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靖婷
(常州大学 商学院,江苏 常州 213159)
近年来,优先发展经济的模式催生出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气候变暖、资源短缺、水污染等已成为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瓶颈。国家生态环境部对不同行业和地区陆续发布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文件,从制度层面上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与此同时,公民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公民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关乎着民生福祉,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已然成为当前社会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兼顾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生态创新被视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逐步受到广泛关注。
企业既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态创新的主体和基石。相较于传统创新,生态创新不但能降低生产的环境成本,也能为企业带来溢出效应,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降低污染,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应对环境变化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尽管全社会对于生态创新较为推崇,但仍有部分企业不愿意进行生态创新。究其原因,一方面,环境政策、消费者需求、企业资源和能力、管理者环保倾向等因素都会对生态创新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对生态创新是否违背“逐利性”的问题上还存在疑虑,获得经济效益往往是企业最为看重的。因此,需要进一步厘清生态创新的影响因素,以及明确生态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本文首先对生态创新的内涵和分类进行剖析,其次从不同理论视角阐述影响生态创新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最后再探讨生态创新与企业经济绩效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有利于指导企业更有效地推进生态创新,整合环境和经济的双重目标。
工业化进程中对环境的污染越发加重,生存环境的修复性受损,可持续发展危机加重,在此背景下产生了生态创新的概念。这一概念首次提出于1996年,Fussier初步将其定义为“一种明显降低环境损害又能为企业创造商业价值的创新”。21世纪初,又有学者做出进一步阐释:在整个生产周期内,既能最小化资源消耗和有害物产生,满足顾客需要和促进生活质量提升,又能创造具有价格优势的新产品、工艺、服务、流程和管理的创新。杨燕、邵云飞(2011)对企业层面的生态创新进行定义:致力于获取环境和经济双重利益的创新活动,通过研发、改进或使用一种全新的生产工艺、管理方式、产品或服务,从而减少整个生产周期产生的环境污染和风险,提高资源生产力。反观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的概念界定,生态创新始终围绕着“生态导向”和“经济导向”,并试图保持两者间的高度平衡和有效融合。此外,一些与生态创新相近的概念也在文献中不断出现,如“绿色创新”“环保创新”“可持续创新”等。不同于其他创新,生态创新在研究领域上具有“双元性”,属于社会责任(CSR)与创新管理两个领域的交叉部分,在目标上也具有“双元性”,不仅要保证环境质量,还要兼顾经济效益。
生态创新的分类还处于探索阶段,多数研究倾向于将生态创新按照内容和形式划分。Qi等(2010)认为,生态创新包括生态产品和工艺创新两种,前者是指既节约资源又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后者是指生产环境中高资源利用率和低环境污染;Cheng & Shiu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生态管理创新,表明生态创新不再是研究和技术部门的工作,还与企业的管理方式密切相关。OECD(2010)按是否是技术创新将生态创新分为生态技术创新和非生态技术创新;Hammar & Lofgren(2010)从创新强度视角分为突破式生态创新和渐进式生态创新,突破式生态创新强调一种颠覆和推翻式的变革与重组,而渐进式则是更加温和地在原有工艺、产品上的改良和优化;Chen等(2012)基于战略反应,将其分为主动式、被动式生态创新。
除了上述二维度和三维度的分类,有部分学者依据行为独特性为标准,考虑生态创新行为与企业核心业务间的相关程度,将其分为环保技术研发、清洁生产技术、末端污染控制技术;Kemp & Pearson(2007)进行四个维度的划分,分别是环境技术创新、生态产品或服务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还有学者进行更加广泛的分类,划分为生态产品、工艺、组织、市场、社会和制度创新六个维度。
综合来看,学者们先后从内容、形式、强度、战略主动性等维度对生态创新进行了分类,对生态创新维度的研究日益深入,同时也表明生态创新内容丰富、涉及范围之广,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创新活动。
随着对生态创新的不断重视,有研究试图厘清生态创新的决定因素,即哪些因素会影响企业的生态创新,此类研究对于生态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环境规制等外部因素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影响生态创新的首要因素,严厉性的环境政策和鼓励性的资助补贴都对企业生态创新产生一定影响,除政府之外的消费者、供应商等其他利益相关者需求和压力也是重要驱动因素。除了外部制度层面的原因,组织层面的资源和能力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企业的内外部资源是实施创新的所需资产之一。除此之外,领导者的环保意识、环保认知等因素也会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对于组织架构不完善,管理者决策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而言更是如此。
制度理论指出,遵循相关制度和规制才能保证企业的合法性,生态创新被视为一种应对环境压力的有效方式,有利于规范企业行为,提升组织合法性,也正是这种合法性揭示了企业短期内可能无法获利但仍要进行生态创新的内在原因。环境规制是影响企业生态创新的重要因素,完善的环境政策有助于企业采取主动型的生态创新,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打造企业独特竞争优势,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何玉梅等人(2018)通过对42家矿产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分析,得出环境规制有助于企业生态创新进而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结论。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学者将生态创新视为一种满足利益相关者环境需求的创新,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利益相关者。反之,利益相关者也会左右企业的战略选择,生态创新战略的实施也是如此。为缓解利益相关者的环保压力,企业需要开展生态创新以满足其环保需求。同时,利益相关者也会给予企业更多的资金支持,使企业在行业竞争中更具优势。Li等(2017)认为,利益相关者压力有助于企业实施生态创新,企业获利能力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独特的、有价值的、稀缺的资源是影响创新的重要因素,生态创新与企业内外部的资源密不可分。胡元林等人(2020)基于重污染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内部、外部资源都会对生态创新产生正向作用,且内部较外部资源影响更为显著。在资源的基础上有学者进一步引入能力来探讨其对于生态创新的影响。彭雪蓉、刘洋(2015)认为,创新能力影响生态创新的重要因素,能够帮助企业突破技术和知识限制,减缓创新的路径依赖,创新能力越强的企业越倾向于实施生态创新。
高阶理论认为,管理者能够影响组织行为与企业绩效。战略选择理论指出,高管是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角色,这也就解释了在相同政治、经济背景下企业采取不同环境战略的原因,即高管的环保态度对企业生态创新会产生影响。具有高度责任感的高管倾向于把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配置用在生态创新领域,把握生态创新的市场机遇,更好地促进生态创新的绩效转化。徐建中(2017)将高管环保意识细分为一般环保意识和收益环保意识,分别探讨两类高管环保意识对于绿色创新实践的作用。陈泽文、陈丹(2019)对重污染行业企业进行的研究发现,机会型和责任型高管环保意识能推动企业进行绿色创新,进而提升企业经济绩效。
企业生态创新的相关研究离不开对企业绩效的探讨,回归到企业“逐利性”的本质,生态创新是否对企业经济绩效产生积极影响是决定企业是否采取生态创新的重要原因,所以厘清生态创新与企业经济绩效二者间的关系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只有对生态创新的引擎机制有了合理认知,企业才能将生态创新战略付诸实践。然而,理论界关于生态创新是否能够显著提升绩效仍未统一口径,甚至有研究得出了负向影响的结论,这种分歧显然不利于生态创新在实践中的落实。
传统学派秉持生态创新对企业绩效没有影响甚至负向影响的观点,认为生态创新作为一种长期创新,前期投入的成本无法收回,并且挤占了本应用于核心业务的资源。Ryszko(2016)研究了波兰292家企业生态创新对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显示,二者并无直接联系;李怡娜(2017)对7个国家进行问卷调查,实证研究表明,绿色实践对于经济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
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生态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环境和经济的双赢,实现双重目标。多数研究也佐证了这一观点,认为生态创新能够有效地减少物料使用,提高利用率,并为特定的消费者提供具有差异性优势的生态产品,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同时也是提升绩效的有利因素。再者,生态创新在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声誉,以此激发潜在的经济绩效。彭雪蓉(2014)对101家浙江中小企业进行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生态创新对组织绩效的正向作用;Zhang & Walton(2017)对新西兰83家绿色导向型中小企业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生态创新对商业业绩有积极的影响;Eiadat等(2008)研究认为,利益相关者的压力、管理者的环保意识都会对企业生态创新产生影响,并且生态创新能进一步促进企业绩效的增长。
有学者对生态创新与企业经济绩效呈负向关系的结论进行解释,研究出现负向关系主要因为衡量生态创新影响绩效的方式只是简单地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忽视了环境战略带来的无形收益以及对企业绩效的间接影响。学者普遍认为在多数情况下,生态创新能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所有权、开发成本和学习、模糊性的因果关系作为三种隔离机制,对于生态创新的企业而言,研发专利能够获得所有权的保护,加大竞争企业的学习和研发成本,从而隔离竞争对手,保证企业在行业内的利润率。
首先,本文剖析了生态创新的概念及其分类,其次对生态创新的“前因”进行理论和实证梳理,最后论述生态创新对于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本文认为,生态创新对企业经济绩效有积极作用,并且生态创新会受到环境政策、利益相关者压力、组织资源和能力以及高管环保意识的影响。结合生态创新的“前因后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意见。
对于政府而言,在制定严格法律法规“迫使”企业实施生态创新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环境规制的强度和灵活性,既要对不符合环境要求的企业实施惩罚,也要适当地对环境友好型企业予以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如灵活的税收、采购政策以激励和奖励企业主动实施生态创新。对于企业而言,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环保意见,企业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产品销售水平,并且利益相关者的评价也是企业绿色声誉的重要来源,因此,维护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十分必要。另一方面,要注重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育,要及时将内外部可用于生态创新的资源加以整合、重构,内化形成企业特定的资源,并且要把创新能力的构建贯穿于日常研发、生产、经营当中,如组织学习能力、吸收能力、整合能力等等,这些能力是推动实施高效生态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为此,还建议企业要及时与大学、科研机构等展开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加强研发与生产。对于管理者而言,正确认识生态创新对于企业经济绩效的作用必不可少,避免做出只求经济发展而无视环境的短视行为,同时要增强政策敏感性,充分把握环境问题中暗藏的发展机遇,打造企业生态创新的组织文化,着眼于获取长期的经济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