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虚胃滞证)2型糖尿病的效果及对其中医证候积分、血糖水平的影响

2022-11-03 03:09倪静徐希坤宋萍
糖尿病新世界 2022年18期
关键词:泻心汤脾虚半夏

倪静,徐希坤,宋萍

兰陵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山东临沂 277700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之一,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临床将糖尿病划分为1型与2型两种,其中2型糖尿病占比超过90%。据2020年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高达11.2%,患者例数位居世界首位[1]。一旦确诊患糖尿病,患者需终身服用药物治疗。然而单纯以西药降糖效果不理想,且容易诱发多种不良反应。中医理论认为,脾虚胃滞、脾失健运为诱发糖尿病的病因之一,可通过调理脾胃等方式达到降糖效果。半夏泻心汤属于经典古方,具有攻补兼施的效果,用于治疗脾虚胃滞证糖尿病具有显著疗效[2]。本研究针对2020年1月—2021年12月兰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2型糖尿病脾虚胃滞证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对改善患者证候,调节血糖水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脾虚胃滞证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奇偶数抽签结果分组,抽取奇数签患者为对照组,共65例,男29例,女36例;年龄38~67岁,平均(48.94±2.33)岁;病程2~11年,平均(7.13±1.06)年。抽取偶数签患者为观察组,共65例,男30例,女35例;年龄39~67岁,平均(49.01±2.36)岁;病程2~12年,平均(7.26±1.08)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取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符合脾虚胃滞证;②入院时存在心下痞满、胀闷呕恶、水谷不消、脾虚胃滞等征候表现;③均同意参与配合该次次治疗研究。排除标准:①排除其他症型患者;②排除治疗中途退出、排斥配合研究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治疗方法为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方案,选择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干预,以口服方式给药,口服1片/次即可,服药3次/d,分别在早餐、午餐、晚餐前30 min温水送服,共连续治疗12周即可。

1.3.2 观察组治疗方法为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治疗方案,选择半夏泻心汤加减。方剂包括党参15 g、大枣15 g、法半夏10 g、黄芩10 g、干姜10 g、黄连10 g、炙甘草9 g。经临床诊断确认患者均为脾虚胃滞证,根据其临床症状加减方剂。善太息者需添加北柴胡10 g、白芍10 g;具有呕吐症状者则需添加旋覆花10 g、紫苏梗10 g;具有气短乏力症状的患者添加生黄芪15 g、麸炒白术15 g;具有便溏症状的群体则需将方剂中的干姜更换为生姜10 g,同时添加生薏米30 g;存在便秘症状的患者则需添加火麻仁15 g、郁李仁15 g。将所有药材冲洗后均放入清水中浸泡30 min,而后直接使用浸泡用水煎制,煮沸后文火煎制120 min即可。最终得药汁300 mL,服用1剂/d,共分2次服用,口服150 mL/次即可,分别在早餐前、晚餐前30 min服用,共连续治疗12周。

1.4 观察指标

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变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观察评估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证候表现包括:心下痞满、胀闷呕恶、水谷不消、脾虚胃滞,分数0~5分评估,得分越高,患者症状表现越严重,相反得分低则症状表现轻。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对比

两组患者入院时检测血糖指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糖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s)

组别观察组(n=65)对照组(n=65)t值P值空腹血糖(mmol/L)入院时9.81±1.029.75±1.050.3300.742治疗后6.14±0.227.23±0.2625.802<0.001餐后2 h血糖(mmol/L)入院时14.25±1.3914.18±1.420.2840.777治疗后8.09±0.779.85±0.7912.862<0.001糖化血红蛋白(%)入院时9.35±1.019.29±1.020.3370.737治疗后6.23±0.287.31±0.3320.119<0.001

2.2 治疗前后患者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证候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有明显好转,观察组评分结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n=65)对照组(n=65)t值P值心下痞满治疗前4.02±0.353.98±0.370.6330.528治疗后1.24±0.211.96±0.2219.086<0.001胀闷呕恶治疗前4.13±0.254.09±0.280.8590.392治疗后1.31±0.182.05±0.2320.427<0.001水谷不消治疗前4.22±0.264.19±0.250.6710.504治疗后1.33±0.151.95±0.1325.183<0.001脾虚胃滞治疗前4.41±0.274.38±0.310.5880.557治疗后1.52±0.222.31±0.2618.701<0.001

3 讨论

糖尿病是以血糖代谢障碍为主的慢性病变,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指出,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等均是引发糖尿病的重要原因[3-4]。目前临床尚未发现可完全治愈糖尿病的药物或方法,因而需要患者终身服药以缓解血糖异常状态。二甲双胍是西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物,其在进入人体后可有效提升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同时降低肝脏内糖原的合成效率,限制内源性葡萄糖的生成[5-6]。同时二甲双胍还可提升人体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缓解胰岛素抵抗作用产生的影响。另外其还可直接作用于胰腺细胞,提升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并刺激蛋白激酶,弱化脂肪酸、胆固醇、蛋白质等物质间的功能,使人体对脂肪酸的利用率进一步下降。但这种药物应用后会出现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7-8]。

现代中医理论将糖尿病纳入到消渴症的范畴内,认为人体中焦脾胃负责升清降浊,可合水谷之运化、腐熟、受纳等功能,如中焦虚弱则可导致脾胃失其升降之功,进而出现水谷不消的情况。其中脾虚胃滞证在糖尿病患者中所占比例较高,其主要是由于中焦失司所引起的气机失衡,从而引发消渴之症,因而临床应选择“辛开苦升”之法给予辨证治疗[9-10]。中医认为人体脾胃的失衡可以通过后天方式进行补养,其中脾主清升,而胃主浊降,保证两者细条方可使水谷之精渗入周身之内[11-12]。如脾胃虚弱则会引发中满内热,进一步产生脾虚胃滞之证。半夏泻心汤功具调和寒热、开宣升降,方剂中的君药为法半夏,其主要用于化痰消痞、祛满燥湿的功效。干姜配合法半夏则可发挥正胃功效,可逆转胃滞之证,并具有止呕、驱寒的功效[13-14]。黄芩、黄连合用共为臣药,不仅可提升该方剂的驱寒清热的功能,还能够有效祛除肠经内的湿浊之气,可改善胃滞所引发的浊气不降之证。党参、大枣、炙甘草则具有补益脾肾二气的功能,可使脾胃之功缓慢恢复正常,并具合中之效。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黄芩、黄连当中存在丰富的活性成分,可有效激活受体γ、白细胞介素6等,并配合胰岛素提升降糖效果,并且干姜、柴胡等也被证实可以减轻缓解胰岛素抵抗症状,加快胰岛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速度,从而促进人体自身胰岛素的合成量,从侧面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相关症状[15-17]。

通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2型糖尿病脾虚胃滞证患者实施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后,空腹血糖检测结果(6.14±0.22)mmol/L、餐后2 h血糖检测结果(8.09±0.77)m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结果与周金芳[18]发表文章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7.23±0.43)mmol/L、餐后2 h血糖(8.12±0.62)mmol/L低于对照组(P<0.05)相一致。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脾虚胃滞证患者通过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疾病症状表现,调控患者血糖水平。

猜你喜欢
泻心汤脾虚半夏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辨证仍是中医之魂——从小泻心汤止血说起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卷卷当道之花开半夏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咳嗽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