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先生莫名其妙的“心脏病”

2022-11-04 21:21:35马志国
家庭医学 2022年17期
关键词:被试者老伴心脏病

马志国

70多岁的辛先生,在女儿陪同下预约来访。出乎意料的是,辛先生是那样的健朗,满面红光,笑容可掬,上得楼来,看不出气喘吁吁,完全不同于通常来访者三分病的样子。更出人意料的是,落座后,辛先生女儿介绍说,老人得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心脏病,今天就是为此而来。

既是患有心脏病,为什么不去看医生,却来心理咨询?女儿回避后,辛先生介绍说:自己退休后身体一直很好,心脏也很好。大约三个月前的一天,老伴让我给一盆花换换土,我就拿个袋子去小区外的地里弄了点土。土不多,分量不重,但不小心把腰扭了一下。结果疼了好几天,自己心里挺烦的。好像就从那时候起,就不时地感觉自己心脏不好受了。

“平时我的心跳是每分钟60多次,一感觉不好受,就自己把脉或者测量,心跳就加快,70多次,80多次,甚至有时候到了90多次。对了,我老伴就是心脏病,已经下了两个支架,一家人都小心照顾她。我是不是也有心脏病了?我本来就是个敏感的人,如今每天早晨醒来就会想,又该心跳加快了,只要这样一想,心跳就真得加快了。结果弄得我什么也不敢做了,连外出散步都不敢了,整天就闷在家里担心自己的心脏病……”

据辛先生介绍,他这几个月来可没少跑医院。本地的医院差不多都跑过来了,外地的大医院也没少跑,都是挂的专家号。中医号脉,西医彩超、心电图、24小时心电监测……能做的检查都检查过了,都没有发现心脏有什么问题。而且,连可能引起心跳加快的诱因,比如甲状腺啊,血糖啊,都检查了,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让医生都感到困惑不解。最后,一位医生说:您的这个心脏病可真有点莫名其妙了,我们医生治不了,您是不是看看心理医生?就这样才联系上您。

心理解析:

消极心理暗示造成的恶性循环

为了帮辛先生明白自己的“心脏病”究竟怎么回事,我先讲了个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皮肤实验。在被试的皮肤上贴一片湿纸,告诉他们说,这是一种具有特殊功效的纸,能使皮肤局部发热,要求他们用心感受那块皮肤的温度变化。十几分钟过去后,将湿纸取下,被试被贴处的皮肤果然变红,摸上去还真的有点发热,有的还挺热。其实,那只是一张普通的湿纸。

随后,我又介绍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国外有人以将要执行的死刑犯作为被试者,告知被试者,在特殊的装置情境下,给他们以大量抽血的方式结束其生命,来测试人的生命能经受抽多少血。被试者不能看到却能听到抽出血液的嘀嗒声。结果到一定的时间,被试者真的结束了生命。其实这一切都是虚拟的,根本就没有给被试者抽血。

接着,我又介绍了生活实例。一位老先生为赶火车,跑了一段路后心跳过速,胸部发闷,导致昏厥。本来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他却认为是发作了心脏病,精神紧张起来。于是自诉的症状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以致卧床不起。医生检查没有任何心脏病。

最后,我告诉辛先生:“您知道在心理学上这叫什么吗?这叫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对人身体的生理机能影响非常大。心理暗示就像给人贴上了一个标签,人常常会如标签所标明的那样发展。有人把这叫作“标签效应”。哈佛大学的亨利·比彻博士的一项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实验以100个医学院学生为被试者,分为两组,各50人。第一组分配了红色胶囊包装的兴奋剂,第二组则分配了蓝色胶囊包装的镇静剂。实际上胶囊里面的药粉却调了包,只是被试不知道。结果两组被试的反应都如先前所以为的那样,吃了红色胶囊的一组很兴奋,吃了蓝色胶囊的一组则很平静。可见,是他们不同的心理暗示,抑制了身体用药后的生化反应。当人自认为是怎样时,他的神经系统便会传达一个不容置疑的指令,“命令”他身體的生化机能发生相应的改变。这就是俗话说的,身体跟着心念走。

人都难免在某些情况下,比如身体运动或心情紧张等,引起心跳加快。辛先生就是这样,70多岁的人,挖土、扭腰、疼痛、烦躁,这些因素引发心跳加快,本是常见的情况。然而,辛先生的敏感性格让他过于担心,让心跳加快更明显了;反过来也就更担心,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辛先生的问题与老伴的心脏病还有关系。首先,人们有一种心理倾向,如果家人患有某种病,往往会担心自己也患有同样的病。所以,辛先生担心自己也有心脏病。其次,老伴患有心脏病,成为全家人关注的重心。同为老人的辛先生,会有某种淡淡的失落,潜意识中也会通过病症来寻求家人的关注。这是辛先生闹病的潜在心理原因。

心理对策:

给自己贴个好标签

沟通了上面的意思,辛先生领悟非常到位:“明白了,我没有病,我心脏没有问题。以前都是自己吓唬自己。以后我就不用担心,不用害怕了。心跳加快就加快吧,不管它,该干啥干啥。此外您还有什么建议吗?”

我笑了:“您说的就是最好的办法,不去管它,不去担心它,它就会自觉没趣,也就不再吓唬您了,就跟您说再见了。这个办法,咱就叫作——不去管它,好吗?”

我介绍了一个实例。有个人到医院就诊,诉说身体如何难受,而且身体日渐消瘦,百药无效。医生检查发现此人患的是“疑病症”。后来,一位心理医生接受了他的求治。医生对他说:你患的是一种综合征,正巧,目前刚试验成功一种特效药,专治你这种病症,注射三支,保证康复。打针三天后,求治者果然病愈出院了。其实。所谓“特效药”不过是极普通的葡萄糖,真正治好病的,是医生语言的积极暗示,以及引起的自我暗示作用。

随后,我们交流了生活正常化的话题。辛先生表示,要回到以前的生活状态,继续每天外出散步的习惯,该做什么做什么,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

最后,与辛先生女儿做了交流。辛先生女儿表示回去转告家人,不再拿老人当病人,同时注意适当给予辛先生心灵的关注,帮助老人心理调节。时隔两天,辛先生就拨通了我的电话:“按您说的,避免消极暗示,利用积极暗示,恢复正常生活,三条我都做到了,心跳完全正常了。太意外了,可得谢谢您!”

猜你喜欢
被试者老伴心脏病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 03:20:52
中医新解心脏病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5:08
莫让老伴变成“老拌”
保健医苑(2022年5期)2022-06-10 07:46:58
老伴,幸福相伴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10:30
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
儿童花生过敏治疗取得突破
环球时报(2017-08-18)2017-08-18 07:46:39
我做了七八次产检都正常 孩子怎么有心脏病?
妈妈宝宝(2017年4期)2017-02-25 07:01:20
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发朋友圈?
奥秘(2016年3期)2016-03-23 21:58:57
爱“多事”的老伴
乐活老年(2016年10期)2016-02-28 09: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