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山
(铁道警察学院,郑州 450000)
采购,主要是通过合同的方式有计划、大规模地购得物资。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一般分为政府性的和非政府性的,再往下划分还有更细致的采购类型,因此,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来规范采购工作。但是在现行的采购管理中,由于内部控制风险力度不够,采购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保证采购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有序进行。
采购基本上是所有行政事业单位都会有的工作内容,通过合理的物资采购,能更好地保证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顺利有效展开。具体而言,采购可以细分为两种,即政府性采购和非政府性采购。政府性采购受到法律法规的监管,具有较强的规范性。而非政府性采购因为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较少,容易滋生采购腐败。因此,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加强监管,杜绝腐败行为,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廉政建设,保证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加强采购管理,有利于保证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行为规范,合理利用资金,节约采购成本,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绩效。同时,加强采购管理,有利于提高采购效率和资金利用率,还能有效杜绝腐败行为,提高阳光采买建设。
采购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需要相关人员对采购风险具有全面的认知。
在进行采购前,需要制定采购预算,将每批次的采购预算记录在册,如果采购预算和事业单位的年度预算对不上,或者是事业单位对采购工作没有一个规范的管理,很容易导致采购资金超支,影响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在有规范采购预算的基础上,还要制订详细的采购计划。如果没有详细的采购计划,采购人员对当地的物资市场价格、供应量以及供应商的情况都不了解,很容易影响采购质量。同时,没有明确的采购计划,采购的时间、数量、人员也无法明晰,会导致采购效率降低,影响事业单位的工作运转。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申请流程不够规范,申请中没有明确的采购方案和计划,流程审批不细致,导致采购管理松懈。采购管理松懈很容易导致采购过程中招标、选择供应商的环节出现腐败情况,影响采购质量。采购工作后期,很容易因为采购计划的不完善导致后期工作难以有效推行下去,比如货物供应不足影响采购时间、采购价格由采购人员自行决定,没有严格的监管,容易滋生腐败,比如货物质量出现问题、不符合采购需求、资金利用率低等。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采购工作的风险,需要相关人员加强采购监管,规范采购整个工作流程。
行政事业单位在规划采购工作时,内部控制力度不够,对采购工作的管理缺乏重视和规划。很多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其管理重心往往会放在单位的业绩上,忽视了内部控制管理。这就导致采购工作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督,采买人员自主性强。长此以往,采购工作流程难以规范进行,容易滋生采购腐败。而且,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审批机制依然是管理者审批为主,采购工作和规划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财务人员想要控制采购预算,也难以真正对这一领导审批机制形成有效制约,导致预算管理得不到严格控制,资金浪费、利用率低的情况比较严重。同时,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力度不够,管理人员对采购的预算和风险意识也不够强,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相关人员也缺乏采购风险意识和规划预算意识,使得采购工作效率低。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本身有限,很多采购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这导致不同岗位之间的工作内容权责不清,采购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督,监督力度不够。而且,采购工作人员的多重职务性,财务难以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管理,很多管理人员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意识。风险意识淡薄,导致很多工作人员在进行采购工作时,对风险考虑程度不够,市场价格和供应商选择判断不够准确。比如有时会出现确定好的供应商临时抬价或者货源不足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采购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导致采购单位内外部出现各种风险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需要公开,但是实际上,很多公开的内容和信息不够完善缺乏公信力。比如一些账单公开后,其内容和款项以及用处细节缺乏详细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将信息公开了,群众也无从查证,无法真正做到监督,这种信息公示也就失去了其公示的意义。另一方面,针对采购工作相关内容,基层员工能够反馈给管理人员意见的渠道不多,很多采购工作中的各种细节问题没有专人进行收集,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工作反馈,导致很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影响采购工作效率。除此之外,由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很多工作流程相对烦琐,进度慢,效率低,工作中产生的各项信息数据无法得到有效的收集整理,申请流程缓慢,年度采购工作累积的信息数据整理起来缺乏有效的整合,导致很多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没能利用起来。
政府性的采购行为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监管,其规范性比较强,不容易滋生腐败。非政府性的采购工作虽然也是国家统一下拨资金,但是因为采购过程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很容易滋生腐败,因此需要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对单位的内部控制。比如,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根据单位内部的实际岗位人员分布与工作情况进行细分,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管理条例或规范。比如,采购管理中,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每次的采购要提前拟订采购计划,计划中规定好采购时间、采购内容、数量、详细的价格区间、供应商预选等等。在确定好计划并进入实施之后,要有规范的申请流程,采购申请流程里除了包括上述内容,还要有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其中明确规定采购的物资、价格以及数量,确保实际的采购工作与计划能够对应上。同时,要设立相应的监管机制来制约采购工作,可以设立财务相关监管,加强内部控制,确保采购工作的每一环节都能在内部控制之内,将采购资金控制在预算之内。
在加强内部控制之后,要对采购工作的流程进行严格的规范,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采购流程并实施到工作中去。比如在供应商招标过程中,要规范其流程,保证招标的公开、公平、公正。在物资进行订购交接过程中,要细节化每一个流程,使得每个工作流程都有明确的负责人,保证操作流程的规范性。
在采购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避免出现各种合同问题。因为非政府性的采购,一般都是行政单位自发组织的,监管性不强。因此,需要相关的采购人员着重加强各种采购合同的审查工作,尤其要明晰合同中的责任区分,还要警惕各种合同诈骗风险。因此,采购工作不仅需要采购人员具备相应的风险意识,最好还能有合同法务和财务人员进行监督,确保采购流程的安全性以及合同款项的利益划分。具体而言,采购流程中的合同拟定,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全权交由采购部门来决定,要多个部门协同监管,对合同进行审查,保证合同中条例的公平合理性。还需要注意的是,在签订合同时,要确保供应商的合规性,检查供应商资质。如果是借助第三方机构,则要审查第三方机构和供应商,确保两方都具备相应的资质,信誉度合格且有保障,再确定合作。
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工作,都要有明确的工作组织架构。行政事业单位要做好明确的岗位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明确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通过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内容分化,提高工作分配效率,避免工作内容重复和权责区分不明等情况的发生。明确的工作内容和责任区分,有利于提高各岗位人员的责任心,工作出现问题也方便追究根源责任人。通过合理明确的组织架构,也方便管理人员对各个岗位人员进行管理,推进决策、监督和管理工作。比如,在采购工作中,可以设立采购主管、采购小组、采购方案设计组、采购流程负责组以及监督小组等等。同时,还可以设立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岗位。因为有了明确的工作组织架构,相对而言,管理也需要加强力度。只依靠采购部门内部管理,远远达不到制约和监督的力度,需要外部监督权利的制约。可以设立相应的工作监督评审部门,评审的内容可以贯穿采购的全过程,从采购的计划拟订、审批过程、采购人员的询价招标以及看货、签约、核算、付款等流程内的工作,对相关采购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评定,对于其不足之处可以提出相应的建议或意见,以此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有明确的组织架构,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员工的岗位责任意识和专业能力,提高员工的采购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打造一支强大的采购人才队伍。
事业单位需要控制好年度预算,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可以对单位的办公设备、公用品消耗等实际情况做一个具体的调查,以此对办公物资的消耗有个全面的认知,对年度财务预算也能有一个更加准确的资金估算。在明确了解物资消耗需求之后,做一个全面的规划统筹,控制好年度采购预算,将年度的预算细分到每个月。要保证预算规划的科学性,还要了解行政事业单位所需的办公物资在当地的价格波动,给每月的采购预算留有一定的价格波动区间,保证预算的合理性。同时,相关的采购部门管理人员要对采购的物资、数量和货物来源做好严格的监督,控制采购资金的使用,避免滋生腐败。同时,对于一些资产闲置浪费的情况,要加以控制,可以将闲置的物资重新整合利用起来,减少采买的数量,避免铺张浪费。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管理没有完善的流程,导致采购内容混乱,有时会出现重复采购或者多购少购的情况,影响采购质量和效率。因此,需要设立专门的人员进行采购分类管理。比如,日用办公类的采购管理,进行细分,记录好每一次的采购数量以及每月剩余数量,规划好下一次采购数额,避免出现浪费物资现象。除了日用品之外,各种办公设备也要做好分类,记录在册,保证每一笔采购,不论数目大小都能找到相应的记录。
想要保证采购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避免滋生腐败,就要保证管理和采购工作区分开来,用外部管理来制约内部采购。采购活动必须要在其他部门监管下进行,以保证采购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同时,也可以成立相关的监督部门,专门监督采购活动全程,对采购活动进行评审。通过监督管理部门和采购部门的区分,减少腐败滋生。管理部门可以是相关审计、财务,需要明确管理部门和采购部门没有利益关系,保证监管的公平性。
在采购过程中,采购也分很多种,有小额采购、大额采购、直接采购、招标采购等。如果行政事业单位选择招标采购的话,要注意做好招标工作,保证招标的公平性。在确定供应商后,要对供应商的公司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降低采购风险。同时,确认招标后的一系列流程、合同都要有明确规范的操作。如果是直接采购,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至少与三家以上的供应商进行谈判,通过对货物质量、价格、可供应数量的对比来选择最适合供应商,提高采购的性价比,促进资金的合理利用。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加强采购管理内部控制,防范采购风险,不仅需要加强采购流程的监管,规范采购工作,还要制定相关的采购制度,保证相关人员工作规范。通过加强监管,把控采购流程,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杜绝采购腐败,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