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外国语学校 王 娟
语文学科资源,有独特的人文性,将生命教育充分融入语文教学,发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能让学生将生命意识烙入脑海。高中生是生命教育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在此时对生命、生活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语文学科生命教育的开展责无旁贷,意义重大。可以通过以下五点进行文学化的生命叙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在生命教育中塑造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
教师要引领学生品读作品,提升生命意识,运用学科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获得深层感悟,产生情感冲击、思维碰撞,使心灵得以滋润。同时,利用课外阅读文本,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对待生命,教会学生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珍爱生命,经得起人生大起大落,沉淀与升华。
以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赏析“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时,引导学生理解,本词表面上写归途遇雨,实际上表达平常心是道的人生态度,同时,带着学生思考更深层内容,循循善诱,让学生以平常心看待生命中的风雨晴日,明白人生所有的宠辱得失都只是生命不同的体验,才能做到生活中,风雨晴日无碍于心。促使学生“了解生命、爱护生命、探究生命、保护生命”,帮助学生构建生命意识资源的内部金字塔结构。生命教育课程资源的丰富,更加利于生命教育的落地生根。
山东某12年一体化学校深入推进生命教育10年,提出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尊重·欣赏·成就”,教师们明确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教育规律,站在“人”的立场思考教育教学实施一切教学活动。即便是处于高三备考的紧张阶段,面对一直难有突破的诗歌教学和复习,直击高考成绩一直不能尽如人意的诗歌模块,在深度学习下进行教研活动时,也可以渗透生命化理念。
例如,某位教师接到教研员的提问:你认为高三诗歌教学和复习存在哪些突出问题?你是如何有针对性的解决这类试题得分率不高问题的?这位教师非常珍视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代表了基层的困惑,代表了学生心中的困扰,教师头疼的问题。她主要通过两个路径,既如实回答了问题,又进行了人性化的团队合作,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一个接受“生命教育”理念洗礼10年的教育人的素养。第一步,她反思日常教学,分析自己的困惑,并记录下来。她送过5届高三,从教12年,见证教材变迁。所送2020年高三毕业生,是全国第一届用旧教材参加新高考的学生,已经感受到新高考带来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在诗歌教学与训练上。2020—2021学年所带年级是第一届用新教材参加新高考的年级,更加感受到学生在诗歌学习上的困扰。第二步,用微信联系基层学校相关教师,抛出问题,听听大家的心声。其中涉及山东省、河南省2省份3所学校,这3所学校分别是2所省级示范性高中,1所省级规范化学校。分层抽样,采用比较分析法,选取6位具有代表性的老师。他们分别是教龄25年、20年、10年、5年的老师,而且今年都正带着高三,他们的回答颇具代表性。基层教师有个优点:说话虽然稍显零碎,逻辑上也欠缺,但说出的是真问题。她一一归纳、一一梳理、一一规范,使之逻辑化、体系化,语言规范化。得出如下3点结论。第一,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有两点:一是总体问题。关于高三诗歌教学与复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读不懂诗歌内容,很多学生处于看不懂诗歌的状态。二是分层问题。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首先,诗歌知识点和诗歌具体内容不能很好结合的问题;其次,答题语言组织不够规范和流畅的问题(主观题)。对于基础欠佳的学生,除了以上问题,还存在知识点不能熟练掌握,不能从诗歌中准确发现知识点并正确分析的问题(客观题)。第二,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是客观原因。诗歌非常强调诗人情感的复杂化、个性化、生命化,同时带有生活的印迹。二是主观原因。学生对诗的背景不了解,所以要想读懂诗歌很难。思维定式,稍微了解作者生平经历,结果所有诗歌都理解为怀才不遇,不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读不懂或一知半解,对诗歌没有真正理解。不重视翻译。不会精准地表达并有条理地组织答案。第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一是日常积累。学生层面加强积累关于诗歌的各种知识,比如,意象和典故的内涵,各种题材的常见情感,著名诗人、词人所处时代的特点,思想、生平、风格等。教师层面。首先,不能模式化教学。其次,尽量找到诗歌的赏析让学生看看,让他们平时积累诗歌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典故等都要整理。再次,让学生多读多思考,谈见解。还有,有效利用教材。利用教材所选的优秀作品,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最后,通过高考真题有针对性地训练答题规范。二是考后分析。第一步,让学生逐句翻译诗歌,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诗歌的意思。第二步,对于主观题,教师常带着学生审题,教会学生精准表达并有条理地组织答案。第三步,常引导学生读诗歌选择题,挖掘深层的东西,答题能利用选择题就利用,不能用的就给答案多加定语,无限靠近参考答案。第四步,反复诵读并理解参考答案。这位老师在短暂的时间里,总结归纳,然后回答教研员的问题,也是在回答一直困扰自己的难题,再把上面思考总结的内容发给调查问卷涉及的老师,老师们纷纷赞许,觉得智慧碰撞产生火花,依托这个无意间构建的小小合作共同体,开展了速战速决式的教研活动,如此接地气,如此实实在在,如此地具有生命的活力。教研员也赞叹:注意调查很好,这样能了解真实情况。
这就是一次生命理念的碰撞,不仅开展了“关于高三诗歌教学与复习的突出问题及有效解决策略”的小型研讨,横向上教师交流,纵向上专家指导,让深度学习的共同体产生智慧的结晶,而且真正在云端奏响生命教育的旋律。这位老师关注身边同伴的感受,关注不同教龄教师的观点,同时跨地市,跨省域,聆听同伴的声音,借用现代化通信手段,实现了问题的集中归拢。体现了“诚”,真诚地回答了教研员的问题。答案的分散反馈,对大家的解决策略进行分享,分享给每一份问卷涉及的老师。体现了“实”,如实告知大家这次微教研的起因、经过、结果。也间接做到了曹专先生所说“一个人生命的成长、事业的成功、内心的安宁以及人生的幸福都离不开诚实”
泰戈尔说:“教育应是以向人们传递生命的信息为目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生命教育的能力,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自身的生命教育能力带领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感受,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研究表明,创造力建立在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教育要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注重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创造性思维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具体体现为要求学生以逆向探究的方式,分析获得前人取得正确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等,从而使学生产生创造性的见解,达到创造性阅读的目的;或对文本的意义加以适当引申,或探究文本对现代人及自我的启迪意义,进而赋予文本新的意义和新的评价结论。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好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即给予学生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能力,赋予学生终身学习力,真正实现生命长远的永恒的能力。
以《孔雀东南飞》为例,分析焦、刘二人生命悲剧的原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去审查验证前人认为的几个悲剧产生的原因:①封建家长制;②刘兰芝不会生育;③焦母恋子情结;④门不当户不对。学生在辩论中发现这几个原因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说服力都不强。于是,有学生通过逆向探究得知:分析原因的角度有主观、客观或所有涉事方的视角,学生利用这些角度找到了分析的“空白点”,从焦、刘二人的角度寻找,悲剧的原因还在于焦、刘二人反抗家长和争取幸福的方式方法有问题,认为两人虽然同心,但并不默契,甚至还出现了猜疑。二人总是处于被动之中且毫无“斗争”策略,尤其是焦仲卿的言语、行为的不当,把自己和妻子推向了悲剧的深渊。例如,当他得知兰芝即将被遣,却对母亲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且不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直接质问母亲毫无礼貌,而“儿已薄禄相”的说法对一个渴望儿子光宗耀祖的母亲来说无疑是最令她伤心的,而“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更是“儿女情长,不顾事业”的“没出息”式表态,会更让焦母怪罪兰芝,认为是兰芝消磨了儿子的志气。这不是加剧矛盾吗?接下来,有学生将其与卓文君、司马相如在同样社会背景下婚恋的成功进行对比,最终认识到当事人智慧的反抗是可以战胜一切外在困难而获得幸福的。
这样一次带着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让人赞叹,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创造性思维培养教学活动的聚焦,激发学生个体内生动力的过程是生命智慧升华的过程,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思维自觉;逆向思维,促使学生生发新的视角;深层分析,促使学生探究能力提升。第二,结合时代背景,结合学生有限的社会生活经验,带着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究,生命教育嵌入式实施,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学会审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个创造性思维生成的过程,是“以史为镜”,也是“以人为镜”,最终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时,学生在书本中,习得了生命经验。
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教师让学生聆听生命之音,引领学生去思考和倾听教师的讲授、同学的表达、媒体播放的故事与音乐、话外之音及生命之音,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话剧表演等手段,融入文本的情境中,让枯燥的语文课堂富有生命活力。
例如,《诗经·卫风·氓》的道德批判式生命表达,可以通过男女主人公话剧式表演体现;屈原《离骚》的家国情怀式生命阐释,可以通过音频感悟体会;李白《蜀道难》的入世与出世的纠缠式生命苦难,可以通过一咏三叹式的歌咏表达;陶渊明《饮酒》的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以酒寄意,诗酒结合,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可以设计一张邀请陶渊明的请柬,这些进行生命德行教育的优质材料,老师可以引领学生用各种方式,体会作者生命形态和生命立场,带着学生与作品互相塑造,进而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生命,凝聚生命精神和生命情怀。
以上案例,立足学科素养,以生命多元化表达的手段,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自然生成,同时渗透生命教育的高品质、积极影响力等核心要素。
单纯的说教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要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命的美好。学生只有走出教材的制约,将生命教育与语文学习相融,才能增进生命体验,同时指向核心素养。多开展有用且需自主实践的生命教育活动,比如,读写强调真实深刻,可设计讨论交流,点评谈论,分享探讨,写札记,写新诗,梳理,写推荐书及理由,设计朗诵脚本,写文学短评,编缉诗集,组织诗歌朗诵会,演讲,辩论赛,举办“领略成语魅力”活动等。
以阅读、积累、微写作一体化活动为例。一是以“阅读·生长·力量”读书沙龙活动为例,学生交流共享、互促共进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懂得生活,学会学习。二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引导学生汇编生命教育的故事,积累坚强不屈的实例,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直面困难,做到不弃不馁。如贝多芬、霍金等名人的故事,能让他们懂得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三是体现在习作上,2019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山东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引导学生写作中体现:在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上,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始终坚持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确保民众的生命安全;在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上,人们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生活态度。
以上示例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策略,教师以学科知识为根基,开展多姿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动,是语文学科和生命教育的遇见,灵动新鲜,结果是有效学习,还有无声的生命成长。
文学化的生命叙事是缓缓陈述,也是顿悟,更是语文人的责任。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怀有仁爱之心,拓展生命教育的空间,为学生搭建探索生命的桥梁,运用生命教育的资源去感染学生,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运用自己的专业智慧使学生感悟生命,用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情感,让生命的动人春色在语文课堂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