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辉
(甘肃省民勤实验中学,甘肃民勤 733399)
从古至今,劳动都是创造美的源泉,劳动教育与美育是不可分割且相互促进的,将二者融合起来,具有重要的价值。美术教师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理念,建构“以劳孕美、以美育劳、劳美共育”的课程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以及美术教材中的素材,开展创新化的劳动教育活动,增强学生艰苦奋斗、尊重劳动成果的美好品质。
从学生视角来看,将美育和劳动教育融合起来,教师会在美术教学和鉴赏活动中,引导学生品味其中蕴含的劳动元素,让他们形成“唯有劳动才能创造美感”的正确价值观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审美技巧,还能增强劳动意识和创新发展的意识。从教学视角来看,“以劳孕美”和“以美育劳”的美术教学模式,引入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生活教育元素,这增加了美术课堂的素材和资源,有利于提升初中美术教学的质量。
当今社会,劳动教育显然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基于这一发展趋势,学校应结合本校和本地域的教育发展情况,联合美术教师一同建设校本化的美术资源平台,为教师实施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宽阔的场地,促进劳动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融合和发展。
1.建设线下活动室
美术教学和劳动教育依托于一定的场域进行,尤其是在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教育模式中,物理场域和人文场域对教学效果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便要求校本资源平台应以建设和拓展实地资源为基础,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以及实践探索的场地。基于此,学校可以联合劳动教育专家以及本校美术教师,针对如何建设线下平台等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着手建设线下活动室,保证该活动室既具有美术教学的功能,又具备劳动教育的作用。同时,线下活动室中应陈列类型多样的美术作品,提供绘画和手工制作所需材料,作为教师和学生后续的教学活动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展开自主鉴赏和实践操作的欲望明显增强,他们也能在环境的熏陶下,感受到美术作品中蕴含的劳动创造元素。在拥有线下活动室的基础上,教师也应掌握活动室的应用方法,通过创造开放式空间,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感悟和探索的时间,让他们与活动室中的美术作品和材料进行亲密接触,利用视觉、触觉等感官形式,感受作品和材料的“温度”。另外,在绘画、手工等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布置活动室,以主题化的形式创造美术实践教学环境,从而达成“以美育劳”的教育效果。
2.建设线上储备库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教育事业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建设校本美术资源平台,自然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和辅助,它能为教学和教育活动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和辽阔的教学场域。因此,建设校本化的资源平台,应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通过构建线上资源库,引入多样的美术教学和劳动教育资源,形成以微课视频、美术作品图、虚拟美术馆、创作背景等知识为链条的资源平台,为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自主欣赏提供素材支撑。在线上平台的辅助下,学生的视野会更加开阔,他们也能在课堂教学和自主鉴赏的过程中,通过线上资源库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历史,这就能在无形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理念,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创造美”的概念和真理。除了上述用途,教师也可以在线上开设学生自主交流的论坛,让学生利用论坛交换美术资源,探讨美术作品中涵盖的劳动精神和美好品质,并借此明确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主旨。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线上资源库中的内容会更加充实,学生也能够获得自主鉴赏的时空环境,由此初中美术教育便能逐渐达成“美劳共育”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美术水平也能得到逐步提高。
1.分析美术教材
一般情况下,美术教学活动以美术教材为切入点和延展点。基于优化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教师应改变被动式、灌输式的讲解方式,提高教材的利用效率,可以与学生一同分析美术教材,依据实际教学要求,引领学生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以此为根基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美术理论,了解教材中的拓展材料,鉴赏教材中的插图等。在完成这一系列任务后,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也就有了全面了解,不仅能够初步理解“劳动创造美”的理念,也为后续更为深入的劳动教育做好了铺垫。此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寻求与之相关的素材,让学生明确美术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作用,使得他们能够在现实生活资源的辅助下,延伸学习和探索范围。再者,从深化劳动教育效果的需求入手,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的某一个美术理论或者作品,创设劳动教育的情境,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和感人至深的情感引导,让初中生认识到教材中蕴藏的情感和主旨,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感悟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并借此完成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任务。
2.品鉴美术作品
美育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基石,学生只有认识到艺术作品中包含的美感元素,才能真正体会到劳动者别具匠心的创造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道德品质,从而对劳动者产生敬佩之情,并树立起尊重劳动产物、尊重劳动者的道德意识。基于此,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堂上组织美术鉴赏活动,带领学生鉴赏美术作品,将美术作品中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通过班级内的共享屏幕展现出来,让学生对作品的色彩搭配、艺术造型和线条过渡等元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解读,寻找其中体现出来的美感元素,由此,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的美术知识和技巧,还能在审美教育的启发下,主动探索美术作品中蕴含的劳动元素,并能在自主绘画、创作手工艺品等练习活动中,通过劳动创作美术作品。另外,在品鉴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别具匠心的部分,让学生认识到作品内在和外在的双重美感,使学生进一步升华“劳动创造美”的思维意识。为了加强鉴赏教学的效果,教师也可以在班级内举办交流共享会,促进不同个体间的共享和互通,引导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在多元交流的过程中,班级内的学生能够有效增强审美能力,同时通过双手创造美的欲望也能有所增强,这便契合了“以美育劳”的教育要求。
3.引进背景知识
美术是一种艺术与人文兼备的学科,其文化和历史元素较为深厚,根据这一特征,在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协同发展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进与美术名家、美术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美术作品的创作历程以及美术家付出的心血,让学生体会到创造者的艰辛和成就感,并生发出主动创作美术作品的兴趣和意愿,如此学生就能在美术课堂上完成习得美术知识、掌握美术创作技巧的任务。此外,呈现背景知识的方式也会对美术教学和劳动教育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美术教师可以从初中生所处的生活实际入手,利用现代化、智能化的技术和手段,以图文结合、影音结合的形式,将与美术作品和美术家生平经历相关的背景知识,紧密融合起来,借此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鉴赏意识,让他们从表层知识入手,探寻背景知识中深藏的人文元素,以此渗透劳动教育的理念。而从学生自主感知的视角入手,美术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具体的美术作品,利用校本资源平台、互联网素材库等途径,查阅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主旨深意,使学生在自主搜集素材的过程中,感知美术作品中的劳动元素,从而体会到劳动者勇于创新、精心雕制的艺术家品质和工匠精神。
在部分初中学校,受中考制度、学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美术学科处于边缘地位,其教学范围被局限在课堂上,学生难以在较短的授课时间内深入感受和鉴赏美术作品,自然无法提起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劳动教育的理念也难以融入美术教学中。从这一实际状况出发,教师应创建校本化的美术社团组织,以培养学生美术兴趣、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为宗旨,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将美术社团组织作为学校内部的特色部门,为学生提供场地和资源支持,引导他们对社团内部的人员结构、职责分工等进行优化,以此推动社团组织的顺利运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社团组织结合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在社团中进行实践探索和动手操作,利用社团内的材料和道具,以及成员搜集的生活化素材,开展沙画、水墨画、油画、手工艺品等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借助自己的双手亲自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这样学生既能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付出劳动,还能在不断雕琢作品的过程中形成匠心意识,这便拓展了劳动教育的范围,也促进了美术教学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1.开展主题技能活动
美术学科中包含理论知识、创作技巧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只有熟练掌握知识和技巧,才能灵活运用技巧展开艺术创作,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契合。基于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开展主题化的技能活动,针对课内教学的理论知识、绘画技能、剪纸技能、雕刻技能等举办主题训练活动、竞赛活动和项目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检验自身的技巧和方法,夯实课内学习的基础。同时,在训练、竞赛等技能活动中,教师也要激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全部才能,不断精进自身的技术和能力,以工匠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从而细心雕琢出具备审美元素的美术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劳动的重要性,树立起“劳动方能创造奇迹”的正确价值观念。另外,在技能活动中,教师也应设置关卡挑战、擂台赛等形式新颖、驱动性强的板块,以激活学生的创作欲望,让他们自主进行劳动,将课堂和训练中学习到的方法和技巧充分展示出来,这样便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劳动意识,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开展主题社会活动
“走出去”是时下教育中的一个主流趋势,这与传统课堂教学的理念有所不同,它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知识,感悟情感和思想,这一新颖的教学理念也同样适用于美术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据此,教师可以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美术社会活动,将教学场域由室内拓展到室外,由校内扩展到校外,让学生在熟悉的社会场景中鉴赏美术工艺品,分析典型建筑物、社区文化长廊、美术馆等场景中的美术作品,并在分析中感受建筑家、壁画家等劳动者和艺术创作者付出的辛勤劳动,认同和赞扬他们的创造精神,这样不仅拓展了劳动教育的范围,还能深化学生的感悟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让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寻求具有审美价值的工艺品、房屋建筑、室内装修艺术品等,深度挖掘这些作品中包含的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通过这种方式,劳动教育的效果便能逐渐得到加强,学生自然也能提高实践探索能力和艺术感知能力。
结合上述分析以及教学经验可知,在初中美术教育实践中渗透劳动教育,还需注意以下两点:其一,不能只关注眼前的教学效益,应树立长远的教育目标,建立长期的劳动教育和美育的融合体系,这样方能真切地体现美术教学的育人价值;其二,教师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学生,而要让学生主动探索和感知,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劳动技能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总之,只有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才能真正实现美育和劳动教育协同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认识到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教师应秉承“劳美共育”的教育理念,将美术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创建特色化的校本教育品牌,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他们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能在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形成尊重劳动成果、劳动创造审美的正确理念,为今后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极强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