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芳
摘要:建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体系的核心目的在于实现本族文化与外族语言的深度融合,即以更精准、客观、高效的英语表述传播中国文化,在消除国际舆论环境中“外强中弱”现象的同时,向全世界展现更真实、更立体、更丰满的中国形象。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做好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英语学科价值,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涉外交际的表达能力,优化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8-004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春健康职业学院科研项目“‘讲好中国故事’在外语课堂中的践行研究”(项目编号:CJSK2021014)的研究成果
教育部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指出,人才培养规格要符合“具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兼顾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统一”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也提出高校英语教学“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我国从未像当前一样对跨文化交际人才(尤其介于汉英语言之间)具有如此强烈的需求。这一需求的背后,既有全球格局的变化,也有中国崛起的事实。为了满足更高层次的对外交流需要,各行业需要更多既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又精通中国文化的实战型人才。從这个角度出发,构建“中国文化英语表达”体系并非盲目排外,更不是为了削弱国外文化影响力,而是促进英语学科范畴内中外文化的平衡。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存在实用主义思维,在英语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理念运用、教学方法实施等方面过度关注英语的翻译工具属性。特别是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活动中,这一现象更加突出,因为职业人才培养多采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模式,即强调专业知识与英语表达的结合,这容易放大英语的工具属性,削弱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1.“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内涵解读
仅从高职英语教育角度说,“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属于简单的翻译范畴,以中国文化为翻译对象,以英语作为目的语,主要目的是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但从现实出发,“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内涵更加丰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是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育的有效方式。人类语言教学基本上都从最简单的词汇、语法等着手,逐步上升到句段、语篇,教学内容无非一种语言的“形音义”,教学方式无非“听说读写”。从这一角度审视我国的英语教学,就必然要考虑教学资源如何组织的问题。显而易见,最直接、最经济的做法就是利用现成英语文本,如英语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甚至直接引进教材。而这些英语文本形成于英语国家作家之手,在撰文之时就以英语文化作为背景,难免会造成英语教学过程中大量出现西方价值观、政治取向等。此外,一些国内高职院校编写的英语教材的出发点是“如何与英语使用者交流”,编写标准往往遵循的是西方文化特征,以达到更好地对外交流、互动的目的。如此一来,英语教学就产生了严重的“文化价值不对称”现象,即学英语就要淡化中国文化,即便传播、弘扬中国文化,也不得不按照西方文化受众的习惯选择表达方式,这无疑会造成英语学科范围内中国文化的边缘化。
从宏观角度说,“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是夺回中国文化对外叙述主导权的必经之途。在“中国制造”“一带一路”的促进下,中国高等职业人才走出国门、走上国际舞台是大趋势,同时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崛起之势,也必然吸引大量国外资金、项目、人才等进入中国市场及各个产业体系。整体上,中外交流合作将会愈发密切,在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宏伟目标的前提下,中国必须消除国际社会长久以来的文化偏见,建立起以“中国英语表达体系”为基础的文化传播模式,这样才能将深厚、多元、丰富、异质的中国文化展现给世界。
2.“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涵解读
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发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相关论述(中文类型)可追溯到2007年,在一篇题目为《讲好中国故事扭转文化逆差》的文章中,作者详细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极度不平衡的问题,结合美、日、韩等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案例,论证了讲好中国故事对减少中国文化贸易逆差的重要性。从文化产业角度提出“讲好中国故事”的观点,符合“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哲学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将“讲好中国故事”界定为推动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我国各级文化事业单位、各类文化产业机构、各种文化职能主体的应尽义务。
立足跨文化交际场域,“讲好中国故事”的主旨内涵为“有效地传播”。而汉语、英语两种语言构成了全球范围内传播信息量最大的文化系统,前者使用人群最多,后者国际化水平最高,且共同特点是构成了“中心→周边”的强大辐射机制,即汉语、英语两种语言都超越了国家、民族的影响范畴,如汉语广泛地分布在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范围内,全球各地零星分布的“中国城”也起到了中国文化传播的作用。而英语在西方广泛传播,覆盖全球,部分文化、历史、信仰等不同的民族也将其作为母语或官方语言。尽管汉语、英语两种语言各有优势,但在中外文化影响力上却差距甚大。语言是文化的意义载体与传播媒介,这是其“人文性”价值的来源,然而语言也具有“工具性”价值,可以通过言说形式、符号形式、标志形式等存在于各种实体及出现在各种场合。由于西方科技、军事、工业、传媒等领域在全球产生了巨大影响力,英语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接受度更高,包括中国学校教育体系下的英语学科设计,也大量融合了西方文化要素,导致翻译交流维度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据此,“讲好中国故事”的完整内涵,即为一种利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范式,现阶段应立足国内英语教学,在公共英语教材内容、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英语教学理念及方法等方面,大量融入中国文化符号、情感、价值观等,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系统叙述,以更好地将中国的声音传播出去。
3.两者关系的分析
“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是必要的准备,包括人才准备、资源准备、途径准备等,而“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文化叙事范式,“中国故事”蕴含了中国历史、文化习俗、发展历程、政治信仰、民族意识等要素,基于具体的事件串联成完整的英语表达系统。将两者的关系映射在英语教学领域,“讲好中国故事”可以规避中国文化碎片化、符号化的呈现弊端,如在涉及“节日文化”时,传统英语教学多以西方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为基础,零星地提及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这样无疑会影响学生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基于“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体系,有助于加速“中国英语”变体的形成、发展、创新,将大量英语主导下的表述内容转换为中文模式,以更好地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智慧之美。
在国际交流中,英语是首选的工具,使用者几乎涵盖全球所有国家、地区的人群,在共同的语言表达范式下,人们很容易忽略掉语境差异。根据Edward·T·Hall提出的“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观点,中文作为一种高语境语言在表述过程中,语言编码系统并不严谨、表述并不清晰,但鉴于“意境”的存在,反而可以表达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信息。英语作为典型的低语境语言,本质上是一个编码清晰、系统严谨的信息系统,这就造成英语表达直白、淺显的特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意味着高语境场域中用低语境语言传递信息,如果采取碎片化的形式(如中英词汇对称翻译),就很难发挥出中国文化意境的辅助言说优势。基于“讲好中国故事”的视角,可以很好地弥补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过程中“高语境缺失”的现象,一个中国故事的背后,包含了大量文化场景、文化习俗、文化理念等,可以为“英语表达”营造一个逻辑自洽的文化场域。
1.有利于正确认识大学英语的价值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于大学英语价值有清晰的界定,于宏观层面而言是“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微观层面而言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所以“实用价值”才是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核心价值。但要发挥英语的实用价值,不能局限在“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的应用体系之内。随着世界各国、各地交流日益深入,建立一套符合本民族文化特质的英语表达系统已成必然。现阶段,突破英、美英语垄断地位的英语表达系统已不在少数,如新加坡、印度、南非等国家,这些“英语变体”巧妙地利用了英语固有语用要素(词汇、语法等),但在内容表达上又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实现了对外交流与文化传播的供应。在“讲好中国故事”视角下,加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转化,可以为“中国英语”的变体形成奠定良好文化基础,使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得更加充分、立体。从大学生角度说,则有利于他们正确认识大学英语的价值,即英语不是单纯的信息转换工具,而是本民族、非本民族文化的传播介质。
2.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国故事”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中国故事可以跨越古今、穿梭千年,将中华民族创生出来的优秀品质涵容在内。但要完美演绎中国故事,缺乏中国文化语境是不可行的,以“一带一路”为例,这一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宏伟的合作倡议,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而言,是很难理解“带”(Belt)和“路”(Road)的内涵的。而且,即便外国人知道“丝绸之路”,也很难从“天下”“大同”等充满中国文化底蕴的概念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要讲好中国故事,必然需要一个与中国文化高度匹配的英语表达途径,其基本建设方式就是“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相对应的,在面向大学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不是简单地将中国故事文本翻译成英语文本,而是把中国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精神、智慧、道德等转化成英语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让学生深入学习中国文化,在主观意识上完成中国文化身份认同。只有这样,在运用外语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自信。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涉外交际表达能力
事实上,“讲好中国故事”中“故事”一词也可以从本意上理解。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故事”几乎是世界上每一个民族文化中必备的部分,它在现实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想象、引人的情节,促使人产生阅读了解的欲望。而故事本身,又往往蕴含了一个民族的情感、道德、价值观等文化意象。身为当代大学生,能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意味着其英语基础牢固、使用能力强,也说明在跨文化交际维度有较高造诣。因此,面向大学构建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体系,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为“讲好中国故事”做准备,这一论点也具有充分的理论支持。著名语言学家S·D·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认为,个体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完成“i→i+1”的发展,其中“i”可以看成是大学生当前的英语水平,如中国学生对于长城的认识局限在“The Great Wall is a military facility used to prevent nomadic aggression in ancient China.”层面。要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就需要接触“i+1”水平的语言材料。这就需要从中国文化视角构建“关于长城的英语阅读材料”,如“孟姜女的故事”“长城的建造工艺”“长城在国歌中的寓意”等,都可以通过“故事形式”的转化实现。学生所掌握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材料越多,就越有利于增强涉外交际的表达能力。
4.有利于优化大学生英语学习效果
不同语言之间是有共通性的,如汉语、英语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字”(汉字词VS单词),进一步细分可以发现“笔画”和“字母”的对称性关系,再进行拓展可发现“主谓宾”“被动语态”等同质性特点。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分析,母语学习成就对外语学习的正向作用要远大于负面作用,即一个人在熟练掌握母语表达范式,并在母语环境下形成成熟、严谨的语言逻辑思维之后,更有助于理解外语知识点。从教学方法入手,如果高校英语教学能够充分利用“讲好中国故事”这一组织方式,指导学生分别用汉语、英语进行表达,则通过对比检验,大学生可以更清晰地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并将汉语学习经验有效地迁移到英语学习活动中,以提升优化英语学习效果。
5.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英语文化生态
无论是从“古往今来”的时间维度分析,还是从“由中及外”的空间维度观察,人类文化始终保持着充分的多样性。即便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求同存异”仍然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主基调,汉语、英语分别是全球使用者最多和使用者最广泛的两种语言,应该认可文化的多样性。中国崛起,对增强自身文化软实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自然不能放任英语文化生态单一化发展。一方面,在英语教育体系建立过程中,要秉承开放的态度,广泛吸收不同民族文化要素,并以贴合该民族文化的方式建构英语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中国文化在英语表达中的比例。“讲好中国故事”为提高中国文化比例提供了系统性方案。一个故事,即蕴含了一系列中国文化元素、意象、价值观等,从而建立完整的英语文化生态。
“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一个新时代中国人的义务,是彰显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对于高职英语教学而言,以“中国文化英语表达”为实践方式,可获得一些启示。
第一,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英语教材内容创新的标准。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开发英语通识读本,在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指导下,编写能够反映新时期中国面貌、人民精神、职业道德的内容,如根据“扶贫攻坚战牺牲人员”的事迹,编写用于德育的英语读本。另一方面,要与专业内容深度结合,把该专业(职业)相关重大事件、人物、成就等改编成新時代的中国故事。
第二,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英语教学活动的固定项目。如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新冠疫情”这一主题出发,带领学生探讨“集体主义”“利己主义”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以“抗疫故事”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
第三,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英语考核的组成部分,如在公共英语考试问题设计上融入中国传统节日、杰出人物、地域美食等内容。在专业英语考试问题设计上,从历史中筛选与学生本专业相关的内容,如医护专业英语可关联“孙思邈”“华佗”等历史人物,水利工程专业英语可以关联“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历史工程,潜移默化地把中国文化用英语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了解非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既然汉语、英语之间的翻译强调对称性,那么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之间也要保持对称性,这是本文提出“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逻辑起点。而“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文化利用英语更好地表达、更有效地传播,指明了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常海潮.大学英语课讲好中国故事:现状、路径和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21(05).
[2]李麟凤,王红艳.“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探究[J].英语广场,2021(27).
[3]袁小陆,赵娟,王辉.英语专业教育中的中国文化传承现状研究[J].中国外语,2021(04).
[4]王志倩,郑青.高校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研究[J].海外英语,2021(07).
Explora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English Expression Teaching in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Sun Fang
(Changchun Vocational College of Health,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 The core purpose of constructing the English expression system of Chinese culture is to achiev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native culture and foreign languages, that is, to spread Chinese culture in more accurate, objective and efficient English expressions, and to show a more authentic, three-dimensional and fuller image of China to the world while eliminating the phenomenon of "external strength and internal weakness" in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Teachers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English expression teaching of Chinese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so that college students can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college English discipline, enhance their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mprove their expression ability in foreign communication, and optimize their English learning effect.
Key words: 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English teaching;English expression ofChineseculture; culturalf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