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传统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数字化融合与创新

2022-11-03 11:49刘春梅李文川陈保磊
浙江体育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俱乐部体质数字化

刘春梅,李文川,陈保磊

(中国计量大学 体军部,浙江 杭州 310018)

“数字”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成为重要的要素资源。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为重要推动力,智慧教育、数字教育正在成为一种新型教育形态,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2020年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全面加强改进学校体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到2035年,基本形成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体育俱乐部教学如何实现数字化融合成为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1 大数据推动下数字教育的兴起

当今社会正在从自然生态系统向数字生态系统变迁,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工具从模拟系统到数字系统再到现在的网络数字系统转变,从电话到家用电器,从计算机到互联网,从简单的数字图书到数字图书馆,从数字电视到数字电影,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数字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将教育的界限打破,已经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通过数字方式进行链接,从而产生了数字教育时代。《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指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优质数字资源,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网络化学习新模式。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快推动教育服务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如此同时,教育部 2018 年颁发《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文件中强调,要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其重要任务是开展智慧教育,实现“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发展的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标志。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正在快速地增长和积累,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学习管理系统、教育APP以及可穿戴设备等记录了大量的学习者个体数据、学习过程数据以及学习环境数据,透过这些数据,可以对学习者和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多维度、立体化的分析,从而对教学进行有效的干预,提高教学效果(余亮,2017)[1]。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域链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深刻的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活。因此,数字教育可以理解为在数字时代利用数字技术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的融为一体,为学习者创造一个终身学习体系而服务的数字系统,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新教育体系。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范式,数字教育需要融合教育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样化的技术,构建科学教育管理、优化教学过程和促进学习者美好发展的生态环境。数字化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见图1),以省、市、学校为区域的数字治理系统的建立、以数字校园建设为基础的智慧学校建设、以共建共享为目的的未来社区构建。

数字治理系统做好顶层设计,围绕制定教育规划、改善办学条件、保障教育投入、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落实督导监管、推进政务协同等教育领域核心业务,系统设计教育治理数字化场景,打造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典型应用,为教育数字化应用生态体系注入发展动能。数字校园指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它在传统校园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电子校务、教育资源、虚拟社区、网络服务与网络安全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多元化服务将人工智能技术和智慧学校、未来社区连接起来,共享资源,寓教于生活之中,着力构建“学校在社区之中,社区在学校中”的新型教育生态。

图1 数字化教育发展示意图

2 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个“舶来品”,20世纪90年代,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季浏,2019)[2]的“填鸭式”体育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僵化性,不适应“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因此,探索一种新形态的体育教学模式成为素质教育理念引领下的改革突破口。地处改革前沿的深圳大学最早迈出体育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将国外大学的体育俱乐部模式引入国内体育教学,尝试建立一种融合国内传统体育教学与国外体育俱乐部优势的新的体育教学模式,试图打破体育教学的传统做法,将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群体竞赛、代表队融为一体。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为平静的体育教学带来新的涟漪,2002年,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推动下,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陆续在其他重点高校开展,成为一种时尚的体育教学形式。

学界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5-2003年,主要探索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可行性;2004-2010年,主要探索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开展情况;2011至今,主要讨论体育俱乐部教学如何进行创新。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呈百花齐放,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因教学导向、软硬件基础等,一定程度上出现“水土不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的主体地位在弱化。部分体育俱乐部教学教师职责从“教”向“组织”转变,甚至出现“刷卡锻炼”代替体育教学的现象(傅振磊,2018)[3],特别是“生评教”评价实施后,教学有“边缘化”的倾向。第二,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娱乐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受日本“快乐体育”理念的影响,国内体育俱乐部教学出现“轻竞技重娱乐”趋势,某些学校出现“三无”(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体育课(季浏,2019)[2],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某些指标持续下降,教学目标简单化,忽视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情感体验,使体育教学过程处于一种休闲娱乐状态。第三,“技术论”和“体质论”争执不下。1979年5月,“扬州会议”系统地对全国学校体育进行了梳理,强调了“增强学生体质”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各地、各学校对学生身体素质提升更加重视,有些地区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列入到学校考核指标,使体育俱乐部教学成为体能提升课。“技术论”的理念受“终身体育”的影响,认为“让学生熟练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术”,可以培养运动能力和习惯,达到终身锻炼的目的,因此认为体育教学应围绕运动技术和技能传授,体质水平的提高应依靠长期的课外体育锻炼。“技术论”与“体质论”的长期争执导致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目标难以统一。第四,体育俱乐部教学难以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四位一体”的体育俱乐部教学需要整合课内外四个环节的学生数据,依赖于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这对于早期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和一些缺乏硬件基础的学校是难以实现的。

作为中外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极大的推动了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但由于我国学校体育政策的颁布过于频发且缺乏体系(杨雅晰,2019)[4],学校体育教学面临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均在不断变化中,因此,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面临诸多难点。进入新时代,基于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三个重大问题的系统思考与战略定位,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立德树人”确定为教育根本任务。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颁布,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从“提高体质”到“立德树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面临新的转向(闫士展,2019)[5],“立德树人”与“三全育人”的根本任务的落实需要我们借助数字化技术,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现代化。

3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数字化融合的路径

3.1 “四位一体”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系统设计

2018年9月10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将体育的价值和作用高度概括为“四位一体”的目标,通过体育课、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与以往相比,这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将学校体育上升为锤炼意志和健全人格的高度,通过德智体美劳促进人的全面素质提升,运用数字化系统进行模块化设计是落实总书记要求的重要方法途径。图2框架将十六字方针分解为: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有伙伴一起参与的课外体育锻炼、提升体质健康水平的培训与测试、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思政教育,通过课程结构、课程模块、技术支持系统与学生综合评价将体育课堂教学、课外锻炼、各类竞赛、体质健康测试和思政教育纳入统一信息系统管理。学生可以通过微信APP等数据终端进行体育各类数据查询,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对学生课内外体育活动进行数据录入、管理等,为学生体育的综合性评价和数据共享提供系统支持。“四位一体”的体育俱乐部管理系统将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体育活动纳入统一管理,既将新时代对体育教学的要求落到实处,又为体育教学的现代化提供思路。

图2 “四位一体”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管理系统结构图

3.2 线上与线下混合式课堂体育教学

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教科技〔2020〕3号),全面推动以“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制度化。通过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有效模式,重组教学结构、优化教学流程、增强教学互动,推进常态化应用。传统的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单一、学生之间水平差异较大、健康知识传授不足、教师动作示范讲解不易懂等问题(井向前,2021)[6],因此,依托在线教育教学平台,推动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助力在线教学全过程,探索建立教、学、考、管、评一体化智能决策系统,形成课堂内外联动、虚实空间融合、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教育教学新业态,可以有效的弥补目前体育俱乐部教学的不足之处。“线上+线下”体育课程设计可以通过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图3),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考核,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智慧、数字化体育教学模式。运用混合式教学方式,体育俱乐部课程根据教学设计和资源建设情况,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与理实一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例如:线上体育学习平台可以利用先进的3D视频技术、甚至虚拟技术,使得学生可以从正面、侧面、俯视、镜像等多个角度观看教师的示范动作,帮助学生在线下练习技术动作时更好地掌握。同时,线上体育教学模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提升团队意识。通过线上教学平台,体育教师可以营造线上虚拟学习空间,学生可随时随地学习,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图3 “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3.3 以穿戴设备和运动APP为基础的课外体育锻炼

随着新的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微电子传感器技术等的飞速发展,智能穿戴设备正在给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其中大多数与运动健康相关的主要包括运动计步、能量消耗检测、心率检测、GPS定位、睡眠检测等,通过蓝牙或无线网络将数据传输到智能终端,进行简单的计算(武亚丹,2015)[7],目前通过手机内置运动APP监控日常身体活动成为一种新的潮流。研究显示,各类运动APP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吴若熙,2015)[8]、体育行为(胡永芳,2020)[9]、体育锻炼效果(顾德平,2021)[10]、锻炼习惯的养成(陈洛嵩,2019)[11]、体育教学辅助效应(吴潮培,2020)[12]等具有积极影响。穿戴设备与运动APP的引入,可以使课外体育锻炼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并且,通过将课外锻炼引入学生体育成绩评价体系,增加了“过程性”评价,改善了在目前体育成绩的横向评价中因学生先天体质差异引起的不客观情况,认可了学生努力程度、由“量”弥补“差异”,既营造了活跃的校园健身文化氛围,又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健身习惯,使终身体育锻炼成为可能。通过微信、APP管理终端可以将课外锻炼、校内体育竞赛、阳光长跑纳入到体育俱乐部统一管理。

3.4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控与反馈系统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成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个体的重要内容,但目前这项工作更多的停留在“结果生成”阶段,明确的量化考核指标在部分学校被认为是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达标底线”(胡月英,2021)[13]。有些大学体育课成为“异化”为体测课,围绕着“体质健康水平”所做的改革之策似乎愈发偏离了体育教育的正规(杨韵,2018)[14]。有学者认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公开的面不够广、公示领域窄、应付性、随意性、片面性公开居多(张强峰,2020)[15]。由此可见,以结果为导向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缺乏数据反馈机制,缺乏针对学生个性化运动处方和科学锻炼方法。而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反馈系统(图4)可以解决上述存在的不足,达到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精准治理”(李冲,2019)[16]。

图4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反馈系统

3.5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学生体育评价机制的建立

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很大程度是由于体育成绩评价的不合理,如何实现评价目标的综合化、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徐焰,2010)[17]成为学生体育成绩评价的发展趋势。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考虑学生课堂学习对运动技能掌握、身体素质、基本知识学习情况,又要兼顾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表现、竞赛参与、体质健康水平的情况。在评价方法上强调从发展的角度动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体育基础与提高幅度评价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逐步提高体育意识,真正将“享受乐趣”落到实处。“四位一体”体育俱乐部课程建构中,对学生的体育课内外体育学习进行全方位的监控,通过建立大数据与学生个人体育数据档案,为实现学生的综合性多元评价提供了数据依据。

4 体育教学俱乐部数字化建设路径

4.1 加快“数字化校园”基础建设

数字化校园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利用数字化信息管理模式和沟通途径所构建的高度信息化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环境(万里鹏,2004)[18]。通过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一个环境全面感知、智慧型、数据化、网络化、协作型一体化的教育教学空间。主要包括校园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化教学环境、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管理与教学服务以及校园信息化安全保障系统。数字校园建设是系统性工程,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和实际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加强协同,加大投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业务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实现高等学校在信息化条件下育人方式的创新性探索、网络安全的体系化建设、信息资源的智能化联通、校园环境的数字化改造、用户信息素养的适应性发展以及核心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比如体育俱乐部数字化教学需要的体育场馆无线全覆盖,智能化体质健康测试系统等等。

4.2 加强体育教师现代化教学理念和能力提升

兴国必先强师,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灵魂,只有教育观念转变了,才有制度的转变和内容方法的改革,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理念应该是个性化、差异性、创造性、开放性。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顾明远,2016)[19]。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教师要加强专业素养的提升,包括教学实践素养、教育理论素养、学科教学素养、技术整合素养和教师专业意识素养。专业素养的提升对体育教师尤为重要,体育教师的示范、竞技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的下降而持续降低,在“互联网+体育”的环境下,各种动作、技战术视频种类繁多,体育教师已经不是体育知识和技术传授的唯一载体,因此,体育教师应更加关注理论知识、教学方法、科研能力的提升,特别是网络、多媒体制作等,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以及学生学习的伙伴。

4.3 加快推进体育教学资源数字化

体育教学数字化融合关键在于具备丰富的高质量体育数字化资源,主要包括视频、音频素材、平面素材以及虚拟动画素材等,与传统的课堂俱乐部教学相结合,通过线上、线下,形成立体化教学环境。要树立质量意识、打造精品,推动优质体育教学资源共享,通过“中国大学生MOOC”、“学堂在线”等系列在线课程,向校外以及社会公众授课。在充分打造利用校内优质资源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市场、社会公益组织、国外等校外资源,建立学校、体育部门、外部资源等共同合作共赢的体育教学数字化开放系统,只有做到各类资源的有效供给,才能满足数字化时代学生多元、多维度的学习需求。

4.4 挖掘体育思政教育数字化元素建设

体育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体育自身不仅可以强健人的体魄,更能强健人的灵魂,使其在锻炼过程中接受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道德的提升和审美的养成。如习总书记提出的“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影响几代人的“女排精神”已深深扎根于国人的心中,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也成为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图腾。“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等。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将体育思政教学资源以图片、书籍、视频、音频等形式呈现,提升思政教学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既丰富了体育思政课堂教学载体,又扩宽思政课堂维度提高教学实效。

猜你喜欢
俱乐部体质数字化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