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妙桥幼儿园 陶纪秋
进入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正在迅速变化,国内外都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21世纪人才需要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交流与合作、创造与创新、自主行动、自我管理、自我意识等综合能力。这些趋势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就是指导我们去理解儿童获得整体经验的方式,认识儿童应该在何种活动中培养面向未来的能力。
虞永平教授认为,幼儿园课程就在儿童的生活中、行动里,就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与课程资源及相应的活动关联起来,并不断系统化,深化儿童的学习,丰富儿童的经验,促进儿童的发展。他在《以班级为基地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一文中说道:“班本化课程围绕着幼儿的兴趣、问题展开,给予幼儿探究调查问题的机会,使得幼儿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体验课程。”
为了实现幼儿园园本课程关于“亲历开放点亮”的课程愿景,我们改变了室内外游戏区的功能定位。以前我们的游戏,尤其是室内游戏,会根据领域来划分区域,有科学区、音乐区等标识牌,有老师和孩子一起协商制定的游戏规则、流程图等,功能性比较强。为了解放老师,现在我们尝试去掉标识牌,淡化区域功能,模糊区域边界,把活动室变成一个大资源库,我们在各班开始投放大量低结构材料。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自由选择材料玩各种各样的游戏。
为了避免幼儿对材料出现厌倦,我们尝试将课程建构的主动权交给班级,让老师带领班内幼儿实施富有个性的班本微课程,实现低结构材料和班本课程之间不变和万变的统一,以不变应万变。材料还是那些材料,班本课程却追随着幼儿的兴趣一直在变化。
下面以大班微课程《桥》为例,谈谈我们近两年开展的尝试。
从2019年起,我们尝试在游戏区投放大量低结构游戏材料,然后按类别摆放,供幼儿自主选择开展游戏。如1号材料区,我们投放这些:彩色水笔、彩色颜料、宣纸、墨汁、水粉画颜料、毛笔、旧挂历、吸管、包装线、电线、金属丝、陶泥、牙签、各色卡纸、彩带、毛线、白纸、透明胶、双面胶、剪刀等。2号材料区是这些:纸、笔、筷子、吸管、木棒、彩纸、硬卡纸、报纸、宣纸、纸巾、木块、棒冰棍、扑克牌、色素、纸杯、硬币、彩笔等。3号图书区我们投放关于“桥”的书籍:《一座桥的故事》《通往梦幻的桥》《飞夺泸定桥》《中国桥》等。4号区我们放这些:木块、木条、木板、树枝、棒冰棍、锯子、螺丝螺母、钉子、锤子、木胶、胶枪、手套、帽子等。5号区是积木区,投放800多片成套的单元积木,积木形状各异,大小之间有倍数关系,各类废纸盒、绳网、纸板等。6号区为扩展区,这里的材料空间更大些,会结合班本主题的内容专门收集提供材料,围绕桥,有各种桥的图片,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外出旅行时拍摄的关于桥的照片等,这里面会涉及孩子们很多已有经验,为他们的活动提供了可能。
六个材料区,除了3号图书区和6号扩展区会随着班本主题更换随之调整,其他区在学年内不论是材料品种和位置都相对固定。材料区域没有标识牌,教师不规定玩法,鼓励幼儿自由取放,任意组合,无论幼儿出现哪个领域的游戏行为,教师都能接纳。譬如:我们之前定位的美术区功能淡化后,有的孩子用颜料玩涂色,有的玩色彩探究……
在安静的区域,有小朋友阅读,也有小朋友玩起了传声筒游戏。慢慢地,教师的包容心、接纳度也变得更好了,这样的调整可以使区域的功能更加多元。
班本微课程是班内教师依据小朋友最近感兴趣的话题生发开展的,通过谈话,教师收集小朋友的问题,制定出话题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过程方法目标、情感目标,然后和孩子们一起探索找答案,这个过程可长可短,短则2、3周,长则数月。
整个话题开展过程中,教师的心中始终装着大目标,每天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教学、分享活动,将各项目标隐含在游戏和生活环境中,逐一落实,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桥》的认知目标有:认识各种各样的桥,了解桥的种类与结构特点;寻找、了解与桥有关的资料与故事;知道桥对人们生活的便利性;了解过桥时的注意事项。
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有:鼓励幼儿灵活运用已知的经验,大胆想象与尝试运用现有的材料进行设计与创造,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表现力;运用已有经验,大胆想象,利用生活中的低结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建造桥梁;发挥想象力,尝试以绘画的形式把自己对桥的认识大胆进行创作;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关于桥的资料,并能用汉字、符号、图画等方式进行表征、记录;掌握桥梁平衡的方法,并在游戏中熟练运用。
情感目标有:充分调动自主性和参与性,在活动中创造性地表现各种桥;在合作中养成相互配合的良好品质,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感受创造的喜悦,与同伴分享劳动成果;感受桥的多样及桥的外观美,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强化幼儿的主动性,自由自主的游戏精神。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教师努力实践“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将活动自主权和游戏的自主权交还给幼儿,确保“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都由幼儿自主决定,教师要做的是确保全班幼儿“有时间玩”,保证幼儿在室内、室外游戏区都有充足且连续的游戏时间。
幼儿的自然活动,实际上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科学探究系统。教师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我们要求教师充分“放手”,最大程度地放手,最小程度地介入。在幼儿游戏和活动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时间是在“观察”儿童,寻找捕捉儿童活动时的“有意义时刻”,教师称之为“哇时刻”,尝试去读懂“哇时刻”,读懂幼儿在这段时间里的行为背后蕴含的价值。一般,教师会以视频的方式将精彩记录下来,活动结束后回放视频,让幼儿回忆讲述刚才活动时的思考,认真倾听,通过互动对话,帮助幼儿梳理相关经验。
为了支持幼儿发现和追随自己的兴趣,教师要学会通过让幼儿体验感兴趣的事情,帮助他们发展问“大问题”的能力。教师也要学会提“大问题”,提那种连自己对答案都没有把握,或有许多答案的问题。或者,教师可以提那种不期望得到明确答案,有时甚至根本得不到答案的问题。探索这些问题要花费几小时、几天或几周的时间,而不是几秒钟,可能需要进行许多不同方式的沟通。
微课程逐渐展开,幼儿在游戏中探究、表现、创造,有失败的困惑,有成功的喜悦,对于学习的无穷热情被激发,像小火柴一样被点燃。
低结构材料和班本课程相结合,班级内幼儿的生活、游戏、学习都在悄然改变,令人欣喜。
《桥》的话题活动来源于班内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孩子对于各种桥有着一定经验,尤其在积木区,许多孩子会利用积木搭建桥梁并衍生出开车情景。通过集体分享活动,班内大部分孩子对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注意力自然而然转移到各种桥,于是话题活动随之展开。
随着阅读的深入,经验的累积,最初的疑问被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幼儿每天沉浸在探究桥的快乐中,室内的游戏材料给幼儿带来了极其丰富的体验,各个领域的游戏行为都可能出现:
3号图书区有绘本、有视频资料,会吸引孩子们过来阅读,了解桥的相关知识;取来纸和笔,将桥的演变过程绘制出来,装订成册;将木块进行测量并进行切割,做一座小熊走的木桥;用颜料进行桥的临摹活动;将软泡沫结合吸管制作出拱桥,在桥下用超轻黏土制作出草地、小人等;将纸杯与纸板结合建构桥;用各种夹子与纸板制作桥;将筷子摆放成桥墩,进行桥墩承重实验;积木做桥墩,用A4纸做到桥面,改变纸的形状,用雪花片计数探究桥面的承重;将身体搭建成桥,进行音乐游戏的表演;运用多种材料进行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模型的搭建。
整个游戏时间,幼儿专注于各自的活动,猜测、验证、试错、调整、讨论,游戏中我们很难发现有游离的孩子,每个孩子都非常投入,并乐此不疲。
室外游戏时间,教师完全放手让幼儿自主游戏。事实上,这段时间,桥的概念在孩子头脑中挥之不去,室外游戏区自然而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桥”:幼儿用长短不一的梯子、轮胎、长木板搭出独木桥,通过调整轮胎的数量,让独木桥离地越来越高,练习走、爬、平衡;积木区里陆续出现了家乡的桥的模型,有沪通铁路特大桥、苏通大桥、沙洲湖大桥、金村桥、凤凰湖里的桥、幼儿园沙池上的桥等;骑小车的幼儿已经不满足在平地上骑行了,他们用废旧油桶、竹竿造了超级迷宫,在关键部位用积木造了立交桥,开展迷宫骑行游戏;在大树间的绑上大网,做一条绳桥滚着过桥;长木板架在轮胎上做一条跷跷板桥从这头走到那头,木板会翘起来,很刺激;用旧帐篷的骨架架在长竹梯上,骨架上装饰上七彩绳子,美其名曰“彩虹桥”……
室外材料品种丰富,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水平,将各种材料任意组合,开展各种复杂且深刻的学习探究,让学习变得无比生动。
我们在尝试个性化班本课程时,保留集体教学活动的方式,要求教师们将预设集体活动和生成集体活动按一半一半的比例进行。
在班本主题开始之初,教师会预设部分“桥”的集体活动,兼顾领域的均衡。
如:社会《造桥工人本领大》《假如没有桥》,数学《桥上桥下比一比》,语言《象鼻子桥》《城里来了大恐龙》,科学《中国桥梁之最》等。随着主题不断推进,幼儿会生发出更多的兴趣点,老师本着价值最大化的原则,选取部分内容开展生成集体活动,如:科学《桥的承重力》,艺术《身体搭桥》,美术《我想造条桥》,语言《立交桥》等。
这些生成集体活动在组织方式上更宽松,游戏区内大量的低结构材料为幼儿的想法提供了支持,让幼儿奇思妙想的“桥”得以呈现。教师引导幼儿大胆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表达、创造,给幼儿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相互启发,共同学习成长。
在班本课程推进的过程中,社区资源和家长配合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话题实施期间正值劳动节小长假,孩子们和家长利用假期开启了一次家乡桥的探秘之旅。孩子们在假期中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张家港的桥,并与自己看到的桥合影,用记录的形式留下桥的“名片”。在班级微信群中,孩子们打卡了很多张家港的桥,再到教室讲述分享的时候,教师让孩子们结合着自己的照片及记录同时介绍。由于是孩子们亲身经历和体验的,所以分享起来大家都能够讲的头头是道。
在孩子们分享之后,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将这些桥的大致位置在张家港地图中标识出来,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张家港桥的丰富及多样,刚刚通桥不久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更是引发了大家的共鸣,“这座桥是连接哪里的?”“桥有多长?”“桥上有多少根斜拉索?”“是谁造的这座桥?”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教师让幼儿自己去寻找获得,孩子们在班级中成立了答疑小分队,根据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去寻找自己想要询问的老师进行答疑解惑。于是,围绕中国特大桥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又开始了,孩子们和各种材料的互动也随之展开。
通过对桥的探究与认识,大大地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幼儿对桥的联想与积极情感。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感受了桥的多样性,初步了解了桥的发展史和造型美,体会了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及美好寓意,激发了他们建设、美化家乡桥的美好愿望。活动中孩子们不仅爱动手操作,还喜欢观察、主动探索,并愿意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表达出来。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孩子的发现,教师总是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引导他们学习和深入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创意、思考与合作,看到了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创造者,也看到了孩子活动的自由、自主、投入和愉悦。
我们欣喜地看到,从游戏区搭的普通简易桥开始,到各类探究,到生成集体活动,将幼儿零散经验提升、整理、梳理、归纳,再到游戏区探究高架桥特大桥,孩子们的学习呈现出一个“学习循环圈”,在一次次活动中会发现、会思考、有能力。
所有这些尝试,给幼儿的一日活动样态带来可喜的变化,孩子们喜欢上幼儿园,每天沉浸在喜悦之中,同伴关系融洽。围绕班本微主题,他们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动不完的脑筋,做不完的事情。他们将自己对微主题的理解用游戏的方式去寻找答案,每天摆弄这些低结构材料,猜想、计划、操作、验证、表征、记录、展示……教室里的墙饰随之越来越丰富,我们看见了孩子们学习的过程,看见了孩子们成长的过程。
当今幼儿园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培养儿童的创造创新及多种能力以适应世纪人才要求。本园以先进的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为指导,积极尝试将低结构材料同班本课程相结合,实现了室内游戏、室外游戏和集体活动的万千变化,为幼儿自由自主、全面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