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英俊,丁静贤,王如容
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内分泌科,江苏常州 213161
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是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性疾病,并发症较多,病情长期控制不良,会对心、脑、肾等靶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需要长期进行控制,主要以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等为主,但临床效果不佳,有研究报道约13%患者血糖控制能够有效控制,25.9%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可达标[1]。西医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见效快,也存在不良反应多,患者依从性差等缺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其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经济负担轻,易被广大患者接受。目前大多研究集中在糖尿病并发症中医治疗,对于初期患者研究较少。初期T2DMZ患者主要证型为湿热困脾证型,病机多为湿热蕴结,为进一步探寻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患者能广泛接受的糖尿病中医方剂,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在中医治疗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糖尿病的总病机,从整体上将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的研究,参考多位名老中医经验,经过科室多年积累和临床实践,采用中药处方连黄饮方剂治疗T2DM患者,观察本院2021年1—12月60例T2DM患者血糖的控制作用和临床疗效,为临床中医治疗T2DM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于本院治疗的T2DM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课题组成员与入组的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参加研究者在完全理解知情同意内容和完全自愿的情形下选择参与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1~64岁,平均(42.21±10.35)岁;平均BMI(23.29±5.20)kg/m2。中药治疗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30~65岁,平 均(43.07±9.96)岁;平均BMI(23.48±5.34)kg/m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2017年制定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中医证型诊断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2008年颁布的《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中医证型为湿热困脾,均为首次发病,为初发T2DM,初诊者或病程不超过3年者。
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妊娠、有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剔除临床资料不全者及不配合者。
两组病例均予基础治疗,对患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饮食管理、运动指导。西药对照组患者给与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国药准字H20051289;规格0.5/粒)0.5 g/次,口服,2次/d。中药治疗组患者给予连黄饮,主要成分黄连、制大黄、生黄芪、天花粉,1剂/d,早晚分服(医院代煎),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期间,每周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 h血糖(2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2hPG),3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水平。将每周检测的FPG和2hPG水平进行统计,作为两组治疗后的各项结果进行比较。
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和血糖水平稳定,每次检测结果均为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和血糖水平较为稳定,检测结果出现1次不正常;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血糖水平不稳定,检测测量结果出现2次及以上不正常者[3]。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药治疗组治疗后FPG、2hPG、HbA1c结果均低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BG、2hPG、HbA1c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BG、2hPG、HbA1c水平比较(±s)
组别西药对照组(n=30)中药治疗组(n=30)t西药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值P西药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值t中药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值P中药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值t两组治疗后比较值P两组治疗后比较值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FPG(mmol/L)10.28±2.137.40±1.6810.35±1.976.12±1.3910.871<0.00111.289<0.0019.5020.0212hPG(mmol/L)15.75±2.6812.03±2.1715.90±2.799.24±1.8012.364<0.00113.402<0.00110.828<0.001 HbA1c(%)9.83±1.317.50±0.969.93±1.285.72±1.039.920<0.00110.637<0.0019.1690.032
经过秩和检验,中药治疗组患者的显著率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较轻微,西药对照组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2例,胃肠道反应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中药治疗组出现胃肠道反应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04,P=0.038)。
T2DM属于中医“脾瘅”“消渴”范畴,病因复杂,其病机在演变过程中广泛存在“湿热致瘀”,湿热、痰浊、瘀血随病程发展依次迭代,推动疾病进展[4]。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以糖代谢紊乱为基本临床特征,目前居民大多有食肥甘厚味、运动量低足、精神压力大等状况,也是糖尿病的发病因素,影响T2DM的发生和发展。T2DM中湿热困脾证临床较为常见,特别是患者发病初期,机体湿热侵袭,湿热蕴结,脏腑经络气血运行受阻,脾虚生热,脾热郁与脾气不舒相互影响,日久化热,导致机体湿浊过盛。临床主要表现为胸脘腹胀或食后饱满、头身困重,四肢倦怠。对于T2DM患者需控制体重、加强运动锻炼以配合药物治疗,控制病情进展[5]。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治疗后FPG、2hPG、HbA1c结果均低于西药对照组,临床疗效高于西药对照组(P<0.05),提示应用连黄饮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提高临床疗效。西医学强调T2DM早期宜强化治疗以改善机体物质代谢及胰岛β细胞功能。中医认为湿热是糖脂代谢紊乱的始动因素,中医根据T2DM湿热困脾发病机制,运用中医脏腑辨证论治之法,益气健脾、清热袪湿。连黄饮主要成分为黄连、制大黄、生黄芪、天花粉。方中黄连为君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能,可直入中焦,除胃中蕴热,以治湿热痞满。制大黄为臣药,是涤荡肠胃之靶药,可泻热通便,通肠腑湿热,解毒消痈,兼活血化瘀,有利湿退黄。佐药生黄芪、天花粉,生黄芪可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具有健脾功能,能够携脾气升清,助水谷运化,除湿消滞、利水消肿。黄连和黄芪两药配伍可趋利避害,使黄连清胃中郁火,大黄泻热降浊,达到苦寒清热而无“厚肠”之弊[6]。配伍天花粉,养阴生津,除烦止渴,以助黄连清热泻火。诸药合用以健脾胃,清热逐浊,降低胃肠火热炽盛,截断糖毒致损,湿退热消则脾健,增强运转凝聚于体内的膏脂功能,降低血糖水平[7]。
糖尿病发病机制受肥胖、久坐生活方式等促发因素以及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影响,食肥甘影响脾胃功能,形成痰湿等病理产物,T2DM也是因机体IR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虚生湿热,湿热困遏脾气,交替促进疾病进展[8-10]。现代研究已证实,制大黄中活性成分小檗碱可调节胰岛β细胞及胰岛素分泌,激活葡萄糖转运活性;大黄素对IR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黄连多糖可促进周围组织摄取葡萄糖,进而有效改善血糖水平[11-12]。黄连和大黄是苦寒直折火热的常用药对,两药联合应用于T2DM早期,两者具有益气健脾,清热化湿之效,不仅表现在降糖方面,而且还有减脂作用。患者胰岛功能也能得到恢复,达到平稳降糖的效果。黄芪含皂甙、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能够调节脂质代谢。天花粉凝集素具有胰岛素类似效应,有助于改善血糖水平[13-14]。
IR的发生机制也会受到肠道菌群的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胰岛素分泌及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也影响“脾主运化”功能障碍,导致T2DM的发生、发展。陈源等[10]以GK大鼠构建T2DM模型,研究中药黄连-大黄药对T2DM大鼠糖脂代谢紊乱调控的影响,设立模型对照组、二甲双胍0.1 g/kg组、黄连-大黄药1.18、2.36、4.72 g/kg组,及正常对照组,结果显示,不同剂量黄连-大黄药能够不同程度降低大鼠随机血糖(R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高剂量效果更优(P<0.05)。而且还能调节菌群结构失衡,增加益生菌属的相对丰度,认为黄连-大黄药能够有效调控T2DM GK大鼠的肠道菌群及糖脂代谢紊乱,发挥抗糖尿病作用[15]。
本研究结果也证实连黄饮的安全性。口服降糖药存在低血糖反应,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长期应用还对肝肾造成损害,甚至出现致畸、致肿瘤等危害。中医药能够迅速有效降低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症状,无明显不良反应。目前西药治疗T2DM较为成熟,中医药治疗的短板在于中医证型复杂,辨证难以准确把握,方药多而疗效弱,本研究尚需进一步观察患者长期效果[16]。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整体出发,应用中药处方黄连、制大黄、生黄芪、天花粉等组分的黄饮方剂,治疗T2DM患者,发挥清热燥湿、通肠腑湿热,益气健脾等功效,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