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勇,雷 欣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双减”政策是国家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重要举措。该政策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下所做的战略决策,是对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感这一承诺的坚定回应。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新时代对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教育承担着树立正确价值观及弘扬发展优秀文化的重担,该政策的落实为学校教学的优化改革提供了方向和指南,同时也为学校武术教学的优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技击本质流传至今。学校作为推广、发展武术的重要场域,是武术技击动作传习、武德武育价值实现的主阵地,乘“双减”之势,助推学校武术教育的不断优化,对“双减”政策所提出的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有现实意义。
教师是学校教育向前发展的“引擎”,师资队伍的数量和专业性影响着学科的教学质量。目前,无论是供给端学校武术人才的培养,还是需求端学校对武术专业教师的需求都处于失衡状态,这成为制约学校武术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很多学生表现出“喜欢武术,但不喜欢上武术课”的一个关键原因。一方面,武术本身具有长期性学习的特点,武术专职教师的空缺使系统性的武术教学难以进行,其自身的教育价值自然无法实现;另一方面,非专职武术教师本身对武术内涵理解不深刻,教授时难免陷入机械式教学,从而忽略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武术的推广和传承陷入代际危机,武术发展式微。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支点。大数据时代下,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公众难以在庞大的信息流中理性辨别是非,其中学生更是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在越来越多传统文化被遗忘、历史英雄被污名、民族自豪感淡漠的网络世界中,传统武术更是成为舆论“重灾区”,扑面而来和夹杂其中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作为传统体育项目的武术受到一定程度的污名化,以弘扬武术之名谋取利益的网络红人屡见不鲜,“不讲武德”“花架子”等与武术有关的嘲讽、贬义的词语在各大网络平台成为热词,并迅速成为中小学生的口头禅,使武术的技击本质与所要传递的尚武崇德的精神相违背,中小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与积极性也难免受到影响。
总体而言,场域理论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传统武术的德育价值不会变,其技击本质也不会变,变化的是时代发展的语境。在工业时代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原有的物质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滋养传统文化的“乡土”逐渐被“混凝土”侵蚀,公众在传统体育面前表现出集体失声、失语,使武术现代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困境。在这一特定的时代语境下,学校武术的推广荆棘密布,学校难以找到准确定位以及形成广泛的集体认同感,学生对武术特有的价值内涵无法领悟,对武术学习的期待值下降。
“双减”政策的落实不仅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明确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呼唤。该政策指出:强化配套治理,提升支撑保障能力,要求配齐配足教师,政府保障经费措施到位。“双减”政策的提出对武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双减”政策会促使学校致力于加强武术师资配备。专业武术人才的引进将改善学校武术供需结构失衡的状态,为学校武术的推广打下人才基础,将武术文化与武术技能的推广深入校园,使学生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在武术学习中得到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双减”政策会促进学校加大对相关武术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提升武术硬件设施水平,武术教学的开展必将以辅助器械作为依托,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能服务教师的教学。传统武术拳种丰富、特色鲜明,武术器械的介绍和器械动作的教授是武术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初级棍中的舞棍花、撩棍等动作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上肢力量,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双减”政策能使武术教学活力焕发,展现独特魅力。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为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开展文体、艺术、阅读、兴趣小组等活动,并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中拓宽课后服务渠道,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意见》的贯彻落实,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学习武术技能、发展武术兴趣腾出更多的时间,同时为武术教师开拓“第二课堂”、激发学生武术兴趣、创新武术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意见》明确限制了校外学科类的培训时间,在《意见》导向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校外培训机构开始积极寻求转型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使具备强身健体、观赏性、技巧性强的传统武术成为重点转型选择,这对校园武术文化的传播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因此,一方面,“双减”政策为武术发展构建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其能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武术教师运用课外拓展的“第二课堂”主动地向学生渗透德育,能够培养学生参与武术的积极性,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将以“武”育体和以“武”育德有机结合,发挥武术的教育价值。
以政策导向促优化改革,多向度地寻求融合与发展。“双减”政策明确以减轻家庭负担、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为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各级、各部门联动促进该政策落实,是学校推动教育优化的重大前提保障,同样也为学校武术项目的推广与开展打下了社会基础。在“双减”政策的保障下,学校考试评价体系进一步调整,学校开始重视综合素质评价,使武术等体育项目成为学校、师生更倾向的项目,为营造校园武术氛围、开展武术校园竞赛及课后武术社团组建等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学校打造特色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双减”政策倡导家校联合,也为学生保持武术学习热情、营造武术家庭氛围、学生形成系统性的学习过程提供了基础。
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大浪淘沙筛选留下的传统文化瑰宝,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更需要这股不竭的精神动力。学校武术教育在精神动力注入中无疑是一股强大的生力军,因此在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应以树立文化自信为出发点,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武术的技击魅力,强化武德的教化作用。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可灵活利用创新方式加强“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等武术的教化作用,给学生梳理武术动作背后的价值逻辑,如对“抱拳礼”由来的讲解,便可引入武术的以武求道、道德约束、防身自卫的作用;同时,以武术为介质引导学生学习、认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面前有自信、有底气,在文化自信的力量下提升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精神基础。
网络发展以其迅猛之势使主要流传于民间的武术多次登上热搜,在长时间对传统武术流失集体失语的危机中,这是一次唤醒的机会。学校武术教育也应正视当下发展现状,凝聚媒体力量,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可通过网络收集资料,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打造“一校一拳”精品课程;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可开阔眼界、了解丰富的拳种分类、激发武术学习热情,根据兴趣主动学习武术,更能产生持久效应,同时对过往电视中夸张的武打剧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更加了解武术技击本质,逐渐缓解学生“喜欢武术,而不喜欢上武术课”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应明确立德树人目标,需要在武术课堂中逐渐培养时代需要的新人和用武德塑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武术教育的一招一式中切实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信心,大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武术发展不应在博大精深的光环中停滞不前,学校武术教学要引导学生从武侠小说、武打影视中走出来,清醒对待传统武术的实质价值,在实践过程中传播武术内外高度统一、刚柔相兼的特点。例如,在太极拳教学中用“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让学生感受动作虚实结合、体松心静的太极内涵特点。深挖武术的价值内涵,即为了更好地守正创新,为了使武术教育更符合时代需求,使武术实现创造性的发展,担当其传承发展使命。
“双减”政策是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在教育方面所作出的战略布局,其立德树人的任务与武术本身所具备的德育价值相契合,因此将武术融入学校教育,发挥其规训、教化作用,既能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实,又能为武术在校园的推广和发展提供新思路,以政策导向、促多向融合是新时代武术焕发生机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