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峰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到冬季生产队农闲的时候,父亲总会骑上家中唯一的交通工具“大铁驴”(老式自行车),骑行百余里去河北与山东交界的无棣县或乐陵县,用家中的红高粱去换那里的甘薯干,以改善当时单调乏味的饮食。母亲用石磨把父亲换来的甘薯干磨成极细的甘薯面,搭配少许玉米面,或搭配少许黄豆面,有时还加上少许猪油,制成各种全家都喜欢的风味小吃食。至今回想起來还回味无穷。
甘薯各地叫法稍异,有番薯、红薯、黄薯、白薯之称。李时珍说:“甘薯出交广南方……南人当米、谷、果食,蒸炙皆香美。”又据嵇含《南方草木状》云:“珠崖之不业耕者惟种此,蒸切晒收,以充粮糗,名薯粮。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也。”此说虽有些言过其实,但薯能代粮,常吃可使人益寿是事实。甘薯含糖十分丰富,维生素A和维生素C含量可观。具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以及“和血、暖胃、益肺”等功能。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认为,甘薯“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白皮者同肉煮,益肺气,生津;煮时加生姜片,调中与姜枣同功。
甘薯可供人体大量胶原和黏液多糖类物质,此为一种多糖蛋白质的混合物,能保持人体动脉血管的弹性;保持关节腔里的关节面和浆膜腔的润滑作用;防止肝脏和肾脏中结缔组织萎缩,能防止胶原病的发生。因此,经常食用甘薯可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着,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另外,甘薯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而脂肪含量却很少,相比之下吃富含脂肪的食物容易增加热能;使皮下脂肪减少,防止肥胖症。同时增加抗病能力,减少儿童发生眼干燥症的危险及预防某些癌症等。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的第一条建议是食物多样化,以谷物为主,其中薯类要占1/4~1/3。薯类脂肪含量少,产生的热量较低,可做多种主食品种和风味小吃。现介绍几款甘薯饼类吃法。
桂花甘薯饼 甘薯500克,豆沙100克,蜜桂花10克,蜜橘饼、蜜冬瓜糖各25克,面粉100克,白糖100克,色拉油500克。甘薯洗净蒸熟,去皮,压成泥状,加入面粉揉匀。再把蜜橘饼、蜜冬瓜糖剁碎,加蜜桂花、豆沙、白糖混合一起拌匀成馅。把和成的馅揉成条,揪成24个剂子,分别包上豆沙馅,捺成直径7厘米的饼。炒锅放油,六成热时放入甘薯饼,炸3分钟,呈金黄色时捞出,沥净油即可食用。
其质地酥嫩,桂花香味,豆沙馅甜,爽口不腻。有疏肝理气、醒脾开胃、活血益气的功效。
黄豆甘薯饼 甘薯1000克,面粉300克,碱面0.5克,熟黄豆面20克,植物油1500克,红糖150克。甘薯洗净去皮,入笼蒸熟,加入面粉100克,红糖100克,碱面适量,揉匀成泥状,分成30份。另外的面粉200克加水75克,揉成面团,稍饧一下,分成30份。每份擀成面皮,分别包入一份甘薯泥团。将面皮合口处捏拢,用手压成椭圆形。勺中倒油,六成热时下甘薯饼炸至金黄色,即可沥油食用。
其色泽鲜艳,口感酥香。具有辛温解表、健脾和胃的作用。
江米甘薯饼 甘薯500克,糯米面200克,红枣泥100克,大豆油50克,白糖50克,香精少许。甘薯洗净蒸熟去皮,压成细泥,加入糯米面和适量清水揉匀,搓成条,揪成每个25克左右的剂子,逐个包入用枣泥、白糖、香精和成的馅,再按压成直径7厘米的饼。炒锅放火上,倒人大豆油,放入薯米饼坯,用小火煎至两面金黄色熟透时,出勺装盘食用。
其外皮香脆,内里软嫩,清香适口。具有温中益气、补脾健胃的功效。
猪肉甘薯饼 甘薯500克,通脊肉100克,蛋清一个,湿淀粉50克,大豆油150克,精盐、酱油、葱花各适量。甘薯洗净煮熟,去皮捣成泥状。通脊肉切细末,加入精盐、酱油、葱花、蛋清、湿淀粉、甘薯泥等搅拌均匀,做成10个圆饼,放油锅中微火煎熟即可食用。
其香酥适口,趁热食用,味道鲜美。具有暖胃和血、益肺生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