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事件中媒体公信力的建构与重塑

2022-11-04 11:04
今传媒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公信力新闻媒体新闻报道

陈 欣

(南京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一、引 言

在面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安全等突发状况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时,我们应认识到这些突发事件极大地威胁着社会安定,侵扰着公众的正常生活。而重大突发事件过后,社会和个人通常会发生信息“饥渴”,认知平衡被打破,十分需要全面了解事件的总体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便成为总体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在当今媒介化的社会里,面对灾难事件,我们既不会畏惧,也不会退缩,困难的是灾难过后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相关信息报道,从而降低媒体自身公信力,造成信息传播错位,引发社会恐慌。因此,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如何提升与构建媒体公信力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简单的探讨。

二、新闻媒体的人文精神

(一)人文关怀内涵

新闻媒体人文关怀的实质就是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基本尊严,维护人的基本权利,坚守人的价值,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在新闻报道中,人本价值的体现也是检验媒体工作者职业素养的试金石,新闻人在追求事实真相和实现新闻价值的同时,其报道也必须是“有血有肉”的。

灾难本身具有很强的破坏力,会迅速引发社会的普遍关注和热议。对突发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亦是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大突发事件既是媒体报道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在逆行中用笔尖记录世间冷暖并努力寻找真相的职业理想的体现。新闻人首先是一个“人”,可以说,新闻人是社会的“代言人”,在客观进行新闻报道的同时,也必须是有温度的。新闻媒体的人文精神就是指媒体关心和满足公众精神心理方面需求的一种职业情怀。大众传媒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维护公众利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较大作用。因此,在新闻报道中注入人文情怀,才能使媒体在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发挥黏合剂的良性功能。也可以说,富有人文精神的新闻报道也是媒体建构公信力的重要途径。

(二)人文关怀:媒体公信力重塑之本

在媒体竞争日益加剧的大环境下,个别媒体会为了视觉刺激或经济效益,传播一些博眼球的内容,希望能够引起所谓的“轰动效应”,却忽视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2020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在全世界范围内肆虐,给各个国家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这不仅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也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习近平总书记说,“湖北和武汉等疫情严重地方的群众自我隔离了这么长时间,有些情绪宣泄,要理解、宽容、包容,继续加大各方面工作力度”。因此,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的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人文关怀,对公众的负面情绪进行安抚,维护社会安定。在这场抗疫斗争中,那些为我们负重前行、遮风挡雨的送行者,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情怀,要被全社会看到,就需要新闻媒体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报道传播出来。尽管疫情无情,但是,记者笔下很多医务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却让这个寒冬多了一抹暖色。疫情爆发之初,年过七旬的钟南山院士毅然决然奔赴第一线武汉查看疫情,他的医者精神和大爱情怀让很多人都深受感动;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作为医生他隐瞒了自己身患渐冻症的病情,没日没夜地奔赴在最前线为重症患者的生命抢时间,但是作为丈夫,他却完全顾及不到被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妻子,他的事迹让人敬佩和动容;接受记者采访的“95后”小护士,才二十出头,她说自己是瞒着父母报名过来的,记者让她在镜头面前向父母报个平安,她的那句“我不想哭,哭花了护目镜没法做事”让电视机前的每一位观众无不动容。当这些温暖人心的人和事被具有人文关怀和责任担当的媒体报道出来,才能真正成为救灾的力量,成为公众的减压阀,成为社会的稳定器。所以说,人文关怀是媒体公信力重塑之本,公信力是新闻媒体的生存之本,有了公信力媒体才能持续发展。

三、新闻专业主义视角

(一)何谓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要义就是始终恪守新闻人的客观与中立,在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基本方向的前提下,做到真实、全面、公正以及平衡。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是于19世纪末在中国兴起的,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和受众越来越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媒体只有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才能具有稳定向前的生命活力。因此,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事关媒体的存亡兴衰,新闻人要用专业提升传播价值,用专业塑造媒介公信力。

(二)职业新闻人:用专业性提升媒体公信力

新闻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公共性活动,其服务的宗旨就是公众利益至上。然而,一些媒体缺乏理性,从公众至上而变为利益至上,导致很多有偿新闻、媒介寻租、灾难性新闻报道冷漠化等问题层出不穷。需要注意的是,理性并不等于无情,冷静也不等于冷血,有些报道呈现出看客式的冷漠,不顾及社会影响,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比如2018年重庆万州长江二桥发生的公交车坠江事件,该突发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热议,各大媒体迅速加入争抢一手新闻资源的大军中。《新京报》在没有经过官方证实的情况下,仅凭借一些路况视频,推断出事故的原因是因为公交车为了躲避迎面而来的女司机的车,最终导致公交车不受控制坠江。一时间,网络上出现了很多讨伐这位女司机的言论,然而不久之后,该事件得以迅速反转,重庆市万州区公安分局在其官方微博下发布了一则公告,证实此事故与私家车女司机没有任何关联,真正的原因是乘客与司机发生激烈争执才导致惨剧的发生。由此可见,在传播主体泛化的今天,新闻媒体作为权威信息的源头,其对专业性的坚守成为自身公信力的最佳名片。汶川地震发生后,《南方周末》在《大地震现场报告》中的“死亡之孤”“闭绝之境”“传播之道”等九个专栏中,用三十余篇报道为受众传递了最新的抗震救灾信息,及时消除了人们的恐慌,充分展现了媒体人担当,提升了自身公信力。

四、新闻平衡报道原则

(一)新闻平衡报道的理念

新闻平衡报道简言之就是媒体从业人员在新闻实践过程中,时常会面对纷繁复杂且矛盾重重的新闻事件,在报道对象上,要兼顾矛盾双方;在报道言论上,要允许多种声音的存在;在报道立场上,要恪守客观中立,尽可能公正平衡地呈现出事实的全貌。

(二)把握好度:用平衡报道理念建构媒体公信力

媒体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首要职责就是服务大众,为大众传递最新的信息。评判一则新闻报道是否合格或优秀,除了要考量记者自身的表达方式和行文逻辑,更重要的是要看报道本身是否体现公平公正等深层价值。突发事件是对新闻从业者的重大考验,新闻从业者要明确立场,避免失衡问题。《南方周末》在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发表了《高铁之乱:“不可能”的事故》专题报道,该报道通过乘客、目击者、专家、铁路工作人员的多方求证,对火车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使公众对此事件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新闻报道要把握好度,拿捏好分寸,控制好火候,“过”与“不及”都会影响到最终的传播效果。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只有平衡报道才能建构媒体公信力,提升媒体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 语

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信息传播的手段日趋多元,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公信力依旧是媒体的立身之本。因此,各大媒体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要创新完善报道理念在报道中注入人文精神,坚守专业主义,做到公正平衡,努力提升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引导正向舆论,塑造良性的传播环境。

猜你喜欢
公信力新闻媒体新闻报道
浅析利用新媒体技术改进企业工会新闻报道工作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探析
雪中放牧新风景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完善仲裁制度 彰显仲裁公信力
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
河北“全覆盖式”对各级新闻媒体进行财政支持
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路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