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越野行走运动现状研究

2022-11-04 06:37:43王少博王军利王朝军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8期
关键词:手杖越野问卷

王少博,王军利,王朝军

(1.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2. 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2000年国际越野行走联合会正式成立,2003年引入我国,在2013年引入高校。从那时起,越野行走运动便受到高校的重视,受到了师生的欢迎,同时校内外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该项运动的开展对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带动校园竞赛和宣传学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越野行走协会每年都举办各级培训班来普及与推广越野行走这项运动,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派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目前,高校已经成为越野行走运动普及与推广的重要力量。本文主要探讨我国高校越野行走运动现状,以期促进高校体育事业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高校越野行走运动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通过国家图书馆、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知网(CNKI)等查阅有关越野行走的文献资料,其中论文14篇,包括硕士学位论文2篇、会议论文集1篇(并且与发表的学术论文相同)、学术期刊论文11篇;教材2部。由于越野行走是新兴项目,因此对该方面的研究较少。

根据研究需要,对我国具有越野行走国家级教练员、国家级裁判员等级的中国越野行走协会秘书长、副秘书长、总教练,获得高校高级职称的教师共5位专家进行了访谈。

本文选取北京、天津、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浙江、河南、广东、青海13个省市28所高校(包括郑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20所普通本科院校,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高职院校,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1所独立学院)的7名教授、12名副教授、10名讲师、3名助教,供给32名调查对象。第一轮发放调查问卷32份,回收32份,回收率100%。被调查的高校有国内外知名的重点高校、双一流高校、省市重点高校,也有职业技术类院校、独立学院,覆盖全国近一半的省份。研究根据需要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请高校的10位专家对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有效程度达到90%,检验结果符合统计学要求,调查问卷效度检验有效。在调查问卷效度检验通过以后,输入到“专业易用的网络调查问卷网站——问卷网”,再通过微信向被调查者发放电子问卷,被调查者填好问卷提交后自动在网站进行统计自动生成统计图表,待第一轮发放调查问卷以后间隔16天后,采用同样方法发放了第二轮问卷(发放32份,回收32份,回收率100%),在网站自动统计结果。通过重测法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两次问卷的一致性及问卷的可信程度符合统计学要求,达到0.842。

运用ExceL 2003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高校越野行走专业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

越野行走专项教师具有良好的素质是顺利开展越野行走工作的前提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项运动的发展速度、效率与质量,该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职称、学历学位、专业程度等。调查显示,28所高校中共拥有66名越野行走专项课教师中,职称方面,有教授16人、副教授24、讲师26人,平均年龄为42.6岁(男性平均为45.8岁,女性平均为39.4岁),职称以副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为主。形成该现象的可能原因如下:(1)我国高校越野行走专业教师在工作中希望多接受新生事物,从而拓展新项目;(2)他们随年龄增长,选择开展运动强度相对较低的项目;(3)我国高校有一定社会资源基础,便于开展新兴时尚的越野行走项目;(4)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所在高校对越野行走项目这一新开课程的重视。可见,高校中越野行走课程的师资力量还是比较雄厚的。学位方面,在66位越野行走专项教师中,有博士10人、硕士34人、本科22人,其中本科占有33.3%,达到1/3,可能存在所在普通本科院校对公用体育课教师、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学位要求相对较低,以及部分年龄偏大的教师没有再进一步攻读学位的情况,因此高校中越野行走课程的教师学位层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程度方面,在66位越野行走专项教师中,获得了越野行走教练员和裁判员证书的有5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8.8%,证书等级包含了越野行走国家级教练员、裁判员,一级或二级教练员、裁判员。从整体看,越野行走专项教师的专业程度较高。被调查人员中,其余未获得相关证书的教师,也是在各自院校持有证书的教师指导下开展工作的。相对于其他专项,一般获得其教练员和裁判员证书的高校教师比例不超过20%,这可能与越野行走项目引入国内不久,国家体育总局对该项目的教练员、裁判员等级晋升还未进行统一管理相关。性别方面,在66位越野行走专项教师中,有12名女性、54名男性,女性占比为18%,人数较少,主要原因可能是越野行走为室外运动,容易晒黑晒伤,上课环境也相对艰苦。

2.2 我国高校开展越野行走运动的器材、场地情况分析

适合的器材、场地是顺利开展越野行走运动必要的硬件条件,也是基本保证。在我国高校开设越野行走课程的高校中,各个学校的器材情况有所不同。虽然越野行走手杖是必备的器材,所有学校都配备了越野行走手杖,但是购买的方式有所不同。在被调查的28所高校中,有15所高校由学校出资购置了越野行走手杖,其余高校让学生自行购买。由于一般课堂教学使用的手杖单价在100~200元,学校投入经费的多少也不同,购置器材也反映了其对该课程开展的重视程度。在教学场地情况方面,选择在校内的田径场上课的高校有26所,占92.9%;选择在校内道路上课的高校有21所,占75%;选择在校外道路或公园上课的高校有13所,占46.4%。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开展越野行走课程教学,校内、外结合,说明越野行走课程教学地点选择的多样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强体质。但在校外上课,保证安全是第一要素。例如,交通隐患、公园中的蛇虫鼠蚁等潜在危险的存在,影响着学校对教学场地的选择,因此其一般以校内场地为主,并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选课的兴趣。

2.3 我国高校开展越野行走运动课程教学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在28所高校中,有25所高校已经开展了面向学生的越野行走课程教学,占89.2 %,但未开设课程的高校开展了面向教职工的越野行走培训工作。在28所高校当中,每所高校平均每学期有168名学生选课,其中最多的高校有500余名学生选课,如太原理工大学与广东海洋大学;最少的高校有28名学生选课,如北京大学将定向运动和越野行走的课程结合授课。开展越野行走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高校都具备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师教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上其以越野行走运动的基本技术、辅助练习、游戏活动、手杖操、校内与校外行走相结合、教学比赛、定向知识等为主要内容。考试多以平地持杖竞速走为主,技评为辅的形式进行。其中有手杖操考试内容的学校9所,占32.14%;有让学生进行创编手杖操考试内容的学校有5所,占17.86%,这既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也能考验学生对越野行走运动的理解力和专注力。各校的教学内容、考试内容等有所不同,各具特色,如中国矿业大学将武术棍术的立舞花动作和九节鞭动作、擒拿格斗等防身技术引用到课程教学中,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自卫防身技能,更加丰富了课堂教学,也对中华武术的普及与传承做出了贡献,同时促进了课堂教学有序、规范、生动、活泼地开展。

2.4 我国高校开展越野行走运动训练竞赛情况分析

在我国开展越野行走运动的高校中,能像坚持足、篮、排等项目运动训练一样,进行越野行走日常训练的高校数量不多。由于越野行走运动是一项在我国还未广泛普及的运动项目,加之进入疫情时期和后疫情时代,能够坚持日常训练的高校较少,只有华北水利电力大学等7所高校,占25%。其余大多数高校只在比赛前集训,临时组队参赛。这7所高校不仅开设了越野行走课程,而且开展了课余训练和校内竞赛工作,说明其越野行走课程建设体系较为完善。此外,还有郑州大学、宿迁学院、江苏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在学生运动会和教工运动会上设立了越野行走比赛和表演项目,加强了对该项运动的宣传。由于越野行走赛事本身较少,在2019年举行了全国校园第一届越野行走邀请赛、太原市越野行走比赛等比赛后,近几年的相关赛事因为疫情而中断或延期举行。这也可能导致了越野行走课余训练出现暂时性中断,同时说明越野行走运动训练与竞赛是一个薄弱环节,在今后的普及与促进工作中应该大力加强。

2.5 我国高校越野行走运动科研状况分析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我国学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9篇、硕士论文6篇、会议论文2篇、科研课题3项(一般为学校立项)。这些研究者中既有高校体育专业的师生,也有高校医学和理工类专业的师生,他们不同程度地对学校越野行走运动、老年人越野行走运动、青少年越野行走运动、越野行走运动的力学和医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这说明我国高校通过引入越野行走运动,也引出了新的研究热点,为广大师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与领域。虽然目前此类研究数量还不多,相对而言高水平论文极少,基本是一般学术期刊,只有1篇发表在体育类核心期刊上。相对而言相关课题也极少,目前只有中国学生体育协会一般课题1项和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重点课题1项。不过相信随着这项运动的广泛普及,参与人口的不断增加,科研关注点的越来越多,高水平学者的加入,越野行走运动的科研方面一定会出现高水平的成果。

2.6 影响我国高校越野行走运动发展的因素分析

由于越野行走项目传入我国时间较短,需要大众的认识和理解、参与,这个过程中领导的认识、态度起到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在高校内,如果没有领导的认识和支持,则无法开展这项运动,即使开展了,也容易被叫停。有了领导的支持,就会有经费和师资培训,以及越野行走运动等各项活动,甚至训练与竞赛。因此,领导因素是排在首位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经费也是开展新项目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一所高校没有越野行走的专项经费,那么就无法安排教师进修越野行走项目知识,无法发放课时费,无法买器材,也无法参加校外竞赛和培训活动等。

教师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是高水平推广人才和教育人才,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水平高低关乎学生的培养质量好坏、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运动的顺利开展与推广。一名优秀的越野行走教师、教练可以很好地融合其他项目的游戏、教学方法等来有效地开发好越野行走运动,这是越野行走运动课程生动、有趣、高质量完成任务的根本保证。

校内、外教学场地的环境安全必须注意,除交通安全外,任课教师还需注意场地内是否存在蛇虫鼠蚁等不确定自然因素;越野行走运动的器材主要是越野行走手杖,手杖的强度大小、质量好坏的对安全至关重要,因在运动中手杖弯折的情况偶有发生,这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在领导重视、经费保证、师资队伍完善、场地器材良好的前提下安排好课程,顺利完成教学。科学的课程设置,尤其要包含思政课程要素,这也是当今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越野行走应进行专项课程游戏化、校内课程校外化、增强体质趣味化、枯燥内容快乐化的“四化课程”教学,打造特色鲜明、备受师生欢迎的优秀课程,从而成为校内外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3.1.1 我国高校开展越野行走运动的基本情况是:专项教师师资中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占大多数,获得中、高级职称的人占大多数。总体来说,高职称与研究生学历为主体。性别方面是由项目特点所决定的,男性占大多数。年龄以中老年为主。绝大多数教师具备裁判员和教练员资格,对比校内开课的其他项目,该项指标强了许多。从整体来看,越野行走专项教学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不足之处就是普及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需要加强。

3.1.2 我国高校开展越野行走运动的场地器材情况是,多数高校投入了相当的经费支持,出资专门购置越野行走手杖,少数高校由学生自行购买手杖,且价格在低位。教学与训练的场地主要是校内的田径场与校内道路,有近一半的高校选择在校外道路和公园上课,要特别加强安全教育和操作细则的落实。

3.1.3 我国高校开展越野行走运动课程教学情况是:开展越野行走专项课程的高校占绝大多数,相当一部分高校开展了针对教职工的越野行走培训和日常锻炼工作。越野行走课程教学文件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基本完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技术、辅助练习、游戏活动、手杖操、校内与校外行走相结合、教学比赛、定向知识等,有的高校与武术动作等跨界技术、游戏结合,促进了教学活动有序、规范、生动地开展。

3.1.4 我国高校开展越野行走运动训练竞赛情况是,坚持常年越野行走运动训练的高校不多,几乎是临时组队参赛,校际比赛较少,少数高校在学生运动会和教工运动会上设立了越野行走比赛项目或表演项目。地区性、全国性大学生比赛较少,近年又因为新冠疫情而中断或延期举行,在今后的普及与促进工作中应该大力加强。

3.1.5 我国高校越野行走运动科研情况是,虽然在高校开展相关科学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但科研情况相对较弱。虽然有一些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发表,但高水平论文较少,高水平科研课题立项也较少,因此科学研究是越野行走运动项目的弱项和短板。

3.1.6 影响我国高校越野行走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领导因素、经费因素、师资队伍因素、场地和器材因素、课程设置与教学因素5个因素。这5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于我国高校越野行走运动的发展,应当充分发掘和利用好这些因素,为越野行走运动的开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3.2 建 议

3.2.1 国家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越野行走运动项目的推广工作,建立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越野行走专业委员会,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方有关部门多开展相关的培训与推广工作。

3.2.2 各高校开设越野行走专项课程,建立特色品牌课程,成立学校越野行走社团组织,开展校园培训、竞赛等活动,将越野行走项目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竞赛计划、科研计划,并投入资金支持其发展。

3.2.3 各高校的教师要抓住机遇,积极投入到这个新项目的推广之中,积极参加培训、课程教学、课余训练与竞赛、科学研究等活动中来钻研教学方法,发挥联想的作用,跨界渗透交流与引进,使越野行走运动在我国高校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手杖越野问卷
北京越野BJ60
汽车观察(2022年12期)2023-01-17 02:21:48
北汽越野独立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10
定向越野
问卷网
老人该如何选择手杖
饮食保健(2016年22期)2016-12-09 08:01:46
BRP独行侠 换装越野
车迷(2015年11期)2015-08-23 11:48:08
手杖3
手杖2
手杖1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