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无抵牾哲学分析

2022-11-04 06:37:43蔺晓雨孙思哲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8期
关键词:主导性矛盾事物

蔺晓雨,孙思哲

(1. 淮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江苏 淮安,223300;2. 河南大学中原武术研究院,河南 郑州 475001)

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与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价值,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直接参与,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关系也是课程改革中一个始终被讨论的热点问题。而这一问题在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中,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阐释。在当下我国学校体育中,存在一些问题确是现实存在而又亟待解决的真问题。然而,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是认清问题,只有将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学校体育教学等存在的现实问题了解清楚、认识透彻,才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否则,这一切好的设想、设计都会变成一纸空文。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由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所以,关于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关系的讨论就成为热点。那么,应该如何定位两者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否真的存在矛盾,是改革过程中束缚体育教师教学实践、体育科研工作者研究的“梗阻”,因此,正确分析和确认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1 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无抵牾——从唯物辩证法中寻找依据

1.1 唯物辩证法矛盾理论再认识

唯物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哲学方法,矛盾(对立统一)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其深入诠释了事物发展的力量源泉。毛泽东1937年8月发表的《矛盾论》,第一次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系统、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被哲学界普遍认为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对毛泽东《矛盾论》的回顾与学习有利于正确理解事物矛盾,并能够借以思考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关系的实质,为进一步研究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基本研究思路。

《矛盾论》主要内容包括:(1)矛盾存在状态,即对立统一的法则。这一法则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在于事物内部矛盾的不断运动与相互转化;(2)矛盾的性质,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只有认识矛盾的普遍性,才能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或普遍根据;只有认识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确定某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特殊的本质,也才能进一步正确辨别与区分事物。对矛盾特殊性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各种事物运动形式的矛盾;各种事物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存在矛盾的不同方面;各个发展阶段矛盾的动态变化;各个发展阶段上矛盾各方面的动态变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亦即事物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2)矛盾的地位,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事物内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来规定。研究与考察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能使人们认清事物的本质,找出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3)矛盾的关系,即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构成了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革都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变化的结果,是矛盾运动过程中,主次矛盾及矛盾的主次方面位置发生变化推动的结果。因此,要推动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即改革),就必须认清矛盾,认清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解决主要矛盾及矛盾主要方面的策略,促使事物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其内部矛盾的运动,也必须考察其内部矛盾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分清矛盾的主次、预见主次矛盾地位变化后所产生的各种可能性结果。

1.2 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无抵牾的唯物辩证法分析

从《矛盾论》对事物矛盾斗争性的分析中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矛盾双方的存在必须是对立的,这种对立体现在矛盾双方的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状态和趋势。但是,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却不具备这样的特征。

首先,教师主导性并不排斥或不完全排斥学生主体性的存在,而学生的主体性也不排斥或不完全排斥教师主导性的存在。毛振明、赖天德认为,教师指导学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正确地指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两者应该说是统一的,没有正确的“导”,所谓主动地“学”,只能是“瞎学”。其次,教师主导性的发挥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不是对立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指导、教导和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练习是紧密结合的。只有学生的主动性而没有教师的正确指导,对学生来说只能是一种盲目的摸索,是危险的;有了教师的正确引导、指导,而学生没有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只能说明教师的主导性发挥是不正确、不恰当的;而没有教师的正确指导也没有学生主动性的课,只能是一堂消沉或放任的课即“放羊式”课堂;因此,只有教师正确的指导与学生主动的学习相结合,才是一堂有效且充满乐趣的课。

从矛盾的同一性特征来看,矛盾双方对立面之间应该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地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之中,而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显然也不具备矛盾同一性的这些特征。

首先,相互依存就是矛盾双方的存在互为前提,如没有“快”,“慢”就无从谈起,没有作用力,反作用力就不会产生。而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却不是互为前提、相互依赖的,教师的主导性不依赖学生主体性的存在而存在,教师主导性发挥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学生主体性发挥程度的影响,但绝不是与学生主体性发挥相伴而生的。学生主体性的产生与发挥虽受教师主导性强弱的影响,却不完全依赖于教师主导性而产生与发挥。否则,“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空谈。其次,正如“快”与“慢”统一于“跑”的过程中,“正极”与“负极”统一于“电荷”中,“强”与“弱”既可指电流,也可指教师主导性一样,由矛盾双方共同构筑“统一体”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矛盾双方都应有一个共同的指称对象,但是,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却存在教师与学生两个不同指称对象,而不是共表一个指称对象的“统一体”。

因此,根据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不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体,两者之间不存在矛盾关系,更不存在谁是主要矛盾和谁是主要的矛盾方面问题。不是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一定要弱化教师的作用、抑制教师的主导性地位,更不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就会破坏学生主体地位,弱化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强调教师主导性就会损伤学生主体性发挥、强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就要淡化教师主导性以及教学“双主体”的认识都是不正确的。

2 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各自的矛盾辩证分析

体育教学过程较为复杂,如教师的教不仅有语言,还有示范以及对学生身体练习的保护与帮助、正误诊断与模仿等;学生的学不仅有听与记忆,还有身体练习。身体练习还包括从动作概念形成到动作分化、泛化与自动化的完整过程。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内涵丰富、维度多向、层次多样,要寻找一个比较恰当、含义又完全相反的词与“主导性”“主体性”相匹配,并使之内涵也完全对应非常困难。因此,本文只有以几个或多个词汇来说明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各自的矛盾对立体。

2.1 教师主导性的矛盾分析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不是一对矛盾,因此按照唯物辩证法矛盾论的原理,应明确教师主导性的矛盾是谁。同时,在这对矛盾中,还应明确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即主要矛盾又是谁。

教师主导性矛盾的对立面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之外,不了解体育教学内容的功能、不了解学情、不知道学生、不认真备课,无法将体育教学价值最大化的仅凭主观臆断来制定教学规划的“独断性”或“消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则表现为不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差异、不关注学生的学习与进步,强迫学生进行身体练习或放任学生自由活动、机械应对体育教学的“主宰性”或“被动性”表现。因而可以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与教师的“主宰性”“武断性”“被动性”“消极性”等都是对立的矛盾。其表现为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权威式”教学,还表现为教师不能从社会要求、学科要求和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而是仅围绕教师自身或教材展开,没有考虑或者降低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自己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唯一因素或条件,只会“发号施令”“擅作主张”,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也会有更多的指示和要求,更多的是严肃,呆板,活跃、融洽不足的教学氛围,学生只能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学习,包含过多的班级集体性学习、较高频率的整队和集合。

教师“主宰性”教学,实质上与“灌输型”“管束型”的教学,本质上就是“满堂灌”教学;而教师的“被动性或消极性”则表明教师会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性”,过分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盲目迎合学生的兴趣或低层次选择,放任学生自由活动,课堂更多表现为无计划、无组织、无目的性教学,以及消沉、混乱,活泼有余严肃不足的教学氛围,这种背离知识传授或知识学习规律的课堂教学是造成“放羊式”或“无指导”教学的根本原因。

2.2 学生主体性的矛盾分析

“主体”,哲学上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学生主体性的矛盾对立面,是相对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相对于教学过程中其他因素客体地位的矛盾对立。简言之,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对立。“客体”,哲学上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知和实践的对象。因此,用“客体性”来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和“主体性”相悖或对立的关系显然是不恰当的。在教师教的过程中,学生展现出来的与主体性表现对立的是学生的消极性、散漫性;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所体现出的与主体性对立的是学生的盲目性、随意性等。

在教师教的过程中,学生的消极性与散漫性表现为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规划显得漠不关心,对教师的讲解与引导心不在焉,信息接收、处理、加工能力极低,甚至排斥和逃避教师的教学安排等;在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盲目性、随意性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盲目的、不求甚解式的身体练习,练习看似积极、认真,但没有思维的参与,没有对动作正确概念的思考和内化式的加工——这是知识选择与学法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则相反,表现为过度的随意、散漫,对教师提出问题没有探究欲望,不追求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帮助,不关注学习内容,不积极进行练习,甚至不遵守课堂纪律和组织,甚至影响他人的学习与进步。这是学习态度与情感方面的问题。

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很容易形成自由、散漫、无纪律的教学氛围,也就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3 明晰矛盾,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无抵牾辩证统一

要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工具性价值与本体性价值的协调统一,就必须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无抵牾性结合,结合的实质就是教学过程中两个能动性因素的和谐统一,形成共振。要实现这一目标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3.1 坚持体育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做到心中有“家国”

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又称为教育的社会价值,体现教育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与意义,它是通过受教育者来实现的。马克思历史唯物论认为,“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也就是说,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在现实中人自身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目的与手段的对立统一。因此,就人作为教育价值主体而言,教育本体价值就是人对教育的享受或索取,通过教育而获取的个体发展,对个体正当需要的满足。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是教育的目的,也称为教育的目的性价值。就人作为教育价值的客体而言,教育的价值就是为社会创造或贡献,体现为人的个体通过教育作为社会和他人的手段,来履行对社会和他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即教育的工具性价值(社会价值)。可见,教育通过现实的个人将教育工具性(社会性)价值与本体性(目的性)相统一。

然而,在新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有太多的学术观点对我国教育过于功利性而忽视人的本身、人的本真等问题矫枉过正,过度强调教育的本体价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孩童应当回归放养,由其自由生长、自由追寻,并认为这是人的天性。这种观点是非常危险的。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对教育的双重要求应该释放出这样的观点,教育既应该定位于为本人的发展服务,培养人本身的创造价值,又同时应该定位于通过人自身的发展,创造价值的提升更好地服务社会与他人发展,以实现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及幸福感。“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学校、教师不能忽视教育工具性价值的发挥,忽视对学生进行自家而国、有国有家、有家有我的“家国”情怀的教育。

西方体育在孕育期,就有“教化参与者守法、守规、守制”的价值,也正因为如此,西方体育风行欧洲大陆时,一些教育家把它引入学校的大门,并按照社会的一些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来设计体育教学内容,借此来规制学生的行为。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育对学生个体的价值和意义,忽视其社会性的工具价值,就会导致学校教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我国目前就存在这种情况,如由于过分追求学生依据趣味性、游戏性、安全性等选择体育教学内容,造成体操、田径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利,对培养社会建设者、国家保卫者价值较高的教学内容被排斥在学校体育外;为尊重学生个体发展,还出现了一些不上体育课的“特权生”等。

3.2 坚持体育教育的本体性价值,做到心中有“教育”

体育教育的本体价值就是体育教育的内在价值。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布鲁巴克(J. S. Brubaker)曾经说过,“内在价值就是我们不是因为它们对于另外某些事物有用处,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好的价值”。教育是基于人的发展的文化事业,其基本目的和功用是智慧开发、文化启蒙、人格涵养等,通过教育使人成为完全的人。功利主义教育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对立起来,以人的工具价值掩盖人的全面发展,回避人的本体价值,导致人发展的片面性,学生的主体性被遮蔽或发生异化。而过度强调教育的本体价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会导致知识被虚化,导致学生对元知识积累、统觉形成的低效性。体育教师不能狭隘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片面看待体育教育的本体性价值,在较低的层面上盲目迎合学生的兴趣与选择,而应充分理解体育知识的价值与学习规律,做到心中有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处理好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学生在自我地位、能力、属性等理性认识方面还处于较低水平,还无法利用这些元认知能力应用于其主体活动。所以,学生因自我意识模糊、学习内在动力不足,要么会成为知识技术灌输的被动接收器,缺乏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要么会成为凭借外力机械评判的“伪主体”,缺乏应有的创新精神。如果缺乏教师主动和必要的引导、启发、激励,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创造性的建构便会被扭曲或显得空洞。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坚持教育工具性价值与本体性价值的和谐统一,做到心中有“教育”。

3.3 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做到心中有“学生”

受传统文化“师道尊严”等教育思想及“应试教育”功利性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与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师生关系,压抑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实质上,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信息有效交流和传递的一种交往与互动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交流的信息容量很大,包括知识、文化、情感、态度、需求、兴趣、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必须实现互动、互通,从而实现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教学或学习的共同体”,营造一个“师乐教而弟子乐学,教乐乐,学乐乐,教学相长,乐在其中”的良好育人环境。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给予与接受”的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均被弱化过程,应转变为思维与思维、智慧与智慧、灵魂与灵魂不断碰撞的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均得到充分发挥的过程。要实现此两个过程的真正转变,教师必须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做到心中有学生。

体育教师做到心中有学生,首先,要致力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学生,多去思考或查找学生错误的背后或深层原因,不应过分强制、压迫学生的思维,不随意指责学生,真正获取学生的信任。其次,教师要信任学生,积极挖掘学生的潜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不低估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再次,教师要正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科学安排教学,来引导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好奇心。这一点上,罗杰斯和杜威有相同的认识:学生只有主动爱好知识,有了学习的动力,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最后,教师要重新认识自己的职责。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理想就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合一体的人”。因此,教师的职责应该是促进学生成为知识与精神统一健全的人,而不是培养“有智商没有智慧、有前途没有壮志、有文化没有教育、有知识没有思想、有青春没有热血、有个性没有品行、有理想没有实践”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猜你喜欢
主导性矛盾事物
稳增长要更关注主导性企业
领导文萃(2023年3期)2023-02-15 01:18:16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数学杂志(2022年4期)2022-09-27 02:42:48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8
美好的事物
文苑(2020年8期)2020-11-22 08:18:12
矛盾的我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对矛盾说不
童话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5 11:54:50
奇妙事物用心看
快乐语文(2017年12期)2017-05-09 22:07:40
拒绝“伪引导” 正视主导性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