史,忽然主持人提高嗓门问观众:“请问现场有谁是温顿救过的孩子?”“哗”的一声,现场观众齐刷刷地站立起来,老人惊愕了,那一刻全世界都记着,但只有他自己忘了,整整50年,他没有向任何人提起,直到妻子整理旧箱子才意外发现,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他平静地说:“做好事,不是为了让人知道,我不是故意保密,只是没说而已。”这位老人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了生命和人性的伟大,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与拥抱。视频播放结束后,我注意观察了一下学生,发现很多孩子被主人公的大爱所感染,眼中已噙着泪水,我想这就是最好的情感共鸣,此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渲染,我只停顿了几秒钟,在黑板上写下“生命无价!大爱无疆”几个大字,提议全体起立,一起向这位老人鞠躬致敬!一起向生命致敬!此时无声胜有声,大家不约而同,久久站立,盯着屏幕,谁都不愿打破这份沉默。

留白是一门艺术,音乐有弦外之音,绘画有计黑当白,戏曲有虚拟动作,诗文有意在言外。课堂教学也贵在留白,能留白会留白,是胸襟气度,是智慧境界,也是一种从容淡然的教育方式。一节好的德法课更需要留白,它好似一件艺术品,不要满满当当,而是有所取舍细水长流,妙在无墨处,意在留白间,此所谓“恰是无墨留白处,妙有意境无形间”,这是一种从“无”到“有”的教育大智,值得慢慢体悟。

猜你喜欢
敬畏环节生命
学习三个敬畏,践行当代民航精神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缺失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敬畏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